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透明度

搜索文档
致同审计合伙人王娟:构建多层次支持体系破解民企融资难题
搜狐财经· 2025-06-17 23:21
民企融资现状 - 民营企业融资呈现结构性分化 科技产业企业因研发周期长且风险大 传统信贷模式难以满足其需求 长周期行业企业则面临贷款期限与实际需求不匹配问题 [3] - 民营中小微企业普遍承受较高融资成本 主要由于缺乏有效抵押物和信用增级措施 贷款利率和附加条件显著高于国有企业 [3] - 民企直接融资渠道受限 IPO准入门槛较高 资本市场融资渠道不够畅通 导致融资来源单一化 [3] 信用体系建设路径 - 财务透明度直接影响金融机构信任度 提升偿债能力 盈利能力 资产状况等关键信息披露质量可显著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 [4] - 需构建企业 政府 审计机构多方协同机制 企业需加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提升财务人员专业能力 同时合规经营积累信用记录 [4] - 政策层面应整合工商 税务 司法 金融等多部门数据 打破信息壁垒 建立信用奖惩机制 探索"信用+审计"创新模式 [4] 资本市场改革成效 - 注册制改革推动资本市场体系完善 民营企业通过提高财务透明度显著改善融资成效 [4]
【致言同声】致同审计合伙人王娟:破解民企融资难需多层次支持体系
搜狐财经· 2025-06-06 21:40
民营企业融资现状 - 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融资难始终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瓶颈 严重阻碍企业转型升级 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1] - 不同类型民营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差异很大 长周期行业面临贷款期限与生产周期不匹配问题 科技产业因研发周期长风险大难以匹配传统信贷模式 [3] - 民营企业普遍面临较高贷款利率和附加条件 中小微企业因缺乏有效抵押物和信用增级措施承担更高融资成本 相比国有企业更难获得传统金融机构信贷支持 [3] - IPO融资存在较高准入门槛 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渠道不够畅通 导致民企融资来源较为单一 [5] 破解融资难题的路径 - 提升财务透明度是破解融资困境的关键 需不断完善信用体系建设 需要企业政府审计机构等多方协同发力 [7] - 财务透明度直接影响金融机构信任程度和融资决策 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状况等关键信息透明性越高 越能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 提升资本市场评估企业价值的机会 [8] - 企业需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提升财务人员专业能力 合规经营合规纳税积累优质信用记录 [10] - 政策层面应整合工商税务司法金融等多部门信息 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企业信用数据互联互通 建立信用奖惩机制 探索"信用+审计"模式对守信企业给予奖励 [10] 资本市场实践案例 - 注册制改革推行以来资本市场体系持续完善 民营企业通过提升财务透明度使融资成果显著提升 [13]
上市失败案例分析:那些倒在IPO路上的企业做错了什么?
搜狐财经· 2025-06-06 18:08
中概股上市趋势与挑战 - 中概股赴美、赴港上市持续呈现热潮,但审核结果呈现明显分化态势,部分企业主动暂缓或撤销上市计划 [2] - 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的三项否决决策(否决发行上市申请、取消已发行申请的审核、撤销已通过的核准)均被视为"上市失败" [2] 政策与监管影响 - 中国内地IPO审核趋严,企业转战港股面临更高财务透明度及治理要求,如聚水潭三次港股IPO失败因招股书数据真实性争议 [4] - 港交所同步提高审核标准,保荐机构历史问题(如中金公司因其他项目造假被罚)加剧市场对企业财务数据的质疑 [4] 财务风险与债务危机 - 滴普科技港股IPO申请时连续三年累计亏损24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65.3%,现金储备仅覆盖一年运营成本 [5] - 财务风险包括流动性危机、研发投入收缩(研发开支占营收比例骤降,研发人员流失率约40%)、商业模式缺陷(销售费用为研发投入两倍) [5] 估值与行业周期问题 - 闪回科技港股IPO招股书失效主因估值分歧与行业周期下行叠加,需警惕"高估值+低盈利+高负债"企业 [6] - 估值合理性需基于可持续盈利模型,而非市场情绪或概念包装 [6] 财务透明度与合规 - SEC对财务披露和审计要求严格,企业财务瑕疵或内控缺陷易被否决,合规问题涵盖法律、审计、内控、ESG等全维度 [7] 法律与静默期违规 - 美股IPO静默期违规风险高,如土豆网创始人王微在静默期公开讨论公司上市计划,导致IPO推迟9个月且融资规模缩水 [9] 企业案例剖析 - 钧达股份经历两次港股IPO失败后,第三次成功依赖技术迭代、海外扩张与资本市场沟通的三重突围 [10] - 新荷花中药饮片多次冲击A股失败,涉及财务造假、关联交易隐瞒等问题,转战港股仍未成功 [11] 上市策略建议 - 港股需通过「科企专线」预审机制解决VIE架构透明化、关联交易合规性等痛点 [12] - 美股可借助Pre-IPO融资或De-SPAC模式规避传统IPO高壁垒 [12] - 成功上市需业务模式清晰性、技术商业化进度与ESG治理能力的"铁三角"支撑 [13]
民营小微企业融资供给更加多元化
金融时报· 2025-06-06 09:40
政策支持 - 《民营经济促进法》5月正式施行,专设"投资融资促进"章节,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动力 [1][2] - 八部门联合发布《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若干措施》,从八个方面提出23项措施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状况 [1][2] - 政策释放积极信号,民企发展动能将持续增强,金融部门需从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等多方面支持 [1][3] 融资现状 - 截至一季度末,民营企业贷款余额76.07万亿元,同比增长7.41%,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5.3万亿元,同比增长12.5% [2] - 无还本续贷政策效果显著,一季度末续贷余额达7.4万亿元,同比增长35.7% [2] - 民营企业普遍面临融资成本高、渠道有限等问题,中小微企业因缺乏抵押物和信用增级措施承担更高成本 [2][7] 银行服务创新 - 银行业通过协调工作机制向外贸、科技等重点领域倾斜资源,加大首贷、信用贷等投放 [4] - 工商银行推出"助商组合贷"突破单一产品限制,中国银行授信覆盖民营企业超173万户,贷款余额4.48万亿元 [5] - 科技与金融加速融合,银行运用人工智能搭建智能平台,抓取多维数据压缩审批周期 [5] 直接融资拓展 - 债券市场"科技板"上线,5月7日至27日累计发行148只科创债,规模达3242.42亿元,金融机构发行占比65.04% [8] - 民营企业转向债券融资,但部分仍面临成本高、灵活度不足等问题,需拓宽股、债、贷等多元化渠道 [8] - 金融机构需强化服务能力,加大资源投入以做实民营企业金融服务 [8] 行业痛点与建议 - 民营企业财务透明度不足是融资困境症结,需完善信用体系以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 [4] - 不同类型企业需求差异大,长周期行业需灵活展期政策,科技企业需针对性信贷支持 [7] - 建议提升直接融资比例,鼓励通过债券、股权等方式筹资,优化金融生态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