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差修复

搜索文档
关税战降温后国际资金面异动
财经网· 2025-05-27 13:42
全球资本市场联动行情 - 美股创下五年内第二大单日净买入纪录,空头回补规模达320亿美元 [1] - 上证综指突破3400点,恒生科技指数单日飙升4.7% [1] - 高盛将中国2025年GDP预测从4%上调至4.6% [1] 股票市场资金流动 - 外资连续四天净买入A股,七成资金流向低估值蓝筹板块,但年初至今累计净流出约320亿元 [2] - 港股恒生科技指数在消息公布次日回调近2%,反映外资对地缘政治变化敏感 [2] - 公募基金仓位提升,普通股票型基金从87.98%增至89.21%,偏股混合型从89.02%增至90.62%,港股配置比例从11.34%升至14.50% [3] - 私募基金平均多头策略仓位从76%降至74.27%,减仓AI算力股,转向消费、医药和低估值板块 [3] 政策引导资金布局 - 央行通过"科技创新再贷款"等工具推动8000亿元资金流向机器人、半导体设备等战略领域 [4] - 财政政策发力,保险资金加大对低估值央企配置,形成科技进攻和红利防御的杠铃式策略 [4] - 央行降准0.5个百分点、降息10个基点,释放约1万亿元长期资金,政策重心转向"扩内需" [3] 汇率市场异动 - 美元指数反弹至101以上,人民币离岸汇率最高触及7.1787,在岸汇率升至7.1855 [5] - 中国背景资金(持有约1.8万亿美元美债及股票)出现回流迹象,部分转向港股及离岸人民币资产 [5] - 央行通过逆回购和MLF净投放5000亿元稳定流动性 [5] 债券市场资金面 - 3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单日暴跌1.31%,10年期国债收益率回升逾5个基点至1.69% [6] - 外资4月增持人民币债券332亿美元,但关税缓和后部分资金转向港股市场,南向资金单日净卖出185亿港元 [6] - 10年期美债收益率达4.37%,中国债市收益率曲线平坦化 [6] 大宗商品与另类资产 - 原油、铜、铝等工业品价格快速反弹,农产品温和上涨 [7] - 黄金单日下跌超过4%,东南亚工业地产(越南—美国航线运价涨15%)和高股息资产(电力ETF吸金123亿元)成为资金避风港 [7] - 出口链掀起"抢运潮",黑色系商品因内需疲软承压 [7] 跨境直接投资转向 - 香港外汇基金的美元持仓从90%降至79%,北向资金单周净流入超100亿元 [8] - 研发中心类直接投资增加,如特斯拉上海储能工厂,新基建领域协议投资额攀升 [8] - 重点产业外资项目享受15%企业所得税优惠,房地产等虚拟经济领域外资流入受控 [8]
邓正红能源软实力:当前油价反弹本质是“预期差修复+技术面修正”阶段性现象
搜狐财经· 2025-05-17 09:12
油价反弹驱动因素 - 需求预期改善与投机行为推动国际油价短期反弹,纽约WTI原油6月期货上涨1.41%至每桶62.49美元,布伦特原油7月期货上涨1.36%至每桶65.41美元 [1] - 中美贸易战90天冷静期降低关税,缓解全球经济增长和石油需求担忧,但长期贸易政策不确定性限制油价上涨空间 [1] - 伊朗核协议进展可能带来每日40万桶额外供应,市场预期解除制裁将缓解供应风险 [1] 结构性供需矛盾 - 非欧佩克国家(如美国页岩油)持续增产压制油价中枢,叠加伊朗潜在复产形成"隐性供应堰塞湖" [2] - 欧佩克4月产量下降3万桶试图修复市场信任,但战略协同脆弱性导致规则制定权弱化,难以抵消供应过剩压力 [2] - 实体经济软实力耗散(制造业PMI低于荣枯线、炼厂开工率疲软)及服务业对能源依赖度下降,压缩油价上行空间 [2] 短期市场行为分析 - 市场通过"预期贴现机制"放大中美关税降级与伊朗核协议积极信号,形成空头回补与技术性超卖反弹共振 [2] - 美国对伊朗采取"极限施压与协议诱惑"交替策略,通过制裁制造供应短缺预期,又借核谈判释放产能回归可能 [2] 中长期制度性风险 - 中美90天关税休战期激活短期需求预期,但保留10%基准关税的条款埋下制度性风险,抑制资金长期配置意愿 [3] - 美国通过贸易框架协议(如美英关税突破)强化规则输出能力,伊朗核协议博弈暴露多边协同机制深层次矛盾 [3] 能源定价范式转换 - 全球能源软实力生态正经历三重转型:从供给侧垄断定价转向需求预期主导定价,从地缘政治单极支配转向多边规则竞合,从实体供需博弈转向金融化定价权争夺 [3] - 中长期油价受非欧佩克增产(日增160万桶)与需求弹性弱化双重压制,反弹高度或限制在每桶5~8美元区间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