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小时产业圈
搜索文档
日前连开3场高规格产业大会 集群式发展赋能具身智能等先进制造业 长三角正批量复制“4小时产业圈”
解放日报· 2025-10-11 09:41
长三角产业协同与集群发展 - 国庆节前10天内在合肥、上海、杭州连续举办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三场高规格产业大会,显示产业正在“串珠成链”,将汽车行业“4小时产业圈”模式扩大至具身智能等先进制造业,合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1] 制造业集群优势扩大 - 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在三大展会中占据重要地位,长三角汽车产业链的“4小时产业圈”金字招牌正被复制到机器人行业 [2] - 2024年上半年长三角工业机器人出口额20.5亿元,占全国出口额一半,其中浙江、安徽产量增长近100%,上海手术机器人出口增长2.3倍,占全国出口量超过80% [2] - 新时达展示的具身智能产品是“4小时产业圈”产物,实现上海研发控制器、浙江伺服电机、江苏减速器、安徽壳体等关键部件长三角本地化采购 [2] - 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本地制造和系统集成等关键要素齐聚长三角,形成国内外企业良性竞争格局,上海高校与张江产业园联创模式加速技术从校园到工厂转化 [2] 产业链协同与“链主”引领 -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从高速公路时代迈入高铁时代,覆盖九个城市,4小时公路行程缩短至2小时高铁,“4小时产业圈”有望压缩至2小时 [3] - G60科创走廊展示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图谱涵盖上百家企业,显示从算力算法、智能产品研发到智能应用的完整链条,库卡机器人、蚂蚁数科等上海企业担当“链主”角色 [3] - RT-Thread睿赛德作为国产嵌入式操作系统“隐形冠军”,全球累计装机设备超25亿台,强调需构建以自主操作系统为纽带的协同生态,推动IP、芯片、硬件、软件、应用全链条深度融合 [4] - 智元机器人启动首个专注具身智能产业链的创业加速计划,拟投入数十亿元孵化50多个高潜力早期项目,目标三年内打造千亿元级产业生态 [4] - “长三角具身智能产业联合体”成立,上海已初步构建涵盖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体制造、下游集成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在AI算法优化、机器人精准控制等关键技术实现创新突破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 跨区域合作与共赢生态 - Rokid AR眼镜重49克,集成多种功能,实现与上海支付宝合作的“看一下支付”全球首创功能,后续将拓展至更多生活支付场景,体现“上海研发+长三角制造”、“上海金融+长三角产业”合作模式 [6] - 长三角各城市产业特色鲜明,杭州、苏州AI算法和材料产业突出,芜湖机械制造有优势,合肥科创领域崭露头角,上海集聚效应明显且金融优势能为长三角产业提供支持 [7] - 2024年上半年上海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9.1%,其中人工智能增长12.3%、集成电路增长11.7%;江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4%,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2%,贡献率达73.5%;浙江数字贸易额4150亿元,增长13.2%;安徽信息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研发与设计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55.9%、45.3%、94.8% [8] - 产业格局呈梯度发展,上海为技术策源地、苏浙皖承接转化,但研发、制造、应用区域协同链条仍需畅通,同质化竞争问题需重视,需从竞争主导转向合作共赢 [8]
竞速突围,长三角汽车产业如何领跑全国?
新华日报· 2025-04-28 10:07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年第一季度,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表现强劲,汽车产量达204.09万辆,占全国总产量756.1万辆的四分之一以上,显示出该区域作为中国汽车产业核心集群的重要地位 [1] -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长三角地区同样领先,一季度产量达111.23万辆,占全国总产量318.2万辆的三分之一以上,并通过深化区域协同,构建“4小时产业圈”,强化产业竞争力 [4][7][8] 长三角地区汽车产量概况 - 2025年1-3月,沪苏浙皖汽车产量分别为37.04万、52.16万、38.72万、76.17万辆,累计达204.09万辆 [1] - 全国每生产4辆汽车,就有1辆来自长三角地区 [1] - 在2024年全国汽车产量前十省份中,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均位列其中 [2][3] 主要省份及城市产业动态 - **安徽省**:一季度汽车产量76.17万辆,超越广东省的66.51万辆,差距扩大至9.66万辆;产业优势源于集聚了奇瑞、江汽、蔚来、比亚迪合肥、大众安徽等7家整车企业 [2] - **江苏省**:拥有理想常州、常州比亚迪、悦达起亚等品牌,是全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最大的省份 [3] - **浙江省**:得益于吉利、零跑等本土企业的有力支撑,发展势头强劲 [3] - **上海市**:汽车产业集群已形成涵盖研发设计、智能制造、品牌营销等的完整产业链体系 [3] - **合肥市**: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0万辆,超过上海、西安,目标是到2027年使新能源汽车产能超过300万辆,产业集群营收突破7000亿元 [6] 新能源汽车发展态势 - 2025年1-3月,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18.2万辆和30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0.4%和47.1%,新车销量渗透率达41.2% [4] - 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一季度产量111.23万辆,占全国超三分之一 [4] - 外资持续加码投资,丰田雷克萨斯新能源汽车项目正式落地上海 [5] - 出口势头迅猛,例如宁波口岸前两个月累计出口新能源汽车2.69万辆,同比增长高达439% [5] 区域协同与产业链优势 - 长三角地区正构建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的“4小时产业圈”,以上海(芯片/智能网联)、江苏(动力电池)、浙江(一体化压铸)、安徽(整车制造)协同发展 [7][8] - G60科创走廊九城市汽车产业链企业超4000家,共同组成万亿元汽车产业版图 [7] - 通过行业协会倡议强化机制协同、深化产业链协同、加速技术创新,以巩固领先地位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