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施策
搜索文档
解决急难愁盼不能“撒胡椒面”,要用心用情、精准施策
人民网· 2025-11-06 13:30
民生工作指导原则 - 核心观点为解决人民急难愁盼问题,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强调精准施策而非“撒胡椒面”[1] - 坚决反对大而化之、撒胡椒面、不符合实际的“面子工程”以及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1] - 民生工作需精准发力,把资源用在关键处,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 “撒胡椒面”式工作的弊端 - “撒胡椒面”表现为平均主义,忽视差异化需求,导致资源被简单平摊[2] - 粗放投入缺乏精准识别和有效靶向,造成资源浪费与供给不足并存[2] - 重资金项目下达、轻后续管理服务和效果评估,导致投入与群众获得感不匹配,甚至滋生新矛盾[2] 精准施策的实践与案例 - 精准要求实现民生资源与群众需求的最佳匹配,如同治病需先精准号脉再对症下药[3] - 脱贫攻坚战实施精准扶贫方略,通过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和致贫原因,实现“精准滴灌”而非“大水漫灌”[3] -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针对不同小区实际情况和居民差异化需求,侧重点各有不同,如加装电梯、增建车位、适老化改造等[3] 精准施策的前提与方法 - 精准的前提是知情,需通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摸清群众“真需求”[4] - 调研需关注“大多数”与“极少数”,查看“门面”与“后院”,搞清楚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4] - 避免“一刀切”,多做“解剖麻雀”式的典型分析,通过个别案例发现共性问题,把握深层规律[4] 精准施策的核心关系与实施路径 - 核心在于处理好“普惠”与“特惠”、“量力”与“尽力”的关系[5] - 注重基本公共服务的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同时针对特殊困难群体和领域短板采取倾斜政策[5] - 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避免不可持续,并集中力量解决最突出紧迫的民生问题,确保干一件成一件[5] - 对于共性需求从体制机制层面寻求根本解决,对于个性化难题建立“点对点”帮扶和定制化服务[5]
解决急难愁盼不能“撒胡椒面”(思想纵横)
人民日报· 2025-11-06 06:11
文章核心观点 - 民生工作需避免“撒胡椒面”式的资源平均分配,强调精准施策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升民生福祉 [1][2][5] 民生工作现存问题 - 存在“撒胡椒面”现象,导致资源浪费且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1] - “撒胡椒面”表现为“雨露均沾”式的平均主义,忽视差异化需求,使有限资源被简单平摊 [2] - “撒胡椒面”表现为“大水漫灌”式的粗放投入,缺乏精准识别,造成资源浪费与供给不足并存 [2] - “撒胡椒面”表现为“一投了之”的懒政思维,重资金下达、轻后续管理,导致群众获得感未同步增强 [2] 精准施策的方法与案例 - 精准要求实现民生资源与群众需求的最佳匹配,如同治病需先精准号脉再对症下药 [3] - 脱贫攻坚战实施精准扶贫方略,通过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分析致贫原因、制定帮扶措施,避免“大水漫灌”,实现“精准滴灌” [3] -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针对不同小区实际情况和居民差异化需求,有的侧重加装电梯,有的侧重增建车位,有的侧重适老化改造 [3] - 精准施策需处理好“普惠”与“特惠”关系,注重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性,同时对特殊困难群体采取针对性措施 [5] - 精准施策需平衡“量力”与“尽力”,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又集中力量解决最突出民生问题 [5] 精准施策的前提与基础 - 精准的前提是知情,需通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摸清群众“真需求” [4] - 调查研究需关注“大多数”也关心“极少数”,既看“门面”也看“后院”,搞清楚群众急难愁盼 [4] - 避免“一刀切”工作方式,多做“解剖麻雀”式典型分析,通过个别案例发现共性问题 [4] - 对于共性需求从体制机制层面寻求根本解决,对于个性化难题建立“点对点”帮扶机制 [5]
从十八洞村到“十八栋村”(话说新农村)
人民日报· 2025-10-31 06:37
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策略 - 精准施策是推动乡村摆脱贫困、走向振兴的关键举措 [2] - 该策略包含科学理念和滴水穿石的韧性干劲 [2] - 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均需运用精准思维 [2] 具体乡村案例与发展模式 - 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通过特色种植、乡村旅游、山泉水、苗绣等产业实现村民增收并举办村集体经济收益分红 [1] - 闽东寿宁县“十八栋村”通过修通村道、整修农房,打造古法制茶体验馆、户外观景台等发展旅游产业 [1] - 两村均依靠精准施策的科学理念实现兴产业、美村庄、富农民 [2] 产业振兴的实施路径 - 深挖资源禀赋,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例如十八洞村利用溶洞山泉水发展现代化瓶装饮用水工厂,“十八栋村”利用农房发展民宿和农家乐 [3] - 实现乡村产业振兴需从自身发展水平、区位特点、特色资源出发,打造独有竞争力,案例如延安苹果、柞水木耳、来宾甘蔗 [3] - 找准定位,立足一域之能有机嵌入全域所需,例如“十八栋村”从当地全域旅游格局出发错位发展,十八洞村依靠好山好水实现农文旅融合 [4] 乡村差异化优势与市场定位 - 乡村有别于城市的独特优势包括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山清水秀的天然氧吧、康养休闲理想之所,是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的广阔天地 [4] - 案例如青海发展高原冷凉蔬菜从过去吃菜靠外调到现在成为多地菜篮子,云南凭借电商平台和冷链物流使鲜花24小时内抵达全国主要省会城市 [4] - 随着电网、水网、交通网、通信网四通八达,乡村需找准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定位和分工以释放隐形优势 [4]
2026年国考招录年龄放宽 报名人数创新高
中国青年报· 2025-10-24 21:29
2026年国考报名总体情况 - 2026年国考招录规模为38119人,涉及20714个职位 [1] - 截至报名结束,总报名人数达3515251人,较去年同期增加近26万人,创历史新高 [1] - 共有3207060人通过审核,平均竞争比为92:1 [1] 各系统招录与竞争情况 - 税务系统招录25004人,占总招录人数的65.6%,报名2362629人,竞争比94.49:1 [2][6] - 铁路公安局竞争最为激烈,竞争比达150.54:1,统计局次之,为155.5:1 [2] - 中国人民银行招录2780人,报名149220人,竞争比53.68:1,金融监管局竞争比为52.56:1 [2] 各地区招录与竞争情况 - 北京地区竞争最激烈,招录1434人,报名237376人,竞争比165.53:1 [6] - 宁夏、西藏、贵州竞争比均超过130:1,分别为134.94:1、134.04:1和132.36:1 [6] - 陕西招录196人,报名112843人,竞争比117.42:1 [6] 国考政策调整:年龄限制放宽 - 报考者年龄上限普遍放宽至38周岁,2026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放宽至43周岁以下,较以往规定均放宽3岁 [2] - 此举措被视为与延迟退休改革相适应,是制度优化而非普惠性扩招 [3] - 上海、四川、山东等多地已在公职类考试中探索放宽年龄限制 [4] 政策调整的背景与影响 - 调整适应了劳动者受教育年限延长、终身教育趋势以及教育和工作交替进行的社会经济发展变化 [3] - 放宽年龄限制有助于为特殊岗位和特定人才提供更广选拔面,具有风向标意义,体现了公务员制度的灵活性 [4] - 专家期待此举产生示范效应,推动就业市场跳出“唯年龄论”,避免人才浪费 [5] 招录趋势与岗位需求分析 - 国考招录人数从2019年的1.45万增至2026年的3.81万,但2026年招录人数比上年减少约1600人,增长幅度已放缓 [5] - 税务系统扩招主因是80年代初大规模招录人员集中退休产生空缺,以及税收监管升级和数字化转型增加了专业人才需求 [6] - 截至报名结束,仍有89个职位无人报考,占总职位数的0.4% [7]
创新长三角地区干部队伍激励机制
新华日报· 2025-10-16 07:22
文章核心观点 - 长三角地区上海、浙江、安徽三地围绕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探索创新了一系列特色鲜明、实效突出的激励政策 这些实践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并为江苏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1] 长三角地区干部激励创新举措 - 上海市建立快查快办绿色通道并制定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工作指引 细化容错情形与程序 完善澄清正名和诬告陷害查处机制 临港新片区对紧缺急需公务员职位实施聘任制改革 实行协议年薪一职一薪薪酬政策 杨浦嘉定等区推动绩效奖金向一线倾斜 着力打破基层干部职业发展限制 推行享编进编职级晋升成长路径 构建分层分类表彰体系 [2] - 浙江省建立问责调查与容错纠错评估同步启动机制 明确6类21种具体容错情形 杭州市发布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指导意见 永嘉县探索差异化乡镇补贴政策 仙居县推行以职培优激励机制 宁海县建立小功常奖有功重奖特功特奖一事一奖快速响应机制 [3] - 安徽省制定省级典型案例指导机制 细化不予问责从轻问责等情形认定标准 通过跨地区跨行业跨单位交流任职提升干部综合素质 合肥市坚持注重实绩兼顾资历择优晋升持续激励相对平衡原则加大职级晋升力度 滁州市定远县开展干部之星评选实施七个一表彰工程 [3] 长三角地区干部激励共性特征 - 制度设计系统化 构建省级指导意见地方实施细则部门操作办法三级政策框架 形成事前备案事中监督事后评估工作闭环 借助正负面清单细化操作指引 [4] - 激励方式多元化 物质激励体现差异化如上海探索市场化薪酬制度 政治激励注重贯通化畅通职业发展通道 荣誉激励实现体系化构建分层分类表彰体系 情感激励突出人性化建立回访教育机制 [4] - 实施路径数字化 考核评价趋于精准量化如上海运用一网统管抓取干部实绩数据浙江形成领雁指数安徽建立实绩档案 数据驱动助力科学决策如上海搭建社区云平台 流程管理持续优化再造 [4] 对江苏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启示 - 强化制度创新完善激励体系 健全容错纠错机制细化容错情形和程序 突出基层导向推动激励政策向一线倾斜提高基层干部待遇 打通职业发展通道打破基层干部晋升瓶颈 健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常态化机制 [5] - 注重精准施策提升激励效能 优化差异化激励措施设计精准化个性化方案 强化及时奖励建立一事一奖等快速响应机制 坚持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并重 加强对干部全过程关心与引导完善常态化谈心谈话机制 [5][6] - 推动区域协同促进创新联动 推进干部跨区域交流建立常态化挂职锻炼与跟班学习机制 促进培训资源实践基地等共建共用 加强标准互认探索建立区域互认考核评价与职级晋升标准 加强各地区在激励机制方面交流互鉴 [6] - 深化数字赋能提高管理效能 建设集管理考核评价激励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管理平台 建好用好干部数字画像整合考核监督奖励等信息 借助数字化手段优化考核奖励晋升等环节 强化数据分析加强对干部队伍状况研判 [6]
经济学家宋清辉:中国楼市政策料延续“稳中求进、精准施策”主基调
搜狐财经· 2025-10-12 13:15
政策主基调 - 未来一段时间内地楼市政策料延续“稳中求进、精准施策”的主基调 [1][7] - 核心城市“房住不炒”的底线不会动摇 [1][5][7] 地方政府政策调整 - 地方政府或有更大自主权,有望在限购、限贷、公积金政策等方面进行微调优化 [1][7] - 业界认为部分城市有全面取消住房限购、降低住房贷款利息等进一步放宽政策的空间 [4] - 建议一次性用足政策空间,大力度支持合理需求,如全面取消限购、降低交易税费和贷款利息 [4] 金融与信贷支持 - 金融监管部门对房企的金融支持将更注重“精准滴灌” [1][7] - 建议进一步降低中长期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25个基点,并适当减少二套房贷款加点利率约0.2个百分点 [4] - 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势头将继续受到严格遏制 [1][7] 三大工程建设 - 保障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三大工程”料加速推进 [1][7] - “三大工程”是稳投资的重要抓手,更是推动住房供给结构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核心动力 [1][7]
利率不动如山:中国经济的“稳”与“进”
搜狐财经· 2025-09-22 19:39
LPR利率决策 - 9月22日公布的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维持不变,1年期LPR为3%,5年期以上LPR为3.5% [4] - 利率决策被视为“有的放矢”而非“袖手旁观”,旨在平衡托底经济与防范资产泡沫 [4] 当前利率水平与影响 - 今年以来企业贷款利率已降至约3.1%,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也降至3.1%左右,为企业减负、为居民省钱 [4] - 维持低而稳的利率环境旨在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增长积蓄力量 [4] 货币政策逻辑与工具 - 全球利率起伏和通胀阴晴不定的背景下,中国坚持“稳中有进”的货币政策 [4] - 央行通过结构性工具和定向再贷款等“细腻手法”,引导金融活水精准流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关键领域 [4] - 利率并非“万能胶”,过低可能刺激盲目借贷并推高资产泡沫,过高则会压制消费和投资 [4]
武汉黄陂:“沉浸式驻店”激活商户发展新动能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5-28 16:10
核心观点 - 公司通过组织“沉浸式驻店帮扶”行动,采用三步工作法提升零售商户经营能力 [1] 精准施策 - 营销团队深入一线市场,结合商户实际经营数据量身定制解决方案 [2] - 针对社区便利店推出“早餐组合促销”,指导景区特产店打造“节日主题营销”,为校园周边店铺设计“课间能量补给包” [2] - 微蔓便利店通过“亲子套餐+趣味陈列”组合策略实现周末销量翻一番,单日销售额和商品动销率显著提升 [2] 科学理货 - 现场指导商户建立科学理货机制,包括按“先进先出”原则调整粮油制品陈列,设置“限时特惠促销”清理临期商品 [3] - 针对酒类专柜运用“视觉焦点法”将礼盒装商品摆放在入口黄金位置 [3] - 百汇副食店通过“黄金动线法”使商品周转速度提升20%,通过电子台账系统实时监控库存使损耗率下降18%,资金回笼周期缩短7天 [3] 场景再造 - 根据店铺空间重新规划消费动线,入口处设置“高频日用品集中展区”,儿童零食区搭配卡通造型展架,休闲食品按色系分类打造“零食博物馆” [4] - 针对社区老店挖掘“街坊情怀”元素,增设代收快递、便民工具箱等“邻里服务角” [4] - 油岗村便利店改造后复购率提升15%,客单价增长8%,顾客反馈店铺体验类似精品超市 [4] 服务模式 - 营销人员全程参与店铺诊断、方案实施与效果追踪的服务闭环 [4] - 通过扎根一线的“驻店体验”服务,帮助零售终端提效率、增收益,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4]
高质量发展践悟丨因地制宜 精准施策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4-01 08:28
专项整治工作方法 - 推动各类监督贯通融合、协调联动,紧盯安全生产风险防控、优化营商环境、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等领域,建立案件复盘制度和“连心桥”民生实事项目工作机制 [3] - 用好群众点题机制,借助信访举报平台、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等平台广泛了解诉求,整合监督力量摸排行业乱象,并与财政、审计、信访等部门定期会商、信息共享 [4] - 建立“双专班”工作机制,采取联合监督检查、“组组”专题会商等方式强化协调联动,并与“12345”热线建立周联动机制,与媒体联合推出电视节目听民意解民忧 [5] - 构建民生领域监督体系,建立信息互通、线索移送、措施配合等机制,积极探索“数据建模+专项监督”模式,通过构建碰撞模型自动比对海量数据以快速筛查问题线索 [6][7] - 实施“项目化”监督,坚持监督选题自主化、组织推进项目化、质效把控精细化,遵循“点上先试、面上再推”思路压茬推动问题改透 [7] 重点整治领域与成效 - 因地制宜开展村务卡、集体资金违规出借和资产出租、镇(街道)国有资产、镇村工程建设、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等突出问题系列专项整治,严肃惩治“蝇贪蚁腐” [3] - 把农村集体资产产权流转交易作为“小切口”,持续深化专项清理整治,严肃查处经营性资产管理不规范、资产交易不规范等背后的责任、作风和腐败问题 [3][4] - 在“校园餐”专项整治中,结合4个县区为营养改善计划地区的实际,把纠治学生“营养餐”方面突出问题作为重点,推动教育部门创新实行大宗食材集采统购模式,既保障食材质量又下调学生基础餐费 [4] - 聚焦医保基金分配、基层交通运输执法、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等“小切口”大力惩治“蝇贪蚁腐”,在查处市医保局原局长以权谋私案后,深入查找医保资金结算、医院欺诈骗保等4个方面14类重点问题 [8] - 紧盯同级党委管理的干部特别是“一把手”、中小学校长、医院和敬老院院长等关键岗位人员加强监督,在查处养老社保领域风腐问题后,督促建立完善集中供养特困人员供养资金规范管理等制度 [9] 未来工作方向 - 不断完善问题发现机制,以标准化、信息化推动常态化,探索制定“监督指南”,并依托数字纪检监察平台打造针对不同领域的监督模型 [10][11] - 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施策,集中精力抓好“校园餐”、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医保基金管理、养老服务等专项整治,并聚焦县以下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 [12] - 坚持办案带动全局,成立项目化整治小组统筹重点案件查办,加大问题线索处置力度,优先查处不收敛、口碑差、群众反映强烈的重要岗位领导干部 [12] - 坚持在推进信访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中提升群众满意度,贯通办案、治理、监督、教育以实现标本兼治,强化系统观念推动建章立制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