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优才计划

搜索文档
61岁北京退休女“青年”勇闯香港
经济观察报· 2025-09-17 19:50
个人背景与职业经历 - 61岁德国生物医学与人工智能博士 曾任北京邮电大学博士生导师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 完成4部学术专著并获专利[2] - 担任27本国际期刊主编或编委 包括Cell Proliferation和Computational Biology 曾任第十一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副主席[2] 赴港决策与生活安排 - 2024年7月独自赴港 3个月后购置香港长沙湾60年楼龄房产 面积50平方米 含三间独立房 自住一间并出租两间以维持生活[2][6] - 每周参加社区聚会 分享生物医学知识 同时积极参与展览会/研讨会/校友会等活动以拓展社交网络[5] - 凭借内地人才签注赴港 该签注允许杰出人才凭证明申请1-5年无限次港澳签注 每次停留不超过30天[6] 香港优才计划申请历程 - 2024年初通过中介申请香港优才计划 首次申请因缺乏专业成果证明及证书/推荐信等材料被拒[5][7] - 2024年7月得知长期不在港者申请难度大 遂决定移居香港 2025年8月重新提交完整申请材料 目前仍在等待审批结果[7][12] - 香港优才及专才协会指出50岁以下申请者更具优势 因年龄可加分 61岁申请者面临较大挑战[10] 专业领域与事业规划 - 专注生物医学人工智能交叉领域 该领域获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认可 成为行业明确风向标[9] - 计划在香港设立公司转化科研成果 但因无香港身份证无法注册公司或工作 导致团队赴港计划暂缓[3][12] - 多名内地硕士/博士研究生因内地"35岁危机"希望跟随赴港 但受限于身份问题无法实现团队转移[12] 香港环境适配性分析 - 香港提供前沿学术研究环境与简单人际模式 有利于专注科研 相比北京更易形成广泛交流圈子[9][10] - 部分香港居民存在学历偏低(未上大学或仅高中学历)/英语薄弱现象 为生物医学知识普及提供社会需求空间[10] - 香港国际化特质与内地文化相近 避免德国等国家缺乏生活气息的问题 成为退休后最优选择地[9] 替代方案与生活保障 - 若优才计划再度被拒 拟通过丈夫申请或子女亲属政策留港 体现强烈扎根决心[13] - 无香港身份证需全额自费医疗 费用高昂 但可通过深圳公立医院开药并凭北京任职单位公费医疗报销[13] - 购房流程与内地居民相同 基本衣食住行不受身份限制 仅事业开展与医疗福利存在显著差异[13]
61岁北京退休女“青年”勇闯香港
经济观察报· 2025-09-17 19:09
香港人才引进政策 - 香港通过优才计划和高才通计划吸引内地人才 其中大部分申请者来自内地且集中于50岁以下 [2][8] - 香港对年龄要求较宽松 但50岁以下申请者可获加分 61岁申请者未必具有优势 [8] - 申请需详细列出与香港的连接 包括赴港计划 在港生活及往来人员等情况 [3] 人才流动趋势 - 内地人才通过读书 优才计划和高才通计划等渠道赴港工作生活 形成明显人才流动趋势 [2][8] - 生物医学人工智能领域成为国际学术前沿 香港对该领域专业人才需求旺盛 [7] - 内地职场存在35岁危机 部分高学历人才希望赴港发展 [10] 跨境生活与工作安排 - 无香港身份证无法在当地工作或注册公司 导致科研成果转化计划搁置 [2][10] - 内地六类人才可申请1至5年无限次赴港澳签注 每次停留不超过30天 [4][5] - 无香港身份证者需全额自费医疗 费用高昂 但可通过深圳公费医疗解决需求 [11] 学术与产业结合 - 生物医学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成为行业风向标 计算机技术解决生物医学问题趋势明确 [7] - 香港为学术研究提供前沿土壤 同时实现个人理念与社会需求的高度契合 [7] - 科研成果转化可通过设立公司实现 经营公司无年龄限制 [10]
内地打工人,挤满香港国际人才招聘会
36氪· 2025-09-03 19:56
内地人才赴港求职趋势 - 内地求职者成为香港招聘会主体 大部分来自内地且几乎全场使用普通话 其中包含大量香港硕士毕业生及通过人才计划申请者[1] - 香港职场竞争异常激烈 单个岗位面临200人争抢 投递200份简历仅获得1次面试机会[2] - 求职者专业背景与岗位匹配度低 会计与供应链双专业背景仍难觅对口岗位[4][5] 招聘岗位结构特征 - 金融机构提供岗位以销售类为主 包括恒生银行/众安银行客户经理及保诚保险/安达人寿保险代理人[4] - 非金融类企业涵盖多元化领域 包括中原地产物业/普华永道审计/香港赛马会行政及香港空运货站管培生[4] - 管培生岗位数量稀缺且专业限制严格 香港空运货站仅提供1个不限专业管培岗 其他多设专业门槛[5] 人才引进政策实施效果 - 香港高才通计划成为主流申请渠道 累计接收135000宗申请且109000宗获批 整体获批率达80.7%[8] - 2024年6月至2025年6月期间新增49680宗申请 40446宗获批且获批率提升至81.4%[8] - 内地申请者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2025年上半年16875宗获批案例中内地人才占比高达94%[8] 薪酬福利与生活成本 - 保险销售岗位提供过渡期保障 前6个月无业绩要求且每月发放15000港元底薪[5] - 基础岗位薪酬水平普遍较低 银行客户经理月薪约15000港元 远低于香港生活成本要求[10] - 求职者薪资预期趋于理性 期望月薪18000-20000港元 相当于内地5000-6000元购买力[11] 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 - 核心业务岗位供给不足 资产管理/投资类职位稀缺 金融岗位多以保险代理/客户经理等业务岗为主[10] - 语言要求成为重要筛选条件 多数用人单位要求粤语流利 英语能力无法替代粤语要求[10] - 签证续签问题影响就业选择 非本地毕业生工作签办理繁琐 仅驻港国企及内资企业更愿意处理[10]
内地打工人,挤满香港国际人才招聘会
经济观察报· 2025-09-03 18:48
香港国际人才职业博览会的定位是面向全球的"国际"招聘会。 经济观察报记者在招聘会现场看到,香港本地求职者和外国求 职者并不多,大部分都是来自内地的求职者。 作者:老盈盈 封图:受访者供图 8月30日一早,林先生从深圳过关前往香港尖沙咀喜来登酒店,当天这里会举行2025第三季香港国际人才职业博览会(招聘会)。林先生是2020届香港 理工大学供应链专业的硕士,曾在深圳一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网点工作了几年,2025年6月中旬辞职后决定赴港求职。 在林先生看来,内地职场实在是"太卷",此前的银行工作每周仅能休1天,遇上关键节点冲业绩和"开门红",有时候连续好几个周末都需要加班。因此 他不想在内地"卷"了,希望能在香港找到有周末、工作与生活可以平衡的工作。 香港国际人才职业博览会的定位是面向全球的"国际"招聘会。8月30日,经济观察报记者在招聘会现场看到, 香港 本地 求职者和外国求职者并不多, 大部分都是来自内地的求职者,全场几乎都在说普通话。 在这些内地求职者中,有不少是港硕,其中有的是在回内地求职后因为工作"太卷"又想回香 港找工作。也有一些内地求职者则是通过"香港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下称"香港优才计划"),到香 ...
在香港国际人才招聘会上 挤满了内地求职者
经济观察网· 2025-09-03 14:25
内地人才赴港求职趋势 - 内地求职者成为香港国际人才职业博览会主要参与者 其中多数为香港硕士毕业生或通过香港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和香港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申请者 [1][2] - 香港职场竞争激烈 单个岗位达200人争抢 投递200份简历仅获得1次面试机会 [2][3][5] - 内地人才选择赴港主要原因为追求工作与生活平衡 避免内地高强度加班文化 [1] 香港就业市场岗位特征 - 金融机构招聘岗位以客户经理 保险代理人和销售类为主 包括恒生银行 众安银行 富途证券 保诚保险和安达人寿等企业 [3] - 非金融类企业涵盖中原地产 普华永道 香港赛马会和香港空运货站公司 提供行政 法务和市场等岗位 [3] - 保险销售岗位提供前6个月1.5万港元底薪 无硬性业绩要求 6个月后需完成15万港元保费业绩 [4] 人才引进政策数据 - 香港高才通计划自2022年底共接收135000宗申请 其中109000宗获批 整体获批率80.7% [8] - 2024年6月至2025年6月底新增49680宗申请 40446宗获批 获批率81.4% [8] - 2025年上半年16875宗获批个案中 内地人才占比94% 其余来自加拿大 美国 澳大利亚和新加坡 [8] 薪酬与生活成本现状 - 香港基础岗位月薪普遍为1.5-2万港元 银行客户经理底薪约1.5万港元 属于较低收入水平 [10][11] - 生活成本中租房支出约3000-10000港元/月 饮食支出约3000-4000港元/月 [10][11] - 双职工家庭月收入合计3-4万港元 扣除开支后仍被认为优于内地同等收入购买力 [10] 求职障碍与适应性策略 - 语言要求成为主要障碍 多数用人单位强制要求流利粤语 英语能力无法替代 [10] - 非本地毕业生工作签证续签存在困难 仅驻港国企和内资企业更易处理 [10] - 求职者采取降低薪资预期至1.8-2万港元 选择低价租房和跨城求职等适应性策略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