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疗愈

搜索文档
艺术疗愈让抗癌之路绽放希望之光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4 05:17
叶颖瑜个人作品展上的陶瓷作品。 新华社发 香港湾仔的一间小小展室,30层的高度刚好隔开闹市,和暖的阳光温柔包裹着落地窗前错落有致的数十 件绘画和手工作品。 在香港癌症基金会的帮助下,《恩典之路》艺术展近期在此举办,回顾了卵巢癌患者叶颖瑜以艺术创作 表达生命感悟、疗愈身心的抗癌旅程。短短一周的展览,吸引了数百人参观。 "这是2023年参加'以艺疗心'活动所学的陶瓷牡丹花。或许我的作品只是平凡之作,难与美术馆的大师 相比,但这些作品陪伴我度过这几年患病的岁月,并透过创作将经历转化到色彩当中,疗愈治疗中的负 面情绪。"即将迎来46岁生日的叶颖瑜在《恩典之路》展览海报上这样写道。 "那时候工作很忙,一直以为是肠胃不舒服,没想到是癌症"。2021年,突如其来的卵巢癌四期诊断,让 叶颖瑜的世界瞬间崩塌。手术、化疗、复发、耐药……这些冰冷的医学术语,成了她生活的主旋律。然 而,在人生至暗时刻,艺术如一束光,穿透了层层阴霾。 在香港癌症基金会的艺术疗愈室里,她重拾儿时的画笔,将内心的恐惧、无助与希望,化作一幅幅生动 的画作。 喜欢艺术的叶颖瑜初来癌症基金会时便参加了由注册艺术治疗师邓海琳主理的"美丽在望"艺术疗愈小 组,与其 ...
服饰音乐皆“入药” 书法绘画共“治心”(温暖医院面面观)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12 06:57
参观者在中国服饰美学展"衣脉相承,织锦愈心——中华文明中的疗愈密码"上欣赏、拍摄展品。 0:00 近年来,"艺术疗愈"在国内悄然兴起,走进医院、深入病房。这种疗愈思路,以同理心为主线、以情感 为要素,将艺术融入医院环境设计和身心治疗。它一方面为患者带来了心理疏导,另一方面也让医务工 作者享受到了身心放松,是医疗机构链接社会文化资源、推进医学人文建设的创新实践。 日前,北京小汤山医院举办了一场"向劳动者致敬"的主题活动,面向社会发布了职工身心健康关爱项 目,同时举办了"衣脉相承,织锦愈心——中华文明中的疗愈密码"中国服饰美学展和"艺术疗愈促进身 心健康的探索与实践"研讨会。 以衣为媒 文化活动疗愈人心 T台上,右边一队模特身着秦衣汉服、唐装宋裙,在抚袖挥扇之间展示传统服饰演变;左边一队模特, 穿着不同颜色和款式的医务工作服,脖挂听诊器,怀抱病历夹,同样眼神自信,笑容温暖,脚步从容。 当两列队伍相对而立时,仿佛古今在此相遇。 不久前,这场特殊的服饰美学展示节目,在北京小汤山医院的汤山书画苑上演。活动将传统文化熏陶和 形体美育培训熔于一炉,由临床一线医护人员担任模特。 汤山书画苑落地窗边,在阳光洒进的地方,"衣脉相 ...
香港故事丨艺术疗愈让抗癌之路绽放希望之光
新华网· 2025-05-11 10:21
香港癌症基金会艺术疗愈项目 - 香港癌症基金会自2010年推出艺术疗愈服务,已建立涵盖个人、小组、家庭的多层服务体系,服务内容包括缓解治疗副作用、修复亲密关系、处理死亡焦虑及重建自我认同 [7] - 2023至2024年度艺术疗愈服务参与人次达近1700人,多数参与者反馈情绪状态显著改善 [7] - 基金会与医院、企业、社区中心合作,推动艺术疗愈在公共医疗体系中的认知与应用 [7] 艺术疗愈行业实践 - 现代艺术疗愈兴起于20世纪中期,二战后在康复治疗和心理健康领域广泛应用,世界卫生组织癌症控制指南明确认可其作为心理社会支持手段 [4] - 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艺术疗愈理论与实践,注册艺术治疗师通过绘画、音乐等形式帮助患者实现情绪宣泄与自我认知 [4][5] - 艺术疗愈临床案例显示,患者通过自画像、"视觉日记"等创作形式能有效直面疾病带来的身心变化,实现从沉默到积极面对的心理转变 [6] 典型案例分析 - 卵巢癌四期患者叶颖瑜通过参与"美丽在望"艺术疗愈小组,创作陶瓷牡丹花、四季系列油画等作品,将治疗期间的负面情绪转化为具象艺术表达 [1][2][3] - 其《恩典之路》艺术展展出绘画与手工作品数十件,一周内吸引数百名观众参观,作品内容映射抗癌心路历程(如《秋》展现化疗脱发经历,《冬》隐含未竟旅行梦) [1][3] - 个案辅导经理梁国良作为癌症康复者,以双重身份搭建患者支持网络,形成治疗师与患者双向疗愈的伙伴关系模式 [7] 艺术疗愈方法论 - 注册艺术治疗师邓海琳采用高度个性化方案,结合患者背景、治疗阶段及心理需求设计疗愈课程,如引导妇科癌症患者通过自画像接纳躯体变化 [6] - 艺术创作提供安全距离使患者将抽象痛苦具象化,如叶颖瑜将化疗缺席的遗憾转化为素雅陶瓷作品 [1][5] - 小组疗愈形式帮助患者建立支持社群,例如"美丽在望"小组通过集体创作探索疾病对自我形象的影响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