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曲线

搜索文档
燃气公司职员不甘心“拿死工资”出来创业,正在落地AI+丨创业者De故事
混沌学园· 2025-10-02 19:58
从燃气公司职员到创业者:抓住时代红利的十年 2007年,河南小伙张总毕业后进入苏州一家燃气公司,恰逢苏州经济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看着身边商机遍 地,不甘于 "拿死工资" 的他,敏锐捕捉到动迁房和新建楼盘带来的大量燃气工程需求。2010年,他毅然跳出舒 适区,从 "管理施工单位的人" 变成 "施工单位负责人",借着基建市场的红利,公司燃气工程业务最高峰时年 业绩达八九千万元。这段创业初期的顺遂,不仅得益于时代机遇,更源于他 "喜欢折腾、不愿躺平" 的性格底 色。 张靖:江苏瑾翔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创始人,苏州顺康鑫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创始人,苏州科沃仕氢能源 科技有限公司 创始人,混沌AI院1期学员, 混沌江苏分社学员 河南创业者张总的故事,是一段在时代浪潮中不断求变的历程。从燃气公司职员抓住基建红利投身创业,到基 建见顶后开拓厨房灭火设备的第二曲线,再到穿越疫情期的至暗时刻实现心态重塑,他始终以诚信、勤奋与长 期主义为底色。在混沌大学的学习让他打通商业思维,而如今,他正全力押注 AI,拒绝跟随、力求原生创新, 在能源行业的变革中持续探索前行。 混沌学习:打通商业思维,找到价值流 2019年,张总接触混沌,7 天假 ...
国企新赛道加速!国资委主任再强调发力“第二曲线”,经营拐点显现积极态势
华夏时报· 2025-09-30 19:41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昱汝 徐芸茜 北京报道 9月29日,财政部披露数据显示,今年1—8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下称"国有企业")经营状况持 续改善,营业总收入同比由降转升,利润总额降幅进一步收窄,国有经济运行显现重要积极信号。 与此同时,国资委主任张玉卓近日到广东深入有关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生产运营一线、科研实验室 调研,他强调,围绕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因地制宜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持续提高 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开启增长的"第二曲线",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不断增强 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全力做好"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谋划工作,更好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 作用。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国资委多次强调"第二曲线",是为了推动国 有企业摆脱对传统增长路径的依赖,在新发展阶段主动寻求新的增长引擎,以确保国有资本在实现国家 战略目标的同时,也能保持自身的持续生存、发展和竞争力。 1月初,他赴深圳调研时就提出要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战略聚焦与专业化整合,练就"独门绝 技",抢占竞争制高点以开辟企业增长的"第二曲线";7 ...
首次披露潮玩成长性,量子之歌敲响新财年重估的钟声
美股研究社· 2025-09-26 18:25
文章核心观点 - 国际投行转向唱多中国资产,新消费与科技主题受关注,企业打造第二增长曲线成为资本重估关键 [1][5] - 量子之歌作为潮玩赛道黑马,通过战略重组全面聚焦高成长潮玩业务,展现强劲增长潜力且当前估值存在显著提升空间 [4][7][19] - 公司潮玩业务已进入增长正轨,符合麦肯锡三层面理论,具备稳固现金流、新兴增长极和长期探索方向 [9] - 全球潮玩市场高增长,量子之歌IP运营能力已验证但未被市场充分定价,相比同业估值折价明显 [11][12][14] - 公司构建了以“悦己需求”为核心的独特消费矩阵,并拥有原创产品基因、集团资源赋能、渠道与供应链三大底层支撑 [22][24][25][28] 第二曲线崛起与资本重估 - 企业传统业务增长放缓时,若新业务展现高成长潜力,市场将给予前瞻性估值溢价 [6] - 特斯拉汽车交付下滑但机器人业务受捧,股价下半年增长超20%;阿里巴巴AI与云业务推动市值年内增长95% [6] - 农夫山泉无糖茶饮料第二曲线引爆估值,市值增长60%;阅文集团IP衍生品业务推动市值增长超60% [6] - 企业布局新经济领域并成功打造第二曲线,是中国资产重估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7] - 量子之歌启动非潮玩业务重组,全面聚焦潮玩板块,完成品牌升级至“奇梦岛” [7] 量子之歌潮玩业务表现 - 2025财年公司总营收27.26亿元,净利润3.57亿元 [1] - 第四季度潮玩业务首次披露营收6578万元,占当季营收比重超10% [1] - 公司拥有11个自有IP与4个授权IP,运营超40条盲盒产品线及30款毛绒吊卡产品 [7] - 2025年第二季度主力IP WAKUKU营收4296万元,ZIYULI营收1751万元 [7] - 新IP“SIINONO”于7月首发后销量迅速突破30万盒 [7] 麦肯锡三层面理论与公司动能 - 第一层面:在线教育及健康养生等非潮玩业务全年稳定盈利,现金储备10.41亿元提供转型保障 [9] - 第二层面:潮玩业务首个披露季度收入占比超10%,明星IP呈现爆发性增长,确立盈利前景 [9] - 第三层面:构建多元IP矩阵并推进国际化,分销网络扩展至日本、欧美等20余国,储备长期动能 [9] 潮玩行业前景与估值对比 - 中国潮玩市场从2020年229亿元增长至2024年76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5% [11] - 泡泡玛特市值一度突破4000亿港元,布鲁可、卡游上市,名创优品分拆TOP TOY,显示资本追捧热度 [12] - 泡泡玛特市盈率48倍,名创优品23倍,布鲁可140倍,万代南宫梦24倍,量子之歌仅10.8倍 [14] - 仅潮玩业务按行业PE中位数估值约23.35亿元,加上现金储备10.41亿元,已接近公司当前5.6亿美元总市值 [16] - 公司给出2026财年潮玩业务营收指引7.5-8亿元,预示十倍增长空间 [16] 公司独特优势与未来估值逻辑 - 量子之歌精准捕捉中国各年龄段“悦己需求”,覆盖银发经济、中年教育、青年潮玩的消费矩阵 [22] - 原创产品基因:自主设计孵化WAKUKU、⼜梨,签约SIINONO,坚持产品长期主义 [24] - 集团资源赋能:与中国网球公开赛、北京时装周、环球影城等合作,WAKUKU全网曝光量近7亿,小红书话题度半年激增5700% [25] - 渠道与供应链能力:线上吊卡产品30秒售罄,线下快闪店效能达行业均值2倍以上,2025年8月毛绒产品月产量突破100万件,较年初增长超20倍 [28] - 全球潮玩市场近十年复合增长率近23%,公司推进“IP+商品”出海计划,未来全球市场空间显著 [29]
重用“明星”,狠抓“渠道”:美妆品牌“不强则死”?
虎嗅· 2025-09-23 14:13
行业整体格局 - 国产美妆护肤企业2025年上半年整体格局相对稳定 珀莱雅和上美股份占据行业第一和第二位置 巨子生物利润保持领先[1] - 华熙生物 福瑞达 贝泰妮等老牌企业业绩承压 尚未从动荡中脱身[1] - 细微业绩变动反映行业变化和势力角逐信号 包括单品牌天花板显现和高端化趋势[2] 公司营收表现 - 珀莱雅营收53.62亿元 同比增长7.21%[3] - 上美股份营收41.08亿元 同比增长17.30%[3] - 上海家化营收34.78亿元 同比增长4.75%[3] - 巨子生物营收31.13亿元 同比增长22.50%[3] - 毛戈平营收25.88亿元 同比增长31.30%[3] - 水羊股份营收25.00亿元 同比增长9.02%[4] - 贝泰妮营收23.72亿元 同比下降15.43%[4] - 华熙生物营收22.61亿元 同比下降19.57%[4] - 逸仙电商营收19.20亿元 同比增长22.40%[4] - 福瑞达营收17.90亿元 同比下降7.05%[4] - 丸美生物营收17.69亿元 同比增长30.83%[4] - 敷尔佳营收8.63亿元 同比下降8.15%[4] 公司利润表现 - 巨子生物利润11.82亿元 同比增长20.60%[5] - 珀莱雅利润7.99亿元 同比增长13.80%[5] - 毛戈平利润6.70亿元 同比增长36.10%[5] - 上美股份利润5.56亿元 同比增长34.70%[5] - 上海家化利润2.66亿元 同比增长11.66%[5] - 贝泰妮利润2.47亿元 同比下降49.01%[5] - 敷尔佳利润2.30亿元 同比下降32.54%[5] - 华熙生物利润2.21亿元 同比下降35.38%[5] - 丸美生物利润1.86亿元 同比增长5.21%[6] - 福瑞达利润1.53亿元 同比下降17.31%[6] - 水羊股份利润1.23亿元 同比增长16.54%[6] - 逸仙电商亏损0.25亿元 亏损收窄[6] 头部企业战略调整 - 珀莱雅主品牌营收39.79亿元 同比下降0.08% 显示单品牌在国内市场接近百亿天花板[10][12] - 珀莱雅推出"双十战略" 目标未来10年进入全球化妆品行业前10 引入国际护肤行业背景高管 独家投资花知晓 重点布局海外市场[12] - 上美股份围绕6大品类进行高端 中高端 大众三个市场定位的多品牌布阵 推出聚光白和NAN beauty 筹备彩妆品牌单彩[14][15][16] - 上美股份子品牌newpage一页营收3.97亿元 同比增长146.50% 但主品牌韩束仍占81.40%营收[18] 高端化与多品类拓展 - 毛戈平核心彩妆业务营收14.22亿元 同比增长31.1% 奢华鱼子气垫和光感柔纱凝颜粉饼零售额均超2亿元[20] - 毛戈平拓展高端护肤和香氛香水业务 护肤营收10.87亿元 香氛营收0.11亿元[24] - 毛戈平寻求投资收购机会 瞄准高端定位品牌[22] 老牌企业内部调整 - 华熙生物总裁赵燕回归一线 重点梳理品牌定位和革新组织体系 润百颜聚焦修护 夸迪聚焦细胞级抗衰 米蓓尔专注细胞级修护 BM肌活专注细胞级免疫[25] - 华熙生物原料业务营收6.26亿元 同比下降0.58% 医疗终端业务营收6.73亿元 同比下降9.44% 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营收9.12亿元 同比下降33.90%[27] - 上海家化完成定方向 明治理 提士气 清包袱四大核心任务 六神发力户外 玉泽升级皮肤屏障修护系列[28][29] 成分研发与产品创新 - 华熙生物研发费用2.31亿元 同比增长15.25% 贝泰妮研发费用1.19亿元 同比下降8.69% 上美股份研发费用1.03亿元 同比增长31.70%[37] - 麦角硫因因超强抗氧化能力受到行业关注 应用于护肤品和口服美容产品 雅诗兰黛 修丽可 倩碧等品牌已添加该成分[39] - 巨子生物将重组胶原蛋白研究延伸至增发护发和美白领域 华熙生物取得4项国产特殊化妆品许可证 包括润熙泉雪韵美白祛斑面霜[42] - 丸美生物凭借眼部抗衰领域口碑 丸美品牌营收同比增长34.36%[44] - 巨子生物推出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肌御修护次抛精华液2.0 添加重组IV型胶原蛋白 可丽金升级胶原大膜王至3.0版本[46][47] 营销与渠道策略 - 品牌力重回企业关注重点 明星营销成为重点动作 珀莱雅官宣刘亦菲 易烊千玺 宋佳为代言人 引入果小作为CMO[51] - 薇诺娜官宣魏大勋 杨天真 蒋欣 张康乐为代言人 丸美官宣杨紫为全球品牌代言人 六神签约肖战[52][53] - 品牌从依靠头部达人转向KOC种草带货 采用"厦门帮"和"郑州帮"打法[57] - 企业着力搭建线上+线下 公域+私域 国内+海外渠道网络 水羊股份构建"水羊潮妆"和"水羊直供"私域平台 贝泰妮采用OMO深度私域运营模式[58][59] - 毛戈平全国专柜配备超3100名美妆顾问 注重线下体验感[60]
四代公子开直播带货,年入10亿腊味老字号冲刺美股上市
搜狐财经· 2025-09-05 16:42
公司财务表现 - 2023年营收达1.34亿美元(约9.71亿元人民币),净利润1400.99万美元(约1.01亿元人民币)[2] - 2022年总营收1.31亿美元,较2021年1.34亿美元下降2.42%[3] - 腊肠产品2022年营收5343.74万美元,同比下降5.07%;腊肉产品营收1915.14万美元,同比下降17.54%[3] - 零食产品2022年营收3590.63万美元,同比增长4.29%;冷冻肉制品营收648.96万美元,同比增长58.32%[3] 业务构成与市场地位 - 腊味制品占总营收67.58%,其中腊肠占比40.86%、腊肉占比14.64%、其他腊制品占比12.08%[3] - 粤式腌肉制品市场份额达17.9%,居行业第二;整体腌肉制品市场份额达9.2%[8][15] - 拥有三大产品矩阵:传统腊味、"匠王"、"狂客"休闲零食品牌及冷冻食品[8] - 广东中山工厂拥有12条腊味生产线、6条零食生产线和2条冷冻食品线,2023年新增烘焙和包装生产线[8] 资本运作与上市计划 - 拟在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WYHG",计划发行250万股ADS,发行价区间4-5美元[2] - 按发行价中值计算市值约1.55亿美元[2] - 上市筹备已超半年,2023年11月递交注册声明,2024年2月获中国证监会备案,3月向SEC提交招股书[8] - 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产能扩张和渠道建设[8] 公司发展历程与战略 - 创始于清光绪年间,现由第四代传人王显韬管理[4] - 2009年打破传统经销模式,在"黄圃腊味一条街"开设首家直营店,一年内收回成本[4] - 2012年布局电商,开设天猫旗舰店,后拓展至京东、拼多多、抖音等平台[6] - 2016年推出休闲即食腊肠、自热米饭等新品,2018年在韩国科斯达克上市[6] 股权结构与治理 - CEO王婷枫持股26.96%,董事长王显韬持股16.71%[6] - 王显韬名下关联公司达17家,在公开场合更为活跃[6] 销售渠道分布 - 现有7家自营门店和72家零售网点[8] - 覆盖7个电商平台,但线上销售占比仅2%左右,线下渠道仍是主力[8] 行业背景与竞争格局 - 粤式腌肉制品市场规模约50.22亿元人民币[15] - 行业前三名市场份额合计55.4%,其中第一名市场份额28.8%,公司以17.9%居第二[15] - 老字号企业近期集中寻求上市,如同仁堂医养集团拟赴港上市,宏济堂启动IPO辅导[10]
宜兴“第二曲线”的倔强与巧思
上海证券报· 2025-09-05 03:12
核心观点 - 宜兴市传统产业面临增长瓶颈 正通过产业升级和新兴业务拓展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1][2][3] - 企业转型方式包括在传统主业基础上嫁接新业务以及二代接班带来的创新思维 [1][2] - 城市层面积极培育新能源 集成电路和生命健康三大新兴产业并取得显著成效 [2] 传统产业现状 - 陶瓷产业受限于大师传承和市场小众化 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困难 [1] - 线缆行业产值庞大但存在同质化竞争 急需核心技术突破和高端化转型 [1] - 耐火材料企业通过自身优势开辟新能源市场蓝海 [1] 企业转型案例 - 中超控股在线缆主业外开设紫砂博物馆和紫砂汇 创新传承紫砂文化 [1] - 江苏国豪耐火从传统耐火材料延伸至新能源领域 持续拓宽业务版图 [1] - 拜富科技由95后新一代掌舵 强调快速捕捉行业外新需求的市场机会 [2] 新兴产业发展 - 集成电路产业规上企业产值从2020年42.12亿元跃升至2024年311.62亿元 增长超7倍 [2] - 生命健康产业从2021年零起步 三年时间产业规模突破百亿元 [2] - 新能源产业被列为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获得重点培育 [2] 金融生态建设 - 宜兴金融生态位于江苏省前列 连续多年获评金融生态优秀县 [2] - 在全省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评选中拔得头筹 [2] 转型特点 - 企业转型并非抛弃传统根基 而是在深耕领域嫁接新业务 [1] - 二代接班为企业注入全球化视野和创新思维 完成从继承者到开拓者的转变 [2] - 城市发展兼顾传统文化根脉与产业根基 同时积极拥抱科技变革 [3]
跨界造车背后,一场被业绩增长与资本焦虑绑架的冒险
新浪财经· 2025-09-03 16:52
公司跨界造车战略背景 - 追觅科技官宣启动造车业务,首款车型对标布加迪威龙,从智能清洁领域跨界进入汽车行业 [1] - 公司已组建近千人造车团队并持续扩张,计划将高速数字马达、AI算法及机器人传感与控制等核心技术迁移至汽车电驱系统、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领域 [1][2] - 截至2024年底全球累计申请专利6379件,其中45%为发明专利,覆盖传感器融合、电机控制等智能汽车核心领域 [2] - 全球化渠道被视为优势,业务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6000家线下门店,服务家庭超3000万,会员突破1100万 [2] 公司业务扩张与增长压力 - 2020年至2023年营收从20亿人民币跃升至150亿人民币,但清洁电器行业面临增长瓶颈 [4] - 2024年扫地机器人和洗地机渗透率仅5.5%和3.1%,远低于吸尘器的13.5%,国内扫地机器人销量从2021年579万台峰值降至2024年406万台 [4] - 全球扫地机器人市场份额仅8%,排名第四,落后于石头科技的16% [4] - 通过内部孵化进入大家电、个护、新消费、无人机及低空经济市场,实施"无边界"扩张战略 [3] 技术迁移可行性分析 - 电动车核心技术壁垒已形成,需深度沉淀三电系统、智能座舱和智能辅助驾驶技术 [6] - 电池占电动车成本40%,自研需投入至少5年及百亿级资金,且面临宁德时代、比亚迪的专利壁垒 [6] - 汽车电机需满足高功率密度(4-6kW/kg)、宽转速范围(0-15000转)及高效散热要求,远超家电标准 [6] - 追觅20万转/分钟高速马达虽获认证,但汽车需持续高扭矩输出(如特斯拉Model S Plaid峰值扭矩1045N·m),其工业机器人电机仅10N·m [7] - 汽车电机需适应-40℃至150℃宽温域并通过IP67/IP6K9K防护认证,追觅家电马达缺乏车载耐久性测试验证 [8] - AI算法主要应用于家庭环境感知,与开放道路自动驾驶所需的复杂决策能力存在本质差异 [8] 行业竞争与资质挑战 - 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存量市场阶段,2024年上半年销量同比增11.4%,但国内需求萎缩促使车企加大出口投入 [11] - 面临特斯拉Model 3降至25万元、比亚迪海外降价最高5.7万元人民币、小米SU7以"半价超跑"入局的价格战 [12] - 华为ADS 2.0、大疆车载等第三方方案普及,使L2+辅助驾驶能力不再专属头部车企 [13] - 宁德时代、比亚迪垂直整合全产业链,新品牌难以压低采购成本并保障供应链稳定性 [13] - 造车资质获取难度极高:国家已停止发放新资质,收购现有资质或寻求代工均面临政策及操作壁垒 [9][10] - 小米通过注销宝沃、转手工厂提升产能利用率,并于2024年7月才获得独立资质,追觅可能效仿华为轻资产代工模式 [9][10] 历史案例与风险参照 - 苹果"泰坦计划"投入上百亿美元,10年内历经四次负责人更替,最终于2024年2月终止 [14] - 戴森烧掉5亿英镑自有资金后于2019年放弃造车,因单车成本达15万英镑(约129万元人民币)难以商业化 [14] - 国内威马、高合、极越、恒驰等品牌因资金链断裂或经营不善退出市场 [15] - 家电企业智米仅通过合作赋能iCAR,石头科技首款车型极石01由北汽代工且市场表现平淡 [5] 资本与战略动机 - 最后一轮融资停留于2023年5月,估值约200亿人民币,已两年未获新资金注入 [5] - 消费电子行业遇冷,机构投资者盈利耐心阈值从3年缩短至18个月,造车被视为激活估值逻辑的"第二曲线" [5] - 跨界造车被质疑是业绩增长见顶后的应激反应,而非纯粹技术驱动 [4][5]
蒙牛销售下滑31亿元:总裁高飞正找第二曲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2 21:40
核心财务表现 - 蒙牛2025年上半年营收415.67亿元,同比下滑6.95%,减少31.03亿元;归母净利润20.46亿元,同比下滑16.37% [1] - 伊利同期营收619.33亿元,同比增长3.37%;归母净利润72亿元,同比下滑4.39% [1] - 蒙牛液态奶收入321.9亿元(同比-11.2%),冰淇淋38.8亿元(+15.0%),奶粉16.8亿元(+2.5%),奶酪23.7亿元(+12.3%),其他业务14.5亿元(+16.9%) [1] - 伊利液体乳收入361.3亿元(-2.1%),奶粉及奶制品165.78亿元(+14.3%),冷饮82.3亿元(+12.4%) [1] 行业市场环境 - 乳业全渠道销售额同比下滑9.6%,其中线下渠道下滑12.7% [1] - 光明乳业营收124.7亿元(-1.9%),归母净利润2.2亿元(-22.5%) [5] - 奶牛养殖业近三年累计损失700亿元,生鲜乳喷粉亏损达200亿元 [5] - 终端价格下降受消费力偏弱及非包装液态奶替代影响 [4] 成本与盈利结构 - 蒙牛毛利率41.7%,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伊利毛利率34.2%,提升0.6个百分点,均受益于原奶价格下行 [6] - 蒙牛经营费用总额138.14亿元,同比减少7.1%;销售及经销费用116.14亿元,减少8.4%,费用占比下降0.5个百分点至27.9% [18] - 蒙牛联营公司亏损影响利润,尤其是现代牧业 [21] 战略调整与新业务发展 - 伊利奶粉业务成为第二增长曲线,婴配粉市场份额全国第一 [7] - 蒙牛推进"一体两翼"战略,聚焦营养健康及国际市场拓展 [11] - 蒙牛通过妙可蓝多占据奶酪市场最大份额,但该业务规模较小(上半年营收25.67亿元,+7.98%) [13] - 蒙牛拓展新兴渠道(仓储会员超市、零食量贩店)及B端供应(星巴克、霸王茶姬等) [9] 资产优化与资本运作 - 蒙牛出售雅士利新西兰工厂,作价2.82亿新西兰元 [15] - 蒙牛维持派息比例并推进10亿元股份回购计划 [20] - 蒙牛股价报收14.95港元/股,总市值583.61亿港元,较历史高点51.539港元大幅回落 [22]
蒙牛销售下滑31亿元:总裁高飞正找第二曲线丨乳业财报观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2 21:33
核心观点 - 蒙牛乳业2025年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 营收同比下降6.95%至415.67亿元 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6.37%至20.46亿元[1] - 乳制品行业面临需求收缩和价格下行压力 全渠道销售额同比下降9.6% 其中线下渠道下滑12.7%[1] - 伊利通过奶粉等第二曲线业务实现营收增长3.37%至619.33亿元 表现优于蒙牛[2][8] 财务表现 - 蒙牛各业务板块表现分化:液态奶营收321.9亿元(-11.2%) 冰淇淋38.8亿元(+15%) 奶粉16.8亿元(+2.5%) 奶酪23.7亿元(+12.3%) 其他业务14.5亿元(+16.9%)[1] - 伊利业务结构:液体乳361.3亿元(-2.1%) 奶粉及奶制品165.78亿元(+14.3%) 冷饮82.3亿元(+12.4%)[2] - 毛利率改善:蒙牛毛利率41.7%(+1.5个百分点) 伊利毛利率34.2%(+0.6个百分点) 主要受益于原奶价格下行[7] 行业状况 - 乳制品行业整体承压:光明乳业营收124.7亿元(-1.9%) 归母净利润2.2亿元(-22.5%)[5] - 上游养殖业损失严重:2023-2025年累计损失700亿元 生鲜乳喷粉亏损达200亿元[6] - 价格下行原因:消费力不足导致基础品类偏好 原奶供大于求 现制茶饮等替代品冲击包装液态奶[4] 战略调整 - 蒙牛推进渠道拓展:强化线上网销商和线下经销商 加快下沉市场 深化仓储会员超市、零食量贩等新兴渠道合作[10] - B端业务拓展:与星巴克、霸王茶姬等头部品牌达成战略合作 但议价能力受限[10][11] - 实施"一体两翼"战略:在核心乳制品业务基础上 向营养健康及国际市场拓展[11] 业务发展 - 伊利奶粉业务表现突出:奶粉及奶制品收入165.78亿元(+14.3%) 婴配粉市场份额全国第一[8] - 蒙牛奶酪业务优势:通过收购妙可蓝多占据最大市场份额 上半年营收25.67亿元(+7.98%)[13] - 资产优化:出售雅士利新西兰奶粉工厂 获2.82亿新西兰元 持续推进私有化计划[14] 运营管理 - 蒙牛推行精细化运营:业务经营费用总额138.14亿元(-7.1%) 销售及经销费用116.14亿元(-8.4%)[16] - 费用管控成效:销售费用占比下降0.5个百分点至27.9% 行政费用同比持平[16] - 股东回报措施:维持派息比例 推进第二轮股份回购 明年回购额度10亿元保持不变[18] 市场表现 - 蒙牛股价承压:报收14.95港元/股 总市值583.61亿港元 较历史高点51.539港元大幅下跌[19] - 净利润下滑因素:受原奶粉减值及联营公司(现代牧业)亏损影响[19]
中国中铁(601390):收入和利润有所承压,海外订单保持高增速
天风证券· 2025-09-02 14:11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4][6] 核心观点 - 收入和利润有所承压 25H1实现营业收入5125.02亿元同比-5.88% 实现归母净利润118.27亿元同比-17.17% [1] - 重点发展"第二曲线"新兴业务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集中力量在水利水电、清洁能源、生态环保等领域发力 [1] - 看好公司增长质量稳步提升 矿产资源板块有望贡献业绩弹性 [4] 财务表现 - 25H1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实现营收4362.46亿元同比-7.78% 其中铁路收入1415.14亿元同比+6.14% 公路收入692.65亿元同比-13.29% 市政收入2254.68亿元同比-13.23% [2] - 25H1设计咨询业务实现营收89.11亿元同比-0.60% [2] - 25H1装备制造业务实现营收137.53亿元同比+14.39% [2] - 25H1房地产开发业务实现营收156.14亿元同比+7.83% [2] - 25H1其他业务实现营收379.77亿元同比+5.48% 其中资源利用业务营收40.13亿元同比-0.84% [2] - 25H1毛利率为8.53%同比-0.31pct [3] - 25H1期间费用率为4.89%同比+0.08pct [3] - 25H1净利率为2.57%同比-0.31pct [3] - 25H1公司CFO净额为-796.30亿元同比多流出102.98亿元 [3] - 25H1收现比同比+0.36pct至88.47% 付现比同比+6.30pct至104.32% [3] 订单情况 - 25H1公司新签合同额11086.9亿元同比+2.8% [2] - 境内新签合同额9838.2亿元同比-1.2% [2] - 境外新签合同额1248.7亿元同比+51.6% [2] 矿产资源业务 - 25H1生产阴极铜148,789吨 钴金属2,830吨 钼金属7,103吨 铅金属5,069吨 锌金属12,774吨 银金属19吨 [2] - 25H1子公司中铁资源集团归母净利润25.81亿元同比+27.52% [2] 盈利预测 - 预计25年归母净利润259亿元 26年272亿元 27年287亿元 [4] - 预计25年EPS 1.05元 26年1.10元 27年1.16元 [5] - 预计25年市盈率5.38倍 26年5.12倍 27年4.85倍 [5] - 预计25年市净率0.37倍 26年0.35倍 27年0.33倍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