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药企创新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集采倒逼传统药企转型,多家企业创新药收入贡献过半
第一财经网· 2025-08-25 18:13
药企创新转型成效 - 多家药企2025年半年报显示创新药收入占比超过50% 成为核心收入来源[1] - 恒瑞医药创新药销售及许可收入95.61亿元 占总营收比重60.66%[2] - 翰森制药创新药与合作产品销售收入61.45亿元 占总收入比例82.7%[3] - 远大医药创新和壁垒产品收入占比约51% 同比提升近15个百分点[4] - 先声药业创新药收入27.76亿元 同比增长26% 占总收入比例达77.4%[4] 企业财务表现 - 恒瑞医药上半年营业收入157.62亿元 同比增长15.88% 净利润44.5亿元 同比增长29.67%[2] - 翰森制药上半年收入74.34亿元 同比增长14.3% 净利润31.35亿元 同比增长15%[3][4] - 远大医药上半年收入约61.1亿港元创历史新高 净利润约11.7亿港元[4] - 先声药业上半年总收入35.85亿元 同比增长15.1% 经调整净利润6.51亿元 同比增长21.1%[4] 研发投入与管线建设 - 恒瑞医药上半年研发投入38.71亿元 累计研发投入超480亿元[5] - 恒瑞医药拥有100多个自主创新产品在临床开发 400余项临床试验在国内外开展[5] - 先声药业研发投入率28.7% 过去十年累计研发投入超百亿元 创新药研发管线超60个[5] - 中国生物制药创新药收入占比44.4% 通过收购礼新医药增强肿瘤创新领域竞争力[6] 国际化进展 - 2024年全球销售前100名药物中仅有一款国产药物(百济神州泽布替尼 收入26.44亿美元)[6] - 全球销售前100名药物年销售额均在17亿美元以上 需多个市场支撑[7] - 国产药企现阶段出海主要通过对授权方式 自建海外销售团队仍处起步阶段[7] - 恒瑞医药累计达成15笔对外授权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8] - 先声药业累计实现3项自研出海 对外授权成为可持续增长来源[8] - 远大医药持续推进创新出海打造"第二增长极"[8]
千亿巨头患上“原创焦虑症” 解码中生制药的收购逻辑
犀牛财经· 2025-08-01 19:29
收购交易概述 - 中国生物制药以最高9.51亿美元总对价收购礼新医药95.09%股权,净支付约5亿美元(剔除标的公司账上4.5亿美元现金)[2] - 交易完成后礼新医药将成为中国生物制药全资子公司[3] - 资本市场反应平淡,公告次日股价仅微涨1.1%[2] 战略意图 - 礼新医药核心价值在于两项重磅授权:GPRC5D ADC药物LM-305以6亿美元授权阿斯利康,PD-1/VEGF双抗LM-299以32.88亿美元授权默沙东[3] - 中国生物制药2024年营收288.7亿元,经调整归母净利润34.6亿元,此次收购暴露其创新转型困境[3] 财务压力 - 收购支出约35亿元,相当于中国生物制药2024年全年研发投入50.89亿元的69%[4] - 公司2024年末资金储备241亿元,但需覆盖226.34亿元总负债及未来研发投入[4] - 礼新医药2024年营收仅21万元,2025年上半年因授权交易一次性收入增至42.18亿元,但2023-2024年分别亏损2.31亿元和4.68亿元[6] 研发管线风险 - 礼新医药拥有7个临床阶段项目和近20个临床前项目,但PD-1/VEGF双抗LM-299面临恒瑞医药SHR-1701等国内竞品及医保降价压力[8] - 部分临床前项目靶点未公开,ADC药物技术优势缺乏公开数据验证[8] - 百利天恒BL-B01D1作为全球首个完成III期临床的双抗ADC已展现明确疗效[8] 整合挑战 - 礼新医药研发团队将保持独立性,可能导致资源分配冲突和核心人才流失风险[10] - 中国生物制药销售网络擅长仿制药,但礼新医药创新药需专业化学术推广团队[11] - LM-299等项目的全球权益需与默沙东重新协调,法律条款复杂度高[12] 政策与市场环境 - 医保谈判降价幅度扩大,部分ADC药物医保支付价已低于成本价[14] - 集采政策向创新药延伸可能压缩市场份额[15] - 礼新医药LM-302获FDA孤儿药资格,但海外市场面临罗氏等巨头竞争且FDA对中国临床数据认可度存疑[15] 估值质疑 - 中国生物制药创新产品收入占比仅41.8%,研发投入强度17.6%低于国际同行[18] - 礼新医药估值从C轮29亿元飙升至68亿元,主要依赖授权交易"纸面财富"[19] - 若授权里程碑未达成或销售不及预期,可能引发估值体系重估[20]
70亿!30岁“富四代”收购上海创新药企
36氪· 2025-07-18 16:44
并购交易核心信息 - 中国生物制药以9.5亿美元(约68亿人民币)100%收购礼新医药,交易净价剔除账上4.5亿美元现金后为5亿美元,再扣除3亿多运营支出和默沙东首笔里程碑付款后实际成本约2亿美元 [1][4] - 礼新医药2023年10月C1轮融资估值29亿人民币,此次收购价68亿人民币,最新投资机构回报率超100% [4] - 交易谈判仅耗时2个月,双方称此为"双向奔赴"的合作,礼新医药团队将集体加入并获激励 [1][3] 礼新医药核心资产与管线 - 拥有8个自研临床阶段管线,核心产品包括CCR8单抗LM-108(8项临床中含2项3期)和CLDN18.2 ADC药物LM-302,均计划2-3年内上市 [6][8] - 技术平台覆盖ADC和双抗,与阿斯利康达成5.45亿美元总价的GPRC5D ADC(LM-305)授权,与默沙东达成24亿美元总价的PD-1/VEGF双抗(LM-299)授权 [5][6] - 团队仅58人(临床占50%),依赖CRO推进研发,商业化策略始终定位合作而非独立运营 [6][8] 收购方战略布局 - 中国生物制药创新药收入占比从2018年16%提升至2024年42%,目标2027年达60%,2024年研发投入54.9亿人民币(80%投向创新药) [9] - 通过剥离仿制药资产累计获超20亿收益,同时加速BD/并购,肿瘤领域现有36个临床及以上阶段候选药物(含3个上市申请、8个3期) [9][10] - 礼新医药管线将强化其大分子优势,CCR8单抗LM-108全球进展领先,联合治疗中位无进展生存期8.1个月(标准治疗3个月) [11] 行业动态与交易背景 - 礼新医药是唯一同时与跨国药企达成ADC和双抗BD合作的中国药企,但临床开发压力大,行业同类公司通常需融资数十亿人民币 [5][8] - 当前创新药并购环境受限,本土具备2亿美元以上并购资金且拥有临床/商业化能力的企业稀缺 [8] - 中国生物制药市值2024年已翻倍,此次收购旨在加速创新转型并重返行业巅峰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