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江中游城市群
icon
搜索文档
武汉南昌双城记: 黄鹤楼和滕王阁的双向奔赴
长江日报· 2025-09-22 09:03
双城旅游协同发展 - 武汉和南昌双城出游线路在社交平台走红 形成黄金旅行线路 游客可跨省体验不同早餐文化如热干面和南昌粉 [1] - 两城交通便利 目前动车通行时间为1小时51分钟 未来将提速至1小时30分钟直达 [1] - 两城拥有著名文化地标 武汉黄鹤楼和南昌滕王阁共同承载长江文化 [2] 政策支持与战略定位 - 武汉和南昌是中部地区和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城市 国家多次召开座谈会要求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5][6] - 国家明确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9] 多领域协同合作进展 - 科技领域 鄂赣湘三省签署科技合作框架协议 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联盟和共享平台 并举办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等具体活动 [7] - 交通领域 开通中三角集装箱公共班轮航线连接武汉阳逻港 湖南岳阳城陵矶港和江西九江港 [8] - 教育领域 南昌大学与武汉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签署合作协议 开展学生交流 科学研究和学院建设合作 [8] - 商业领域 武汉本土商业集团武商将南昌作为走出湖北第一站 南昌武商MALL自2023年4月开业至2024年销售额达31亿元 [8][9] - 民生领域 实现两地公积金异地互认互贷 方便居民双城生活 [9] 产业优势与未来合作方向 - 武汉在光电子信息 人工智能 低空经济等产业具有核心优势 南昌在航空制造 生物医药领域具有深厚基础 [9] - 未来两城可加强合作 推进科技协同创新和产业协同发展 共同打造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群 [9]
武汉如何激活“协同密码”
长江日报· 2025-09-16 08:55
长江浩荡,中流击水。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要求"以武汉都市圈为中心,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 2022年初,国家层面的《实施方案》获批,为城市群设定了量化目标: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铁路总里程突破1.4万公 里,主要城市间2小时通达。 五年来,武汉矢志不渝地做着一件事:锻造一个更强大的"核",以自身能级的跃升,驱动武汉都市圈成为名副其实的"心脏"——不是 地理上的中心,而是经济版图上强劲搏动的动力源。 为此,武汉双管齐下:对内,擘画"965"现代产业体系,剑指全国科创高地;对外,深化"1+8"都市圈协作机制,以规划同编、交通同 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为抓手,让跨区域协同从"纸上协议"走向"地上实景"。 "产业同链",奏出了美妙音符。 在武汉东,光谷左岭因天马微电子、华星光电的入驻,崛起为千亿级的"显示面板之都"。 今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成为高质量 发展增长极。 "基本实现城市群内主要城市间2小时通达""联合发行旅游一卡通""公积金异地互认互贷"……2022年,《长江中游城 ...
湖北:经济总量连续跨越三大台阶 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发展网· 2025-08-28 16:31
经济总量增长 - 湖北省经济总量连续跨越4万亿、5万亿、6万亿元三大台阶 [1] - 年均增长率达7.1% 其中三年增速位居中部第一 [1] - 经济总量占中部地区比重从19.5%提升至20.9% [1] 区域协同发展 - 武汉 襄阳 宜昌三大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持续提升 [1] - 实施"强核 壮圈 兴城"策略推动汉襄宜"金三角"协同发展 [2] - 武汉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 稳居中部省会城市首位 [2] 都市圈发展成效 - 武汉都市圈经济总量突破3.6万亿元 占全省比重超60% [2] - 武汉巩固中部地区经济 科创 商贸物流 航运中心地位 [2] - 武汉将提升都市圈同城化水平 完善长江中游城市群会商机制 [2] 区域发展特点 - 战略地位更加突出 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1] - 城乡融合更加深入 省际合作更加紧密 [1] - 全省经济集聚度 区域协同性和整体竞争力全面提升 [2]
湖北:以支点建设为牵引 推动湖北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更加稳固
中国发展网· 2025-08-28 15:58
经济增长与总量指标 - 湖北经济总量从4万亿跨越至6万亿 增量超2万亿 相当于再造一个武汉 年均增长7.1% 其中3年增速居中部第1 [2] - 湖北经济总量占中部地区比重从19.5%提升至20.9% 主要经济指标大省领先且中部领跑 [2] - 武汉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 稳居中部省会城市第1位 襄阳和宜昌经济总量双双突破6千亿 居中部非省会城市前两位 [3] - 武汉都市圈经济总量突破3.6万亿 占全省比重超60% [3] 区域协调发展 - 湖北实施"强核 壮圈 兴群"战略 推动汉襄宜"金三角"协同发展 [3] - 武汉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全线开工 2条"新城快线"公交化运营 打通32条断头路和瓶颈路 形成核心区1小时通勤圈 [3] - 花湖机场与天河机场形成航空客货运"双枢纽" 光谷科创大走廊带动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跨入万亿级 [3] - 郑渝高铁湖北段 荆荆高铁建成通车 汉宜和襄荆高铁将于年底全线贯通 形成武汉 襄阳 宜昌1小时高铁圈 [3] 城乡融合与县域经济 - 湖北百强县数量增至8个 总数全国第4 占中部地区近一半 千亿县实现零突破且有望达4个 [4] - 县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6.7% 较"十三五"末提高3.44个百分点 [4] -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降至2.08 较"十三五"末下降0.17 [4] - 十大农业产业链(含茶叶和现代种业)综合产值突破万亿 区域公用品牌如江汉大米和潜江龙虾家喻户晓 [4] 基础设施与重大项目 - 沿江高铁湖北段 三峡水运新通道 引江补汉等重大工程加快推进 [1] - 武汉都市圈实现武鄂黄黄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 武大 武阳 硚孝(二期)和汉孝应高速正式通车 [6] - 长江航道整治工程武汉至安庆段完工 2024年以来中三角集装箱航线累计开行1490航次 [6] - 武汉—鄂州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获批建设 [6] 科技创新与产业协作 -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超过预期 [1] - 湖北碳市场累计成交额超102亿元 占全国41.5%且稳居首位 [2] - "32232"科技合作工程持续推进 黄石 黄冈等离岸科创园(中心)投入运营 [6] - 武汉都市圈产业招商地图和制造业产业链地图编制完成 推动"研发在省会 制造在周边"协同模式 [6][7] 省际合作与对外开放 - 鄂湘赣九大类社保事项实现三省通办 旅游一卡通覆盖300多家景区 [5] - 武汉 长株潭 南昌都市圈产业协作深化 长江中游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创建 [5][6] - 依托中欧班列和花湖机场等国际货运通道 深化对外经贸合作 [6] - 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机制扩容至4个省会城市和12个观察员城市 [6] 民生服务与公共服务 - 1062项民生服务事项实现"一圈通办" 公积金互认互贷率先突破 [6] - 86%的县市建成三级医院 教联体覆盖80%以上义务教育中小学 [4] - "四好农村路" 寄递物流 充电桩和5G网络实现全覆盖 [4] - 成立长江中游城市群"双一流"高校 养老和急救等联盟 推动跨区域公共服务共享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