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GC短剧
icon
搜索文档
《2025快手短剧白皮书》发布: 快手短剧日活用户突破3亿,发力“短剧+AI”
央广网· 2025-08-08 15:09
市场表现与用户增长 - 2025年暑期短剧市场呈现爆发态势,甜宠、悬疑、非遗、逆袭等多元题材内容密集上线 [1] - 快手星芒短剧开启"档期化运营",暑期档计划推出20余部精品短剧 [1] - 《进击的潘叔》播放量突破3亿,《黑桃四姐妹》和《她不是敌人》播放量破亿 [1] - 快手短剧日活跃用户突破3亿,2024年7月平台短剧重度用户规模达1.46亿,同比增长55.3% [1] - 短剧用户日均观看时长实现44%的同比增长,用户黏性显著提升 [1] - 截至2025年2月,快手短剧内容消费业务中心累计上传新剧数量超过5.3万部 [11] - 平台短剧创作者数量同比激增61倍,星芒短剧新上线作品实现100%原创 [11] - 原创剧本数量同比增长51.3%,2024年累计付费用户数同比提升4倍 [11] AI技术赋能创作 - 2024年短剧行业进入规模与质量并重阶段,技术革新成为战略增长引擎 [2] - 快手率先发力"短剧+AI",依托可灵AI技术打造《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新世界加载中》等作品 [2] - AI技术突破题材局限,提升制作效率,推动短剧从"快消品"向"精品力作"转型 [2] - 《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上线两周播放量突破5000万次,全网曝光量超4.3亿 [2] - 《新世界加载中》全球播放量达1.97亿次,全网曝光量高达13.7亿 [2] - 可灵AI经过30余次迭代升级,实现技术、体验、美学三重突破 [10] - 2025年将持续加大AIGC短剧投入,深耕精品化路径,推动生态多元发展 [10] - 《马丁症》运用可灵AI提升打斗动作流畅度与影调控制精度 [3] - 《虎与旅行者》通过AI精准呈现水下透视和动态细节 [4] - 《好梦》利用AI实现水下毛发与波光多维运算,动画风格对口型表现出色 [5] - 《宇宙肥肠》通过AI实现黏土动画角色一致性与生动表情 [7] - 《不可饶恕》运用AI技术完成复杂转场、高效剪辑及角色一致性 [8] - 《我在犹豫》借助AI实现灾难特效、写实风格稳定及口型同步 [9] 商业化进展 - 精品内容制作和完善营销链路吸引众多品牌入局,商业化短剧合作数量突破180部 [13] - 品牌客户数量激增至33家,实现175%的显著增长 [13] - 2024年合作剧目数从29部跃升至135部,增长率高达365% [13] - 2024年第四季度平台短剧商业化消耗额实现同比300%的强劲增长 [13] - 付费(IAP)与广告变现(IAA)双端客户规模持续扩大,25家品牌客户单日消耗峰值突破百万元 [13] - 2024年国庆期间付费(IAP)单日消耗峰值超1400万元 [13] - 广告变现(IAA)模式上线4个月即突破单日千万消耗,双十一大促峰值达1700万元 [13] - 2025年春节档广告消耗峰值突破3000万元 [14] - 付费(IAP)与广告变现(IAA)单日消耗分别逼近2000万元与1400万元 [14]
当“诈骗诱饵”盯上短剧
吴晓波频道· 2025-05-16 23:39
短剧行业现状与趋势 - 短剧行业进入"短平快"阶段,但缺乏匹配的价值筛选机制,导致"电子榨菜"与"诈骗诱饵"并存[1] - 2023年6月短剧用户规模达5.7亿人,占全国网民52%,超过网络外卖、文学和网约车用户数量[5] - 2024年微短剧市场规模约504亿元,同比增长35%,首次超过内地电影425亿元的总票房[29] - 预计2027年微短剧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未来3年年均增幅约26%[29] - 全球短剧市场规模未来10年有望突破500亿美元,其中中国150亿美元,海外超350亿美元[31] 商业模式演变 - 免费短剧占比从2023年初11%升至10月50%,2024年付费短剧成为少数派[7] - 付费模式下短剧需在短视频平台投流买广告,前10集免费后续每集0.6-1元充值观看[8] - 爆款短剧《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片方收入仅为付费金额7%,扣除成本后净利润约300万[9] - 仅2%爆款短剧带来约79%行业收入,呈现"低成本、回款快、高风险、高回报"特征[10] - 平台转向观看时长与出品方分成的模式,激励内容创作[14] 平台竞争格局 - 抖音推出"短剧卡",提供看广告解锁或付费会员两种模式[12] - 快手上线"2.8元3天看8000+部剧"会员服务体系[12] - 抖音旗下红果短剧月活用户1.73亿,同比暴涨近600%,进入在线视频APP前十[18] - 爱奇艺、优酷推出5分钟竖屏和20分钟横屏短剧场,向内容方让利70%以上分成[18] - 单平台给出品方的总分账从2023年6月1亿增长至11月3亿,20多家版权方年内分账破亿[18] 内容与制作变化 - 题材从"霸总""狗血"转向家庭、都市类,精品化趋势明显[20] - 制作成本从两年前10万/百集涨至目前60-70万,头部演员单日片酬达2-3万[22] - 2024年短剧行业直接就业岗位21.9万个,间接带动超64.7万个岗位[20] - 电视剧导演尝试800万投资精品短剧但反响平平,显示定位模糊风险[24] 行业乱象与挑战 - 部分短剧APP设置复杂付费机制诱导老年用户高额消费[26] - 诈骗分子伪装成版权方、推广商用"保本分红"等话术设局[3][26] - 短剧被用作低成本导流工具,存在植入木马窃取用户信息等风险[1][26] - AI工具降低创作门槛,但加剧了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26] 跨界融合与创新 - 品牌方如星巴克、肯德基、蜜雪冰城等利用短剧进行营销[32] - 互联网大厂美团、京东、拼多多投放短剧抢占618/双11流量[34] - "微短剧+文旅"、"短剧+游戏"等跨界模式兴起[34] - 广电总局等"国家队"入场,深圳卫健委参与霸总剧拍摄[34] - AI深度介入预计将在2025下半年带来更多商业探索空间[34]
博纳影业股权冻结危机:于冬的资本困局与主旋律电影的寒冬突围
新浪证券· 2025-04-11 10:27
股权冻结事件 - 控股股东于冬持有的1.37亿股公司股份被司法冻结,占其个人持股的48.70%,占公司总股本的10%,冻结期限为三年(2025年3月31日至2028年3月30日)[1] - 被冻结股份属于首发前限售股,短期内无法通过市场交易缓解压力[1] - 于冬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22.48%,此次冻结后累计被冻结比例达44.48%[2] 财务与资本状况 - 公司股价从2022年上市时的10元左右跌至2025年4月8日的4.04元,市值仅55.53亿元,较上市初期高点缩水逾60%[1][2] - 公司自2022年起连续三年亏损,2024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亏损3.54亿元,全年预亏6.37亿-8.81亿元[1] - 截至2024年9月底,公司总负债87.21亿元,资产负债率60%,短期债务占比达47.9%[3] - 为缓解资金压力,公司向关联方上海亭东借款7000万元[3] 商业模式与内容战略 - 公司曾凭借《长津湖》等主旋律大片实现2021年营收31.24亿元、净利润3.63亿元,但2022-2023年营收分别为20.12亿元、16.08亿元,同比下滑35.60%、20.06%[3] - 2025年春节档大片《蛟龙行动》耗资10亿元,票房仅3.54亿元,片方分账不足1.3亿元[3] - 观众对主旋律电影的审美疲劳加速显现,公司仍固守"三部曲"策略,2025年开机项目《克什米尔公主号》《四渡》仍为主旋律史诗[4] - 非主旋律项目接连失利,《传说》票房仅8000万元、《红楼梦金玉良缘》票房只有600万元[4] 行业环境 - 2025年Q1剧集开机率同比腰斩,清明档票房3.78亿元,同比下滑55%,创除疫情年份外十年新低[4] - 短剧崛起(红果短剧月活1.58亿)与观众娱乐习惯碎片化,迫使传统影企转型"轻量化"[4] 破局策略 - 资本层面:引入战略投资者(如国资背景基金)、优化债务结构、剥离非核心资产、通过定增或可转债补充流动性[5] - 内容层面:探索"主旋律+"模式、加大中小成本类型片投入、利用AI技术赋能制作[6] - 生态层面:深化与视频平台合作(如定制网络电影、分账剧)、开发IP衍生品和实景娱乐项目[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