情绪劳动

搜索文档
小红书上,为什么这么多老师想辞职?
虎嗅· 2025-07-07 08:25
教师心理危机现状 - 全国超过1885万名专任教师正经历持续性心理耗竭,表现为睡眠障碍、过度警觉等临床症状 [1][7] - 社交平台"教师抑郁"相关话题浏览量超1000万,高频词条如"班主任抑郁"浏览量翻倍 [17][7] - 教师匿名表达的主要形式为凌晨碎片化吐槽,典型描述包括"梦中监考""粉笔手抖症"等躯体化反应 [17][18] 职业角色异化 - 教师职能从"知识传递者"扩展为"全流程守护者",需承担心理监测、风险预警等非教学任务 [14][11] - 部分地区教师每日非教学行为被精确记录到分钟维度,包括家校沟通留痕、材料上传等行政事务 [3][16] - 角色定位从专业工作者转变为"微型治理节点",成为学生问题的第一责任人和舆情缓冲带 [17][14] 政策与制度影响 - "双减"、数字化监管等政策叠加导致教师"教育性劳动"被"治理性任务"吞噬 [2][10] - 学校管理强调"流程可量化",教师心理状态未被纳入系统变量,情绪问题沉没于制度之外 [10][21] - 心理健康工作异化为台账指标,如心理档案审查、节前排查等消耗专业咨询时间 [21][23] 心理支持体系缺陷 - 心理教师每周个体咨询时间不足4小时,大量精力被行政会议、宣传周活动挤占 [19][21] - 偏远地区心理教师缺乏督导机制,形成"专业孤岛",处理高压事件时孤立无援 [22][23] - 现有支持系统侧重风险前置管理而非情绪疏导,心理室功能异化为行为矫正 [20][23] 个体应对策略 - 教师采用"自我建构的表达策略",通过隐喻(如古诗、歌词)替代直接情绪表达 [24][26] - 部分教师通过微干预维持职业意义感,如课后10分钟非结构化交流、黑板留言等 [29][32] - 线上同侪支持组等自发组织出现,成为情绪宣泄的替代性渠道 [22][32] 行业结构性矛盾 - 军事化管理学校教师日均工作14小时以上,包含早操、查寝等非教学职责 [33][15] - 系统容错率降低导致教师陷入"流程完备焦虑",冲突后需进行"经验分享"反思 [16][11] - 职业稳定性要求与情绪表达需求形成根本冲突,产生"不能崩溃的耗竭"现象 [6][13]
你上班越来越没有“活人感”,全都是因为它
虎嗅· 2025-06-04 18:09
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 面对客户的折磨,明明心里厌烦,却还是要赔上笑脸;在工作群里回复消息,总要反复斟酌语气,生怕 让领导觉得"态度不好"…… 感觉自己一天什么也没干,但身体却有种被榨干的感觉。 如果你有这种感觉,那就对了!我们人类除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外,还有第三种"隐形"劳动,也就是 情绪劳动。 有网友调侃,"上班拿的不是薪水,而是精神损失费。" 情绪劳动如同潜藏在水面下的冰山,虽不显眼,却有着巨大的能量,在无声无息中会消耗我们的精力与 热情,这也正"悄悄"成为很多职场人的隐形KPI! 一、不被看见的情绪劳动 情绪劳动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1983年在《管理心灵》一书中提 出,指的是"为了获得报酬,员工管理自己的情感,并按照组织要求表达出特定情绪"。 通俗来说就是,你要在不同场合"扮演"好不同角色,你感觉什么不重要,你看起来像什么才重要。 情绪劳动在服务行业中表现得最为直观。 就比如空乘,每天要面对无数的客人,时刻要保持微笑,即使面对无理取闹的乘客,哪怕被辱骂,也要 始终要保持耐心和情绪稳定。 但如今,有一个明显的趋势,情绪劳动早已突破服务行业的边界,渗透进职场的各个角落。 与 ...
AI给员工情绪带来哪些影响?
虎嗅· 2025-05-27 12:23
在拨打客服电话时,一旦从话筒中传出的是机械语音,多数人就会下意识地呼叫"转人工",希望换成真人来倾听并回答 自己的问题,事实上,这一需求将越来越难以得到满足。 据调研公司Gartner预测,2023年,呼叫中心行业60%的业务将依赖自动化技术,其中20%的业务由智能语音完成。就服 务行业而言,因为AI客服具备效率高、成本低、24小时持续工作等优势,由它来替代人工客服的趋势不可逆转。然而, 人工客服可以更灵活地处理相对复杂的工作任务,并且目前大多数服务创新仍来源于人类的工作过程,此外,人工在提 供服务的过程中有情感嵌入,能让客户感受到人与人交流的亲切感。所以,AI技术不会完全替代人工服务,这一观点已 经得到业界广泛共识。 如果AI终将与人类员工共同工作,两者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将成为企业家最为关注的问题。为此,有必要探讨AI技术 如何影响与之合作的员工,尤其是AI技术对服务行业员工工作情绪的影响。服务行业需要员工与客户进行高频互动,而 员工在工作中的情绪与服务质量密切相关。如果管理者可以洞穿AI做优员工情绪的秘密,那么就能更好地拥抱AI,发掘 其附加价值,让其成为提升效率、打造竞争优势的利器。 一、是什么在左右 ...
情绪劳动,累惨“低能耗”青年
虎嗅· 2025-05-22 08:19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何驰,编辑:钟毅,题图来源:AI生成 每天,喝饱了毒鸡汤的人类,恨不得把充电线焊死在"低能量人类"的肚脐眼上。 信奉成功学的人类,则吹拉弹唱、锣鼓暄天要拉你入伙"高能量人类"的一夜暴富群。 每天,你真正花在工作上的精力只有10%,剩下90%的精力都消耗在了隐形而无偿的情绪劳动上。 1983年,美国社会学家阿莉·霍克希尔德在著作《心灵的整饰:人类情感的商业化》中提出"情绪劳动"这一概念,指出情绪劳动是在体力劳动、脑力劳动 之外的第三种劳动,是为了让组织、他人感到满意和舒适,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表情所付出的努力。 从职业上看,情绪劳动多数发生在服务业,譬如空姐、酒店前台、奶茶店员、电话客服、滴滴司机、超市售货员、餐厅服务员、高速公路收费员等,如果 看到他们在某一刻突然崩溃、泪如雨下的场景,这是"情绪过载"的典型表现。 最近的社交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手把手教你如何做"高能量"的帖子让人喘不过气,隔着屏幕的年轻人怀疑起自己的电量到底要多少,才能进入那一方"高 能量"的区域,体验一把精英人设带来的快感。 他们健身、野营、马拉松、演唱会、公益活动、文化讲座分享一 ...
「情绪劳动」成职场隐形 KPI,打工人怎样才能减少内耗?|声动早咖啡
声动活泼· 2025-05-08 14:54
其实所谓「去班味」 不只是离开工位、躲开会议室那么简单。更多时候,是在给自己一点空间,缓解那种日 积月累的身心疲惫感。而这种疲惫感可能出现在和甲方反复沟通中小心斟酌的回应里,也可能出现在会议上主 动缓和气氛,化解冲突的表达中——这些看不到、算不清的努力, 其实就是情绪劳动的一部分。 不久之前,星巴克对他们门店的员工提出了一个要求。新任 CEO 布莱恩·尼科尔(Brian Niccol)希望咖啡师们 在每杯咖啡杯上手写一句留言,比如「把握今天」或「你很棒」。他的理由是,这样能带来「人与人之间的情 感连接」。 这听上去很温暖,但不少一线员工表示,这项看似简单的举动,其实增加了他们的工作压力。尤其在高峰时 段,为了完成这项额外工作,一些门店不得不延长营业时间。 五一劳动节刚刚结束,不知道大家的「班味」去除了几分呢? ▲ 星巴克 CEO 布莱恩·尼科尔希望手写便条成为扭转销量的一部分 | 图源:星巴克 「情绪劳动」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社会学家阿利·霍赫希尔德(Arlie Hochschild)1983 年出版的《管理心灵》 这本书中,她指出: 情绪劳动主要是员工为了在工作中表现出令组织满意的状态,而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表情 ...
累死年轻人的情绪价值,为什么那么不值钱?
虎嗅· 2025-04-30 08:3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宋爽,编辑:尤蕾,题图来自:AI生成 没人能想到,在2025年,"疯感很强"会变成年轻人赞美他人和自己的全新话术。 观察一圈不难发现,一部分年轻人觉得累了,一系列社会症结由此出现:生活中低欲望,不想看老板眼色,甚至退出家庭群聊…… 除了那些切实的痛苦,比如经济压力、家庭关系、出租屋只有6平米以外,年轻人强烈的痛苦主要来自于情绪。 准确地说,是缺乏情绪价值。 别小看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情绪价值在当今社会的稀缺程度不亚于在餐馆吃上一顿现炒的菜。更气人的是,情绪价值经常是单向的,大部分人要 终生付出它,但罕有人能得到它。 在职场上,这样的情况更是不胜枚举。网络上关于"承担情绪劳动比工作本身更累"的话题数次引发热议。 社交平台上曾经流传着一张名为"一天的工作有多累"的饼状图。图中"跟人打交道产生的情绪内耗"所占比重远远超出"完成工作任务所付出的努力",导 致"明明一整天啥也没干,却依然累得半死"。 (图/社交平台截图) 不论在职场上还是亲密关系中,年轻人绞尽脑汁想要提供情绪价值,这足以让他们变得"活人微死"。事实上,提供情绪价值需要遵循无数细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