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
人民日报· 2025-08-28 06:19
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 - 保持合理经济增速 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 统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1] - 发挥传统产业在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完整性上的支撑作用 同步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1] -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打造新经济增长极[1] - 发展智慧农业 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推动农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10] - 加快开发行业垂类智能化大模型应用 在设备更新专项中单列财政资金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3] - 推动工业机器人从程序控制升级为智能控制 开发更多智能服务机器人[3] 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 增加基础研发投入 有组织推进原创性基础性研究[1] -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深化科研院所改革 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1] - 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赋能作用 健全数据产权交易流通等基础制度体系[1] - 推动企业间行业间数据互联互通 明确公共数据和个人数据权属 实行数据开放共享[3] - 健全新时代国家创新体系 构建战略科技力量体系 优化配置创新资源[6] - 部署量子科技 脑机接口 生物制造 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重大科技项目[6] - 加强对颠覆性技术的识别发现和支持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6] - 整合国家级能源矿产资源科技创新平台 加快核能新能源储能关键技术突破[21] 内需扩大与消费升级 - 全方位扩大内需作为规划战略基点 突出宏观政策积极有为 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2] - 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夯实消费增长基础[2] - 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 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 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性住房生育支持投入[2] - 提升消费能力 稳住就业 落实稳企惠企政策 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医保补助标准[4] - 提振消费意愿 加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投入 支持兴办高质量托儿所幼儿园[4] - 拓展消费场景 打造具有社会体验和情感的消费场景满足现代消费需求[5] - 扩大消费供给 放开外资民资兴办医院康复中心准入 加大国家养老卫生教育支持力度[5] 能源资源与绿色发展 - 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 大力推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21] - 完善能源矿产探产供储销统筹体系 分类推进资源全过程开发与供应[21] - 推动新能源转化为绿氢绿氨绿醇等绿色油气 替代化石燃料和化工原料[21] - 加快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 支持源网荷储绿电直连虚拟电厂等新业态[22] - 设定PM2.5下降和二氧化碳排放控制为约束性指标 2030年PM2.5年均浓度保持降幅 二氧化碳排放稳中有降[19] - 推动新三样产业双向延链 向上游延伸关键金属研发储备循环利用体系 向下游延伸链主企业产业集群协同[19] - 前瞻布局绿氢蓝碳碳移除等绿三业产业集群[19] 教育人才与人口发展 - 建立学龄人口动态监测机制 前瞻规划配置教育资源 打通使用各学段教育资源[7] - 扩大优质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本科招生容量 适应高等教育学龄人口达峰需求[7] -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标准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鼓励小班化个性化教学[7] - 结合人口变化趋势 优化教育规模类型层次结构 适应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需求[8] - 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 优化生育补贴生育休假制度 构建全生命周期人口服务体系[15] - 完善国民教育体系 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提升人口健康教育技能素质[15] - 推进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 完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 发展银发经济释放消费潜力[15] 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 - 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 加强高技能数字新农人培训[10] - 建立国家级农业数据交易平台 完善数据分类分级标准和确权授权规则[10] - 创新金融支持工具 设立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基金[10] - 深化万企兴万村行动 建立联县包乡兴村梯次结对机制 强化产城互促政策导向[11] - 统筹发展产业与带动就业 完善产业扶持与吸纳就业挂钩机制[11] - 探索村集体农民以项目合伙人方式嵌入产业链价值链 获取增值收益[11] 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 - 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 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17] - 建立社会治理政策和重大建设项目征求群众意见机制[18] - 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社会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社会治理格局 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平台[18] - 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 健全重点领域疑难问题协调化解机制[18] - 健全源头防控纠纷化解的基层矛盾综合治理机制 推进社会安全稳定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18]
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 ——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编
人民日报· 2025-08-28 05:48
经济增长与高质量发展 - 保持合理经济增速 统筹中长期目标和远景目标有效衔接 [1] - 充分发挥传统产业在维护产业链 供应链和市场完整性上的支撑作用 [1] - 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1] -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打造新经济增长极 [1] - 深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 [2]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 增加基础研发投入 有组织推进原创性基础性研究 [1][6] -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1][6] - 分行业开发垂类智能化大模型应用 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 [3] - 部署量子科技 脑机接口 生物制造 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重大科技项目 [6] - 推动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升级 开发智能服务机器人 [3] - 构建"关键金属研发+战略储备+循环利用"体系 实现关键金属自主可控 [19] 内需扩张与消费升级 - 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 [2] - 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夯实消费增长基础 [2][4] - 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 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和保障性住房投入 [2] - 通过稳就业 稳岗政策提升消费能力 [4] - 提高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投入力度 提振消费意愿 [4] - 打造社会体验型消费场景 满足现代消费需求 [5] 数字经济与数据要素 - 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赋能作用 [1] - 健全数据产权 交易流通 收益分配 安全治理等基础制度 [1] - 加快培育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 [1] - 推动企业间 行业间数据互联互通 实行数据开放共享 [3] - 探索建立国家级农业数据交易平台 完善数据要素规则 [10] 能源资源保障 - 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 [21] - 推进核能 新能源 储能关键技术突破 [21] - 推动新能源转化为绿氢 绿氨 绿醇替代化石燃料 [21] - 完善重要矿产资源评价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制度 [22] - 建立探产供储销全过程预测预警和应急保障机制 [22] 乡村振兴与农业发展 - 加大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推动乡村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10] - 积极推进"种业芯片"攻坚 实现核心种源自主可控 [10] - 发展定制农业 共享农场 农产品电商直供等新业态 [10] - 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 加强高技能数字新农人培训 [10] - 推广节水节肥节药智慧系统 发展农业碳汇智能监测与交易 [10] 教育资源配置 - 建立学龄人口动态监测机制 前瞻规划配置教育资源 [7] - 扩大优质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本科招生容量 [7] - 优化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提高教育优质均衡水平 [7] -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 适应国家战略需求 [8] 生态环境保护 - 设定PM2 5下降和二氧化碳排放控制作为约束性指标 [19] - 2030年全国PM2 5年均浓度保持"十四五"降幅 二氧化碳排放稳中有降 [19] - 推进蓝天 碧水 净土保卫战 建设美丽城市美丽乡村 [20] - 加强减污降碳扩绿 新污染物治理等领域核心技术攻关 [20] 国际创新合作 - 支持企业建设海外产业共性技术平台 加强国际产能合作 [22] - 引导企业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22] - 鼓励外资企业参与产业应用研究项目 优化海外人才引进流程 [23] - 完善与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相适应的多元化金融服务 [23]
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 围绕“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进行大会发言王沪宁出席
新华网· 2025-08-26 16:01
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创新 - 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置于更突出战略位置 [2] - 提升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 以科技突破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动能 [2] - 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深度变革 推进乡村振兴 [2] 内需与消费体系 - 将全方位扩大内需作为规划战略基点 [2] - 多措并举提升消费能力 提振消费意愿 拓展消费场景 扩大消费供给 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2] 数字经济与产业智能化 - 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2] - 加快产业智能化发展进程 [2] 教育与人力资源 - 统筹优化教育规模类型及层次结构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 [2] - 构建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 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可持续动能 [2] 乡村振兴与民营企业 - 深化"万企兴万村"行动 发挥民营企业在城乡循环和共同繁荣中的作用 [2] - 推动农业生产要素高效重组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 能源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 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制度和市场体系 提升能源资源保障能力 [2] - 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2] 对外开放与创新协同 - 加大"走出去"和"引进来"力度 构建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发展新格局 [2]
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 围绕“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进行大会发言 王沪宁出席
新华社· 2025-08-26 13:28
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创新 - 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战略位置 [2] - 提升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 以科技突破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动能 [2] - 构建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发展新格局 加大"走出去"、"引进来"力度 [2] 内需与消费体系 - 把全方位扩大内需作为编制规划战略基点 [2] - 多措并举提升消费能力、提振消费意愿、拓展消费场景、扩大消费供给 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2] 数字经济与产业智能化 - 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2] - 加快产业智能化发展进程 [2] 乡村振兴与农业变革 -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 推动农业生产要素高效重组和产业深度变革 [2] - 深化"万企兴万村"行动 让民营企业在畅通工农城乡循环、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中发挥更大作用 [2] 教育结构与人才支撑 - 积极稳妥推进各级各类教育规模、类型及层次结构的统筹优化和动态调整 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 [2] - 构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体系 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可持续动能 [2] 资源循环与能源保障 - 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制度和市场体系 [2] - 提升我国能源资源保障能力 [2] 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 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2]
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 围绕“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进行大会发言
新华社· 2025-08-26 13:12
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创新 - 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置于更突出战略位置 强化科技突破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动能[2] - 提升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 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深度变革[2] - 构建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发展新格局 加大"走出去"和"引进来"力度[2] 内需与消费体系 - 将全方位扩大内需作为编制规划战略基点 培育完整内需体系[2] - 多措并举提升消费能力 提振消费意愿 拓展消费场景 扩大消费供给[2] 数字经济与产业升级 - 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加快产业智能化发展进程[2] - 深化"万企兴万村"行动 发挥民营企业在畅通工农城乡循环中的作用[2] 能源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 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制度和市场体系 提升能源资源保障能力[2] - 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2] 教育与社会治理 - 统筹优化教育规模类型及层次结构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2] - 健全社会治理体系 坚持新时代"枫桥经验" 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安定有序[2] 文化发展与人口支撑 - 强化中华文化主体性 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跃上高峰[2] - 构建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 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可持续动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