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造假

搜索文档
新骗局曝光!深圳水贝镀金饰品伪装真金,5359公斤黄金杀猪盘暴雷
搜狐财经· 2025-06-10 17:31
黄金市场概况 - 黄金价格今年持续飙升,达到4位数高价,导致部分消费者望而却步 [1] - 深圳水贝是国内最大黄金珠宝集散地,年黄金成交率超50%,价格显著低于品牌专柜 [5][7] - 水贝黄金工费优势明显:周大福工费约100元/克,水贝仅需几十元/克 [7] 深圳水贝市场乱象 - 3·15曝光水贝市场存在镀金造假现象,包括"金包银"和掺铼等手法 [11][13][15] - 造假手段专业化:免费刻印"足金999"字样、提供全套品牌包装 [13] - 掺铼黄金密度与真金相似,连专业回收商也难以辨别 [15][17] - 注水黄金等新型造假手段出现,不良商家通过无标识商品逃避追责 [17][19] 永坤黄金暴雷事件 - 永坤黄金成立于2014年,通过线上线下高息产品吸引投资者 [21][27] - 线下模式:签订《黄金委托保管合同》和《黄金回购合同》,承诺保本保利 [23][25] - 线上推出"预定金条"产品,年化收益率远超行业正常水平 [27][32] - 采用庞氏骗局模式,用新投资者资金支付旧账,涉及托管黄金5359千克(价值41亿元) [34] - 金价上涨导致资金链断裂,最终暴雷 [34] 行业影响 - 水贝市场乱象和永坤事件严重损害黄金市场信誉 [3][36] - 事件凸显非正规渠道黄金交易风险,建议消费者选择正规商家 [36]
空心填注、合金冒充、掺假黄金……造假花样多,买卖黄金要留心
广州日报· 2025-05-15 23:39
近日,一则关于某国有大行销售的金条存在"杂质"的传闻引发市场关注,后该行声明辟谣称,经第三方 权威机构检测,涉事金条产品金含量为99.99%,疑似杂质实为外部附着物,检测结论已获客户认可。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频发且不易被发现的还有一种造假方式,被行业人士称为"掺假黄金"。"这种情况 一般是往黄金里面掺铼或者钨等密度与黄金接近的金属,无论肉眼还是常规检测都难以识别,需要用光 谱仪等专业仪器检测。"曹燕萍表示。 投资提醒:警惕低价促销选择正规渠道 行业人士提醒,在流程方面,消费者买黄金要选择正规渠道,例如银行、具备资质的金店等。尤其警惕 低价促销,天上不会掉馅饼更不会掉黄金。此外,曹燕萍还提醒,消费者购买时要注意检查标识与包 装,真黄金必有清晰钢印(如"Au999")并附带完整质检证书,"还需要保留购买凭证,妥善保管好发 票、收据等,如果线上购买则还需要全程录像拆封与检测过程以备维权。" 如何辨别真假黄金? | | | | 辨别真假黄金常见方法 | | | --- | --- | --- | --- | --- | | 造假类型 | | 常见手段 | | 辨别方法 1 | | 结构造假 | ... | 空心填注 ...
假黄金 真平账?
搜狐财经· 2025-05-10 23:27
黄金造假事件分析 - 银行出售的金条存在塑封不可拆封的限制 拆封后银行拒绝回收 且跨银行回收存在障碍 表明行业存在潜在风控漏洞 [1][11] - 近期案例显示银行出售的金条内部掺假 但编号与单据匹配 监控排除了掉包可能 问题环节尚未明确 [3] - 造假手段涉及伪造编号和流转单号 个人作案难度极高 暗示可能存在系统性造假链条 [4] 历史造假案件 - 2016年某矿业企业用自制假黄金质押骗贷 涉案金额超100亿元 [5] - 2020年某首饰制造商以80吨假黄金骗取金融机构200亿元资金 骗贷模式屡次发生 [6] - 部分造假甚至涉及国外铸币厂 但国内机构仍坚称黄金为真 显示跨境造假复杂性 [7] 黄金市场监管框架 - 1984年《金银管理条例》仍有效 规定个人出售黄金必须卖给央行 其他机构"收购"行为违法 [13][18][20] - 现行市场操作中机构以"回购"名义规避监管 但跨机构交易仍属违规 [23][24][25] - 个人购买黄金需通过持牌机构 私下交易违法 央行保留没收来源不明黄金的权利 [22][26] 黄金投资建议 - 短期交易建议选择黄金期货或ETF 实物黄金因手续费和工艺溢价不适合价差套利 [27][28] - 实物黄金购买建议选择银行或金店的小克数金条(1克/5克/10克) 降低造假风险 [30] - 大宗购买可考虑水贝市场 现场检测可增强可信度 [31] 行业运作特点 - 黄金作为战略资源受严格管制 交易需开立专用账户并审查身份 超过2万元需额外流程 [12] - 机构通过保单和鉴定视频为黄金增信 但存在设备篡改等新型造假手段 [8][9] - 高价值商品(黄金/玉石/古董)因金融化操作衍生强烈造假动机 单案涉案可达百亿级 [9][10]
黄金造假触目惊心:万元首饰成本仅几十元,大品牌也难逃造假漩涡
搜狐财经· 2025-05-06 13:50
黄金的造假手段已经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掺水",而是形成了一条科技感十足的产业链。以下是常见的几种造假手段: 1. 电镀造假:通过在铜、铝表面镀上一层0.01毫米的金膜,这一工艺成本低至几十元,却能以万元的价格卖出。 2. 密度伪装:利用钨金属(密度19.3g/cm3)作为内芯,与真金的密度(19.32g/cm3)几乎无差,甚至连一些高端检测仪器也难以识别。 3. 证书伪造:消费者只需花费11.64元就能在线购买到"权威证书",商家甚至不需要寄送样品,直接通过PS制作虚假的检测报告。 导语 2025年3月,河南的陈女士因为购买的周大福金镯竟然是镀铜的消息一度引发热议。这一事件揭示了黄金市场日益严峻的造假问题——随着 黄金价格突破650元/克,黄金已经成为造假猖獗的重灾区。从街头的珠宝小店到电商直播间,从"金包银"到高仿品牌货,一条黑色产业链 悄然滋生,消费者的信任正被吞噬。本文将深入揭示黄金造假背后的黑幕,并为消费者提供守护自己血汗钱的有效方法。 一、触目惊心的造假手段:从"金包银"到"以假乱真" 4. 场景造假:在深圳水贝的地下工厂中,仿制各种品牌的钢印、包装盒,甚至一套周大福的包装盒成本不过300元。 今年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