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生态修复
搜索文档
实践故事 | 矿山披“绿装”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11-18 09:44
文章核心观点 - 河南省灵宝市通过创新治理模式和强化监督,系统性地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重点解决历史遗留的尾矿库和矿山环境问题,旨在为黄河入豫第一站筑起生态屏障 [1][2] 尾矿库治理进展 - 灵宝市历史上粗放式开采留下27座尾矿库,对黄河生态安全构成威胁 [1] - 采用“专家+执法+服务”模式,邀请专家梳理出102项问题建议并制定整改措施 [1] - 为每座尾矿库制定“一库一策”专属档案,治理进度图标注状态,工期表精确到天,实行销号管理 [1] - 联合监督小组跟进监督,确保2025年底前27座尾矿库全部完成闭库治理 [1] 矿山生态修复成果 - 通过强化监督检查,推动相关部门关停、封堵矿山坑口1894个 [2] - 实现小秦岭自然保护区内矿权全面退出 [2] - 累计完成矿山生态修复2.46万亩 [2] - 小秦岭自然保护区曾经机器轰鸣的矿山如今已换上“绿装” [1] 制度建设与长效治理 - 出台《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基金管理制度》等24项制度机制 [2] - 形成“智慧矿山+绿色矿山+清廉矿山”的治理体系 [2] - 运用卫星遥感监测、无人机巡查等科技手段进行监督 [2] - 确保生态保护资金每一分都用在刀刃上 [2]
河北:让矿迹焕彩 矿场生绿
人民网· 2025-11-17 09:04
矿山生态修复核心理念 - 河北以矿山生态修复为突破口,推动废弃矿山和塌陷土地的系统性治理,探索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共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 - 修复模式不搞“一刀切”,因地制宜,实现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形成“修复—盈利—再投入”的良性循环 [14] - 针对生产矿山,要求企业在开采之初同步规划治理,将修复视为长远投资,而非额外开支 [14] 邢台德胜公园修复案例 - 邢台胜合华建材有限公司对历史遗留矿山进行修复,累计投入4000余万元,治理225亩土地,种植4万株侧柏、2万株刺槐和5000株法桐,植被成活率超85% [3][6] - 采用“边采边治”策略,技术包括生态植生袋、客土喷播、顺山势分层开采并设置安全平台,最终将边坡角度控制在43到45度 [3] - 生态修复形成的景观产品串联周边文旅资源,构建“生态+文旅”集群,2024年带动当地旅游年经济产值突破6000万元,并促进当地农产品(如皇寺笨鸡)销量与价格提升 [7] 沙河红薯岭修复案例 - 沙河市引入金沙河集团,累计投入超3亿元推进塌陷地修复,累计平整土地333公顷,修复边坡沟壑2000余处,植被覆盖率从不足5%升至95%以上 [10] - 采用“深翻平整+岩石清理+客土回填”技术,并铺设全覆盖滴灌系统解决缺水难题,通过秸秆还田等方式改善土壤肥力 [10] - 形成“生态修复+产业赋能”模式,搭建“种植—加工—观光”产业链,2024年油菜花期接待游客200万人次,旅游收入1.5亿元,带动周边5万户农民年增收30%以上 [13] 修复成效与全省推广 - 生态修复吸引动物回归,如德胜公园2023年出现七彩山鸡,2024年有12只黑鹳停留觅食 [7] - 邢台德胜公园、沙河红薯岭及隆尧县尧山案例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矿区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16] - 修复成效在河北多地显现,如邯郸武安市九龙山、秦皇岛栖云山、唐山迁安市金岭矿山等均从废弃矿地转变为生态屏障或景区 [17]
山东汶上:废弃矿山重叠翠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1-06 06:34
矿山生态修复措施 - 采用削坡整形、采矿回填、渣堆整平、挂网喷浆、覆植覆绿等措施进行修复 [2] - 对完成修复的矿山开展"管、养、护"一体化治理以夯实效果 [2] 修复成果 - 先后修复5个废弃矿山 [2] - 治理总面积达605.32亩 [2]
守“两山”初心 增“绿色财富”——从202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看矿山生态修复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9 11:15
论坛背景与核心主题 - 202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矿山生态修复专题论坛”于2025年10月24日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召开 [3] - 论坛主题为“守‘两山’初心 增‘绿色财富’”,聚焦矿区生态修复的前沿实践、技术创新与模式探索 [3] - 论坛旨在总结典型经验、交流国际技术、探索实践路径,推动矿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3] 系统性解决方案与政策框架 - 新修订的矿产资源法首次设立“矿区生态修复”专章,明确了修复原则、责任主体与制度体系 [5] - 监管体系覆盖矿业权出让、采矿登记、开采过程、闭坑管理全链条,落实“谁破坏、谁治理”和“边开采、边修复”要求 [5] - 推动实施《“十四五”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行动计划》,部署68个示范工程项目,带动全国修复治理面积超240万亩 [5] - 论坛发布了全国第二批矿区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从120个申报案例中遴选出30个,涵盖13个生产矿山和14个废弃矿区 [5] 国际前沿技术与经验 - 美国专家分享了国际露天煤矿复垦的先进经验,包括开采许可证管理、复垦保证金机制与公众参与模式 [9] - 介绍了“近似原貌等高线地形重建”(AOC)技术、采后水文系统恢复、本土植被选育等核心技术路径 [9] - 强调了采前规划、基线信息采集、边采边复与资金激励挂钩的重要性 [9] 国内技术创新与理论发展 - 针对露天矿提出了土层生态位分析、关键层重构、分层剥离交错回填的技术体系 [11] - 针对占我国矿山80%以上的井工矿,讲解了地表生态损伤精准诊断、动态治理时机判定与高效施工技术 [11] - 提出了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适应性管理、生态价值实现”三大理论为核心的监测体系逻辑 [11] - 介绍了“天-空-地-时”一体化监测技术的应用成效 [11] 典型案例与区域实践 - 浙江省湖州市通过矿山修复实现从“卖石头谋生”到“治矿山兴生态”的转型,案例包括仁皇山公园、长兴绿色智能制造园等 [13] - 江西上饶市通过制度保障、分类施策等举措,实现持证矿山边开采边修复面积2.6万亩,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率达90% [13] - 新疆可可托海“三号矿脉”通过系统性生态修复与矿业遗迹活化,年接待游客69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3.5亿元,带动7000余人就业 [14] - 西藏定日县采用水—热—肥协同修复等关键技术,修复面积94.37公顷,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升55%,植被覆盖率超50% [14] - 水口山铅锌矿投入2.1亿元实施31个修复项目,通过充填采矿法、智能监测系统等技术解决地表塌陷、重金属污染难题 [16] - 淮北矿业累计投入136亿元,治理稳沉塌陷区23.25万亩,复垦耕地12.1万亩,提升低效用地4.87万亩 [16] - 河北邢台胜合华建材公司将年盈利的40%专项用于生态治理,成功打造3A级矿山公园,带动生态+文旅集群发展 [17]
重塑木里矿区的高原生态
人民网· 2025-10-15 16:00
项目背景与挑战 - 木里矿区是青海省最大煤矿区,因多年高强度及非法开采导致生态严重破坏,植被覆盖率从80%骤降至不足15% [2] - 2020年青海省全面停止木里矿区煤炭开采,并对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江仓区成为治理重点 [2] - 矿区修复面临高寒高海拔、国内无成熟复绿技术支撑、井工矿巷道保护等棘手难题 [4][5] 技术方案与创新 - 公司提出“渣山削坡整形、采坑回填缓坡(高原湖泊)、岩壁修整、微地形地貌重塑、土壤重构与植被复绿”的综合治理方案,于2020年9月2日获认可 [3] - 创新采用“分区施工—双向回填—缓坡推覆”工艺,科学确定回填标高,优化分级渣石清理模式,为土壤重构奠定基础 [4] - 提出高寒矿区三类土壤基质改良重构方法,利用当地羊板粪资源形成高效土壤改良方案,并筛选出6种适生植物优化配比 [5] 项目实施与数据支撑 - 在矿区建设小型气象站,安装土壤水分温度监测系统,为草场复绿管护及气候长期监测提供数据支撑 [6] - 形成“基质层种草、排水沟修建、渣土改良、有机肥与草籽撒播、耙磨镇压、无纺布覆盖、揭除二次捡石”的施工工艺,提高草籽成活率 [5] 项目成果与效益 - 1900亩生态修复区形成平均株数1.4万株/平方米、盖度89%的稳定植被群落 [6] - 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显著提升,有效减少滑坡、河道拥堵、冻土消融等地质灾害 [6] - 矿区畜牧业、旅游业蓬勃发展,每年带来直接经济效益700万元以上,节约生态治理成本400余万元 [6] - 该项目入选2024年全国矿山生态修复多元共治典型案例,并荣获煤炭行业建设工程质量“经典工程”奖 [6]
河南:新发现31处,成交额297亿元
中国能源报· 2025-10-11 20:15
矿产资源勘查成果 - "十四五"期间新发现矿产地31处[1] - 矿业权出让成交额达297亿元人民币[1] - 统筹找矿空间,释放勘查区面积1.6万平方千米[1] - 提前超额完成金、铝、铁、铜等战略性矿种找矿任务[1] - 桐柏县围山城金银矿深部及外围金矿、新安县路家岭铝土矿、栾川-嵩县地区萤石矿等一批找矿项目取得重大成果[1] - 在三门峡盆地钻获日产17立方米自喷高产工业油流,实现该区50年来油气调查重大突破[1] 矿业经济发展与市场激活 - 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全面盘点、公开推介找矿成果[1] - 带动并引导社会资金16.1亿元人民币进入商业勘查市场,激活商业勘查市场[1] 矿山生态修复与绿色矿山建设 - 坚持"边开采、边修复"模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和绿色矿山建设[2] - "十四五"期间累计修复矿山面积34.7万亩[2] - 建成绿色矿山218家,其中国家级83家,居全国前列[2]
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 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加快推进
第一财经· 2025-10-07 11:13
政策导向与法律框架 - 国家拟构建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责任主体履行义务的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 [1] - 已将矿区生态修复内容纳入新修订的《矿产资源法》以及长江、黄河、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等国家法律 [1] - 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制度 原则为"企业所有、满足需要、自提自用、政府监管" [1] - 将加快制定《矿产资源法实施条例》等配套法规政策 并配合出台生态修复费用管理办法 [4] 中央财政支持与示范工程 - "十四五"以来 自然资源部协同财政部安排中央财政资金147亿元 部署实施49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 [2] - 2023年和2025年 通过竞争性评审安排中央财政资金9亿元 在黑龙江部署实施3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 [2] - 示范工程重点区域包括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青藏高原、北方防沙带、"三北"工程实施区等 [2] 政策激励与社会资本参与 - 2021年自然资源部与国家林草局牵头起草政策措施 从规划管控、产权激励、资源利用、财税支持、金融扶持等多方面释放政策红利 [2] - 贵州省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 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 [4] - 贵州省允许修复工程新产生及原地遗留的土石料无偿用于本工程 确有剩余的可对外销售 收益全部用于本地区生态修复 [4] 技术标准与规范建设 - 发布实施《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等4项国家标准 以建立和完善矿山生态修复标准体系 [2] - 将进一步完善国家和地方矿山生态修复技术标准体系 指导各地贯彻执行已发布标准 [5] - 支持各地研发推广高陡边坡治理、岩质边坡土壤重构等关键技术 并发布技术名录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方法装备 [5] 地方实践与成效 - 四川省宜宾市完成359个矿山排查 共排查出151宗生态修复基金未足额缴纳等问题矿权 已全部完成整治 [3] - 四川省广安市完成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修复面积9000余亩 [3] - 江西省九江市推进24座重点矿山修复 预计年底前将全面实现清零目标 [4] - 武汉江夏灵山矿区将废弃矿区打造为灵山花境公园 发展多元生态产业 [4] 基础性工作与监管强化 - 2024年7月 全国采矿损毁土地状况调查试点在全国推开 为科学选择修复措施奠定基础 [3] - 加强生产矿山生态保护修复监管 压实属地政府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 [4] - 四川省实施修复"一矿一策"和"边开采、边治理"的策略 [3]
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加快推进
第一财经· 2025-10-07 11:08
政策导向与模式探索 - 国家拟构建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责任主体履行义务的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 [1] - 探索导向明确、路径清晰、投入持久、回报稳定的资源导向型可持续发展模式 [1] - 将矿山生态修复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1] 法律与监管框架 - 已将矿区生态修复内容纳入新修订的《矿产资源法》及长江、黄河、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等国家法律 [1] - 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制度,遵循“企业所有、满足需要、自提自用、政府监管”原则 [1] - 将加快制定《矿产资源法实施条例》等配套法规政策,加强生产矿山生态保护修复监管 [6] 财政资金投入与示范工程 - “十四五”以来,自然资源部协同财政部安排中央财政资金147亿元,在重点区域部署实施49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 [2] - 2023年、2025年,通过竞争性评审安排中央财政资金9亿元,在黑龙江部署实施3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 [2] 政策激励与社会资本参与 - 自然资源部与国家林草局牵头起草政策措施,从规划管控、产权激励、资源利用、财税支持、金融扶持等多方面释放政策红利 [2] - 贵州省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允许修复工程新产生或遗留的土石料对外销售,收益用于本地区生态修复 [6] 技术标准与规范建设 - 发布实施《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等4项国家标准,以建立和完善矿山生态修复标准体系 [2] - 将进一步完善国家和地方技术标准体系,支持研发推广高陡边坡治理、岩质边坡土壤重构等关键技术 [7] 地方实践与成效 - 四川省宜宾市完成359个矿山排查,整治151宗生态修复基金未足额缴纳、修复不及时等问题矿权 [5] - 四川省广安市完成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修复面积9000余亩 [5] - 江西省九江市推进24座“十四五”重点矿山修复,预计年底前全面实现清零目标 [6] - 武汉江夏灵山矿区将废弃矿区打造为灵山花境公园,发展多元生态产业 [6] 基础性工作与调查 - 2024年7月,全国采矿损毁土地状况调查试点在全国推开,为科学选择修复措施、盘活废弃土地奠定基础 [5]
白河,可以拿出来晒了
人民网· 2025-09-26 16:10
污染历史与问题 - 白河县因硫铁矿开采而兴起,粗放的开采方式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 [1][2][4] - 矿硐和矿渣经自然氧化和雨水冲刷形成强酸性"磺水",造成河水变色、鱼虾绝迹,影响长达数十年 [2][5][10] - 污染导致约56公里河段受影响,并成为当地招商引资和发展经济的障碍 [15][24] 治理工程规模与挑战 - 2020年开启全面治理"超级工程",涉及封堵213个废弃矿硐和处置超过100万立方米矿渣 [2][14][15] - 治理区域地形复杂,矿硐和矿渣分布在悬崖峭壁,前期勘察发现35个矿渣堆,占地面积约17.3万平方米,总堆存量约180万立方米 [14][15] - 工程出动约300辆卡车,累计行程约4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00圈 [21] 治理技术与创新 - 采用"源头减量、过程控制、生态恢复"的治理思路,实行"一硐一策、一堆一策、一河一策" [17] - 创新使用KEP材料与废弃矿渣以3:7比例混合制备浆液,高压注入矿硐,实现13万立方米矿渣的"以废治废" [17] - 治理后"磺水"污染河段从56公里缩短至11.6公里,相关断面水质持续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 [24] 治理成效与产业发展 - 河水水质明显改善,从颜色变浅到稳定清澈,水中重新出现鱼虾、蝌蚪 [21][24] - 污染治理区域内新发展生态茶园3万亩、香椿园1000亩、虎杖4000亩,并建成6家社区工厂,实现就近就业840余人 [24][27] - 当地吸取教训,对境内历史工程进行全面摸排,加强对各类矿山的常态化管理 [28]
安徽桐城15座废弃矿山重披绿装 生态治理总面积达34.89公顷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3 09:49
文章核心观点 - 桐城市通过规划引领、创新模式和强化监管,系统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1][2] 规划与目标 - 编制完成《桐城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2年-2035年)》,明确矿山生态治理修复目标任务 [2] - 计划实施生态修复总面积达124.47公顷,将现有矿山治理与历史遗留矿山修复有机结合 [2] - 构建在建、生产矿山与历史遗留矿山统筹治理新机制,为绿色矿山建设划定清晰路径 [2] 修复进展与成果 - 已完成原碧峰街道采石场等15座废弃矿山生态修复 [1] - 已完成生态治理总面积达34.89公顷 [1] - 桐兴石料厂作为样板工程,坚持“边开采、边修复、边复绿”原则,山体正逐渐复绿 [1] 创新模式与产业结合 - 将矿山修复产生的富余砂石纳入市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规范销售,实现经济效益 [2] - 对符合条件的废弃矿址建设景观绿地和文化设施,拓展休闲功能 [2] - 鼓励采用客土覆盖、土壤改良等方式,在修复后矿区发展大棚果蔬、食用菌等特色产业,衔接乡村产业振兴 [2] 监管与长效机制 - 实施“一矿一策”制度,统筹推进地质灾害治理、植被恢复与土地整治工作 [2] - 坚决遏制新增生态破坏行为,确保修复成果持久稳固 [2] - 广泛宣传生态理念,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治理氛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