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商用

搜索文档
具身智能IPO热潮涌动:资本狂欢背后,规模商用仍任重道远
机器人圈· 2025-09-25 11:29
行业IPO热潮 - 机器人赛道成为资本市场焦点,优必选于2023年12月成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越疆科技于2024年12月成为"协作机器人第一股"[2] - 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乐动机器人、卧安机器人等一批企业正排队冲刺IPO,乐聚机器人于2025年9月更名乐聚智能,被视为IPO前股改动作[5][6] - 2024年深圳有34家机器人企业成功上市,数量居全国第一[1] 企业财务与运营状况 - 优必选2024年营收约13.05亿元,净亏损约11.24亿元,同比有所收窄,营收更多依赖政企订单[2] - 越疆科技2024年营收约3.737亿元,毛利率46.6%,净亏损约0.954亿元,其所处协作机器人赛道更接近规模化商用[2] - 乐动机器人2022年至2024年营收由2.34亿元增至4.6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40%,但2024年亏损约5748.3万元,连续三年亏损[10] - 卧安机器人三年营收复合增长率接近50%,但截至2024年仍亏损约267.4万元[10] - 博铭维机器人深耕管网特种机器人,2024年营收2.49亿元,实现盈利,净利率16%,毛利率近50%[8][11] 融资市场表现 - 截至2025年8月底,国内机器人领域一级市场融资额已达约386.24亿元,约为2024年全年212.54亿元的1.8倍[1][9] - 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相关融资超过50起,较去年同期不足20起大幅增长[1][9] - 京东在具身智能赛道开启"买买买"模式,已实现"六连投",蚂蚁、阿里、腾讯、美团等互联网巨头也在该领域密集投资[10] 商业化挑战与行业争议 - 大多数人形机器人仍停留在展演与示范阶段,协作机器人在工厂普及有限,家庭场景需求不足,资本热潮与产业落地之间存在矛盾[1][11] - 业内专家指出企业面临三大"落地关卡":成本关(人形机器人单台造价动辄数十万元)、场景关(不同应用场景要求各异)、生态关(核心零部件和操作系统存在短板)[15] - 金沙江创投朱啸虎直言已退出部分人形机器人项目并对商业化前景表示怀疑,而经纬创投张颖则认为机器人是大赛道,有点泡沫很正常[11] 产业环境与未来展望 - 深圳、上海、杭州等地纷纷成立机器人产业基金、加速培育产业集群,政策、资本和人才合力推动创新[1][16] - 庞大的制造业市场、完整的供应链体系、政府政策支持以及AI大模型与具身智能的叠加效应,为产业化提供了沃土[16] - 行业共识认为规模化商用才是机器人能否真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考验,企业需实现从"演示"到"批量交付"的跨越[13][15][16]
具身智能IPO热潮涌动:资本狂欢背后 规模商用仍任重道远
南方都市报· 2025-09-23 14:21
IPO热潮涌动:机器人赛道成资本宠儿 2023年12月29日,优必选在港交所挂牌,成为国内"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这一事件被视为产业发展的里程碑:首 次有企业把具身智能的叙事搬上资本舞台。优必选凭借Walker X、教育机器人等产品进入公众视野,尽管营收更 多依赖政企订单,但其多年积累的AI算法与硬件研发,使其获得了资本市场的关注。公司2024年营收约13.05亿 元,净亏损约11.24亿元,同比有所收窄。 紧随其后,越疆科技于2024年12月23日在港交所上市,成为"中国协作机器人第一股" 。协作机器人强调人机协 作、安全轻便,适用于3C电子、汽车零部件装配等场景。越疆2024年营收约3.737亿元,毛利率46.6%,净亏损约 0.954亿元 。在资本眼中,其所处赛道更接近规模化商用,被寄予厚望。 优必选机器人进厂实训。 在资本的刺激下,一批企业正排队冲刺IPO。宇树科技凭借四足机器人在全球市场建立知名度,从"机器狗"到仿生 机器人,其产品频频亮相科研院所乃至央视春晚。智元机器人因"千台人形机器人量产"事件引爆舆论,被称作有 望成为国内"具身智能第一股"。与此同时,乐动机器人、卧安机器人等也已向港交所递交招 ...
具身智能IPO热潮涌动:资本狂欢背后,规模商用仍任重道远
南方都市报· 2025-09-23 14:17
行业IPO热潮 - 国内机器人赛道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刺资本市场,优必选作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于2023年12月29日在港交所上市,越疆科技作为协作机器人第一股于2024年12月23日在港交所上市 [2][3] - 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乐动机器人、卧安机器人等一批企业正排队冲刺IPO,乐聚机器人于2025年9月进行股改更名,被解读为冲刺IPO前的动作 [5][6] - 2024年深圳有34家机器人企业成功上市,数量居全国第一 [2] 企业财务与运营状况 - 优必选2024年营收约13.05亿元,净亏损约11.24亿元,亏损同比有所收窄,营收更多依赖政企订单 [2] - 越疆科技2024年营收约3.737亿元,毛利率达46.6%,净亏损约0.954亿元,其协作机器人赛道更接近规模化商用 [3] - 宇树科技2024年营收超10亿元,净利润约1亿元,凭借四足机器人在科研教育市场表现强势 [7] - 乐动机器人2024年营收4.67亿元,但净利润连续三年亏损,2024年亏损约5648万元 [7][9] - 卧安机器人2024年营收6.1亿元,亏损约307万元,亏损有所收窄 [7][9] - 博铭维机器人2024年营收2.49亿元,已实现盈利,净利率为16%,毛利率近50%,专注于管网特种机器人 [7][9] 资本市场融资动态 - 截至2025年8月底,国内机器人领域一级市场融资额已达约386.24亿元,约为2024年全年212.54亿元的1.8倍 [2][8] - 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相关融资超过50起,较去年同期不足20起大幅增长 [2][8] - 京东自2025年5月起在具身智能赛道开启投资,已完成对帕西尼、智元机器人等企业的六连投,蚂蚁、阿里、腾讯、美团等互联网巨头也在该领域密集投资 [8][9] 商业化落地挑战 - 大多数人形机器人仍停留在展演与示范阶段,协作机器人在工厂普及有限,家庭场景需求不足,资本热潮与产业落地之间存在矛盾 [2] - 人形机器人单台造价动辄数十万元,四足机器人成本在数万元到十万元区间,即便小批量生产成本仍高企,客户难以大规模采购 [14] - 不同应用场景对安全性、稳定性和智能化要求各异,通用机器人产品难以适应,企业需要针对性开发,增加研发和运维成本 [14] - 国内在核心零部件和机器人操作系统上仍存在短板,机器人产业所需的算法、传感器、执行器等多环节协同的生态闭环尚未形成 [14] 行业前景与争论 - 庞大的制造业市场、完整的供应链体系、政府政策支持以及AI大模型与具身智能的叠加效应,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化提供了沃土 [15] - 业内对商业化前景存在争论,有投资人退出部分人形机器人项目并对商业化表示怀疑,也有投资人认为机器人是大赛道,拉长时间看一定能跑出大公司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