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工具

搜索文档
 可转债发行预案激增,供需矛盾缓解!
 证券时报· 2025-10-20 12:15
 发行预案激增 - 今年8月以来已有32家上市公司公布或更新可转债发行预案 根据发行计划合计将发行377.36亿元 [1][3] - 8月有20家公司公布预案 9月有10家 10月以来有2家 其中22家公司的预案已获得股东大会通过 [1][3] - 发行规模方面 特变电工拟募资不超80亿元规模最大 青岛银行拟募资不超48亿元次之 多家公司计划发行规模不低于10亿元 [3] - 可转债发行主体已从主板为主扩展至科创板和创业板 在上述32家公司中 科创板和创业板公司有20家 占比62.50% [4] - 监管审核节奏在2025年明显加快 新券从预案到股东大会的平均周期缩短 例如特变电工80亿元预案从股东大会通过到交易所受理用时不到1个月 [5]   市场结构性问题 - 可转债市场存在结构性问题 表现为中小盘转债供给增加 但大盘品种稀缺性加剧 [6][7] - 截至2024年末可转债市场存量规模为7337.32亿元 但到10月16日已缩减至5931.54亿元 不到一年时间缩水超1400亿元 其中AAA级可转债从2912.69亿元缩减至2033.66亿元 缩水近880亿元 [7] - 银行转债供给处于低迷状态 2023年以来多家银行公布发行预案 但多数仍停留在交易所受理阶段 其缺位导致大盘品种估值高位震荡 [7][8]   市场表现与韧性 - 在A股市场震荡调整背景下 可转债市场展现出较强韧性 [9][10] - 9月转债规模压缩接近300亿元 供给下滑带来资金再配置需求 市场对权益有较高预期 资金未出现大幅流出 [10] - 当前可转债市场价格中位数在130元附近 处于历史高位水平 需大行情阶段才能消化估值并带来丰厚收益 [11] - 部分红利品种已具备较好转债属性 剩余期限较短的偏债品种可能有较强化债和转股诉求 低价品种信用风险可控 [11]
 加强全链条管理 全面提升上市公司金融投资价值
 上海证券报· 2025-07-23 02:16
 金融投资价值管理   - 金融投资价值直接反映上市公司价值,是市值管理核心,需从金融投资人视角加强全链条管理,涵盖价值创造、价值发现和价值实现三个环节[1]   - 2020-2024年A股通过增发再融资的上市公司达1703家次,累计融资3.2万亿元,总资产年均复合增速9.4%,但ROE从2014年的12.7%降至2024年的7.9%[3]   - 资产规模"虚胖"导致估值偏低,2024年末高规模低回报率公司PB中位数仅1.2倍,低规模高回报率公司达3.0倍[4]     资产收益率优化   - 需从"扩资产"转向"缩资产""优资产",制定ROIC/ROE提升计划,剥离回报率低于资本成本的资产[5]   - 应加速积累数据、技术等现代要素资产,改变重物化资产、轻知识类资产的倾向[5]   - 截至2025年7月,A股破净公司达360余家,包括资产规模超5000亿元甚至1万亿元的企业[4]     融资工具选择   - 融资优先级应为内部盈余>债权融资>股权融资,股权融资存在隐性成本如股权稀释和被收购风险[6]   - 低利率环境下债权融资具税盾效应,可降低综合成本,2024年A股上市公司股债结构失衡问题突出[7]   - 建议运用定向增发、可转债、优先股等工具,资金投向高增长潜力核心业务,建立ROIC/ROE考核体系[7]     交易市场与估值定价   - A股年换手率超300%,为美股2-3倍,但新三板和区域股权市场冷清,中小银行股权出现"1元流拍"[11]   - 2024年科技板块成交占比达34.3%,计算机行业PE达238倍,而煤炭、石油石化PE仅约10倍[12]   - 需防范交易不足或被过度炒作风险,科创板适合科创企业,主板匹配成熟大型公司[13]     长期回报与投资人匹配   - 2024年标普500成分股回购规模达9425亿美元,苹果单家回购1042亿美元,A股需加大分红回购力度[18]   - 金融投资人配置趋向高股息、低波动等风格,公司需明确自身定位如成长型、价值型或周期型[19][20]   - 日本上市公司外资持股占比2024年达32.4%,因重视资本成本管理,A股可借鉴其价值创造计划[16]     投资者沟通与信息披露   - 需强化核心技术披露,包括专利、研发投入及商业化前景,避免专业术语堆砌[21]   - 应通过路演、调研与机构沟通,利用媒体平台以短视频等形式传递投资逻辑[22]   - 健全大股东交易审查机制,落实关联股东回避表决,保护中小股东权益[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