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高质量发展

搜索文档
这些数字,折射“十四五”以来我国民生发展基础更为坚实
新华社· 2025-10-06 17:12
人口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就业总体稳定、结构优化,居民收支稳步增长……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十 四五"以来社会民生统计报告显示,"十四五"以来,我国民生发展基础更为坚实,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 展提供基础性支撑。 人口规模总体稳定,人口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城镇就业人员继续增长。2024年末,城镇就业人员比2020年末增加1074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达 64.5%。 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增强,重点群体就业保障有力。2024年末,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2020年末增加60 万人。2024年,共帮扶失业人员再就业515万人,困难人员就业163万人。 居民收支稳步增长,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314元,比2020年增加9125元;扣除价格因素影响,2021至 2024年年均实际增长5.5%,与同期GDP增速同步。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227元,比2020年 增加7017元。 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 为2.34,比2020年下降0.22;东部与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59,比202 ...
社会事业向好发展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国家统计局· 2025-09-30 08:50
城镇就业人员继续增长。2024年末,全国就业人员总量73439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7345万人,比 2020年末增加1074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达64.5%;乡村就业人员26094万人,减少2699万人, 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为35.5%,稳岗位、促就业力度加大,城镇就业提质扩容。 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增强。2024年末,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为35866万人,比2020年末增加60万人;占 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8.8%,提高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蓄水池"作用更加凸显。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民生事业,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十四五"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扎实推进人口高质量 发展,着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我国 人口发展质量持续提高,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收支稳步增长,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 服务取得长足发展,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升,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为"十五五"时期社会民生建设向更 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奠定坚实基础。 一、民生 ...
医保惠及全民、教育普及程度提高 一览“十四五”以来社会民生成果
央视新闻· 2025-09-28 14:35
截至2024年末,全国人口总量为140828万人,人口总量位居世界前列。其中,我国城镇人口达94350万 人,城镇化率为67.00%,比2020年末提高3.11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持续提高。 国家统计局今天(28日)发布"十四五"以来社会民生统计报告。"十四五"以来,我国人口总量总体稳定, 人口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就业总体稳定,居民收支稳步增长,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性支 撑。 人口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居民文化消费不断提升。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2020年增长67.8%,增速快于同期 人均消费支出。2024年末,我国网络视频、网络音乐和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分别为10.7亿人、7.5亿人和 5.7亿人,分别比2020年末增长15.5%、13.6%和24.9%,数字文化消费已与居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重点群体民生保障更加有力 "十四五"以来,我国社会民生政策强化兜底帮扶,重点群体民生保障更有力度,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 平惠及全体人民。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就业人员继续增长。2024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1%,比2020年 下降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增强。202 ...
2024年末,全国人口总量为14.08亿人
搜狐财经· 2025-09-28 10:50
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314元,比2020年增加9125元;扣除价格因素影响,2021— 2024年年均实际增长5.5%,与同期GDP增速同步;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4188元、 23119元,年均实际增长4.5%、6.9%。 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227元,比2020年增加7017元;扣除价格因素影响,2021—2024年年 均实际增长6.5%。 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 为2.34,比2020年下降0.22;东部与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59,比2020年下降0.03。 社会事业向好发展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十四五"以来社会民生统计报告 【大河财立方消息】9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十四五"以来社会民生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2024年末,全国人口总量为140828万人,人口总量位居世界前列。2024年,我国16—59岁劳 动年龄人口为85798万人,占总人口的60.9%,规模优势和人口红利依然存在。 2024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比2020年提高1.0 ...
国家统计局:人口规模总体稳定,人口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央视网· 2025-09-28 10:01
人口分布向城镇和东部地区集聚。2024年末,我国城镇人口94350万人,城镇化率为67.00%,比2020年 末提高3.11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持续提高。东部地区常住人口为5670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 40.32%,比2020年提高0.30个百分点。 人口发展质量持续提高。2024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比2020年提高1.07岁,比世界平 均水平高5岁。全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21年,比2020年提高0.46年。我国公民 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5.37%,比2020年提高4.81个百分点。 央视网消息: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9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十四五"以来社会民生统计报告》。 其中, 总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优势依然明显。2024年末,全国人口总量为140828万人,人口总量 位居世界前列。2024年,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5798万人,占总人口的60.9%,规模优势和人 口红利依然存在。 ...
为生育友好型社会筑基培元,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扬子晚报网· 2025-09-26 19:2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国办印发 《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的通知。这是优化人口结构、 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赓续华夏文明的治本之策。 为生育友好型社会筑基培元,重点在于构建职场性别平等的安全网。当职场女性因生育而面临晋升受 阻、薪资不公甚至"隐形辞退",当"准妈妈"的简历屡屡石沉大海,这既是人力资源的浪费,更是社会文 明的伤痕。唯有严格执法,根除职场性别歧视,倡导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完善灵活弹性工作制度, 才能让女性在职场与家庭之间寻得坚实的平衡点。当每一位母亲不再因职业发展受限而焦虑犹豫,生育 的勇气才会自然萌发。 为生育友好型社会筑基培元,根本还要社会价值观念重塑与公共精神培育。当"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 被"精致利己"悄然取代,当"丁克"成为某种值得炫耀的时尚标签,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生育"的社会价 值。这关乎社会活力的永续,文明血脉的延续。因此,公共空间对婴幼儿的包容、社区对育幼家庭的支 持、舆论对多子女家庭的友善,绝非可有可无的细节——它们共同编织着鼓励生育的温暖社会心理环 境,是在无言中发出生命的礼赞。 ...
全球观·中国策丨对话张许颖:逐步建立、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开端计划”
搜狐财经· 2025-09-22 19:00
人口变局下的破局之道 【开栏的话】 近年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邀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等知名学者、国际组织负责人到中心交流研讨,以汇聚全球顶尖智 慧,共研时代重要命题。这些跨越国界、充满智慧的真知灼见,不仅能为中国发展提供镜鉴,也为世界理解中国打开了新的窗口。为将这些优秀思想成果 分享给业界及企业,中国经济时报自即日起开设"全球观·中国策"版面,聚焦前沿理论与学术观点,以深度报道架起中外思想者对话的桥梁。首期聚焦"人 口变局下的破局之道",以全球视野探寻人口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专访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张许颖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张娜 当前,中国已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人口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总体上看,人口增量发展转向减量发展阶段,人口发展呈现少 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明显的趋势性特征。 人口发展新常态下,如何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张许颖日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十五五"时期 我国将进入稳定的人口减量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资源配置能否及时适应人口结构变化并作出"结构性"调整将是主要 ...
准确把握“十五五”的阶段性要求
中国发展网· 2025-09-21 21:04
"十五五"规划阶段性要求总体框架 - 谋划"十五五"正步入深处 准确把握该时期的阶段性要求是核心任务[1] 历史方位与经济增长 -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 全面发力的关键五年 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安排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2] - 经济增速正实现稳步"换挡" 需保持合理增速稳步扩大经济规模 以达成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导向[2] 新质生产力与人口发展 - 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作为前进动力深刻变革的重中之重[2] - 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 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 推动人口红利更多转向人才红利[3] 新发展理念与民生福祉 -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创新需整体再上台阶 绿色紧扣"双碳"目标碳达峰进入攻坚冲刺[3] - 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 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稳步推动共同富裕[3] 改革开放与安全发展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300多项重大改革任务需在2029年完成 2028年将迎来改革开放50周年 制度建设是主线[4] - 必须通盘考虑内外部风险挑战 健全国家安全体系 以高效能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4]
市委举办第七期干部学习大讲堂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
南京日报· 2025-08-31 09:15
人口发展新形势分析 - 中国人口发展面临主要矛盾 需深入分析发展态势[1] - 需全面认识并正确看待人口发展新形势 适应人口发展新常态[1] 人口高质量发展战略 - 推动"十五五"及更长时期人口高质量发展 提出意见建议[1] - 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人口问题 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1] - 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1] 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 健全生育支持政策 综合施策破解人口总量增长乏力困局[2] - 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2] - 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 多措并举增强城市吸引力与产业带动力[2] 公共服务配套建设 - 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需求完善政策措施[2] -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持续建设幸福城市与文明城市[2] - 营造宜居宜业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2] 人才发展机制 - 加大育才引才留才力度 构建全方位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2] - 强化产业基础支撑 优化营商环境打造良好人才生态[2] - 不断释放人口红利[2] 工作机制创新 - 发挥人口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工作机制统筹协调作用[2] - 聚焦人口高质量发展关键问题加强研究[2] - 推动人口工作从管理向引导和激励转变 凝聚工作合力[2]
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 ——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编
人民日报· 2025-08-28 05:48
经济增长与高质量发展 - 保持合理经济增速 统筹中长期目标和远景目标有效衔接 [1] - 充分发挥传统产业在维护产业链 供应链和市场完整性上的支撑作用 [1] - 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1] -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打造新经济增长极 [1] - 深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 [2]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 增加基础研发投入 有组织推进原创性基础性研究 [1][6] -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1][6] - 分行业开发垂类智能化大模型应用 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 [3] - 部署量子科技 脑机接口 生物制造 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重大科技项目 [6] - 推动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升级 开发智能服务机器人 [3] - 构建"关键金属研发+战略储备+循环利用"体系 实现关键金属自主可控 [19] 内需扩张与消费升级 - 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 [2] - 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夯实消费增长基础 [2][4] - 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 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和保障性住房投入 [2] - 通过稳就业 稳岗政策提升消费能力 [4] - 提高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投入力度 提振消费意愿 [4] - 打造社会体验型消费场景 满足现代消费需求 [5] 数字经济与数据要素 - 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赋能作用 [1] - 健全数据产权 交易流通 收益分配 安全治理等基础制度 [1] - 加快培育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 [1] - 推动企业间 行业间数据互联互通 实行数据开放共享 [3] - 探索建立国家级农业数据交易平台 完善数据要素规则 [10] 能源资源保障 - 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 [21] - 推进核能 新能源 储能关键技术突破 [21] - 推动新能源转化为绿氢 绿氨 绿醇替代化石燃料 [21] - 完善重要矿产资源评价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制度 [22] - 建立探产供储销全过程预测预警和应急保障机制 [22] 乡村振兴与农业发展 - 加大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推动乡村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10] - 积极推进"种业芯片"攻坚 实现核心种源自主可控 [10] - 发展定制农业 共享农场 农产品电商直供等新业态 [10] - 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 加强高技能数字新农人培训 [10] - 推广节水节肥节药智慧系统 发展农业碳汇智能监测与交易 [10] 教育资源配置 - 建立学龄人口动态监测机制 前瞻规划配置教育资源 [7] - 扩大优质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本科招生容量 [7] - 优化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提高教育优质均衡水平 [7] -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 适应国家战略需求 [8] 生态环境保护 - 设定PM2 5下降和二氧化碳排放控制作为约束性指标 [19] - 2030年全国PM2 5年均浓度保持"十四五"降幅 二氧化碳排放稳中有降 [19] - 推进蓝天 碧水 净土保卫战 建设美丽城市美丽乡村 [20] - 加强减污降碳扩绿 新污染物治理等领域核心技术攻关 [20] 国际创新合作 - 支持企业建设海外产业共性技术平台 加强国际产能合作 [22] - 引导企业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22] - 鼓励外资企业参与产业应用研究项目 优化海外人才引进流程 [23] - 完善与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相适应的多元化金融服务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