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航天科技
icon
搜索文档
香港马湾航天教育基地举办活动 激发学童科学探索精神
中国新闻网· 2025-11-19 14:02
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屠海鸣在致辞中表示,活动为香港青少年创造与国家航天事业接轨的发 展机会。他指出,个人梦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而国家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为香港学童发展创造了 难得机遇。他勉励香港学童勇于探索宇宙,追寻梦想,展现精彩人生。 沪港社团总会副会长郭晓芝在分享中表示,儿童及青少年成长除了学术知识,更需结合品格教育 与"Play-Based Learning(游戏式学习)",以培养主动学习及探索精神。今次活动让小朋友通过分工合作完 成太空任务及工作坊,学会团队合作,增强自信心,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她赞扬香港马湾公园"挪亚方 舟"将"品格培养"融入"探索乐趣"的学习体验中,推动儿童及青少年的全人发展。 近日,香港马湾公园"挪亚方舟"联同非营利机构"Rainbow Foundation"于香港马湾航天教育基地合 办"2025星际探索·共融启航"活动。图为主礼嘉宾合影。(主办方供图) 本次活动由180位来自13家企业的员工,以及80位来自5所大学的"可持续发展青年领袖"担任义工,带领 120位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及听障的儿童与家长,通过一系列沉浸式太空任务游戏、专业导赏及互动 工作坊,加深他们对国 ...
4只小鼠太空之旅引发两岸网友热议 国台办:两岸同胞共同聚焦太空探索的又一见证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1-05 15:03
航天事业成就 - 中国航天事业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3] - 4只小鼠于10月31日随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飞赴太空并入驻中国空间站 [1] 两岸社会反响 - 小鼠的太空之旅成为两岸同胞共同聚焦太空探索的又一见证 [3] - 事件反映出两岸网友对大陆航天科技进步的由衷自豪与期待 [3] - 两岸网友以别出心裁的方式为“太空小鼠”取名“从从、容容、游刃、有余”参与并分享荣耀 [1][3]
“太空小鼠”被取名“从从、容容、游刃、有余”,国台办:乐见两岸网友用别出心裁的方式共享荣耀
环球网资讯· 2025-11-05 11:41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 - 中国航天事业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1] -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执行任务,4只小鼠随飞船飞赴太空并入驻中国空间站 [1] - 此次小鼠太空之旅成为两岸同胞共同聚焦太空探索的见证,反映出对大陆航天科技进步的自豪与期待 [1] 社会反响与参与 - 太空小鼠任务引发两岸网友热议,网友为小鼠取名“从从、容容、游刃、有余” [1] - 两岸网友以别出心裁的方式参与航天事件,共同分享航天荣耀 [1]
新华社消息|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新华社· 2025-11-01 00:18
经过仔细研读,所提供的新闻内容仅包含制作信息和时间信息,未包含任何关于公司或行业的实质性内容 因此无法完成所要求的总结分析
为孩子们解锁航天的奥秘
北京晚报· 2025-10-31 15:20
书籍定位与核心价值 - 该书旨在通过深度科普穿透技术黑箱,将高深科技还原为可感知、可理解的人类经验,以缓解公众因科技快速发展而产生的认知滞后和技术焦虑 [2] - 书籍选题巧妙,利用火箭从民间烟火到国之重器的认知张力,构建从“地球摇篮”到文明跃迁的宏大叙事,将火箭升华为文明进步的象征 [3][7] - 该书不仅讲解科学知识“是什么”,更注重揭示“为什么”以及“从哪来、到哪去”,引导读者在宏大叙事中找到自身坐标 [6][7] 内容结构与叙事手法 - 以时间线为脉络,铺展跨越千年的火箭进化图景,涵盖从古代“神火飞鸦”、万户飞天,到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理论奠基、冯·布劳恩的工程实践,再到现代中美航天成就 [3][4] - 创造拟人卡通形象“飞鸭”作为全书导览者,通过手绘漫画和幽默视角讲解火箭原理、轨道计算等复杂知识,显著降低认知门槛 [4] - 结合《火星救援》《三体》等科幻作品,解析太空电梯、曲率引擎、虫洞穿越等概念的科学可行性,激发读者对未来航天的憧憬并传递科学思维 [5] 教育意义与社会影响 - 书籍将“仰望星空”的浪漫与“脚踏实地”的科学实践结合,通过拆解大火箭、大任务为小零件、小步骤,成为儿童科学启蒙的重要伙伴 [8] - 旨在将探索精神的种子埋入小读者心中,鼓励大胆设想与小心求证,以期未来推动文明向星辰大海迈进 [5][7] - 获得火箭总体设计专家刘竹生院士肯定,认为其优点在于将尖端科技知识从信息洪流中提炼出来,以孩子喜爱的方式呈现 [8]
把握资本市场新机遇——专访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全球股票业务执行负责人张一鸣
证券日报网· 2025-10-30 20:04
资本市场制度与开放 - 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和适应性,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功能,积极发展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稳步发展期货、衍生品和资产证券化[1] - 稳步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包括优化准入管理、提高投资运作效率、扩大投资范围,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更透明、便利、高效的制度环境[2] - 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是关键一步,预计将吸引更多优质境外长期耐心资本加速配置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丰富和优化A股投资者结构[3] - 公司覆盖海外客户数量超5200家,连续23年保持QFII业务全市场排名第一,未来将推动高质量外资“引进来”,服务多元化跨境资本需求[3] 资本市场功能与生态建设 - 发挥中长期资金“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持续丰富适配长期投资的产品和风险管理工具,完善“长钱长投”市场生态[2] - 未来需夯实资本市场枢纽功能,稳步推进基础性制度建设,强化价值发现与资源配置功能[6] - 稳步推进基础性制度建设,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强化分红监管,深化退市改革,健全中小投资者保护制度机制[7] - 通过丰富和完善风险管理工具拓展市场深度和广度,为市场主体提供多元化风险对冲手段[7] 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 - 中国金融市场具备“规模+制度”双重优势,包括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超3万亿元创投规模,以及科创板注册制、沪深港通等制度创新[5] - 投资银行通过股权投资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为优质企业提供长期耐心资本,并通过资本市场“募投管退”环节支持企业科技创新[5] - 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产业新业态需要大规模长期耐心资本和包容的融资环境,资本市场需提供精准、包容的金融服务,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多层次体系[6] - 畅通科技、资本与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引导金融资源投向科技创新、绿色低碳、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7]
神舟二十一号乘组首次公开亮相 张陆任指令长
中国新闻网· 2025-10-30 15:53
任务核心信息 - 神舟二十一号乘组三名航天员于10月3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首次公开亮相 [1] - 乘组由航天驾驶员张陆(指令长)、航天飞行工程师武飞、载荷专家张洪章组成 [1] 乘组构成特点 - 乘组构成再次涵盖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三种类型航天员 [3] - 乘组成员年龄覆盖“70后”、“80后”、“90后”三个年龄段 [3] 指令长背景与计划 - 指令长张陆为1976年11月出生的第二批航天员,拥有硕士学位,曾执行神舟十五号任务 [4] - 张陆计划第二次在太空过新年,并将春联作为保留节目,尝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航天科技融合 [3] 其他乘员背景 - 航天飞行工程师武飞为1993年10月出生的第三批航天员,拥有硕士学位,是目前执行任务时年龄最小的中国航天员 [3][4] - 载荷专家张洪章为1986年4月出生的第三批航天员,拥有博士学位,是中国科学院研究员 [3][5] - 武飞与张洪章均为首次执行飞行任务 [3]
秀我中国|航天员张陆母亲:祖国科技强大,完全没有担忧,希望他把任务顺利完成
新华社· 2025-10-30 13:00
任务执行情况 -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于10月30日确定,由张陆、武飞、张洪章三名航天员组成,张陆担任指令长 [2] - 航天员张陆的母亲陆金梅表示对祖国科技强大充满信心,无担忧,并希望其顺利完成任务 [2]
航天员张陆谈重返太空过新年:希望把科学浪漫和宇宙浩瀚融入新年祝福
中国新闻网· 2025-10-30 12:14
任务核心信息 - 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将在任务期间于太空过春节 [1] - 航天员张陆透露乘组三人已准备一份特殊礼物 [1] 航天员活动策划 - 本次太空新年活动策划更注重立体性、互动性和科技性 [3] - 春联依然是太空过新年的保留节目 [3] - 航天员张陆希望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航天科技相融合 [3] 文化传播与形象展示 - 航天员旨在通过特殊礼物展示其严谨与浪漫兼具的形象 [3] - 新年祝福旨在体现科学的浪漫和宇宙的浩瀚 [3] - 活动承载对祖国航天事业的美好憧憬和对民众的温暖祝福 [4]
一代航天人的担当——嫦娥六号任务团队获颁世界航天奖
新华网· 2025-10-04 10:46
嫦娥六号任务成就与国际认可 - 嫦娥六号任务于2024年6月25日取得圆满成功,返回器安全着陆并携带来自月球背面的样本,这是人类航天史上首次从月球背面带回样本[2][3] - 在第76届国际宇航大会上,嫦娥六号任务团队获颁2025国际宇航联合会世界航天奖团体组奖项,这是中国航天团队第三次问鼎该最高奖项[2] - 该任务被视为科学探索的重要里程碑,彰显了国际社会对更深空探索的雄心[3] 月球样本的科学价值与展示 - 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背面样本成为国际宇航大会的热点,样本与嫦娥五号的月球正面样本一同展出,背面样本颜色较正面样本更浅[5] - 此次在海外展示的月球背面样本为月岩,而非以往的月壤,中国航天欢迎全球科学家申请对样本进行研究[5] - 月球背面样本使科学家得以验证科学猜测,提升了国际同行对任务的关注度和兴趣[5] 中国航天的国际合作与开放姿态 - 嫦娥六号探测器搭载了4个国际载荷,展现出中国航天以开放姿态开展科学探索和研究[5] - 通过国际合作建立信任被视为在航天领域取得突破的关键[3] - 经过几十年一代代人的接续努力,中国航天工程的发展已受到国际同行们更加重视[6] 国际宇航大会的影响力 - 第76届国际宇航大会于2024年9月29日至10月3日在悉尼举办,大会为期5天,来自全球的7000多位专家、学者、企业家及航天从业人员注册参会[2][6] - 国际宇航大会自1950年以来每年举办一次,由国际宇航联合会主办[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