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协作
搜索文档
上海民航职院学子斩获全国特等奖 用外语讲述中国低空经济故事
中国民航网· 2025-10-24 11:24
此次比赛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在前期素材收集与脚本撰写的过程中,每位团队成员都锻炼了团队协作, 沟通及应用能力。在视频制作过程中,表达能力及剪辑能力也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此次比赛也提 供了一个平台,可以一睹来自全国其他省份的优秀本科及职业院校团队的作品,与他们在赛场中互相交 流经验,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未来还会有许多此类比赛的机会,对英语、视频制作方面感兴趣的同学 们可以积极参加,让自己的综合能力更上一层楼。(编辑:张薇,校对:张彤,审核:程凌) | 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 胡 | 嚟 國版 | | --- | --- | --- | |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 刘奕琛 团队 | | |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刘宇涵 团购 | | | | 许婉婷 团图 |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 | |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 曾祎腾 团 | | | 注:按姓氏拼音排F | | | 《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胡夕姮 报道:在近日落幕的2025年"高教社杯"大学生"用外语讲好中 国故事"短视频大赛全国总决赛中,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跨学科学生团队凭借作品《Flying Beyond | 飞向未来》脱颖而出,一举斩获全国 ...
聚焦青年科学家激发原始创新,上海市科学智能“百团百项”阶段成果亮相
新浪财经· 2025-09-25 18:45
科学智能作为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正深刻重塑科研范式、赋能产业升级。9月24日,上海科学智能联 合创新中心组织科学智能"百团百项"项目路演,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物理、化学、生命科学、材料、工程 等领域的首批项目阶段性成果齐聚亮相,30余位青年科学家、领域科学家、工程师等出席路演活动。 为加快推动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推进科学智能(AI for Science)的发展,上海市经信委在今 年启动实施了科学智能"百团百项"专项工程,以高价值项目为抓手,力争在两年内支持不少于100个团 队、100个项目,推动AI人才、领域科学家和工程团队跨组织、跨领域协作,培育一批"既懂科学、又懂 AI、还有产业思维"的青年科学家,形成一批前沿原创性成果。 聚焦青年科学家 据了解,当天的路演项目负责人平均年龄为35岁,"百团百项"为青年科研人才搭建了一个"能干事、干 成事"的协作舞台。 一是青年AI科学家与领域科学家深度融合,形成高效协同的创新机制。例如朱思语团队的"多模态生成 式AI驱动的早期中华文明源流时空重现"项目,已实现与人文社科多学科专家的深度协作,共同攻坚领 域前沿问题。 复旦大学34岁的高悦教授牵头研发的电解液材料,支 ...
全国科普月 | 跨界融合创新:新材料与多领域协同发展路径
人民网· 2025-09-19 17:54
新材料与多领域协同发展 - 新材料以及多领域协同发展赛道成为观众关注焦点 [1] - 高校在新材料多领域协同发展领域走出创新之路 为活动增添跨界融合创新底色 [1] 清华大学微型无线陆空两栖机器人 - 机器人融合力学 材料学 电子控制等多领域技术 攻克"连续变形与锁定"技术难题 [2] - 研发团队学科背景多元 涵盖力学 材料科学 微电子科学 机器人科学等多个方向 [2] - 研发过程以力学为牵引设计结构 结合数值仿真 引入智能材料 利用微电子控制行为 [2] - 利用空气导热性能差调整材料排布间隔 消除热串扰 经过近六个月试验完成优化 [2] - 驱动器相比传统微型电机驱动方式具有重量轻 厚度薄 体积小优势 [3] - 可实现连续变形和任意构型锁定 运动形式更多样 技术在国际上处于较领先地位 [3] - 跨领域多学科协作是未来科创主要趋势 需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解决前沿问题的思维模式 [7] 空军工程大学激光锻打印技术 - 研发"激光锻打印技术" 将"锻造"与"打印"融为一体 源于十余年激光冲击强化技术积累 [4] - 致力于航空航天高端零部件抗疲劳制造研究 攻克金属增材构件"易疲劳损坏"国际难题 [4] - 技术核心是极高速 高精度闭环控制系统 实现在线监测熔池形貌 温度场并毫秒级调整激光参数 [4] - 最大挑战是实现"热打印"与"冷"锻打在时空上无缝衔接且互不干扰 [5] - 通过精确控制激光束开关 定位和切换时序 在每层打印后即刻进行微观锻打实现改性 [5] - 实验数据推动理论模型修正 揭示更深层次科学规律 验证从原理突破到工程成熟的创新迭代过程 [5] - 科研应摒弃先理论后实验的线性模式 采用"需求牵引"式学习 构建跨学科导师生态实行"双导师"制 [7]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毒物分析分会正式成立
仪器信息网· 2025-09-12 11:58
行业活动与组织成立 -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毒物分析分会于2025年9月11日正式成立 旨在构建跨学科沟通协作平台 促进学术交流和技术创新 [2][3] - 成立大会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郭磊研究员主持 100余位代表出席现场活动 [2][4] - 会议通过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第一届委员 谢剑炜研究员当选主任委员 另设7位副主任委员及62位常务委员 [11][13] 学科意义与应用领域 - 毒物分析学为多学科融合的应用基础研究学科 聚焦分析方法、检测技术和装置研发 对防范毒物风险具有关键意义 [2] - 该学科直接支撑临床毒检、司法鉴定、环境与食药品安全等领域的精准化应用 并服务于国防与公共安全保障 [2][19] - 分会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及司法军队临床一线力量 形成"前沿探索+实际应用"的跨领域交流生态 [16] 技术发展与论坛议程 - 同期举办化学毒物分析前沿与交叉论坛 集中讨论毒物预警、现场快速检测、实验室筛查鉴定及定量溯源等全过程技术 [20] - 论坛重点关注分析毒理学核心环节 包括中毒过程赋存转化、代谢分布及中毒标志物的发现与临床应用 [20] - 分会旨在通过平台汇聚各方智慧 推动技术创新与实际问题解决的深度融合 促进跨学科发展 [16][20]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首场“科研MDT”成功举办
齐鲁晚报网· 2025-06-23 16:51
医院科研创新机制 -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成功举办首场"科研MDT"活动 旨在打破学科壁垒 建立基础研究与临床医技科室常态化沟通协作机制 提升临床科研能力与科研服务效能 [1] - 活动聚焦真菌病精准快速诊断治疗等前沿领域 汇聚医学真菌实验室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病理科 皮肤科等多科室专家及科研骨干 [1] 跨学科协作价值 - "科研MDT"被定位为加速基础与临床研究融合的关键实践 通过推动医学真菌病原学基础研究 病理诊断技术与临床诊疗实践的无缝对接 构建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协同创新生态 [3] - 活动针对侵袭性真菌病诊断延迟 耐药性上升等严峻挑战 探讨了耐药真菌菌株感染难题及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的创新价值 [3] - 会议交流了哮喘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BPA)等临床常见难题及天然产物作用机制研究等关键技术 [3] 科研与临床融合成果 - 医学真菌实验室展示了利用分子检测技术 快速抗原抗体检测平台及前沿生物标志物挖掘技术的核心科研布局 [3] - 临床医生与科研人员通过直接对话 凝聚了跨学科协作共识 共同探讨构建"样本-检验-病理-临床"一体化诊断路径的可能性 [3] - 该机制为不同学科专家搭建翻译平台和协作脚手架 使临床工作者能直接获取实验室突破 科研人员能第一时间理解临床核心难题 [4] 未来发展规划 - 医院将持续深化"科研MDT"创新模式 促进实验室成果向临床转化 为患者构建更强大的健康防线 [4] - 活动不仅促进学术争鸣 更推动临床与科研深度双向融合 每次跨学科碰撞都被视为精准诊疗道路上的拓荒行动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