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荔枝文化
icon
搜索文档
一口鲜甜,穿越千年:古人有多爱荔枝?
新华网· 2025-06-28 09:12
荔枝历史文化 - 中国荔枝种植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时期,汉代文献《西京杂记》已有相关记载 [1] - 北宋《广中荔枝谱》为全球首部荔枝专著,宋代已形成陈紫、宋家香等知名品种 [1] - 明清时期培育出黑叶、桂味、糯米糍、妃子笑等经典品种 [1] 文人荔枝文化 - 苏东坡在惠州创作十余首荔枝诗词及九篇相关文章,称荔枝为"尤物"并创新"日啖荔枝三百颗"典故 [2] - 宋代文人黄庭坚、杨万里等模仿苏东坡啖荔行为,形成文人荔枝文化现象 [2] - 明末《荔枝谱》系统记载33项品荔"福业"与34项"黑业",体现古代精细化的荔枝品鉴体系 [3][4] 荔枝食用方法演变 - 唐代出现"荔枝煎"蜜饯工艺,采用蜂蜜浸渍与蜂蜡封存技术解决运输难题 [3] - 宋代发展出鲜荔配酒、荔枝蜜饯等食用方式,苏东坡曾以桂酒配荔枝 [3] - 现代创新荔枝酸奶冻、荔枝冰酿等新式吃法,主产区推出荔枝咕噜肉等宴席菜品 [6] 产业现状 - 广东茂名、广州等主产区形成荔枝采摘、加工、餐饮一体化产业链 [5][6][7] - 社交媒体推动荔枝新吃法传播,现代科技延长荔枝保鲜期 [6]
盛唐以来1300年,今年荔枝最火
盐财经· 2025-06-26 17:26
荔枝产业热度与市场表现 - 《长安的荔枝》热播带动荔枝成为全网顶流,相关文化IP推动消费热潮[3][10] - 奶茶店密集推出"荔枝冰酿"等新品,美团平台"荔枝"搜索量同比增长179%[5][9] - 广东茂名荔枝全产业链年产值超120亿元,今年荔枝季游客量同比增长150%[6] 历史与文化价值 - 汉代起荔枝作为贡品开启"高端带货"历史,汉武帝曾建扶荔宫尝试移植[15][18] - 唐代"一骑红尘妃子笑"反映运输成本高昂,需十里一驿站、五里一岗哨[19][20] - 宋代《荔枝谱》记载其为"果品第一",元明后仍因保鲜难题保持稀缺性[23] 现代消费升级与品种竞争 - 形成品种鄙视链:挂绿对标爱马仕,桂味类比LV,糯米糍似香奈儿[27] - 广东掌握全国50%产量,广州种质资源库收录600+品种,增城从化为核心产区[32][36][37] - 从化116个品种实现错峰上市(6-8月),井岗红糯等远销海外高端市场[38] 物流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 - 古代"分枝植瓮+冰水降温"技术使保鲜期达11天,损耗仍超90%[41][42] - 顺丰设荔枝专线21道温控环节,京东物流助销行动推动冷链下乡[46] - 车企借势营销:长安汽车主打运输效率,比亚迪突出智能载货空间[46] 产业链痛点与可持续发展 - 北方超市荔枝多经保鲜剂处理,口感与现摘差异显著[49] - 运输成本高企,部分案例中运费超过果品本身价值[48] - 需加强惠农政策覆盖小农户,避免直播助农沦为流量噱头[51][52]
种荔枝这件事,汉武帝没做到,宋徽宗做到了
北京青年报· 2025-06-24 23:12
荔枝在宋代的市场普及 - 宋代京师开封市井街巷普遍售卖荔枝产品,包括荔枝膏、间道糖荔枝、荔枝干果、荔枝腰子等,表明荔枝已进入大众消费市场[1][3] -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6次提及荔枝相关产品,显示其已成为日常饮食组成部分[3] - 荔枝膏虽不含真实荔枝成分,但作为解暑饮料广受欢迎,制作工艺复杂需经多次过滤和添加香料[4] 荔枝加工工艺发展 - 北宋时期形成三种主要加工工艺:红盐法可保存3-4年且便于运输,但会丧失鲜味[6] - 白晒法对原料要求高,需暴晒至果核硬化并经过"出汗"工序,否则次年易腐坏[6] - 蜜煎法经蔡襄改良后消耗量减少60%-70%,成品保留原味且色泽黄白[7] 荔枝品种与品牌效应 - 蔡襄《荔枝谱》记载福建陈紫荔枝被誉为"天下第一",具有壳薄肉厚、香气清远等特点[8] - "状元红"荔枝因徐铎中状元得名,现存树龄达949年,2003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古树[8] - "十八娘"荔枝因传说与陈洪进之女或闽王十八女相关,被蔡襄称为"绛衣仙子"[8][9] 荔枝运输与皇室消费 - 福建荔枝通过海路至扬州再转运河抵达东京,运输成本高昂[8] - 宋徽宗政和年间成功将荔枝树移植至宣和殿,次年结果量与原产地相当[10][11] - 福建路每年需缴纳荔枝赋税折算15万贯白银,反映其作为高端消费品的地位[10] 荔枝文化现象 - 苏轼创作多首荔枝诗词,包括"日啖荔枝三百颗"等名句,体现文人对荔枝的狂热[9] - 宋徽宗在艮岳园林种植80株荔枝树,形成"荔枝名册"管理制度用于赏赐大臣[11] - 尽管加工品普及,新鲜荔枝在宋代仍属珍稀,皇室需通过移植解决供应问题[12]
惠城荔枝“甜炸”登场!速来采摘尝鲜
南方农村报· 2025-06-18 10:05
惠城荔枝产业概况 - 惠城区作为惠州核心荔枝产区之一,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相传北宋苏东坡所品荔枝即产自该地区[5][6][7] - 当前正值荔枝丰收季,主要品种包括桂味、糯米糍、妃子笑及特色品种"砸死牛"[10][12][18] - 产业融合历史文化与现代种植技术,形成"东坡荔乡"品牌定位[37][39] 区域产量与特色 - 横沥镇:种植面积7200亩,预计产量2500吨,较去年上升,主打"砸死牛"品种(单果大如鸡蛋)[13][14][16] - 汝湖镇:农昌农场挂果率显著提升,预计产量10万斤,培育妃子笑、桂味及嫁接冰荔、仙进奉等新品种[20][21][24][25] - 芦洲镇:50棵200年古树年产31万斤,去年桂味获市级铜奖[27][28][29] - 水口街道:400亩种植面积中90%为桂味,预计产量20万斤,以"爽脆细腻"口感著称[30][31][32] 销售与产业升级 - 横沥镇联合国资打造"横字号"采摘园,6月20日开园,涵盖多品种荔枝[17][18] - 销售渠道多元化,除传统批发外,通过电商直播、冷链物流拓展全国市场[38][39] - 各镇差异化发展策略:横沥注重田园体验、汝湖强化品牌建设、水口举办嘉年华活动、芦洲挖掘古树文化[35][36] 采摘信息 - 横沥镇潭头村"砸死牛"品种6月底成熟,提供多个果农联系方式及地址[49][50][51] - 汝湖镇仍北村妃子笑等品种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上市[52][53] - 芦洲镇桂味6月底集中上市[54] - 水口街道大和村桂味6月下旬成熟[55][56]
@李善德 不用跋涉五千里 四川荔枝更有性价比!
搜狐财经· 2025-06-11 23:57
历史背景 - 唐代蜀地是贡荔体系核心产区之一 因气候温暖适宜荔枝生长 年均气温较今高1-2℃ [1][2] - 东晋《华阳国志》已有川渝荔枝种植记载 唐代戎州单株产量达150斗 忠州涪州为主要产区 [2][3] - 宋代涪州乐温县荔枝品质突出 被记载"其味尤胜诸岭" [5] 运输优势 - 荔枝古道全长千余里 较岭南路线缩短近半 水陆联运四五日可达长安 [6] - 该驿路形成严密运输网 唐代文献记载"味未变 已至京师" [6] - 古道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 唐宋时期兼具盐运和军事功能 [8] 文化影响 - 荔枝衍生出川菜"荔枝味型" 宫保鸡丁成为经典符号 [11] - 成都荔枝巷因谐音得名 钟水饺最初在此开店 [13] - 苏东坡在眉山植荔枝树 现存三苏祠古树续写历史 [15]
电影《长安的荔枝》导演大鹏携茂名荔枝亮相2025暑期档电影片单发布会
南方农村报· 2025-06-07 12:34
电影《长安的荔枝》发布会 - 电影《长安的荔枝》在2025暑期档电影片单发布会暨光影绽放中国行全国电影周启动仪式上亮相 [6][9] - 导演大鹏带着茂名采摘的鲜荔枝与嘉宾共同品尝 [7] - 影片与广东茂名进行深度合作 讲述千里送荔枝的跌宕故事 [10][11] 茂名荔枝产业 - 茂名是全球最大的荔枝生产基地 全球每5颗荔枝有1颗产自茂名 [15] - 茂名荔枝文化历史悠久 有102棵千年古荔枝树和超过19600棵百年古荔枝树 [14] - 茂名荔枝品种达80多个 全产业链产值超120亿元 [15][16] 电影内容 - 《长安的荔枝》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小说 由大鹏编剧、导演并主演 [18][20] - 影片以唐代小吏李善德完成"荔枝使"任务为主线 展现小人物的职场挑战 [21] - 影片以幽默风格呈现历史故事 兼具历史底蕴与现实意义 [22][23] 宣传活动 - 茂名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梁海鹰在活动上发言 介绍茂名荔枝文化 [13] - 活动包含5分17秒的发布会视频和56秒的电影预告片 [12][19] - 茂名邀请观众体验荔枝文化 品尝千年荔枝的鲜甜 [17]
小满 | 广东荔枝,凭什么“甜翻”全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1 08:34
广东荔枝产业概况 - 广东荔枝种植面积稳定在400万亩左右,占全国一半以上、全球三分之一,种植遍及97个县(市、区) [6] - 2025年预计总产量达139万吨,其中粤西片区99万吨、广州片区11万吨、粤东片区26万吨、珠三角片区4万吨 [10] - 全省荔枝种植成花率普遍超过九成,预计产量大幅提升 [9] 品种优势与市场地位 - 广东拥有300余种荔枝,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名录收录的31个荔枝品种中广东占21个 [11] - 从早熟品种(三月红、妃子笑)到中晚熟品种(桂味、糯米糍),上市时间从5月上旬持续至7月下旬 [11] - 全国每两颗荔枝就有一颗来自广东 [6] 产业链升级与创新 - 广东省荔枝加工相关企业数量达378家,其中经营10年以上企业110家 [15] - 产业链延伸至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特色旅游、IP短剧等领域,如"荔枝书记"IP、"定制认养计划"、"荔枝直播节"等 [15] - 采用数字育种、绿色防控、标准化种植等技术提升产量与品质 [15] 国际化拓展 - 2025年一季度茂名荔枝出口量达7100吨,同比增长132%,主要销往俄罗斯、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 [19] - 通过智慧无人机运输、"冷链保鲜+多式联运"物流方案优化出口链路 [22] - 广东岭南荔枝种植系统进入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2]
广东首个“荔枝服务区”开通运营
快讯· 2025-05-20 20:14
行业动态 - 广东首个以荔枝文化为主题的开放式特色服务区——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正式投入运营 [1] - 柏桥服务区位于"中国荔乡"茂名市高州市根子镇与分界镇交界处 [1] - 服务区通过人行景观天桥串联起高速公路两侧景区、荔林和村庄碧道 [1] - 在广东省内首创设置ETC车道与服务区外的道路相连 [1]
无荔枝不夏天——中国人的荔枝季来了!
南方农村报· 2025-05-16 19:03
荔枝产销数据 - 高州荔枝产销对接活动达成2600万公斤意向订单,定制额超3700万元 [3][4] - 遂溪仙品荔预售量超4500吨,预售额近亿元 [4][5] - 茂南区荔枝电商销售超1.2万单,达成购销协议近3930吨 [5][6] - 全国200余家采购商代表齐聚高州采购荔枝,达成采购量意向约2600万公斤 [9] 营销活动与创新 - 遂溪打造全省首个"小红书村",仙品荔树认养约7500棵 [13][14] - 茂名将举办2025年荔枝嘉年华,广东首个荔枝文化主题服务区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将正式运营 [6][7][16] - 粤西早熟荔枝组团赴上海推荐,首批茂名荔枝成功出口澳大利亚 [13] - 小红书亿万流量助力遂溪荔枝营销 [13] - 茂南区推动"古荔+电商"模式,电商渠道覆盖超20省 [51] - 增城区采用"订制水果"模式提前锁定订单 [52] 品种与技术 - 广东拥有冰荔、糯米糍、桂味、观音绿等多个优质荔枝品种 [35][36][38] - 千禧年初探索嫁接妃子笑、白糖罂等高附加值品种 [47] - 2008年后通过杂交技术培育"井岗红糯""仙桃荔""凤山红灯笼"等新品种 [48] - 2013年至今应用田头小站、液氮冻眠、鲜果加工、"AI管家"等新技术 [49] 出口与国际化 - 广东泽丰园农产品有限公司已出口及加工出口荔枝达82吨,销往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地 [72][73] - 广东中荔农业集团有限公司首批'桂花香'荔枝出口加拿大、英国、马来西亚,2025年预计荔枝出口增长20%,力争突破5000吨 [74][75][76] - 4月18日启动2025年广东荔枝"12221"市场营销暨荔枝出海活动,共商荔枝出海之策 [66][67] 电商与数字化 - 广东农产品电商销售连续六年全国第一 [81][82] - 创新电商模式包括"十万电商卖荔枝""中国农产品田头第一播""十万村播叹广东"等 [82][83] - 通过农民直播镜头让全球消费力灌溉荔枝产业 [83][84]
从西到东,广东满足你对荔枝的所有想象
南方农村报· 2025-05-16 10:00
荔枝产业概况 - 广东荔枝种植面积稳定在400万亩左右,占全国一半以上、全球三分之一[40] - 荔枝种植遍及广东97个县(市、区),形成粤西早中熟、粤东中迟熟、珠三角晚熟三大优势区[40][52] - 茂名拥有世界最大连片荔枝生产基地,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收集全球700多个品种[41][42] 品种与技术 - 广东荔枝品种超过700个,包括妃子笑、桂味、糯米糍等传统品种及冰荔、观音绿等特色品种[42][45][46][47] - 高接换种面积近80万亩,优质品种占比超过60%[49][50] - 智慧果园建设推进,冷链设施和超低温锁鲜技术延长保鲜期[57][58] 历史文化价值 - 广东荔枝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唐代成为皇家贡品[16][17][18] - 岭南荔枝种植系统(增城、东莞、茂名)入选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30][31] - 苏轼"不辞长作岭南人"等历史典故赋予荔枝深厚文化内涵[18][19][21] 市场营销 - 开展"12221"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包括"十万电商卖荔枝"、"广东喊全球吃荔枝"等活动[68][75][76] - 遂溪县打造"小红书村",高州推出十大给"荔"措施[69][70] - 早熟荔枝"抢滩"上海市场,拓展长三角消费群体[71][73] 产业影响 - 荔枝产业是广东农业"金字招牌",带动百万荔农增收致富[7][8] - 鲜果供应周期超过两个半月,满足不同时段消费需求[51][54] - 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百千万工程"实施[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