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
icon
搜索文档
回望“十四五”| 更具吸引力和包容性——用数据丈量资本市场的量质升级
新华社· 2025-10-16 08:18
资本市场制度变革 - 新证券法施行及新“国九条”发布实施,重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和监管底层逻辑 [2] - 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从科创板试点推广至全市场,实现资本市场准入制度根本性变革 [3] - 以新“国九条”为核心的“1+N”政策体系发布,系统性重塑资本市场基础制度 [3] 市场体系与功能健全 - 北交所揭牌开市,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多层次市场体系更加完备 [2] - 交易所市场股债融资合计达到57.5万亿元,直接融资比重较“十三五”末提升2.8个百分点至31.6% [9] - 全市场期货期权品种达到157个,并设立广期所以促进绿色发展 [9] 上市公司结构与质量 - “十四五”期间新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90% [4] - A股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数量占比已超过50%,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过1/4 [4][8] - 上市公司通过分红、回购派发“红包”合计10.6万亿元,较“十三五”增长80%以上 [8] 市场活力与效率提升 - 注册制提升包容性,允许未盈利企业等登陆资本市场,打破23倍发行市盈率“隐形天花板” [4] - “十四五”期间共有207家公司平稳退市,优胜劣汰机制加速形成 [4] - 今年前8个月上市公司披露资产重组1234单,其中重大资产重组152单,同比分别增长40%、150% [11] 市场规模与资金流向 - A股市场总市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单日成交额先后突破2万亿元、3万亿元 [7] - 各类中长期资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约21.4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2% [8] - 外资持有A股市值3.4万亿元,269家企业实现境外上市 [5] 监管执法与市场稳定 - “十四五”期间对财务造假等案件作出行政处罚2214份,罚没414亿元,较“十三五”分别增长58%、30% [11] - 上证综指年化波动率15.9%,较“十三五”下降2.8个百分点,市场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11] - 创设互换便利和回购增持再贷款工具,支持中央汇金公司发挥类“平准基金”作用 [11]
外资独资券商、期货公司队伍将“迎新”
金融时报· 2025-10-10 09:32
瑞穗证券(中国)有限公司获批设立 - 中国证监会核准设立瑞穗证券(中国)有限公司,注册地为北京市,注册资本为人民币23亿元 [1][2] - 业务范围包括证券承销、证券自营、证券资产管理(限于资产证券化业务),由瑞穗证券株式会社100%出资 [2] - 该公司将成为国内第三家日资证券公司,也是首家日资独资券商 [1][3] 外资独资券商市场格局 - 瑞穗证券(中国)设立后,外资独资券商数量将增至6家 [3] - 其余5家外资独资券商分别为摩根大通证券(中国)、高盛(中国)证券、渣打证券、法巴证券、瑞银证券 [3] - 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全行业共有16家外资参控股证券公司,其中外资控股11家(含外资独资5家) [5] 外资证券公司经营表现 - 外资证券公司总资产合计532.8亿元,净资产合计29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和6.96% [5] - 外资证券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合计43.6亿元,净利润合计7.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88%和5.8倍 [5] 乾坤期货有限公司股权变更 - 中国证监会核准乾坤期货有限公司变更股权和实际控制人,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为高盛集团有限公司 [1][4] - 股权变更后,乾坤期货由高盛(中国)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全资持有,出资额达到3.17亿元 [4] - 乾坤期货成为我国境内第四家外资独资期货公司,此前三家为摩根大通期货、摩根士丹利期货(中国)、瑞银期货 [4] 期货公司业务资格拓展 - 摩根士丹利期货(中国)近期获中国证监会核准金融期货经纪业务资格 [4] - 其经营范围变更为商品期货经纪和金融期货经纪 [4] 资本市场机构开放政策 - 中国证监会持续推进市场、机构、产品全方位制度型开放,已取消外资证券基金期货公司外资股比限制 [5] - 自2020年4月1日起取消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自2020年1月1日起取消期货公司外资股比限制 [5][6] - 外资机构在经营范围和监管要求上实现国民待遇 [5]
合格境外投资者昨起可参与ETF期权交易 可投资品种范围持续拓宽 目前可参与境内期货期权品种已达104个
证券日报· 2025-10-10 00:23
政策开放核心举措 - 自10月9日起,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可参与场内ETF期权交易,交易目的限于套期保值 [1] - 此次新增开放的场内ETF期权有9个,为沪深交易所上市的宽基ETF期权 [2] - 至此,合格境外投资者可参与交易的境内期货期权品种总数达到104个 [1][2] 可投资品种范围持续扩大 - 今年以来,合格境外投资者可投资品种范围持续拓宽,分别在2月份新增开放29个商品期货期权品种、6月份新增开放16个品种、9月份新增开放4个品种 [2] - 截至今年9月底,合格境外投资者可参与交易的期货期权品种为95个,包括88个商品期货期权和7个股指期货期权 [2] - 目前合格境外投资者投资范围广泛,包括股票、债券、期货期权、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以及融资融券等 [2] 市场影响与外资参与现状 - 允许合格境外投资者参与场内ETF期权交易有助于提升投资稳定性,促进长期配置,并增强外资对A股市场信心 [3] - 截至今年8月底,共有907家境外机构获得合格境外投资者资格,机构类型覆盖广泛 [4] - 截至今年8月底,合格境外投资者持有A股规模为9493亿元,已成为A股市场重要的参与主体及稳定的增量资金来源 [4] 制度优化进程与未来展望 - 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已从"准入"转向"便利",从"单一"转向"多元" [4] - 中国证监会将在后续出台更多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的改革举措,进一步优化准入管理、投资运作等安排 [5] - 未来优化方向包括拓展投资品种、优化交易机制、提升结算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扩大投资标的范围以及明确税收优惠等 [6]
合格境外投资者昨起可参与ETF期权交易
证券日报· 2025-10-10 00:05
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与市场开放 - 合格境外投资者可参与境内期货期权品种自10月9日起新增9个场内ETF期权,总数达到104个 [1][2] - 合格境外投资者交易ETF期权目的限于套期保值,有助于降低投资组合波动并提升对A股的长期投资积极性 [1] - 2024年以来合格境外投资者可投资范围持续拓宽,2月、6月、9月分批次新增开放商品期货期权品种,截至9月底可交易品种已达95个 [2] 外资参与度与市场影响 - 截至2024年8月底,共有907家境外机构获得合格境外投资者资格,机构类型覆盖广泛 [4] - 合格境外投资者持A股规模截至2024年8月底为9493亿元,已成为A股市场重要的参与主体和稳定的增量资金来源 [4] - 允许参与ETF期权交易为外资提供适配风险管理工具,标志着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迈上新台阶,有望增强外资对A股市场信心 [3][4] 未来制度优化方向与展望 - 中国证监会后续将出台更多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的改革举措,进一步优化准入管理和投资运作等安排 [5] - 未来优化方向包括拓展投资品种、优化交易机制、提升结算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明确税收优惠以及深化跨境监管协作 [5] - 随着资本市场深改红利释放和对外开放深化,结合科技创新等利好因素,更多境外投资者有望通过合格境外投资者等渠道增持中国资产 [6]
管涛:低利率时代更加呼唤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第一财经· 2025-10-01 10:38
货币政策与融资环境 - 中国货币政策处于支持性且总量宽松的状态,主要利率均处于历史低位,预计低利率环境将持续一段时间[1] - 货币宽松政策对于治理物价低迷效果欠佳,因涉及结构性问题需结构性政策解决[2] - 中国融资结构存在“负债多本金少”的失衡现象,金融体制改革目标是提高直接融资尤其是股权融资比重[2] - 现阶段企业债券融资成本下降但信用债发行少,企业融资仍主要依靠银行贷款,银行信贷渠道面临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不足和银行放贷积极性不高的传导“梗阻”[5] 资本市场功能与政策支持 - 资本市场具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激励相容机制,能促进产业—科技—资本的良性循环,支持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改造[3] - 监管部门近期出台“科创八条”、“并购六条”等政策,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3] - 从“新国九条”到“1+N”政策体系落地,以及中央政治局会议表态,均释放了优化融资结构、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增强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的清晰政策信号[2] - 政策体系围绕提升上市公司质量、鼓励分红、引导长期资金入市、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及强化投资者保护推出系列举措,旨在从投融资两端优化市场生态[4] 居民财富与资产配置 - 扩大内需和提振消费需增加居民收入,财产性收入是居民四大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政策层面持续强调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4] - 中国居民财富配置中不动产多动产少,动产中存款多(股票、基金、债券、保险等)非存款少,资产配置正从不动产向动产转移,并在动产内部从存款向非存款转移[4] - 资本市场改革旨在为居民通过市场分享经济增长红利创造条件,并推动机构投资者行为更理性、长期化,努力创造持续稳定回报[4] 融资结构与国际比较 - 美国金融市场结构为八成直接融资、两成间接融资,低利率能通过股债市场传导产生巨大财富效应,拉动投资和消费[5] - 日本与欧元区直接与间接融资各占一半,中国融资结构为三七开,因居民财富中股票占比过低,股市上涨的正财富效应不明显[5] - 亚洲地区资本市场存在“重股市轻债市”问题,债务融资以银行信贷为主,银行体系出问题可能令社会融资体系瘫痪,需大力发展债券市场[5] - 大力发展包括股票和债券融资在内的直接融资,丰富多层次、分散化融资结构,可增强金融体系韧性,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渠道,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6] 金融强国与市场开放 - 加快金融强国建设是经济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强大的货币”位列六大关键核心金融要素之首,其内涵是人民币国际化[6] - 人民币成为国际化货币需实现计价结算、投融资和储备功能,后者有赖于金融高水平开放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制度型开放[6] - 制度型开放强调“边境开放”(准入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和“边境后开放”(国内规则、规制、标准与管理与国际接轨)[7] - 通过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完善基础制度,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更好支持吸引境外主体进行人民币跨境投融资[7]
又一家外资券商,获证监会核准设立
中国证券报· 2025-10-01 00:18
瑞穗证券(中国)有限公司获批设立 - 中国证监会于2025年9月30日核准设立瑞穗证券(中国)有限公司 [1] - 公司注册地为北京市 注册资本为人民币23亿元 由瑞穗证券株式会社100%出资 [7][5] - 业务范围包括证券承销 证券自营 以及限于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证券资产管理 [7] 公司设立后续步骤与合规要求 - 公司需在批复下发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工商设立登记 [8] - 取得营业执照后15日内需向证监会申请《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 在取得许可证前不得以该名称对外开展业务 [8] - 公司需严格落实网络安全法及证券法等规定 加强数据跨境流动合规管理并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8] 外资券商加速布局中国市场 - 包括瑞穗证券在内 今年以来多家外资券商在华展业的进度条更新 [6][10] - 例如 瑞银证券于今年3月成为第五家外资独资券商 法巴证券等新设金融机构也在上海集体开业 [11][12] - 外资机构加速落子中国市场的背景是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向更深层次推进的政策组合拳 [13][14]
又一家外资券商 获证监会核准设立
中国证券报· 2025-09-30 23:45
瑞穗证券(中国)有限公司的设立 - 中国证监会于2025年9月30日正式核准设立瑞穗证券(中国)有限公司 [2][3] - 公司注册地为北京市 注册资本为人民币23亿元 由瑞穗证券株式会社100%出资 [6][7] - 公司业务范围包括证券承销 证券自营以及限于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证券资产管理 [7] - 公司需在批复下发后6个月内完成工商设立登记 并在取得营业执照后15日内申请经营许可证 [7] 外资券商在华布局加速 - 包括瑞穗证券在内 今年以来多家外资券商在华设立或展业的进程加快 [6][8] - 例如 瑞银证券于今年3月成为第五家外资独资券商 法巴证券等新设机构也在上海集体开业 [9][10] - 外资机构加速布局中国市场的背景是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向更深层次 更广领域推进 [11] 政策支持与市场预期 - 中国证监会表示将全面推进实施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开放 提升市场吸引力与竞争力 [11] - 监管层旨在提高跨境投融资便利度 吸引更多全球资本投资中国 [11] - 市场预期围绕提升互联互通水平 强化风险防控的举措将陆续落地 增强中国资产全球竞争力 [11]
四大证券报精华摘要:9月26日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9-26 08:20
资本市场开放与外资参与 - 新增核准13家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机构来华展业兴业 [1][5] - 外资持有A股市值达3.4万亿元 [1][5] - 共有269家企业在境外上市 [1][5] A股市场表现与机构动向 - A股两融余额单日大增超140亿元,达2.43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4] - 机构上半年末持有主动权益类基金的资产规模较去年末增加541亿元,基金份额增加271亿份 [1] - 券商如浙商证券将融资类业务规模由400亿元提高至500亿元,华林证券将信用业务总规模上限提升至80亿元 [4] 公募基金行业发展 - 截至2025年8月底,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36.25万亿元,较7月末的35.08万亿元增加1.17万亿元,增幅为3.34% [9] - 公募基金总规模首次突破36万亿元大关,为2024年以来第11次刷新历史最高纪录 [9] - 境内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共164家 [9] 港股IPO市场动态 - 截至9月25日,年内已有65只新股在港上市,首发募资额约1560.32亿港元,同比增长179.86% [9] - 德勤中国预计港交所以1823亿港元融资额居2025年前三季度全球交易所首位 [9] - 预计2025年全年香港将有超80只新股上市,融资规模达2500亿港元至2800亿港元 [9]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投资 - 京东宣布未来将持续加码技术投入,带动形成万亿元规模的人工智能生态 [10] - 博纳影业推出国内首部获发行许可证的AIGC科幻短剧集,已有十多家A股公司布局AI短剧赛道 [8] - 京东升级"JoyAI"大模型品牌,发布三款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四大场景应用及三大深度平台 [10] 公司分拆上市与战略发展 - 汇川技术分拆子公司联合动力在创业板上市,募集资金36亿元 [6][7] - 联合动力上市首日股价上涨147.6%,报收30.9元/股,总市值超740亿元 [7] - 联合动力致力于成为智能电动汽车部件及解决方案提供商,正布局智能底盘等领域 [7] 数字人民币与金融科技 - 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正式运营,推介跨境数字支付平台、区块链服务平台及数字资产平台 [3] - 该中心由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筹建,负责推进数字人民币的国际运营与金融市场业务发展 [3] 消费电子与高端化战略 - 小米推出年度旗舰小米17系列手机,全面对标iPhone [3] - 小米手机供应链公司加速协同布局,以支持其高端化征程 [3]
制度型开放稳步扩大 中国资本市场吸引力增强
中国证券报· 2025-09-26 06:11
资本市场开放成效 - 新增核准13家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机构来华展业兴业 [1] - 外资持有A股市值达3.4万亿元 [1] - 合格境外投资者数量达907家 持股规模9493亿元 [1] - 北向资金持股市值达2.29万亿元 较一季度末增加超2% [1] 企业境外上市与收入 - "十四五"期间269家企业实现境外上市 [2] - 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境外收入4.90万亿元 同比增长4.50% 占比连续3年提升 [2] - 豆油、橡胶等品种期货结算价授权业务"走出去" [2] 政策制度创新 - 全面取消行业机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 [3] - 合格境外投资者可交易期货期权品种将拓展至100个 [3] - 推进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研究 [3] - 境外上市备案制统一管理直接和间接境外上市活动 [4] - 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拓展至瑞士、德国市场 已有23家境内上市公司在伦敦、瑞士交易所上市 [4] 市场信心与投资偏好 - 超过一半全球机构投资者最看好A股市场前景 比例从6月约1/3显著提升 [2] - 瑞银通过QFII和沪深港通平台与全球投资者互动 认为A股有望保持稳中向好态势 [3] 互联互通机制优化 - 沪深港通机制持续优化 支持香港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4] - 港交所推动互联互通机制优化与标的扩容 [5] - "惠港五条"政策支持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双向赋能 [4] 开放新举措与工具创新 - 10月9日起允许合格境外投资者参与场内ETF期权交易 [5] - ETF期权开放为外资提供定制化对冲工具 有望提升A股在外资组合中的配置权重 [5] - 研究引入金融交易税等价格型管理工具以强化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防控 [6]
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稳步扩大
证券日报· 2025-09-24 00:43
资本市场开放举措 - 全面取消行业机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 完善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 优化沪深港通 沪伦通 基金互认等互联互通机制 建立境外上市备案制度 [1] - "十四五"期间新增核准13家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机构来华展业 外资持有A股市值达3.4万亿元 269家企业境外上市 [1] - 合格境外投资者资格机构累计907家 2025年前8个月新增47家境外机构获批 [3] 外资投资规模与结构 - QFII进入1145家A股公司前十大股东 合计持股市值1434.64亿元 较一季度末增加212.90亿元 [2] - QFII和北向资金持仓占A股总市值3% 若恢复至2021年峰值水平预计有0.2万亿美元资金流入 [2] - 外资投资覆盖超1100家上市公司 前五大持仓行业为金融 信息技术 工业 材料 可选消费 [2] 市场表现与资产吸引力 - MSCI中国指数盈利企稳且盈利上修范围扩大 互联网 科技 制药 汽车板块呈现盈利预期上修趋势 [3] - 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托管余额4.0万亿元 占中国债券市场托管余额比重2.1% [3] - A股总市值突破100万亿元 外资机构持仓稳定在3万亿元以上 债券市场市值全球第二 [5] 企业跨境发展与收入 - "十四五"期间269家企业在境外成功上市 涵盖机器人 新消费等行业 [6] - A股上市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境外收入4.90万亿元 同比增长4.50% 占比连续3年提升 [6] - 中资券商和基金公司加速拓展跨境业务 通过基金互认 ETF互挂 跨境理财通等布局海外资产管理 [6] 未来开放方向 - 扩大股票通标的范围 丰富跨境金融产品 拓展与其他国际交易所互联互通 放松人民币进出限制 [7] - 增强国内政策稳定性 透明度和可预期性 鼓励外资机构来华投资展业 [7] - 通过放松资本管制 扩大市场开放 资本市场改革等措施提振全球对中国经济信心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