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救灾
搜索文档
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部署确保受灾民众温暖过冬
中国新闻网· 2025-10-28 12:43
会议要求,相关地区和部门要完善工作举措,加大推进力度,确保所有受灾民众温暖过冬、不落一人。 要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体系,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受灾民众,推动工作落实;要落实倒房重建 地方主体责任,健全协调推进机制,统筹用好政府救助、社会捐赠、保险理赔等政策资源,加快倒房重 建进度;要细致开展冬春救助摸排,全面准确落实救助政策,加大款物投入,确保应救尽救;要增强部 门协同,针对灾区困难问题,协调加大支持力度,做好冬春救助和低保、临时救助、困难帮扶等政策机 制的有序衔接,形成工作合力。(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万可义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部署确保受灾民众温暖过冬 中新社北京10月28日电 (记者 陈溯)记者28日从中国应急管理部获悉,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 27日召开确保受灾群众温暖过冬工作视频调度会,调度重点省份工作进展,分析研判形势任务,督促指 导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受灾民众安置和生活保障等工作,确保受灾民众温暖过冬。 会议指出,今年中国部分省份反复受灾、影响程度深、局地损失大,倒房重建任务重,确保受灾民众温 暖过冬任务繁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 ...
前三季度我国自然灾害共造成5512.2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死亡失踪742人
央视网· 2025-10-17 09:52
央视网消息:据应急管理部网站消息,近日,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会同有关成员单位, 对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自然灾害情况进行了会商分析。前三季度,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和地质灾害、地 震灾害、台风灾害、风雹灾害、干旱灾害为主,低温冷冻和雪灾、森林火灾、沙尘暴灾害、海洋灾害、 生物灾害等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共造成5512.2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死亡失踪742人,紧急转移安置和 需紧急生活救助301.3万人次,倒塌房屋1.2万户7.14万间,损坏房屋23.2万户63.6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 5301.9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176.5亿元。 前三季度,全国共出现36次区域暴雨过程;长江中下游入梅和出梅偏早,梅雨量显著偏少;华北雨 季持续59天,较常年(30天)显著偏长,降雨量偏多。其中,内蒙古和北京降水量均为1961年以来第二 多。6月17日至23日,受强降雨过程影响,广东怀集、贵州榕江等地出现严重城市内涝。7月23日至29 日,华北和东北地区出现特强暴雨过程,洪涝灾害造成北京、河北等地144人死亡失踪。8月,甘肃、内 蒙古等地出现严重洪涝灾害,造成73人死亡失踪。洪涝灾害造成2270.4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死亡失 ...
第十五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在杭州举办
证券时报网· 2025-10-16 20:26
论坛概况 - 第十五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于10月16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 [1] - 论坛由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主办、浙江大学承办 [1] - 论坛聚焦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目标和方向 [1] 核心议题 - 重点探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赋能防灾减灾救灾的路径和方法 [1] - 深度分享人工智能在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应急响应、救灾救援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1] 参与机构 - 参会专家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等科研院所 [1] - 应急管理系统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参与研讨并作报告 [1] - 论坛旨在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1]
风浪中筑屏障
中国青年报· 2025-10-06 09:12
10月5日,在海口市玉兰路,交通维护人员将被风吹倒的隔离护栏搬移。 今年第21号台风"麦德姆"已于10月5日5时加强为强台风级。受其影响,海南岛北半部地区出现强风 雨天气。记者从海南省应急指挥部获悉,截至10月4日22时,海南全省应转移危险地区人员143907人, 已转移114065人。 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5日针对今年第21号台风"麦德姆"对广东和海南造成的严重影响,启动国 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紧急赶赴灾区。新华社记者 郭程/摄 今年第21号台风"麦德姆"已于5日14时50分前后在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东部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 附近最大风力14级。 在距离台风登陆中心直线距离约100公里的茂名市博贺港码头,记者听到大风阵阵"咆哮",一些树 木在大风中倒伏,海面掀起一层层白雾。码头边,修筑的一圈防波堤削减了风浪威力,620余艘渔船用 加锚的方式固定,停靠在港边避风。由于海水倒灌,临近博贺港码头的博贺镇一些路段路面出现没过小 腿深的积水。 博贺镇应急管理办工作人员蔡文杰介绍,镇上的两家滨海景区浪漫海岸与放鸡岛均在台风来临前关 停,放鸡岛在岛人员全部撤离,浪漫海岸景区停止接待购票游客,相关游乐设施也停止营 ...
强台风“麦德姆”对我省影响今起趋于结束
海南日报· 2025-10-06 07:42
强台风"麦德姆"对我省影响今起趋于结束 各旅游景点可全面开放 海陆空交通恢复正常 目前,各市县均已有序开展灾后恢复各项工作。消防救援、通信管理、电网等多个单位迅速开展灾 后恢复工作。 另悉,10月5日,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针对今年第21号台风"麦德姆"对广东和海南造成的严重 影响,启动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紧急赶赴灾区。 应急管理部会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在应对台风"桦加沙"调拨6万件中央救灾物资的基础上,向 广东和海南紧急增调2万件(其中,广东1万件、海南1万件),以及可能受影响的广西1万件,包括折叠 床、毛巾被、防潮垫、家庭照明灯、家庭应急包等,同时通过应急物资政社协同保障机制保障灾区特殊 群体需求,指导支持地方做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等灾害救助工作。 海南日报海口10月5日讯(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晓梦 曹马志 通讯员 符晓虹 郭冬艳)10月5日14 时50分前后,今年第21号台风"麦德姆"的中心以强台风级在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东部沿海登陆。预 计,"麦德姆"6日起对我省影响趋于结束,海南岛各旅游景点可全面开放,海陆空交通恢复正常。 "麦德姆"登陆后,我省防汛防风应急响应、台风预警连续降级。截 ...
紧急安排2亿支持广东海南灾后恢复
经济观察网· 2025-10-05 16:46
灾害应急响应与资金安排 - 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针对台风"麦德姆"启动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 [1] - 国家发展改革委紧急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2亿元支持广东和海南两省灾后应急恢复 [1] 资金具体用途 - 2亿元投资重点用于灾区受损道路桥梁、水利堤防、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灾后应急恢复建设 [1] - 资金旨在推动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1]
广西筑起抗击台风坚固防线
广西日报· 2025-09-25 11:33
P F I 9月24日,随着超强台风"桦加沙"进一步逼近广西,北部湾海域36座钻井平台的2278名工作人员已全部撤离。图为中海油涠洲钻井平台工作人员乘坐直 升机返回陆地。蒋瑞卿 摄 9月24日,北海侨港海滩关闭,入口处拉上警戒线,商户用缆绳和沙袋固定海滩旁的餐车。彭庆 摄 据中央气象台消息,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于24日17时在广东省阳江海陵岛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3级(40米/秒,台风级),中心最 低气压955百帕。预计,25日凌晨至上午,"桦加沙"将以台风或强热带风暴的强度穿过雷州半岛进入北部湾海面,之后也有可能登陆北海。 9月24日14时,广西海事局已将海事防御台风应急响应提升至一级,动员辖区应急力量全力防御"桦加沙"。 防台风应急响应升至三级 截至9月24日15时,北部湾海域在港902艘船舶已全部进入防台风区域(统计不含渔船)。北—琼、北—涠、海上游等20条沿海客渡运航线全部停运,船 员全部撤离。广西沿海辖区累计完成撤离3614人,其中无动力施工船766人已全部撤离,有动力施工船撤离467人,36座钻井平台上2278人全部撤离。 广西海事局已派出3个防台风工作督导组,驻守基层一线,对各 ...
人保财险总分联动协同 密织台风灾害“安全保障防控网”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9-25 10:03
台风灾害应对与理赔服务 - 受台风"桦加沙"影响 公司广东 深圳 福建等分公司共接报案近300件 已赔付金额近百万元 优先处理车险 农险 家财险等民生类保险[1] - 公司提前部署防台理赔应急响应 开展大灾调度 实施跨区联动协同 广东 深圳 海南 厦门等多地分支机构同步启动应急机制[1] - 开展全域承保排查近8000家次 帮助客户落实风险防范服务8700余次 加强与应急 气象部门联动 融入当地救灾应急体系[1] 科技赋能理赔效率 - 深圳分公司依托线上定损系统远程核损 首笔车险赔案全程仅用8分钟 实现高效理赔服务[2] - 广泛应用水位监测预警物联网设备 在广东推动1100多处水位监测设备信息共享 实时监测水涝灾情数据[2] - 大范围应用扫码挪车智能工具 实现一键向车主发送预警短信 提供"扫街式"挪车提醒服务[2]
筑牢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安全防护网 坚决打赢防灾减灾救灾“主动仗”
人民日报· 2025-09-25 07:23
国家防灾减灾救灾战略方向 -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理念向“两个坚持、三个转变”转变,部署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1] - 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2] -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极端天气频发,需从“灾来应对”向“灾前预警”和“主动防控”转变[1] 风险防控机制建设 - 构建风险防控新机制,将安全风险防范工作融入基层网格化管理体系,推动风险防控关口前移[2] - 2025年2月印发《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明确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2] - 构建“天—地—空”生态气象立体观测网,整合气象、地质、环境等多源信息,完善立体化风险监测网络[2] 智慧应急技术应用 -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风险实时监测、动态预警和资源精准调配[3] - 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指挥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模拟决策场景[3] - 将新技术、新设备深度应用于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救援处置等关键环节,依托智慧应急服务平台等扩大预警覆盖面[3] 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 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整合资源构建综合性应急管理平台,筑牢应急管理新阵地[4] - 强化党建引领,组建党员突击队和志愿服务队,发挥基层群众主体作用,推动群防群治与专业救援结合[4] - 将社会力量如“摩托骑士”、“救命文档”等“自发善举”转化为“有序力量”,织就安全防范韧性之网[4]
坚决打赢防灾减灾救灾“主动仗”
人民日报· 2025-09-25 07:22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应急管理行业正经历从传统“灾来应对”模式向“灾前预警”和“主动防控”模式的战略转型 [1][2] - 该转型旨在通过构建风险防控新机制、依靠科技赋能、强化基层建设来提升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1][2][3][4] 风险防控战略 - 国家层面将风险防控提升为战略安排,目标是最大程度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害 [2] - 202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明确提出构建风险防控新机制 [2] - 计划构建“天—地—空”生态气象立体观测网,整合气象、地质、环境等多源信息资源,完善立体化风险监测网络 [2] 科技赋能与智慧应急 - 智慧应急新模式着重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风险实时监测和动态预警 [3] - 通过技术手段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指挥平台,并利用人工智能模拟决策场景 [3] - 需将新技术、新设备深度应用于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救援处置等关键环节,并依托应急广播、手机应用等现代化手段扩大预警覆盖面 [3] 基层能力建设 - 基层一线是公共安全的“神经末梢”,其应急能力直接影响灾害处置效率和损失程度 [4] - 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强化基层建设来构建综合性应急管理平台,形成“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的主动布防格局 [4] - 注重发挥基层群众主体作用,推动群防群治与专业救援相结合,将社会力量转化为有序力量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