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科研
搜索文档
蚂蚁集团与华西医院达成战略合作,探索AI医疗科研创新
搜狐财经· 2025-11-09 15:56
合作核心内容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蚂蚁集团于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期间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 - 合作旨在结合华西医院临床经验与科研积淀以及蚂蚁集团技术能力与生态资源 [1] - 合作将围绕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推进科学研究、服务体系建设与"AI+医疗"融合创新 [1] 合作目标 - 助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1] - 赋能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1]
周利群:加强人才培养 助力泌尿肿瘤诊疗提质
人民网· 2025-11-04 09:46
据了解,为推进科研成果临床转化,助力癌症防控工作,激励广大医务人员修医德、行仁术,用优 质的服务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人民健康联合肿瘤防控领域权威专家学者,于2020年启动了"人民好医生· 金山茶花计划",集中推荐展示了一批在肺癌、肝胆肿瘤、胃癌、食管癌、乳腺癌、妇科肿瘤、泌尿系 统肿瘤、淋巴瘤、鼻咽癌九大肿瘤防治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人民好医生·金山茶花计划'为泌尿学科优秀中青年医生搭建了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在推动跨 区域科研成果共享、临床诊疗经验互鉴及助力中青年医师专业能力提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展望 未来,周利群呼吁,广大泌尿学科中青年医生需以此为起点,持续增强科研创新意识,在深耕临床诊疗 的同时,主动探索泌尿系统疾病发病机制、微创技术革新等领域研究,不断提升科研转化能力,以更优 质的诊疗服务与更前沿的技术突破,为推动我国泌尿肿瘤防治水平迈上新台阶贡献力量。 第五届"人民好医生·金山茶花计划"泌尿肿瘤领域学术交流近日在线上举行。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 究所前所长、北京大学医学部泌尿外科学系主任周利群,围绕泌尿肿瘤学科高质量建设、中青年医生临 床技能培养等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周利群认为,中 ...
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迎来“曙光” 我国脑机接口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央视网· 2025-11-02 10:40
央视网消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下,我国多家医疗机构11月1日联合发布了《中国神经系统疾病报告2024》。报告涵盖脑血管病、帕 金森病等15类神经系统疾病。目前,我国科研机构在难治性癫痫、帕金森病、渐冻症、脊髓损伤等方面的脑机接口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宣武医院的手术室里正在进行一台硬膜外脑机接口临床实验。2023年10月开始,宣武医院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展 了全球首例硬膜外脑机接口临床试验。目前,多家医疗机构牵头的脑机接口临床队列研究已完成患者的入组工作,旨在进一步验证侵入式脑机 接口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安全性等关键问题。 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院长赵国光称:"已经完成了32例四肢瘫痪者的脑机接口的植入。把患者的大脑运动 意念的信号采集到,再加上外骨骼支架的实时反馈,模拟他没有受伤前的正常的生理传导,这样来修复他的损伤,应该说初步看到了一些曙 光。"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称:"通过脑神经网络深入系统研究,加上脑机接口技术,能够克服或者是攻克以往我们 难以攻克的一些重要的问题。通过新的无创的脑机接口,能够探索更多人类的脑电活动、一些新的动态的变化 ...
美国政府“关门”的第15天:军人欠薪,官员停职,公共服务瘫痪
搜狐财经· 2025-10-16 19:47
政府停摆背景与政治僵局 - 美国联邦政府因2026财年预算谈判破裂而停摆,自10月1日起已持续16天,创下近七年来最长停摆纪录[1] - 停摆直接导火索是两党在预算案上的激烈对峙,共和党主张削减联邦医保和医疗补助支出8%并取消部分处方药补贴,同时将国防开支提升至9800亿美元;民主党反对削减社保福利,主张通过对富豪加税维持民生支出,仅同意国防开支提高至9500亿美元[3] - 两党将预算案与2026年总统大选绑定,共和党附加条款要求暂停环保署碳排放新规和SEC加密货币监管框架,民主党则坚持将AI监管资金纳入预算,导致妥协空间被压缩[3] 经济与行业冲击 -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测算显示,政府停摆每日造成经济损失约10亿美元,16天累计损失达160亿美元[5] - 旅游业单日损失1亿美元,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延迟导致4.2万家企业融资受阻,120亿美元联邦支出被迫延迟,涵盖农业补贴、住房援助等民生项目[5] - 农业产业链受严重冲击,弗吉尼亚州一拥有9000英亩土地的农场因无法申请贷款或将于2026年春季停业,阿肯色州30%的农场因干旱救灾援助通道关闭面临倒闭风险[5] - 航空业受创,联邦航空局1.1万名雇员停薪休假,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疲劳工作导致航班延误率较平日上升23%,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平均延误约41分钟[9] - 医疗与科研领域,卫生与公众服务部3.2万名雇员休假导致癌症新药审批停滞、流感疫苗分发延迟,国立卫生研究院暂停56项临床试验,每停摆一周癌症患者临床试验入组人数减少40%[9] - 专利与商标办公室计划裁减1%员工,导致积压的8.3万件专利申请审批进一步延迟,科技企业创新节奏受阻[9] 金融市场与货币政策影响 - 关键经济数据如9月非农就业报告和10月CPI数据推迟发布,导致美联储政策制定陷入被动,联邦基金利率期货显示10月降息概率从65%波动至52%,12月预期在70%与58%间摇摆[7] - 特朗普政府加速推进美联储主席人选更替,财长已完成最后一轮面试,候选人名单包含11名鹰派人物,市场担忧若鹰派接任可能逆转当前宽松周期[11] - 高盛警告,若未来两年再发生两次以上停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可能面临下调风险,届时每年将多支付1200亿美元利息成本[13] 全球外溢效应 - 新兴市场美元债利差已扩大15个基点,阿根廷、土耳其等脆弱经济体融资成本上升[11] - 依赖美国数据的全球央行政策制定陷入被动,欧洲央行已推迟发布欧元区经济展望报告[11]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警告,美国政策不确定性正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最大变量[11]
2024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专业(学科)评审结果公示!一等奖64项
机器人圈· 2025-10-13 17:51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总体评审情况 - 2024年度共评审推荐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64项、二等奖84项、三等奖142项,总计290项 [1] 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自然科学奖中表现突出,获得11项一等奖,研究领域涵盖脑科学、超导材料、钙钛矿电池、纳米材料等前沿科学 [3] - 安徽师范大学在数学理论领域获得一等奖,项目为双相流相变和Navier-Stokes方程边界层的数学理论 [3] - 安徽医科大学在脑认知功能和脑疾病研究领域获得一等奖 [3] - 安徽财经大学在资源-环境-经济复杂系统建模领域获得二等奖 [3] - 安徽大学在单基因遗传病基因编辑领域获得二等奖 [3] 技术发明奖获奖项目 -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金刚石量子电流传感器领域获得一等奖 [7] - 合肥工业大学在新型配电系统优化控制领域获得一等奖 [7]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屏幕拍摄溯源水印技术领域获得一等奖 [7]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在高吸能合金设计领域获得一等奖 [7] - 安徽理工大学在低场核磁共振多物理场耦合探测技术领域获得二等奖 [7] 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 - 安徽大学在自主无人系统具身智能技术领域获得一等奖 [10] - 安徽工业大学在极端环境功能涂层及发电装备领域获得一等奖 [10] - 安徽理工大学在饱和淤泥质土公路地基加固、硬岩掘进技术、化工配煤技术等多个领域获得一等奖 [10] - 安徽农业大学在粮食作物杂草抗药性治理领域获得一等奖 [11]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在优质抗病水稻不育系创制领域获得一等奖 [11] - 安徽医科大学在泌尿系结石诊疗、老年性痴呆神经调控等领域获得一等奖 [11] - 长鑫存储技术在国产先进DRAM存储芯片领域获得一等奖 [14] - 科大讯飞在数字人交互技术领域获得一等奖 [14] - 奇瑞汽车在多模混合动力系统、智能电动汽车多域融合控制领域获得一等奖 [1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网联车辆智能驾驶、水泥生产质量控制等工业应用领域获得一等奖 [16]
心血管专家郑哲履新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此前是三甲医院书记
南方都市报· 2025-09-30 21:02
南都讯 记者宋承翰 发自北京 人社部网站9月30日消息,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任命郑哲为国家卫 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免去曹雪涛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职务。此次调整涉及的人员均有学术背 景,卸任的曹雪涛曾经担任南开大学校长,郑哲此前为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党委书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 外医院党委书记。 公开资料显示,郑哲致力于心血管外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专长冠心病外科手术、瓣膜成形手术、 胸腔镜微创手术、房颤手术等。 郑哲教授课题组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1)关注于缺血性心脏病、心律失等常见心血 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与器械研究。多项房颤治疗新器械实现转化。(2)关注医疗质量评价和 临床结局改善评价,以及流行病学、个体化精准医疗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团队组织并创建"中国 心血管外科注册登记研究(CCSR)",促进协作医院心血管外科质量的全面提升;开展医疗结果评价研 究,提高心血管外科临床疗效,发现不同冠脉搭桥技术,以及他汀、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对 手术结局的影响,改写多部指南;郑哲教授主持科技部"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成 ...
中英医疗科创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央视网· 2025-09-19 15:55
近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由中国医院协会主办的2025首都国际医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中英医疗科 创高峰论坛同期举行,论坛上发布了《2025中国医院研究影响力-全球卫生政策和临床指南二十年引用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通过多项举措推动中英医学科研合作。 中英医疗科创高峰论坛 据介绍,报告覆盖2005至2024年,首次从"研究转化为实际医疗决策"的维度,采用BMJ Impact Analytics工具对 选定医院的学术产出如何转化为真实世界影响进行了严谨评估,量化呈现中国医院研究对全球卫生政策制定、 临床实践优化的具体贡献,进一步彰显中国医学研究的国际话语权与临床转化价值,也为中英乃至全球医疗科 创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参考与方向指引。BMJ集团主席Peter Vicary-Smith在论坛致辞中表示,当前全球健康 发展需加强合作交流应对新挑战,此报告将为中英科研搭建协作桥梁,推动深入合作。 报告重点关注了2005-2024年间,在卫生政策和临床指南中被引用文章数量最多的十家医院,包括四川大学华西 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山大爷附属第一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这些医院的研究人员所发表的文章中, 总计有12 ...
BMJ推动医学创新协同发展,为全球健康事业注入中国力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6 21:01
(原标题:BMJ推动医学创新协同发展,为全球健康事业注入中国力量) 图:中国医院协会常务副会长毛群安 9月13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由中国医院协会主办的2025首都国际医学大会在京召开, 1500余位领导专家出席会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 靳伟,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马丁?泰勒出席会议并致辞。 图:2025首都国际医学大会在京举行 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指出:"人人享有健康,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景,也是构建人类命 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中国政府一以贯之地大力推动医学科技研发,集中力量攻克人类健康面临的共同 难题。希望世界各国进一步拓展交流合作的网络,推动医学科技成果在更广范围转化和共享,让全球患 者广泛受益。" 图: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钟东波 医疗科技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关键支柱,也是推动健康中国战略落地、提升全民健康福祉的核心引 擎。中国医院协会常务副会长毛群安表示:"中英两国在医疗科创领域各具特色优势,合作互补性强。 期待此次中英医疗科创论坛为我们带来思想的碰撞与启发,推动中英医疗科技合作走向更务实、更深 入、更广阔的新阶段。" 权威报告发布 ...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第三批十大成果发布
中国经济网· 2025-09-11 17:28
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11日讯(记者郭文培)9月10日,以"智领未来,健康生活"为主题的2025年服贸会健康卫生服务专题创新成果发布暨启动活动在京举行,发 布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012—2024年第三批十大成果,启动北京市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医疗领域)建设。 据悉,"首发专项"自2012年设立以来,共优化811项诊断方法和1686项治疗措施,制定或更新诊疗指南98部,159个项目获得国家或省部级科学技术奖,技术 转化125项,获得授权专利987项。 本次活动是2025年服贸会健康卫生服务专题的配套活动之一,由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牵头、首都会展(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中国医院协会为学术支持单位。 第三批十大成果分别是:抗精神病药物个体化优选治疗方案的构建与推广应用,研究者为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岳伟华团队;难治性慢性鼻窦炎精准诊疗体系的 构建与应用,研究者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王成硕团队;先天性耳廓畸形的早期干预及系统化治疗体系的构建,研究者为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 科医院蒋海越团队;出生缺陷精准防控突破——构建母胎一体化防治技术体系,研究者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何怡华团队;胎盘植入风险评估和 分层管理体 ...
访澳大利亚驻华商务公使戴德明:中澳自贸协定极大促进双边贸易繁荣 服务领域蕴藏巨大机遇
证券时报· 2025-09-11 12:45
作为本届服贸会的主宾国,澳大利亚无论是国家馆展出面积还是参展商数量,都创下了服贸会历届主宾 国新纪录,显示出其对中国市场和中国机遇的重视程度。 戴德明:就预期而言,目标其实非常明确,对于此类大型贸易展会,我们始终致力于促成深度对接—— 希望见证澳大利亚企业与机构同中方合作伙伴、重要机构及政府代表建立联系。本次中方政府代表团阵 容十分强大,这些参会者正是澳大利亚参展商的关键合作伙伴,我们期待通过这些连接创造互利共赢的 机遇。 就在刚才,我们见证了15份谅解备忘录及多项商业安排的签署仪式。尽管这些成果未必立竿见影,但它 却传递出来更为重要的信号,那就是双向服务贸易领域蕴藏巨大机遇。我们期待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见证 这些机遇转化为实质成果。 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16年成为澳大利亚最大贸易伙伴、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地,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 贸易伙伴,澳大利亚如何看待未来的贸易、投资机遇?站在《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 十周年的关键节点,未来协定的高质量实施与审议还需要重视哪些领域?带着这些问题,包括证券时报 记者在内的媒体采访了澳大利亚贸易投资委员会大中华区总经理、澳大利亚驻华商务公使戴德明 (Dominic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