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模式重构

搜索文档
上半年信托收入与净利双降:信托业仍未走出转型阵痛 盈利模式重构成当务之急
中国经营报· 2025-08-10 11:55
行业盈利现状 - 2025年上半年53家信托公司信托业务收入181亿元,同比下降11.38%,净利润164亿元,同比下降2.83%[1][7] - 行业营业收入315.91亿元(2025H1)vs 322.28亿元(2024H1),利润总额203.13亿元vs 210.98亿元,同比降幅分别为1.98%和3.72%[2][4] - 固有业务收入120.93亿元,同比增长16.72%,成为盈利主要支撑[4] 业务结构分化 - 传统信托业务持续萎缩导致收入下滑,但利润降幅(2.83%)小于收入降幅(11.38%),反映降本增效成效[4] - 头部机构表现分化:中信信托净利润同比增长13.63%,光大信托同比下降40.81%,五矿信托下降38.82%[6] - 部分中小信托公司逆势增长:上海信托净利润同比+52.22%,中海信托+72.20%,渤海信托+102.10%[6][9] 转型挑战与原因 - 新旧盈利模式交替:传统"利差主导"模式萎缩,新"管理费+绩效分成"模式尚未成熟[11] - 成本压力上升:合规成本增加叠加数字化转型投入,2024年行业利润同比腰斩45.52%至230.87亿元[11][13] - 存量风险处置压力:不良资产减值和风险项目处置持续侵蚀利润[11] 业务转型方向 - 监管推动"三分类"改革:向资产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并重模式转型,过渡期至2026年5月[11][12] - 创新业务布局:科技信托、绿色信托、知识产权信托等新兴产业领域,以及家族信托、养老信托等财富管理服务[16] - 差异化发展路径:头部机构布局全业务链,央国企背景公司聚焦产业链金融,区域中小机构发展特色服务信托[17] 未来展望 - 短期仍处阵痛期:新业务培育需时,主动管理能力建设短期内难显著改善盈利[18] - 长期优势显著:依托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双轨发展,有望形成差异化服务生态位[17] - 盈利模式重构:通过科技投入和专业服务提升附加值,建立类型化收费体系[16][17]
新世界发展获882亿港元输血,郑志刚离场后盈利困局仍待解
新京报· 2025-07-03 22:56
债务再融资与流动性缓解 - 公司达成882亿港元再融资协议,涵盖现有境外无抵押金融债务,包括新银行融资和经统一银行融资 [1][2] - 再融资最早到期日为2028年6月30日,为公司提供3年喘息空间 [2][3]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借款总额1464.88亿港元,其中322.1亿港元需在12个月内偿还,而现金及银行存款为214.18亿港元,无法覆盖短期债务 [3] 财务策略与业绩表现 - 公司财务管理策略聚焦于降低负债及改善现金流,目标在2025财年实现260亿港元资金回笼 [1][3] - 2024财年公司股东应占亏损196.83亿港元,为近20个财年首次亏损,2025财年中期再次亏损66.33亿港元 [5] - 截至2025年6月25日,公司已完成2024/2025财年260亿港元合约销售目标 [4] 管理层变动与接班人调整 - 郑志刚辞任公司非执行董事及非执行副主席,彻底退出管理层,不再保留任何职务 [5] - 郑志刚辞任后,公司行政总裁由马绍祥短暂接任,后由黄少媚接替,全面负责香港与内地业务 [6] - 郑家纯女儿郑志雯加入董事会并进入核心管理层,与职业经理人构成新管理层格局 [6] 行业挑战与未来展望 - 公司困境反映高杠杆、高周转模式在行业下行周期中的脆弱性,面临盈利能力下滑和再融资压力 [6] - 再融资虽缓解短期流动性压力,但未来需重构盈利模式并逐步消化债务,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