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艺术疗愈
icon
搜索文档
澳门殷理基集团李佳鸣:最看重提升横琴文旅产业的国际化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5 22:18
艺术展览与康养产业融合 - 达利中国巡展在横琴臻林国际康养度假园区举办,旨在提升横琴文旅品牌国际影响力并推动大湾区文化交流 [1] - 公司将高雅艺术与健康生活方式跨界融合,满足高净值客群对"自然美学+疗愈环境"的双重需求,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2] - 展览设计3大主题展厅和全息影像厅,结合AR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互动体验,强化"身心平衡"理念 [3] 公司战略与未来规划 - 未来将聚焦大健康产业和康养服务领域,汇聚高端科研资源打造医疗高地,并发展康养旅游品牌 [4] - 计划定期举办艺术家展览和交流活动,为琴澳年轻艺术家提供平台,同时吸引大健康领域优秀资源落地横琴 [4] - 公司创始人基于30年梦想选择横琴,响应国家政策支持,推动澳门经济多元发展 [5] 展览筹备与政策支持 - 举办达利展耗时一年多,涉及前期对接、中期策划及后期执行,团队面临经验不足的挑战 [6] - 合作区文化事业发展扶持办法提供资金支持,公司以高分通过评审并快速获得批文 [6] 琴澳文旅融合发展 - 琴澳文旅产业基础良好,澳门是知名旅游休闲中心,横琴拥有长隆等旅游区和毗邻港澳的优势 [7] - 当前需吸引更多国际游客,利用港珠澳大桥联结三地,并推动便利签证政策以实现真正融合发展 [7]
艺术疗愈让抗癌之路绽放希望之光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4 05:17
香港癌症基金会艺术疗愈服务 - 香港癌症基金会自2010年推出艺术疗愈服务 已搭建涵盖个人 小组 家庭的多层服务体系 并与医院 企业 社区中心合作推动艺术疗愈在公共医疗体系中的角色认知 [5] - 2023至2024年度近1700人次参与基金会艺术疗愈 多数患者情绪状态显著改善 实现个体层面的心理重建 [5] - 基金会艺术疗愈服务包括"美丽在望"小组 由注册艺术治疗师邓海琳主理 帮助妇科癌症患者探索自我形象转变 [3] 艺术疗愈行业 - 现代艺术疗愈兴起于20世纪中期 二战后逐渐在康复治疗和心理健康领域广泛应用 世界卫生组织癌症控制指南明确认可其作为心理社会支持手段 [3] -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引入艺术疗愈理论与实践 绘画 音乐等方式成为患者情感宣泄和自我认知的重要途径 [3] - 注册艺术治疗师邓海琳拥有16年临床经验 通过艺术创作帮助患者与创伤经历保持安全距离 将情绪投射至具体作品 [4][5] 叶颖瑜案例 - 卵巢癌四期患者叶颖瑜通过香港癌症基金会艺术疗愈室重拾画笔 将治疗期间的负面情绪转化为绘画与陶瓷创作 [2] - 其《恩典之路》艺术展展出"春 夏 秋 冬"系列油画 映射抗癌心路历程 展览一周吸引数百人参观 [2][3] - 叶颖瑜2023年参与"以艺疗心"活动创作陶瓷牡丹花 作品成为陪伴其度过患病岁月的重要精神寄托 [2]
服饰音乐皆“入药” 书法绘画共“治心”(温暖医院面面观)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12 06:57
艺术疗愈行业发展趋势 - "艺术疗愈"在国内医疗机构中逐渐兴起,通过艺术手段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同时帮助医务工作者放松身心 [4] - 北京小汤山医院通过举办服饰美学展、研讨会等活动,将传统文化与医学结合,探索艺术疗愈实践 [4] - 艺术疗愈形式多样化,包括书画展、摄影展、音乐会、品茶、颂钵、正念绘画等,覆盖全人群需求 [7] 北京小汤山医院创新实践 - 医院举办"衣脉相承,织锦愈心"中国服饰美学展,分为传统服饰形制、纹样和色彩变迁三大板块,融合多学科知识 [5] - 展览设计注重互动体验,参观者可触摸材质、操作织布机,通过多重感官获得疗愈效果 [5] - 医院结合中医理论,利用色彩、音乐等元素进行疗愈,如播放宫调古筝曲目调理脾胃 [6] - 推出职工身心健康关爱项目,包含健康管理、中医养生、艺术疗愈等9大板块,个性化定制方案 [8] 艺术疗愈的临床应用 - 艺术治疗在精神康复中广泛应用,如音乐治疗通过歌词创作、钢琴伴奏帮助患者宣泄情绪 [11] - 绘画、舞蹈、陶艺、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用于临床,帮助患者表达情感、调节情绪、提高自我价值感 [12] - 艺术环境设计能减轻患者焦虑、加速恢复,艺术辅助诊断如"房树人"绘画测验可评估心理状态 [12] 行业跨界融合 - 艺术疗愈融合史学、艺术学、心理学、医学等多学科,形成可触摸的美学疗愈体系 [5] - 中医理论与艺术疗愈结合,如五色对应五行、音乐调理经络等,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医学的协同 [6] - 医疗机构与社会文化资源联动,通过文化活动推进医学人文建设,如职工生日会改为艺术疗愈形式 [7]
香港故事丨艺术疗愈让抗癌之路绽放希望之光
新华网· 2025-05-11 10:21
香港癌症基金会艺术疗愈项目 - 香港癌症基金会自2010年推出艺术疗愈服务,已建立涵盖个人、小组、家庭的多层服务体系,服务内容包括缓解治疗副作用、修复亲密关系、处理死亡焦虑及重建自我认同 [7] - 2023至2024年度艺术疗愈服务参与人次达近1700人,多数参与者反馈情绪状态显著改善 [7] - 基金会与医院、企业、社区中心合作,推动艺术疗愈在公共医疗体系中的认知与应用 [7] 艺术疗愈行业实践 - 现代艺术疗愈兴起于20世纪中期,二战后在康复治疗和心理健康领域广泛应用,世界卫生组织癌症控制指南明确认可其作为心理社会支持手段 [4] - 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艺术疗愈理论与实践,注册艺术治疗师通过绘画、音乐等形式帮助患者实现情绪宣泄与自我认知 [4][5] - 艺术疗愈临床案例显示,患者通过自画像、"视觉日记"等创作形式能有效直面疾病带来的身心变化,实现从沉默到积极面对的心理转变 [6] 典型案例分析 - 卵巢癌四期患者叶颖瑜通过参与"美丽在望"艺术疗愈小组,创作陶瓷牡丹花、四季系列油画等作品,将治疗期间的负面情绪转化为具象艺术表达 [1][2][3] - 其《恩典之路》艺术展展出绘画与手工作品数十件,一周内吸引数百名观众参观,作品内容映射抗癌心路历程(如《秋》展现化疗脱发经历,《冬》隐含未竟旅行梦) [1][3] - 个案辅导经理梁国良作为癌症康复者,以双重身份搭建患者支持网络,形成治疗师与患者双向疗愈的伙伴关系模式 [7] 艺术疗愈方法论 - 注册艺术治疗师邓海琳采用高度个性化方案,结合患者背景、治疗阶段及心理需求设计疗愈课程,如引导妇科癌症患者通过自画像接纳躯体变化 [6] - 艺术创作提供安全距离使患者将抽象痛苦具象化,如叶颖瑜将化疗缺席的遗憾转化为素雅陶瓷作品 [1][5] - 小组疗愈形式帮助患者建立支持社群,例如"美丽在望"小组通过集体创作探索疾病对自我形象的影响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