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吞象收购

搜索文档
21调查|又一例“蛇吞象”!开普云“曲线”收购金泰克隐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5 18:48
交易结构 - 开普云拟通过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与支付现金方式收购南宁泰克100%股权 金泰克需将存储产品业务经营性资产转移至南宁泰克[1] - 交易分为现金收购70%股权和发行股份收购30%股权两阶段 现金交易后取得控股权 金泰克总部大楼、应收货款、金融债务不纳入交易范围[9] - 金泰克实控人李创锋通过协议转让获得开普云20.73%股权 交易金额7.37亿元 与上市公司进行利益绑定[10] 标的公司业务地位 - 金泰克位列大陆固态硬盘出货量TOP11 全球SSD模组厂营收市占排名第四 企业级DDR4出货量国内领先 实现企业级DDR5内存产品国产替代[1][4] - 金泰克为联想、同方、海尔、宏碁等企业核心元器件供应商 系某头部服务器厂商独家国产供应商[4] - 曾获深创投、东方汇富、亚禾资本、旭诺资产等机构投资 翔港科技曾以18亿元估值进行投资[4][5] 财务数据表现 - 金泰克2023年营收9.41亿元 净亏损3.51亿元 2024年上半年营收22.10亿元 净利润1.43亿元 截至2024年6月末净资产为-3.79亿元[7] - 拟转移存储业务2023年营收8.68亿元 净亏损3.43亿元 2024年营收23.66亿元 净利润1.36亿元 2025年1-6月营收13.13亿元 净利润0.49亿元[9] - 开普云2024年营收6.18亿元 净利润1539.21万元 金泰克存储业务营收为开普云近四倍 净利润为近十倍[11] 战略动机 - 开普云2023年净利润下降50.28% 2024年下降74.28% 上半年营收微涨2.99% 扣非净利润为-122.08万元 内生增长乏力[12] - 收购可补齐AI基础设施领域高性能存储能力 实现AI软硬件一体化布局 提升研发实力和产品竞争力[12] - 通过并购实现股权激励行权条件 营收需达2024年基数103%或净利润达160%[12] 控制权安排 - 交易后金泰克关联方持股20.73% 原实控人汪敏方持股36.13% 李创锋承诺与汪敏无控制权变更协议 持股比例差距低于15%时放弃部分表决权[11] - 金泰克方仅有权提名1名非独立董事(共8位)且担任副董事长 董事长仍由原实控人方提名[11]
告吹仅一个月!先导电科火速找到新“下家”
IPO日报· 2025-07-31 12:42
核心观点 - 衢州发展拟通过发行股份等方式收购先导电科股份,并有意购买其他股东股份及募集配套资金[1] - 先导电科主营业务为先进PVD溅射靶材和蒸镀材料,是国内唯一进入磁存储靶材领域的供应商[4] - 此次收购若成功,公司将形成地产+高科技投资+半导体的"三轮驱动"模式[12] 收购交易 - 衢州发展7月29日公告拟收购先导电科股份,7月30日起停牌不超过10个交易日[1][2] - 先导电科此前证券化尝试两次受阻:2024年2月IPO辅导无进展,10月光智科技拟收购但于2024年6月终止[5] - 光智科技收购案因估值悬殊被称为"蛇吞象"(光智市值30亿元 vs 先导电科估值200亿元),且构成关联交易[6] 标的公司 - 先导电科技术壁垒高,是国内磁存储靶材领域唯一供应商[4] - 其母公司先导集团由朱世会控制,与光智科技属同一实控人[6] - 光智科技复牌后曾连续8个交易日涨停[7] 收购方背景 - 衢州发展原名新湖中宝,原属新湖集团旗下地产企业,2024年控股权转让给衢州国资(持股28.54%)[10] - 公司地产销售额加速下滑:2021年297.36亿元→2023年29.25亿元[11] - 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归母净利润同比降86%至2.1亿元,扣非净利润降75%至5.9亿元[11] 行业与战略 - 房地产行业调整导致公司主业承压,利润依赖投资收益但持续下滑(2020年净利润32.91亿元→2024年20.07亿元)[11] - 收购先导电科是公司向半导体领域跨界转型的关键举措[12]
筹划近半年,这起“蛇吞象”收购告吹!
国际金融报· 2025-05-27 17:20
重大资产重组终止 - 公司终止筹划半年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原计划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星网信通100%股权 [1] - 终止公告次日股价暴跌14 68% 市值蒸发超4亿元 [1] - 终止原因为交易相关方未能达成一致 公司承诺1个月内不再筹划重大资产重组 [3] 收购方案细节 - 2024年11月25日首次披露收购意向 12月2日公布收购预案 拟以13 94元/股(较市价折价30%)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收购 [3] - 交易涉及16名交易对方 包括持股18 25%的第一大股东金证股份 [3] - 2023年公司营收1 81亿元(亏损0 52亿元) 标的公司营收6 32亿元(盈利0 47亿元) 属于"蛇吞象"式收购 [3] 战略布局影响 - 公司近七成收入来自军工领域 收购旨在破解单一行业风险 打造"稳军工 创民品 开新局"战略 [4] - 标的公司聚焦金融 政企客户智慧通信解决方案 拥有比亚迪 华为等民品头部企业客户 [5] - 收购终止导致公司失去成熟民品渠道 "2028年民品超军品"目标实现难度加大 [5] 财务与业务表现 - 标的公司2023年净利润率7 4% 显著高于公司的-10 5% 双方或存在估值溢价争议 [5] - 标的公司对华为供应链依赖度较高 前五大供应商主要为华为代理商 [5] - 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收同比下滑78% 亏损持续 短期内仍依赖军工订单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