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钱换增长
搜索文档
 鞍石生物科创板“赶考记”:单药扛营收、商誉压顶,IPO能否解资金困局
 华夏时报· 2025-10-14 14:33
 IPO与融资概况 - 公司科创板IPO申请已获受理,计划融资24.50亿元,其中近八成资金将用于新药研发 [1] - 保荐机构为华泰联合证券 [1] - 公司此前已完成9亿元B轮融资,B+轮融资后估值达52.5亿元 [12]   财务表现与现金流 - 营收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22年无营收,2023年营收为1295.80万元,2024年增长至7165.62万元,2025年第一季度单季营收已达6404.25万元 [2] - 盈利状况持续承压,归母净利润亏损幅度逐年扩大:2022年为-1.64亿元,2023年为-2.83亿元,2024年为-4.79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为-9165.29万元,累计未弥补亏损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达7.82亿元 [2][4]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持续为负且缺口扩大:2022年为-1.66亿元,2023年为-2.94亿元,2024年为-3.56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为-0.74亿元 [3][10] - 截至2025年3月末,公司货币资金为5.29亿元,以当前亏损速率估算仅能支撑未来一至两年的运营 [10]   费用结构分析 - 研发费用持续高企:从2022年的1.45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26亿元,2025年一季度为7664.72万元 [6] - 研发费用率极高:2023年为1418.89%,2024年为455.18%,2025年一季度为119.68% [3][6] - 销售费用大幅攀升:从2022年的361.45万元猛增至2024年的1.02亿元,2025年一季度达3526.38万元 [6][8] - 销售费用率远超行业常规水平:2023年为350.47%,2024年为141.74% [6] - 研发费用主要构成为临床试验服务费(2024年占比55.30%)、职工薪酬(2024年占比12.63%)和临床前试验服务费(2024年占比9.27%) [7] - 销售费用主要构成为职工薪酬(2024年占比60.83%)和学术会议费(2024年占比19.87%) [8]   核心产品商业化与市场策略 - 核心产品伯瑞替尼(商品名:万比锐®)已于2023年12月在国内上市,并于2024年11月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1][13] - 纳入医保后产品单价从每盒1.72万元大幅下调至6700元,降幅超过60%,但带动2025年一季度销量激增,单季销量超过2023年与2024年之和 [13] - 毛利率因价格下调而承压,从84.93%下滑至80.28%,且持续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13]   运营效率与潜在风险 - 存货金额快速上升,2024年末达7465万元,占总资产比例从2022年的0.3%升至4.3% [13] - 存货周转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存货周转天数超300天,而行业平均不到90天 [13][14] - 应收账款周转率较低,2024年为3.94次,远低于7.02次的行业平均水平 [11] - 公司商誉高企,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达9.27亿元,占非流动资产的93.19%,占总资产的56.64%,该商誉源于2023年9月对北京浦润奥的并购 [15]   产品管线与竞争格局 - 公司产品管线包括已上市的核心产品伯瑞替尼、处于新药审评阶段的候选药物安达艾替尼,以及进入临床研究的ANS01与ANS03 [2] - 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推进多项临床研究试验,包括四项III期研究 [2] - 核心产品伯瑞替尼面临激烈竞争,国内已有五款MET-TKI药物获批上市,均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 [14] - 后续在研管线也面临同研发阶段竞品或临床进度更快产品的挤压 [14]
 2亿单外卖的周末:骑手日赚千元,奶茶店忙到崩溃
 搜狐财经· 2025-07-07 21:45
 外卖市场单日订单量激增   - 7月5日淘宝闪购、美团、京东外卖三家平台单日外卖订单量合计超2亿单 [1]   - 淘宝闪购日订单量突破8000万单 日活跃用户数达2亿 [2]   - 美团即时零售当日订单量突破1.2亿单 其中餐饮订单超1亿单 [4]   - 京东外卖6月末日订单量突破2500万单 [4]     平台补贴力度与骑手收入   - 平台补贴力度超过4月份 近乎免单 [8]   - 骑手日收入显著提升 平日一二百元增至700-1000元 [4]   - 配送费翻倍 骑手单日接单量达100多单 [4]     茶饮品类订单激增与股价表现   - 奶茶店订单暴涨数倍 部分门店单日订单从100单增至500单 [5]   - 蜜雪冰城部分门店单日冰鲜柠檬水订单超1000单 [5]   - 港股新式茶饮股价大幅走高 茶百道涨11.04% 古茗涨6.15% 蜜雪集团涨5.74% [7]     平台补贴策略与商家影响   - 淘宝闪购宣布500亿补贴计划 为期12个月 [8]   - 美团发放"满18减18""25减20"等无门槛大额券 部分订单实际支付低至2.2元 [8]   - 商家被迫承担补贴成本 部分门店销量增加但盈利下降 [9]     平台股价表现与行业现状   - 美团港股下跌1.49% 阿里巴巴港股下跌0.29% 京东港股下跌0.48% [9]   - 行业仍处于"烧钱换增长"循环 尚未实现业务协同效应 [9]
 外卖战火升级!王兴“不惜代价”誓言背后,京东美团激战百日股价双双受挫
 搜狐财经· 2025-05-27 11:52
 外卖市场竞争加剧   - 美团CEO王兴表态"将不惜代价赢得竞争",加剧市场对外卖行业盈利前景的担忧 [1][2]   - 京东以"永久免佣+骑手五险一金"策略高调入局外卖市场,整合达达快送作为运力 [3]   - 双方股价均大幅波动,京东美股累计跌幅约17.75%,港股跌幅约15.82%,美团港股累计下跌约16% [3][6]     京东外卖业务表现   - 京东外卖业务在百日内发生多次宕机事件,暴露技术和运营短板 [5]   - 新业务(含外卖)2025年第一季度经营亏损环比翻倍至13.27亿元人民币 [5]   - 摩根士丹利等投行因缺乏明确亏损指引而下调京东盈利预测 [5]     美团防御措施与优势   - 美团宣布未来三年投入1000亿元人民币扶持餐饮生态,推出即时零售品牌"美团闪购" [8]   - 美团因骑手"二选一"风波和社保成本上升导致股价短期下跌,单日跌幅最高达7% [8]   - 美团商家选择更多、用户习惯更强,大众点评评论数量是抖音的10倍,生态壁垒坚固 [8]     市场反应与用户反馈   - 美团骑手收入从日均300+元降至100-200元,京东骑手面临系统不完善问题 [10]   - 部分用户因价格选择京东,但京东商家数量少、配送时效不足 [10]   - 投资者对京东市值(4151亿港元,PE 8.86倍)和美团市值(7955亿港元,PE 20.91倍)的估值差异存在分歧 [10]     行业长期挑战   - 京东需验证"品质外卖"差异化定位的可行性,以及流量反哺主业的效果 [11]   - 美团需在激烈竞争中维持利润率,平衡多方利益 [11]   - 行业短期利好消费者和骑手,但长期盈利能力可能受损 [11]
 规模诱惑下的利润困局,石头科技豪赌大家电胜算几何?
 雷峰网· 2025-04-23 20:00
 核心观点 - 石头科技2024年营收达119.45亿元,同比增长38.03%,但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3.64%,扣非净利润跌幅达11.26%,呈现"增收不增利"现象 [2] - 公司采取"以利润换规模"战略,销售费用激增73.23%至29.67亿元,研发投入增长56.93%至9.71亿元,导致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下降4个和7.15个百分点 [4][5] - 洗烘一体机等新业务虽实现93.13%增长,但毛利率同比下降9.1个百分点至33%,且面临传统厂商80%市场份额的竞争压力 [9][15] - 公司销售费用率(24.84%)达行业两倍,研发投入占比(8.13%)显著高于美的(3.99%)和海尔(3.95%),商业模式可持续性存疑 [6][16]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收119.45亿元(+38.03%),归母净利润19.77亿元(-3.64%),扣非净利润跌幅更深 [2] - 毛利率从54.36%降至50.36%,净利率从23.70%降至16.55% [5] - 每创造1元收入需投入0.25元销售费用和0.08元研发费用 [6] - 其他智能电器产品营收增长93.13%,但成本增速达123.49%,导致毛利率下降9.1个百分点 [10]   战略布局 - 研发人员数量从2023年622人暴增至2024年1043人,日均新增1.15人 [8] - 洗烘一体机业务与销售费用率突破20%、研发投入增速提升46个百分点的时间线高度吻合 [7] - 公司全球扫地机市场份额达16%成为行业冠军,但新业务拓展导致资源分散 [5][15] - 大家电行业要求重资产、长周期模式,与公司原有轻资产、快迭代的智能硬件模式存在冲突 [15]   行业对比 - 销售费用率:石头科技24.84% vs 美的9.50% vs 海尔11.74% [6] - 研发投入占比:石头科技8.13% vs 美的3.99% vs 海尔3.95% [6] - 传统厂商在洗衣机等成熟品类占据超80%市场份额,供应链成本优势显著 [15] - 公司技术投入集中在渐进式改进,缺乏颠覆性创新潜力 [16]   增长困境 - 销售费用增速(73.23%)远超营收增速(38%),研发投入增幅(56.93%)高于成果转化效率 [12] - 19.24亿元广告支出仅换来新业务93.13%增长,"烧钱换增长"模式可持续性存疑 [12] - 研发人员占比从2022年54.54%降至2024年40.74%,显示人力资源配置变化 [8] - 公司战略被形容为"为了卷传统厂商而卷",缺乏明确创新路径 [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