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监管处罚
icon
搜索文档
福建一卡通被注销 年内11张支付牌照“下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6 18:43
支付行业监管动态 - 央行于9月29日注销福建一卡通支付有限责任公司的支付牌照 此为年内披露注销的第11张支付牌照[1] - 央行总计发出271张支付牌照 截至目前合计注销107张 剩余164张 市场退出机制形成[2] - 今年以来监管已披露至少74张罚单 机构及相关责任人被罚没金额总计1.9亿元 被罚机构数量增多但罚金总量较上年减少[5] 支付牌照变化趋势 - 注销的支付牌照中预付卡占据绝大多数[3] - 牌照减少是行业自然优胜劣汰的过程 预付卡牌照因跟不上市场发展步伐被批量淘汰 部分银行卡收单和互联网支付牌照因合规问题被淘汰[3] - 支付牌照缩减原因包括监管强化、部分机构盈利困难或违规严重、以及支付机构内部整合[3] 支付机构处罚情况 - 多家支付机构因违反预付卡业务管理规定、账户管理规定、清算管理规定等受到处罚[4] - 千万级巨额罚单仍然存在 例如北京雅酷时空等四家公司领了千万级罚单[4] - “双罚制”已成为常态 对机构和相关责任人同时处罚 对责任人的罚款上限可达50万元 情节严重者可被终身禁任高管[4] 行业竞争格局展望 - 支付行业马太效应会愈发明显 两三家巨头占据绝大多数市场份额 排名十位之后的机构空间不大[3] - 虽然支付利率走低 但行业利润仍然很高 支付是商业数字化的入口和基础工具[3] - 监管工作重点持续关注反洗钱、商户真实性及合规性 科技类的信息安全与数据保护问题将成为新的关注重点[5]
股市出事了?上市公司造假被罚上亿,退市公司也未能幸免,太牛了
搜狐财经· 2025-09-16 21:29
监管处罚力度加强 - 多家上市公司因财务造假收到监管部门罚单 其中部分公司被处以亿元级别重罚[1] - 今年已有十多家公司因财务造假被处罚并触发强制退市 数量超过往年[3] - 单日处罚案例中 有公司被拟罚2亿多元 实际控制人遭市场禁入10年[3] 处罚范围扩大 - 已退市公司仍被追溯处罚 有案例显示退市公司连带责任人被罚3亿多元[3] - 监管部门明确释放信号:退市不是护身符 历史财务造假仍将追责[7] - 地方政府配合监管调查 不再庇护本地造假企业[9] 监管技术升级 - 监管部门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公司多年收支数据[5] - 鼓励举报机制 对造假线索进行跟进核实[6] - 技术手段能够识别隐蔽的财务异常情况[6] 投资者保护措施 - 查实造假案件后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11] - 通过集体诉讼方式帮助投资者索赔 已有成功获赔案例[11] - 建立造假公司对投资者损失进行赔偿的机制[13] 市场影响 - 严厉处罚遏制"罚点钱就没事"的侥幸心理[5] - 净化市场环境增强投资者对财务信息的信任度[13] - 减少不正当竞争 有利于规范经营的企业发展[13]
中信证券史上最强中报暗流涌动:罚单大户、衍生品巨亏147亿元
新浪证券· 2025-08-29 19:13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30.39亿元,同比增长20.44% [1] - 归母净利润137.19亿元,同比增长29.80%,创历史最佳中期业绩 [1] 现金流量变动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303.47亿元,同比下滑18.93%,净流入减少70.85亿元 [1] -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由去年同期-428.97亿元转为正流入318.12亿元 [3] 公允价值与衍生工具损失 -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15.21亿元,同比下降149.67% [1][4] - 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损失147.20亿元,对业绩形成显著拖累 [1][2] 汇兑损失与境外业务 - 汇兑收益-18.23亿元,同比下降221.52% [2][4] - 境外业务收入69.12亿元(同比增长13.57%),但汇兑损失占境外收入比例达26.38% [2] - 境外业务利润率同比下降5.36个百分点至59.42% [2] 金融资产与负债变动 - 交易性金融资产增加496.21亿元至7404.83亿元,对利润产生372.05亿元正影响 [2] - 其他债权投资减少233.27亿元至569.16亿元 [2] - 交易性金融负债增加74.22亿元至1318.08亿元,对利润产生48.74亿元负影响 [2] 监管合规问题 - 2025年上半年共收到8张监管罚单,涉及投行业务违规、分支机构不合规及员工违规操作 [4] - 投行业务违规案例包括辉芒微电子IPO核查不足、再融资项目违规等,导致公司及6名保代受罚 [4][5] - 分支机构因从业人员提供测评答案、返还业绩奖励等违规行为被责令改正 [5]
每经热评|*ST高鸿造假相关责任人遭严惩 全链条追责方能筑牢市场防线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0 20:50
高鸿股份财务造假案件 - 证监会调查证实高鸿股份长期开展无商业实质的"空转""走单"业务,大幅虚增收入和利润,拟对相关责任主体处以1.6亿元罚款,对配合造假的第三方罚款700万元 [1] - 2015年至2023年间,公司累计虚增营业收入约198亿元,虚增利润总额超7620万元,2020年度非公开发行股票文件中引用了虚假数据构成欺诈发行 [1] - 深交所将依法启动退市程序,证监会明确表示将依据刑法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1] 监管处罚措施 - 严格执行退市规则,对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行为绝不姑息,公司董事长付景林和时任财务总监丁明锋被罚款并实施市场禁入 [2] - 首要责任人可能面临刑事处罚,时任董事曹秉蛟及其配偶江庆的违法行为与公司虚假记载存在直接因果关系 [3] - 对配合造假的第三方江庆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与付景林处罚一致 [3] 审计与媒体监督 - 2022年年报之前,审计机构均未发现造假行为,年报和内控报告审计意见均为标准无保留意见 [4] - 《每日经济新闻》在2022年1月通过调查发现公司客户、供应商与董事亲属存在关联关系,后续调查结果与报道内容高度吻合 [4] - 建议通过开设白名单制度等方式,在保护商业机密的同时壮大民间调查力量 [5] 造假手段与影响 - 公司通过参与、组织虚假贸易业务进行财务造假,持续时间长达8年 [1] - 造假行为导致公司股价在2022年7月至11月间从1.43元涨至4.19元,出现疯狂炒作 [2] - 造假细节显示公司董事亲属参与其中,形成完整的造假链条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