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机器人
搜索文档
AI+消费电子硬核“出圈”,华强北亮相CEIC 2025
南方都市报· 2025-11-05 11:02
南都讯 记者林敏儿 11月6日至8日,首届CEIC 2025消费电子创新大会将在深圳会展中心(福田)2号馆 盛大启幕。作为大会重点展区之一,"中国电子第一街"——华强北将以"新质生产力策源第一街"为主 题,集中展示从AI智能终端、机器人、XR设备到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赛道的最新创新成果。紧密呼 应了CEIC组委会提出的"填补创新深度空白"和"驱动产业范式变革"的目标。 新质生产力全景秀场:浓缩"AI+消费电子"创新生态 华强北展区位于2A08展位,将携20余家创新企业、集中发布超20项自研技术成果重磅亮相,通 过"AI+硬件+新消费"的多场景融合展陈,浓缩"中国电子第一街"构的全景新质生产力产业生态,构建一 条可沉浸体验的创新动线。 多元视角的思想交锋,将助力华强北进一步明确"新质生产力策源第一街"的实践方向,构建起科技创新 与产业协同的共赢生态。 率先打造"新质生产力策源第一街",书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时代答卷 在CEIC主会场"展、会、节"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下,华强北展区将以"AI+消费电子"为核心展示矩阵, 全面呈现AI技术如何重塑未来生活场景。从AI机器人、智能穿戴到XR设备、低空无人机,再到AI翻 ...
经济三季报观察:“智能”成机器人产业主旋律 关键零部件研制获得新突破
央视网· 2025-11-04 16:20
记者11月3日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了解到,2025年前三季度,我国机器人产量实现快速增长。 在产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机器人整机产品性能质量也显著提升。自主品牌的重载、焊接、喷涂、移动操作等多项高性能工业机器人 产品研制成功,填补了高端机器人领域的空白。同时,清洁机器人、配送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娱乐机器人、手术机器人等服务机 器人技术日渐成熟。 机器人零部件配套能力也稳步增强,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系统、智能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研制不断取得新突破。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相关负责人同时表示,2025年以来,人工智能技术加快向具身智能等创新加速突破,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 深度融合,使"智能"成为机器人产业的主旋律。机器人正从过去执行重复性、程式化任务的"功能装备",加速向具备感知、决策、 自主执行能力的"智能伙伴"转变。 2025年前三季度,机器人行业营收同比增长29.5%。不仅如此,工业机器人产量达59.5万台,服务机器人产量达1350万套,均已超 过2024年全年产量。 (责任编辑:王晨曦) ...
“十五五” 时期,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有哪些值得期待?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1-02 21:16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机器人产业在“十五五”时期将从“规模扩张”转向“质效跃升”,目标综合实力迈入全球第一梯队,产业营业收入有望突破3200亿元 [2] - 产业发展将聚焦技术突破、场景应用与生态构建,实现从“从有到优”到“从优到强”的跨越,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 [1][2] - 政策引导、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形成“三重合力”,推动产业系统性升级,夯实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12] 产业发展目标与战略转向 - 产业发展总纲领为“综合实力迈入全球第一梯队”,重点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突破与“链”的自主 [2] - 关键目标包括提升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替代率,形成“基础部件-整机制造-场景应用”完整闭环 [2] - 到“十五五”末,智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有望突破3200亿元,标志产业从“组装加工”向“创新驱动”转型 [2] 工业机器人发展路径 - 工业机器人是产业突破重中之重,将聚焦高端制造领域核心工艺段突破与向传统制造业渗透两大方向 [4] - 目标在新能源汽车焊接等场景实现国产替代,并通过“机器人+”行动覆盖机械、化工、食品等更多行业 [4][5] - 按8%年均复合增长率测算,工业机器人营业收入将突破2150亿元,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突破60%,制造业机器人密度突破1000台/万人 [5] 服务机器人发展机遇 - 服务机器人发展受人口老龄化(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20%)与民生服务需求升级驱动,呈现“场景细分、技术深化”特点 [5] - 重点领域包括医疗(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国产化突破)、养老(陪护机器人、健康监测机器人规模化应用)及公共服务(清洁、配送机器人) [5] - 产业将从“国内应用”走向“国际竞争”,成熟品类如清洁机器人将扩大全球市场份额,医疗机器人通过“一带一路”进入新兴市场 [5] 特种机器人应用前景 - 特种机器人将实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跨越,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应用聚焦农业、应急救援、矿山、能源等“高危、复杂、重大”领域 [7][8] - 当前已在无人机植保等领域展现优势,但核心环境传感器、自主导航等技术仍需突破 [7][8] - 将通过国家重大工程实现规模化应用,提升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与适应性,为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公共安全提供支撑 [8] 通用形态机器人技术突破 - 通用形态机器人(如人形机器人)是“十五五”热点,目标取得产业化突破并形成国际竞争力产业生态 [10] - 技术已实现“大脑”(AI大模型)、“小脑”(运动控制)、“肢体”(执行机构)突破,能通过AI理解多模态信息并转化为运动指令 [10] - 将通过前沿技术攻关(具身智能、电子皮肤等)与商业化场景探索,完成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关键跨越,为2030年成为“世界机器人强国”奠定基础 [10] 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 - 政策层面形成“国家规划-七大行动-央地协同”体系,覆盖技术突破、质量提档、应用开放等全维度,例如“核心技术突破”行动布局技能作业等共性技术 [12] - 技术创新从“单一技术突破”向“多学科融合”演进,重点突破感知(高精度传感器)、交互(多模态融合)、控制(实时决策算法)、执行(高精度传动)等环节 [14] - 资本市场政策为产业赋能,如科创板重启未盈利企业上市第五套标准,支持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融资 [13] 市场需求扩展与升级 - 市场需求从“制造业转型”向“民生改善”“重大战略”延伸,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格局 [17] - 工业机器人需求从“简单替代”转向“高端赋能”,覆盖国民经济71个行业大类、226个行业中类,并向细分领域渗透形成“全行业应用” [17][18] - 服务机器人需求受人口老龄化与医疗资源短缺(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仅2.6人,康复师缺口超100万人)驱动,手术机器人、养老陪护机器人等将从“可选消费”变为“刚需消费” [18] 产业生态构建与竞争力提升 - 产业竞争从“企业间单点竞争”转向“产业生态间系统竞争”,通过“四链融合”(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构建自主可控生态 [21] - 市场主体形成“头雁引领、梯队协同”雁阵,培育“央企头雁+单项冠军+专精特新”梯队,央企开放场景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创新 [24] - 构建“标准-检测-认证”体系,完善可靠性、信息安全等共性技术标准,推动中国机器人认证(CR)与国际互认,提升国际影响力 [25][26]
《Nature》子刊发布教育机器人十年报告:从课堂辅助到推动全球公平的教育引擎
36氪· 2025-10-23 11:19
行业发展阶段与演变 - 教育机器人已从课堂内的“新奇物件”演变为教育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角色从教学工具转变为推动优质教育、健康福祉、产业创新与社会公平的力量 [1] - 2015年行业处于萌芽期,全球仅有13篇学术论文,机器人主要作为编程与数学课堂的“教学辅具” [2] - 2018年成为关键转折点,文献数量跃升至64篇,引用量增长近十倍,驱动因素包括STEM教育政策普及、硬件成本下降及AI技术成熟 [2] - 2019至2021年进入爆发期,全球研究数量增长至225篇,引用量超过3500次,研究主题从“能否帮助学生学习”转向“如何与教师共教” [2] - 2022年后进入“系统融入期”,AI、AR、情绪识别技术使机器人成为“人机协同教学系统”组成部分,从“课堂装置”变成“教育基础设施” [3] 学术研究格局与主题演化 - 基于2015-2024年间1120篇SSCI论文的文献计量研究揭示了全球研究趋势 [1] - 美国、中国、英国构成三极主导格局,其中中国增长最为迅速,香港教育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成为亚洲研究重镇 [4] - 研究平台呈现跨学科特性,核心期刊包括《Computers & Education》《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等,特征为“教育+技术+社会”三重交叉 [4] - 2015-2017年关键词集中于“robotics”“programming”“experiment”,焦点在课堂实验与动手实践 [5] - 2018-2020年关键词变为“computational thinking”“STEM”“collaborative learning”,机器人成为培养跨学科能力的媒介 [5] - 2021-2024年关键词主导为“AI”“emotion”“human-robot interaction”“adaptive learning”,研究进入人机共生与智能学习阶段 [5] 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贡献 - 在1120篇论文中,超过一半(588篇)直接对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4“优质教育” [7] - 在SDG 3“良好健康与福祉”下,社交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训练、康复陪伴与心理支持 [7] - 在SDG 8“体面工作与经济增长”和SDG 9“产业创新与基础设施”中,机器人教育推动职业教育转型,接受机器人课程培训的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率高出15%,平均起薪高出20% [7] - 在SDG 10“减少不平等”中,中国、韩国等国尝试通过“云端机器人课堂”让乡村学生远程共享城市教师资源 [8] - 在SDG 12“负责任消费与生产”中,部分学校将环保理念融入机器人课程,学生用废旧材料制作机器人模型 [8] 未来发展趋势 -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个性化与人格化”,AI算法让机器人能根据学习数据识别学生的认知路径和情绪起伏 [10] - 教师角色转变为与机器人共同设计、共同评估学习过程的引导者,课堂以“学习关系”为中心 [6][10] - 技术发展焦点为AI驱动的个性化学习、AR/VR融合式互动将成为主流,应用场景将扩展至老年教育、特殊教育等领域 [10] - 伦理与公平成为新挑战,需确保算法公正、保护隐私、避免技术垄断 [10] - 行业竞争焦点从技术性能转向理念与体系,关键在于让智能真正服务于学习者,重新定义教育形态 [11]
“名场面”走进现实 “中国智造”让“科幻场景”加速落地
人民日报· 2025-10-20 07:32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的科技创新成果,特别是自动化、人工智能和先进制造领域的应用,已将许多科幻场景变为现实,并吸引了全球的关注 [1][2][3] 制造业自动化与“黑灯工厂” - 中国工厂的自动化程度极高,例如“黑灯工厂”内机器人可独立完成大量工作,生产线旁几乎没有工人 [2] - 工业机器人应用规模庞大,2024年中国工厂运行的工业机器人数量达到约200万台 [4] - 数百台工业机器人可协同作业,在短时间内完成汽车整车的装配 [2] 前沿技术应用与产品 - 外骨骼“机甲”已实现应用,例如在福建武夷山供游客租用辅助登山,并有应用于航空、采矿等行业的上肢外骨骼机器人 [3] - 成功研制出可使微波和可见光“弯曲”的“超材料”衣物,如能有效避开红外监测的迷彩服 [3] - 在电动汽车、电池、光伏板、风力涡轮机、无人机、先进机器人等技术领域处于全球引领者地位 [2] 人工智能与数字化转型 - 中国正通过人工智能驱动的人形机器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4] - 已有超过4500家企业布局人工智能领域,推动其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4] - 大规模部署的5G网络为智慧城市、交通物流、数字医疗与精准农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3] 人才支撑与创新生态 - 人才是创新生态的核心支柱,全球近半数的顶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来自中国 [5] - 中国已形成显著的“工程师红利”,工程师总量从2000年的约520万人增长至2020年的约1770万人 [5] - 2020年中国在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领域的毕业生人数超过350万,居世界首位 [5] 国际影响与吸引力 - 中国的科技形象吸引国际游客,特别是30至50岁的中青年群体,他们对电动汽车工厂、机器人等科技体验感兴趣 [6] - 海外社交平台上关于中国科技体验的帖文数量显著增长,“酷”、“创新”与“前沿”成为认知中国的新关键词 [7] - 英国品牌金融公司的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软实力排名从2021年的第八位跃升至2025年的第二位 [7]
“中国智造”让“科幻场景”加速落地(国际论道)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20 06:11
中国科技创新现状 - 科幻装备如外骨骼机甲、新材料隐身衣等在中国正逐渐成为现实 [2] - 工业机器人应用广泛,包括智能打磨、无人配送和汽车整车装配等场景 [3] - 外国企业高管参观中国黑灯工厂,对其高度自动化程度感到震撼,生产线旁几乎没有工人 [4] 具体技术应用领域 - 外骨骼设备已在旅游和工业领域实现应用,例如辅助登山及用于航空、采矿等行业 [4] - 中国科研人员研制出可使微波和可见光弯曲的超材料衣物,如可避开红外监测的迷彩服 [5] - 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领域取得进步,5G网络大规模部署支撑了智慧城市、数字医疗等发展 [5] 制造业转型与机器人产业 - 中国工厂中运行的工业机器人数量在2024年达到约200万台,应用规模和制造能力均居前列 [6] - 公司正通过人工智能驱动的人形机器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以提升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6] - 已有超过4500家企业布局人工智能领域,推动其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6] 人才支撑与教育基础 - 全球近半数顶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来自中国,形成了显著的人才优势 [7] - 中国工程师总量从2000年的约520万人增长至2020年的约1770万人,人才队伍规模庞大且年轻 [7] - 2020年中国在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领域的毕业生人数超过350万,居世界首位 [7] 国际影响与形象提升 - 外国游客对中国移动支付、无人机外卖、无人驾驶出租车等科技场景表现出浓厚兴趣 [8][9] - 中国制造业形象正从代工转型为高科技创新的代名词,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电动汽车等领域 [10] - 根据品牌金融公司报告,中国全球软实力排名从2021年的第八位跃升至2025年的第二位 [10]
赋予“灵魂”的教育机器人,AI数字伙伴如何破解个性化学习难题?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19 12:03
教育机器人行业现状与挑战 - 教育机器人作为创新工具为传统课堂注入活力,在语言课和STEM教育中提升学习动机[1] - 行业面临设备数量有限导致学生轮流使用、互动时间受限以及高度同质化设计等问题[1] - 约60%的学生对教育机器人的兴趣仅能维持1-2个月,存在显著的短期兴趣衰减现象[1] AI个性化机器人框架创新 - 研究团队提出AI个性化机器人框架解决方案,为每个机器人配备拥有灵魂的AI数字伙伴[2] - 框架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和大型语言模型,实现物理实体与虚拟伙伴的持续连接及动态响应[3] - 核心架构采用分层设计,包含基础设施层、数据交互层和应用表现层,支持一个实体机器人对应多个虚拟伙伴的高效资源利用模式[4] 个性化学习机制设计 - 学习模型分为课外准备和课堂展示两个阶段,学生通过移动终端与数字伙伴持续互动[5] - 在课外阶段,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虚拟货币,用于定制伙伴外观和行为模式,大型语言模型提供情境化反馈[5] - 在课堂阶段,数字伙伴的灵魂被转移到共享实体机器人上,增强学习认同感和成果展示[8]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 实验在某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开展,90名学生分为三组进行十周对比研究,每周课程100分钟[9] - 实验组A(AI个性化机器人)后测成绩显著优于其他两组,效应量达到0.21,表明个性化干预具有实质性教育价值[11] - 实验组A在主人翁意识得分和课外学习活动参与度方面显著更高,学习频率持续上升,证实框架对长期参与度的提升作用[12] 行业应用与推广价值 - AI个性化机器人框架通过数字伙伴加实体呈现的模式,为教育机器人规模化应用提供可行路径,适应有限预算下的普及需求[14] - 框架的模块化设计具备良好学科适应性,可通过调整学习脚本应用于语言学习、STEM教育和职业培训等领域[14] - 文章末尾列举了工业机器人、服务与特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细分领域的企业名单,显示行业生态丰富[18][19][20][21][22][23][24]
广交会聚焦服务机器人 培育外贸发展新亮点
人民网· 2025-10-16 16:42
第138届广交会服务机器人专区概览 - 广交会服务机器人专区展示了多种机器人产品,吸引了大量境外采购商和客商参观体验 [1][2][3][5][6][7][9] 机器人产品类型与应用 - 展品包括能够演示同步动作的机器人,展商工作人员向观众进行了功能展示 [1] - 太希智能展台展示了登山助行外骨骼穿戴设备,供境外采购商现场体验 [3] - 魔法原子展台展出了机器狗和球形巡检机器人,吸引了客商驻足观看演示 [5][7] - 展商向观众展示了商用咖啡机器人设备,体现了机器人在商业服务领域的应用 [6] - 专区还展出了教育机器人产品,吸引了境外采购商的关注 [9] 展会互动与展示形式 - 人形机器人在专区进行了表演,吸引了现场关注 [5] - 境外采购商积极参与体验,包括体验机器手同步动作和各类机器人产品 [2][3][9] - 客商在多个展台观看机器人表演和演示,显示出浓厚的市场兴趣 [5][7]
第138届广交会展位总数7.46万个,参展企业超3.2万家 深圳“小巨人” “赶集”广交会
深圳商报· 2025-10-15 07:36
展会规模与参展企业 - 第138届广交会展位总数7.46万个,参展企业超3.2万家,均创新高 [1] - 约3600家企业首次亮相广交会 [1] - 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等优质企业首次突破1万家,占出口展企业总数的34% [1] - 深圳交易团有1374家企业参展,展位总数3197个,其中48%的参展深企为各类国家级或省级优质企业(共计658家) [1] 展区设置与展品亮点 - 本届广交会首设智慧医疗专区,吸引47家企业参加,涵盖手术机器人、智能监测及可穿戴设备等 [2] - 现场将展出智能类产品35.3万件 [1] - 首次举办外贸优品拓内销对接活动,设置约3000平方米对接专区 [2] - 将举办超600场新品发布活动和13场主题论坛 [2] 机器人行业展示 - 展会呈现机器人矩阵,涵盖人形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骨科手术机器人等众多品类 [2] - 行业龙头企业齐聚,包括智元机器人、深圳越疆、深圳普渡等,集中展示覆盖多行业应用场景的创新解决方案 [2] - 邀请全球150家工商机构和60家头部采购商到会参观洽谈,以助力高效对接和订单转化 [2] 国际合作与全球影响 - 广交会全球合作伙伴增至227家,覆盖110个国家和地区 [2]
从实验室到消费场景:荣耀“前店后研”探索AI商业新范式
中国经济网· 2025-10-11 15:31
国庆假期消费市场表现 - 全国国内出游8.88亿人次,国内出游总花费8090.06亿元 [1] - 深圳通过创新消费场景驱动消费能级提升,引入“首店经济”与“首发经济” [1] - 荣耀阿尔法全球旗舰店日均接待顾客超4500人,进店率达70%,人均停留时长超过15分钟 [1] 荣耀阿尔法旗舰店战略定位 - 旗舰店是荣耀阿尔法战略在线下落地的核心举措,是其从智能手机制造商向AI终端生态公司转型的重要里程碑 [2] - 旗舰店定位为“世界级AI生态窗口”,象征公司“以人为本,科技与人文结合”的愿景 [2] - 该店被视为“首发经济”激发市场活力的样本,并获得主流媒体关注 [1] 旗舰店运营模式与特点 - 采用“前店后研”创新运营模式,“前店”为汇聚超过200种AI电子消费品的沉浸式体验场 [2][3] - 消费者可深度互动AI智能体YOYO,体验AI原生手机、三折叠投影仪等产品,从“被动看产品”转向“主动玩AI” [2] - “后研”体系位于西安研发中心,通过自动化测试等技术将产品开发周期提升30% [3] 公司研发实力支撑 - 截至2025年,公司全球研发团队占比超70%,每月专利申请超300项 [3] - 研发投入营收占比达11.5%,累计AI专利超2100项 [3] - 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能力,支撑“前店后研”模式运转 [3] 旗舰店的产业平台角色 - 店内“AI灵感Café”成为科技从业者及生态伙伴的交流枢纽,促进AI应用场景探讨 [3] - 邀请大湾区AI创新企业展示交流,使旗舰店扮演“全球会客厅”角色,促进区域AI生态协同 [3] - 旗舰店是“首发经济”与“AI产业”深度融合的尝试,探索技术赋能、商业融合的实践路径 [4] 对地区产业发展的意义 - 该模式展示了深圳将前沿技术通过制造能力和生态协同快速转化为消费场景的优势 [4] - 形成“终端入口+生态平台”竞争力,与以技术攻坚见长的地区模式形成差异化互补 [4] - 为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提供了可复制、具前瞻性的标杆案例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