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

搜索文档
华人学者本周发表5篇Cell论文:AAV替代受体、低碳水饮食促癌、大脑实时指挥血液流动、pH调控炎症反应、甲状腺激素大脑转运
生物世界· 2025-07-19 15:01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本周 (7 月 14-7 月 20 日) ,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共上线了 7 篇研究论文,其中 5 篇来自华人学 者,这些研究 发现了 腺相关病毒的一种替代受体 、 葡萄糖限制通过外泌体促进肿瘤肺转移 、 揭开大脑 如何实时指挥血液流动 、 pH 依赖性转录凝聚体对炎症反应的调节 、 揭开甲状腺激素的大脑转运之谜 。 腺相关病毒的一种替代受体 2025 年 7 月 14 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苏晓东 教授、悉尼大学 Charles G. Bailey 、 John E.J. Rasko 等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上发表了题为: An alternate receptor for adeno-associated viruse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了一种 腺相关病毒 (AAV) 的替代受体—— AAVR2 (CPD) ,其在 缺乏 AAVR 的情况下, 可恢复 E 分支 AAV (包括 AAV8) 的转导作 用,并为未分类的 AAV11 和 AAV12 提供了一条独立于 AAVR 的专属进入通道。此外,研究团队过表达了一个最小的功 ...
Cell:黄鹏翔/江建森团队揭开甲状腺激素的大脑转运之谜
生物世界· 2025-07-18 12:06
甲状腺激素转运机制研究 - 甲状腺激素向大脑的充分输送对正常神经发育至关重要,由MCT8和OATP1C1两种溶质载体转运蛋白介导跨血脑屏障(BBB)进入中枢神经系统(CNS)[2] - MCT8突变导致艾伦-赫恩登-达德利综合征(AHDS),表现为神经发育障碍和外周甲状腺功能亢进,OATP1C1缺乏则与大脑代谢降低及神经退行性病变相关[3] 研究突破与结构解析 - 研究团队通过冷冻电镜技术解析MCT8和OATP1C1结合T3/T4激素的结构,分辨率分别达2.9 Å和2.3 Å,揭示甲状腺素跨膜转运机制[7][5] - 功能实验阐明二者独特的激素识别与转运机制,并首次在OATP1C1中发现罕见的细胞外变构位点[8] 核心科学发现 - MCT8结构显示其对甲状腺激素的高转运特异性,OATP1C1结构揭示其选择性转运甲状腺素的机制[9] - OATP1C1存在保守的细胞外调节位点,雌酮-3-葡糖苷酸(E1G)通过结合该位点实现变构抑制[9] - 研究为理解发育和疾病中甲状腺激素转运的基础机制提供关键结构依据[11] 研究团队与发表信息 - 成果由贝勒医学院黄鹏翔研究员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江建森研究员共同领导,发表于《Cell》期刊[4] - 论文标题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brain thyroid hormone transport via MCT8 and OATP1C1》[4][12]
LENZ Therapeutics, Inc. (LENZ) is a Great Momentum Stock: Should You Buy?
ZACKS· 2025-07-17 01:01
动量投资方法论 - 动量投资的核心逻辑是追踪股票近期趋势方向 在多头行情中遵循"买高卖更高"原则 关键在于捕捉股价趋势惯性[1] - 动量指标存在争议 需借助专业评分系统如Zacks动量风格评分(A级为优)来量化筛选[2] LENZ Therapeutics动量表现 - 公司当前获Zacks动量评分A级 且综合评级为"买入"(Zacks Rank 2) 历史数据显示此类标的在未来1个月超额收益显著[3][4] - 短期价格动能强劲:周涨幅6.64%远超生物医药遗传学行业2.16%的均值 月涨幅13.09%亦显著高于行业3.31%[6] - 中长期持续跑赢市场:季度涨幅26.99%对比标普500指数16.04% 年涨幅49.13%远超指数12.11%[7] 量价与盈利预期 - 20日平均成交量达330,002股 量价配合显示买方主导[8] - 盈利预期持续上修:过去60天内全年亏损预期从-2.85美元收窄至-2.81美元 且无下调 下财年同样获单边上调[10] 行业比较优势 - 公司在生物医药遗传学行业中表现出显著相对收益 短期与中长期涨幅均为行业均值3-4倍[6][7]
脑机接口与科技自强•智能创新与未来趋势专题论坛在京举办
环球网资讯· 2025-07-15 18:45
论坛概况 - 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系列学术活动—脑机接口与科技自强•智能创新与未来趋势专题论坛在北京举办 [1] - 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中国康复医学会承办 [1] - 核心议题为"脑机接口技术的前沿基础研究、核心技术突破、智能创新方向及其对未来科技发展、产业变革的战略意义" [1] - 近百名脑机接口与康复医学领域、神经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神经内外科知名专家、青年学者、行业同仁参加论坛 [1] 主旨报告 - 8位专家围绕脑机接口技术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及前沿突破分享最新科研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 [1] - 中国科学院赵继宗院士作《脑机接口的临床实验研究》报告 [3] - 北京理工大学闫天翼教授作《无创神经调控技术与应用》报告 [5] - 昌平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刘河生教授作《脑功能定位与调控》报告 [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陈勋教授作《多源神经信号计算》报告 [7]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何晖光教授作《基于脑机接口的视觉修复与重建》报告 [7]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源申康复研究院院长单春雷教授作《脑机接口赋能功能康复的思考》报告 [9] - 华南理工大学李远清教授作《脑机接口:一项造福人类的前沿科技》报告 [9] -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吴文教授作《脑机接口技术在运动康复中的应用》报告 [11] 现场讨论 - 与会专家围绕"神经信号的编码解码准确度"、"侵入型、非侵入型脑机接口发展"、"脑机接口技术发展现状与突破"、"脑机接口的标准化发展路径"、"脑机接口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20]
Oric Pharmaceuticals, Inc. (ORIC) is a Great Momentum Stock: Should You Buy?
ZACKS· 2025-07-12 01:01
动量投资策略 - 动量投资的核心是追踪股票近期趋势,无论涨跌方向,通过"买高卖更高"策略捕捉趋势延续带来的盈利机会[1] - Zacks动量风格评分(B级)帮助量化这一特性,重点关注价格变动和盈利预测修正两大驱动因素[2] Oric Pharmaceuticals公司表现 - 过去一周股价上涨4.75%,显著跑赢医疗-生物医学与遗传行业2.88%的涨幅[5] - 月度涨幅达18.41%,远超行业1.44%的水平,季度涨幅140.04%对比标普500同期19.67%的涨幅[5][6] - 年度涨幅19.27%继续领先标普500的12.87%[6] 交易量与盈利预测 - 20日平均交易量达896,080股,量价配合显示看涨信号[7] - 过去60天全年盈利预测共识值从-1.98美元上调至-1.74美元,3次上调且无下调[9] - 下财年2次盈利预测上调且无下调,显示分析师持续改善预期[9] 评级与行业比较 - 当前获Zacks买入评级(2)叠加B级动量评分,历史数据显示此类组合在未来1个月跑赢市场概率较高[3][11] - 在生物医学细分行业中,公司短期与长期价格动能均显著优于同业平均水平[5][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最新Cell论文,登上Nature头条,首次实现小鼠全身神经系统微米级高清成像
生物世界· 2025-07-11 11:41
神经系统研究技术突破 - 首创超高速小鼠全身亚细胞分辨率三维成像技术blockface-VISoR,实现40小时内完成成年小鼠全身成像,效率较现有技术提升数倍至数十倍,分辨率达均一亚细胞级(微米级)[4][10] - 技术突破传统光片显微成像的组织细胞级限制,首次实现从大脑/脊髓延伸至全身的单根神经纤维可视化,揭示神经与远端器官的连接细节[10] - 包含三大核心技术:全身均匀透明化与多功能标记程序、切面-VISoR超高速三维成像系统、连续3D图像自动重建算法[12] 周围神经系统图谱绘制成果 - 在16只成年小鼠中通过荧光/免疫/病毒三种标记技术,完整绘制脊髓运动/感觉神经、交感神经、迷走神经等PNS结构及其与非神经组织的互作[13] - 基因编辑小鼠神经元荧光标记显示头部颅神经三维结构(蓝色),免疫标记法特异性显示交感神经(紫色/绿色)在肾脏等器官的分支路径[16][19][21] - 病毒标记首次明确迷走神经轴突以不分叉的直线路径直达胸/肠道靶器官,推翻既往认知[21][25] 学术影响与数据共享 - 研究成果发表于Cell期刊,获Nature官网头条报道,被评价为"令人惊叹的高分辨率图像"[3][7] - 已公开部分图像数据集,正搭建专业平台供研究人员探索,数据中包含大量新颖解剖学特征[22] - 技术将连接组学从大脑拓展至全身,为神经调控网络解析及疾病机制研究提供全新工具[4][10]
诺奖技术国产化,光镊、光电镊如何重塑抗体开发、辅助生殖等医疗场景?
36氪· 2025-07-11 10:30
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激光物理学领域的三位科学家。其中,时年96岁的阿瑟·阿什金 (Arthur Ashkin)凭借"光学镊子及其在生物系统中的应用"荣 膺该奖,成为史上最年长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光学镊子"(Optical Tweezers,OT)简称光镊,顾名思义就是用光做成的镊子。光是它的材质,镊是它的作用。虽然光镊的名字里带"镊",但与传统镊 子需通过物理接触夹持物体不同,光镊是一种非机械接触式操控技术。其通过高度聚焦的激光束产生的力,像无形的镊子一样,精准操控细胞、病毒、 DNA等微小物体。 光镊的操控原理在于激光束产生的梯度力和散射力。梯度力如同磁铁吸引铁屑,将微小物体拉向光束中光强最强的中心区域;而散射力则像水流推动浮 萍,将物体沿着光束传播方向轻微推移。正是这两种力的精妙配合,使得光镊能够隔空"抓取"并移动目标对象。 光镊的突破启发了更多创新。2005年,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吴明教授团队受光镊启发,将光控电场引入微粒操控领域发明了光电镊技术(OET),并于 2011年创立Berkeley Lights公司开始光电镊技术的产业化,2020年7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后被仪器巨头布鲁克( ...
Ultragenyx (RARE) Surges 5.1%: Is This an Indication of Further Gains?
ZACKS· 2025-07-10 22:20
股价表现 - Ultragenyx股票在上一交易日上涨5 1%至41 44美元 成交量显著高于平均水平 [1] - 过去四周该股累计涨幅同样为5 1% 显示近期持续上行趋势 [1] - 同行业公司Fortress Biotech当日上涨3 1%至1 99美元 但过去一个月累计下跌7 2% [4][5] 研发管线进展 - 股价异动源于投资者对晚期管线进展的乐观情绪 主要涉及UX111和DTX401两款基因疗法 [2] - UX111用于治疗Sanfilippo综合征A型 目前处于FDA优先审评阶段 最终决定日期为2025年8月18日 [2] - DTX401针对糖原累积症Ia型 公司计划近期提交生物制剂许可申请 [2] 财务数据预期 - 公司预计季度亏损1 27美元/股 同比改善16 5% 营收预期1 6161亿美元 同比增长9 9% [3] - 过去30天共识EPS预测未发生修正 可能影响股价持续上涨动能 [4] - Fortress Biotech季度EPS预测维持在-0 31美元 但同比改善57 5% [5] 行业评级 - Ultragenyx当前Zacks评级为3级(持有) 所属医疗生物技术与遗传学行业 [4] - Fortress Biotech同样获得Zacks 3级评级 [5]
97岁李嘉诚,痴迷长寿科技
搜狐财经· 2025-07-08 09:59
长寿科技行业布局 - 李嘉诚旗下维港投资将出售上海和黄药业股权获得的45亿资金注资以色列Pluristem公司 该公司专注于间充质干细胞技术研发 该技术具有抗衰老和器官再生功能 [6][7] - 间充质干细胞技术可通过补充年轻健康细胞实现组织修复 哈佛专家认为该技术有望将人类平均寿命延长40年至120岁 [7][9] - 以色列在生物医学领域技术领先 李嘉诚通过维港投资布局多家干细胞企业 包括Accellta、StemCells、Genesis等 覆盖身体各部位干细胞应用 [12] 富豪阶层的长寿需求 - 硅谷科技大佬布莱恩·约翰逊尝试用17岁儿子的血浆实现"返老还童" 并公开表示追求120岁寿命目标 [13] - 已故香港地产大亨李兆基曾公开表示愿用1000亿财富换取10年青春 最终以97岁高龄去世 [15] - 长寿科技市场存在巨大商业潜力 富豪阶层对超长寿命存在强烈需求 形成"财富换时间"的明确商业模式 [13][16] 李嘉诚的长寿科技投资史 - 2011年通过基金会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捐赠4000万美元建设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10] - 2014年捐资1000万美元支持基因组学创新计划 该计划涉及诺贝尔奖得主杜德纳的基因编辑技术 [12] - 2017年投资2000万美元给以色列NAD+抗衰老产品厂商 该产品已在屈臣氏渠道上市 李嘉诚亲自服用后称效果显著 [12]
Science子刊:2024年的生物医学论文,至少有14%利用了AI辅助写作
生物世界· 2025-07-04 14:47
大语言模型对学术写作的影响 - 2022年11月ChatGPT的推出标志着大语言模型(LLM)首次广泛用于学术写作,显著改变了文本生成和修改方式 [2] - 2024年PubMed收录的150万篇生物医学论文中,约20万篇(13.5%)摘要存在LLM生成文本迹象,部分子领域比例高达40% [3][5] - 使用比例在不同国家、学科和期刊差异显著,中国、韩国及计算机/生物信息学领域超20%,MDPI和Frontiers系列期刊使用率更高 [10] 研究方法与词汇特征 - 研究团队采用"超额词汇"分析法,识别2024年454个出现频率异常升高的风格词(如delves、showcasing、unparalleled) [7] - 相比COVID-19相关词汇(2021年新增190个名词),LLM引发的词汇变化主要为形容词/动词的风格化特征 [9] - 标志性词汇如"delves"在2024年底使用率下降,显示作者已开始主动规避AI特征词汇 [12] 发展趋势与潜在问题 - LLM辅助写作呈现加速态势:2024年上半年1/9论文含AI痕迹,全年比例升至1/7 [3][4] - 学术写作中AI使用存在合理边界,文本润色和翻译可接受,但大规模生成可能引发科研诚信问题 [13] - 现有评估方法(如训练分类模型)因数据集滞后性和作者适应性而面临挑战 [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