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看不见的手
icon
搜索文档
选择的世界
华夏时报· 2025-08-16 00:29
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 经济学核心在于研究资源稀缺条件下人类如何权衡取舍并做出选择[2] - 经济学分析方法已扩展到社会科学其他领域形成"经济学帝国主义"现象[2] - 莱昂内尔·罗宾斯定义经济学为研究稀缺资源分配选择的科学[8] 经济学在现实决策中的应用案例 - 经济学家尝试用金钱交换排队位置引发社会冲突反映市场交易理念未被普遍接受[3][4] - 朱利安·西蒙1968年提出航空公司超售补偿方案从被质疑到最终被行业采纳[5][6] - 经济学家建议盲人夜间打高尔夫体现通过增加选择优化资源配置的思路[7] 经济学研究范畴的扩展 - 研究领域涵盖婚姻生育犯罪等传统非经济行为以及器官捐献等社会选择[9][18] - 分析框架包含时间分配职业选择等生命周期决策而不仅限于短期经济活动[9] - 将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对比研究不同制度下选择的相互作用[12][13] 市场机制与社会效应 - 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揭示个体自利行为可产生积极社会效益[14] - 维尔弗雷多·帕累托指出人类行为存在生产性努力与掠夺性努力的双重性[15] - 现代经济体系建立于专业化分工与自由选择而非传统等级制度[22][23] 经济学方法论特征 - 理性选择理论强调行为目的性而非假设完全信息或计算能力[10][11] - 研究重点在于选择间的复杂互动而非孤立决策[12][13] - 采用自利动机分析框架但明确区分合理选择与贪婪行为[20][21]
若隐若现的“手”
搜狐财经· 2025-07-06 06:59
经济学中的"手"理论 - 亚当·斯密提出"看不见的手"理论,认为自由市场经济中个人自利行为通过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生产和分配,促进社会整体利益 [1] - 艾尔弗雷德·钱德勒提出"看得见的手"理论,指出管理在许多经济部门已替代市场机制的作用 [1] -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扶持之手",强调国家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1] 央行货币政策的本质 - 两位比利时经济学家认为西方经济学中各种"手"的描述适用于央行,但更倾向于用"魔法"形容21世纪央行的本质 [2] - 央行业务具有极强专业性,涉及知识面广、数据庞杂,美国经济学家卡尔·布朗讷称其为"一门深奥的艺术" [2] - 央行政策影响力极大,央行行长像"魔法师",能让宏观经济随货币政策起舞,危机时期充当"最后贷款人"角色 [2] 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货币政策 - 危机中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局限性显露,多国央行推出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 [3] - 零利率政策导致低效企业苟延残喘,阻碍创造性发挥,引发"僵尸综合征" [3] - 监管改革滞后于金融创新导致"树懒综合征",政策制定者沦为市场被动反应者 [3] - 非常规货币政策埋下债务膨胀、资产泡沫与权力失衡的种子 [3] 央行政策独立性问题 - 央行获得货币赋予的超级权力后,政策独立性被削弱 [3] - "鲍威尔看跌期权"显示条件反射式救市让央行成为自己政策的囚徒 [3] - 市场预期与货币政策强绑定,货币之手的"手腕"上多了一条不确定的绳索 [3] 央行干预的必要性与新框架 - 央行对金融市场的干预是必要的,但需要形成新的有效框架 [4] - 主要经济体面临"非常规货币政策和极高债务水平形成的扭结" [4] - 解开扭结需重新审视通胀目标,不必过于痴迷2%的通胀率 [4] - 需将更多影响金融稳定的变量和参数纳入决策过程 [4] 书籍定位与价值 - 本书更多关注金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各国不同货币政策的不足之处 [4] - 案例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分析框架基于西方流行的"现代货币理论" [4] - 可作为入门指南,激发对央行及货币政策的兴趣,打破关于央行的神话 [5]
看不见的“两手”:行商体制的商欠危机
虎嗅· 2025-06-17 15:25
广州贸易体制与垄断结构 - 广州贸易由皇家内务府与英国东印度公司联合垄断,形成"广州体制",内务府通过权力支配经济,东印度公司通过资本操纵市场[9][10] - 清政府通过粤海关关税盈余垫付行商欠款,以国家信用为高利贷背书,1779年行商外债总额达380万两[6][7] - 行商联保制度导致健康行商需分摊破产者债务,1776年倪宏文案后确立"全体行商分限代还"机制[5][6] 高利贷金融链条与套利模式 - 英国散商以3%-6%成本融资后,以12%-40%利率转贷中国行商,形成跨印度洋-南洋的金融殖民链条[7][16] - 1782年行商外债规模达3808万银元(约2666万两),高利贷成为"史密斯"们主要利润来源[7][17] - 帕西人作为资金提供方支持英国散商,被称为"东方犹太人",其高利贷资金通过汇票业务存入东印度公司银库套利[3][17] 行商系统性危机与处理机制 - 1779-1829年发生三次系统性商欠危机,1779年8家行商中4家破产,欠款达3808万银元[30][31] - 破产行商按惯例发配伊犁充军,债务按本息不超过一倍原则清偿,剩余由联保行商分10年摊还[32] - 1829年危机中11家行商仅存2家,怡和行伍家在恶劣环境下成为世界首富[33] 贸易模式转型与冲突 - 英国政府试图以自由贸易取代东印度公司垄断,但乾隆帝坚持"广州体制"合作模式[12][13] - 散商通过高利贷瓦解广州体制,但自身也被反噬导致破产,如"广州史密斯"1778年被驱逐至孟买[13][14] - 东印度公司对散商高利贷行为持反对态度,认为其"申诉的弊害大部分是自找的"[18]
【有本好书送给你】巴曙松:抚摸美国证券市场的伤痕
重阳投资· 2025-03-18 08:53
文章核心观点 - 强调阅读对于个人成长和智慧积累的重要性,并以查理·芒格和巴菲特的阅读习惯为例 [2] - 通过《伟大的博弈》一书,探讨美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启示 [11][14][16] - 提出证券市场的核心作用在于资源配置和融资能力,并对比中美证券市场的发展差异 [15][16] 书籍推荐 - 推荐书籍为《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作者约翰·S. 戈登,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8][9] - 书籍以故事形式讲述华尔街历史,强调资本市场的自我演进和修复能力 [12][14] - 书中包含大量历史趣闻,例如1933年《联邦证券法》颁布前的股市乱象和20世纪20年代的航空业投机热潮 [12][13] 中美证券市场对比 - 美国证券市场早期存在严重投机和监管不足的问题,与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初期有相似之处 [13][15] - 中国证券市场在固定佣金制等改革上进展更快,但应对市场恐慌的措施仍需探索 [15] - 美国通过发达的证券市场支持战争融资和经济崛起,而中国历史上因筹资能力不足导致战争失败 [16] 书籍特色 - 译者增加了每章导读、作者访谈和东西方历史对照内容,使书籍更具深度和可读性 [14] - 书中强调资本市场的"看不见的手"理念,并通过历史事件展现市场的活力与韧性 [14] - 作者认为华尔街的博弈者兼具伟大与渺小的特质,市场始终由普通人推动 [19] 作者背景 - 约翰·S. 戈登是美国经济历史学家,家族有纽约股票交易所背景,其著作《伟大的博弈》获得广泛关注 [20][21] 互动与活动 - 邀请读者结合书籍内容讨论证券投资的作用,优秀留言将获得赠书 [10] - 活动时间为2024年3月19日至2025年3月26日,选中者将收到书籍寄送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