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蛟龙行动》
icon
搜索文档
博纳影业大股东们减持进行时背后:票房低迷,股价跌近7成,上市后亏24.5亿元,分红1分不见
搜狐财经· 2025-07-02 22:56
股东减持 - "中信系"及"阿里系"股东合计拟减持不超公司总股本5.0016%,套现金额上限超3亿元 [1] - 中信证投及其一致行动人计划减持不超过40,976,398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 [2] - 东阳阿里计划减持不超过27,338,866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0016%) [3] - 2024年11月13日中信证投及其一致行动人曾减持4755112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3459%) [4] - 西藏和合及其一致行动人曾减持36889899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6838%) [4] 财务表现 - 公司上市后连续3年亏损,加上今年一季度合计亏损24.5亿元 [1] - 2022年至2024年营收分别为20.16亿元、16.08亿元、14.61亿元,同比分别下滑35.60%、20.06%、9.12% [7] - 2022年至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551.06万元、-5.53亿元、-8.67亿元 [7] - 2024年计提资产减值损失达5.23亿元 [7] - 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9.43%至52.54亿元,但仍亏损9.55亿元 [8][10] - 截至2025年一季度公司总资产126.71亿元,同比下降7.18% [10] - 公司资产负债率为66%,有息负债34.26亿元,负债合计83.63亿元 [14] 业务表现 - 公司累计出品发行300余部影片,票房超过600亿元 [6] - "山河海三部曲"、"中国骄傲三部曲"、"中国胜利三部曲"系列总票房超过225亿元 [6] - 2024年电影院业务实现总票房7.21亿元,同比下降31.14% [12] - 2024年电影院业务营收9.41亿元,同比下降23.65% [12] - 截至2024年末拥有自有影城111家,银幕总数908块 [13] - 2025年上半年《蛟龙行动》耗资10亿元但不及预期,上映17天后撤档 [12] 公司治理 - 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对外担保余额总计29.61亿元,占最近一期经审计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的56.08% [13] - 实控人于冬所持1.37亿股份处于质押、冻结状态,占其所持股份的48.7% [14] - 2022-2023年公司存在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情况,涉及金额合计47048万元 [15] - 公司因未披露关联方资金往来被新疆证监局责令改正 [16] 市场表现 - 公司股价从上市初期的最高15元/股跌至4.73元/股,跌幅近7成 [4] - 截至7月2日公司总市值65.01亿元 [5] - 公司上市后分红为零 [11]
【风口解读】博纳影业股东拟合计减持不超过5.0016%,一季度亏超9亿元
新浪财经· 2025-06-27 21:33
股东减持计划 - 股东中信证券投资有限公司及其一致行动人计划减持不超过4097.64万股,占总股本3% [1] - 股东浙江东阳阿里巴巴影业有限公司计划减持不超过2733.89万股,占总股本2.0016% [1] 公司主营业务 - 主营业务包括电影业务、电影院业务、剧集业务及其他业务 [1] - 主要产品涵盖投资业务、发行业务、院线业务、影院业务、网剧/电视剧/网剧创作、投资、发行、品牌授权、衍生品 [1] 2025年春节档影片表现 - 主投影片《蛟龙行动》投资10亿元、制作5年,春节档票房仅3.54亿元,片方分账不到1.3亿元 [2] - 该片票房表现不及预期,对公司业绩造成负面影响 [2] 2025年第一季度财务数据 - 营业收入5.25亿元,同比增长19.43% [2] - 归母净利润由盈转亏,亏损额达9.55亿元,比2024年全年多亏8800万元 [2] - 成本12.05亿元,同比增长359%,主要因《蛟龙行动》拍摄成本较高 [2] 中金研报观点 - 第一季度业绩低于市场预期,主因成本高企及《蛟龙行动》票房不佳 [2] - 储备影片包括《克什米尔公主号》《四渡》《她杀》《蛮荒禁地》《少年时代》《狂奔的老爸》《人体大战》等 [2] - 影片上线节奏与票房表现不确定性增加,预计2025年全年或面临亏损压力 [2]
“哪吒”之后,电影如何再度吸引观众
齐鲁晚报· 2025-06-18 05:39
中国电影市场现状 - 2025年春节档以95亿元总票房刷新影史纪录,《哪吒2》表现突出 [2] - 清明档、五一档票房同比跌幅明显,端午档虽有回暖但仍不乐观 [2] - 中国电影票房从百亿级稳定至500亿,2019年达600亿 [3] - 放映场次从2014年4000万场增至2025年1.4亿场 [3] 观众需求与行业挑战 - 中国电影观众潜在规模达3亿至4亿人,但影院观影率未达预期 [3] - 灯塔研究院调研显示《哪吒2》等作品拉高了观众对优质电影的评价标准 [3] - 头部10%的影片贡献70%票房,行业需淘汰低效产能,聚焦类型创新与工业化制作 [3] - 观众审美水平和文化诉求显著提升,电影需提供"不可替代"的观影体验 [4] - 《流浪地球》系列成功印证"硬核科技+情感共鸣"的创作逻辑 [4] 电影制作成本与盈利压力 - 电影制作成本大幅攀升,2015年《煎饼侠》成本1200万元,2025年1.2亿元难以完成拍摄 [5] - 《封神第二部》票房12.25亿元,不到前作一半,三部曲总成本高达30亿元 [5] - 《蛟龙行动》成本较《红海行动》翻倍至近10亿元,《唐探1900》制作宣发成本超5亿元 [5] -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投资3.5亿元,票房仅1亿元,制片方亏损超3亿元 [6] - 电影成本上升过快,市场无法消化,行业需改革生产机制,压缩年产量至500-600部 [6] 行业转型与未来发展 - 行业过度依赖票房收入,95%收入来自票房,远高于美国电影的30% [8] - 《哪吒2》衍生品销售额预计超千亿,显示IP开发潜力 [8] - 需提高衍生品收入比例,通过周边产品覆盖40%成本以抵御市场波动 [8] - 银幕数量增加但平均上座率下降,行业从"增量时代"向"存量时代"迈进 [8] - 人才短缺问题突出,新生代导演补给不足,培养体系亟须革新 [8] - 2025年暑期档总票房(含预售)突破9亿元,多部国产片和进口片待映 [8]
中国影视产业重心南移,“江浙沪”成了最大赢家?
虎嗅APP· 2025-05-31 18:30
中国影视产业重心南移 核心观点 - 中国影视产业呈现"南升北降"格局,长三角地区成为项目聚集地,北方影视基地如青岛东方影都、北京怀柔等面临空置困境 [3][5][7] - 产业南移由政策扶持、产业集群效应、交通便利性及性价比共同驱动,横店辐射形成的长三角产业链协同优势显著 [16][17][18] - 轻资产运营模式成为行业下行周期中影视基地生存的关键,北方重资产投入的产业园面临成本回收难题 [21][22] 北方影视基地衰退原因 - **项目锐减**:青岛东方影都2024-2025年仅3部电影立项,综艺项目自《舞台2023》后断档,怀柔基地1/3剧组为短剧 [7][9] - **成本劣势**:青岛影棚租金达2-5元/平米/天,千万级场租门槛劝退中小剧组,南方普遍低至1元/平米/天 [11] - **地理局限**:北方季节性气候影响拍摄,青岛交通非枢纽属性增加转场难度,长三角可实现"一日达"资源调度 [12][13] 长三角崛起关键因素 - **产业集群**:无锡影都2024年承接20+项目,湖州承接横店溢出古装剧,苏州聚焦短剧,扬州布局电影基地 [16] - **政策红利**:江苏省对获奖影片最高奖励500万元,票房超1亿影片追加300万补贴,无锡提供注册至龙标全流程服务 [18] - **服务优化**:无锡影都协调周边酒店将剧组住宿成本压至100元/晚,整合景区资源提供外景支持 [21] 行业转型方向 - **轻资产运营**:10-20个中小型影棚组合更适应当前市场,外包服务降低人力成本,避免东方影都式配套闲置 [22] - **业态多元化**:北方基地转向短剧承接,南方依托横店资源保持电影/综艺/剧集全品类覆盖 [7][16] - **成本重构**:南方通过集群效应降低群演、设备调度边际成本,形成租金与服务综合性价比壁垒 [17][21]
影视一季报|《哪吒2》爆火强势带动电影行业回暖 万达电影、光线传媒业绩创上市新高
新浪证券· 2025-05-29 13:46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一季度全国电影总票房243.86亿元,同比增长49.1%,观影总人次5.2亿,国产影片票房占比97.05% [1][2] - 春节档票房95.1亿元创纪录,同比增长18.64%,观影人次1.87亿同比增长14.5% [2] - 1-4月票房呈现断崖式波动:1月63.7亿元、2月160.92亿元、3月19.25亿元、4月11.98亿元 [1] 院线公司业绩 - 万达电影一季度票房34.2亿元(+44.9%),观影人次6397.9万(+32.7%),营收47.09亿元(+23.23%),净利润8.3亿元(+154.72%) [2][4] - 横店影视票房8.86亿元(+55.17%),营收11.72亿元(+39.15%),净利润3.43亿元(+56.77%) [2][5] - 5家院线公司合计营收69.66亿元(+27.16%),净利润14.15亿元(+129.17%) [4] 影视制作公司分化 - 光线传媒营收29.75亿元(+177.87%),净利润20.16亿元(+374.79%),主要受益于《哪吒2》全球票房158.68亿元(内地154.14亿元) [9][10] - 中国电影营收9.94亿元(-3.13%),亏损1.41亿元,主投影片《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票房6.89亿元不及预期 [8] - 博纳影业营收5.25亿元(+19.13%),亏损9.55亿元,《蛟龙行动》票房仅3.79亿元撤档 [8][9] 重点影片表现 - 《哪吒2》上映7天票房48.4亿元,为光线传媒贡献9.5-10.1亿元收入,密钥延期至6月30日 [10][11] - 万达电影《唐探1900》票房36.03亿元,"唐探"系列累计票房突破123亿元 [4] - 横店影视《熊出没·重启未来》票房8.15亿元,光线传媒《独一无二》累计票房仅1632万元 [5][15] 未来项目储备 - 万达电影暑期档将上映《恶意》《聊斋:兰若寺》《长安的荔枝》等6部新片 [4] - 光线传媒储备《东极岛》《三国的星空》等10部真人/动画电影 [15]
博纳影业累亏24.5亿财务承压临大考 于冬借信托占资被警示48.7%股权冻结
长江商报· 2025-05-26 08:57
公司违规与监管警示 - 博纳影业实控人兼董事长于冬及时任财务负责人齐志因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及信披违规被新疆证监局出具警示函 [2][3] - 2022年通过信托理财渠道向齐志关联方提供资金2.10亿元,2023年向于冬关联方提供资金2.61亿元,合计占用4.71亿元 [3][4] - 被占用资金已于2024年12月末全部归还,但公司未按规定披露相关行为 [4] 实控人财务压力 - 于冬所持博纳影业1.37亿股(占其持股48.7%)被质押及司法冻结 [11] - 市场认为资金占用事件反映于冬财务危机爆发 [10] 公司经营困境 - 2022年至2024年连续三年亏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72亿元、-5.53亿元、-8.67亿元,2025年一季度再亏9.55亿元,累计亏损24.47亿元 [13][14][17] - 营业收入连续三年下滑:2022年20.12亿元(同比-35.6%),2023年16.08亿元(同比-20.06%),2024年14.61亿元(同比-9.12%) [13] - 2024年营收仅为2021年31.24亿元的46.8%,资产减值损失达4.03亿元(同比+132.95%) [14][15] 影视业务表现 - 2024年投资发行影片7部,票房46.97亿元(同比-31.9%),影院票房收入7.2亿元(同比-31.2%) [15] - 主旋律电影《蛟龙行动》耗资10亿元但票房未达预期,上映17天后撤档 [16] - 行业环境恶化:2024年中国电影总票房425.02亿元(同比-22.6%),观影人次10.1亿(同比-22.3%) [15] 财务状况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资产负债率66%,有息负债35.27亿元,货币资金14.85亿元,财务费用0.54亿元 [18] - 子公司7.3亿元信托理财面临展期风险,收回存不确定性 [19] - 2022年IPO募资13.83亿元已耗尽 [14] 公司发展历程 - 于冬1999年创立博纳,发行《我的兄弟姐妹》《天脉传奇》等影片,开创民营电影发行先河 [6] - 2007年获红杉资本等1000万美元首轮融资,2009年完成1亿元第二轮融资 [7][8] - 2010年登陆纳斯达克,2022年回归A股,累计出品电影约230部 [9]
广东布局环珠江口影视产业带:“第一票仓”如何从供给侧突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4 14:51
广东影视产业政策与科技赋能 - 广东发布"影视新政15条",围绕打造环珠江口影视产业带、建立选题库、激励机制、产业体系、科技应用资助、人才引进等形成高集成度政策 [1][2] - 政策提出对采用4K/8K/高帧率/AIGC技术且票房达3000万元的影片给予资金激励,并资助VR电影等新形态作品 [6] - 企业反馈政策降低动漫IP/动画制作成本,推动出海并吸引人才,如第七印象文化称出海资金奖励助力开拓海外市场 [6] 科技驱动影视制作革新 - 《哪吒2》特效由深圳洛克特制作,含1900个镜头,其中"撕裂海面"场景直径达5000米,海水动态模拟难度属动画电影最高级别 [5] - 鳍源科技全球首创电影级水下机器人,负重60公斤、续航2小时,可在1.5米/秒流速中稳定拍摄,已服务《蛟龙行动》等4部作品 [3][4] - AIGC渗透剧本创作/场景绘图/后期制作,参鑫影业立项VR电影,AI辅助分镜与绘图修改 [4][5] 产业基础与集群发展 - 广东2024年出品电影票房51.6亿占全国15.3%,但产业规模与经济地位不匹配,需提升作品影响力 [2] - 广深双核驱动:广州有近万家影视企业(珠影/博纳等),深圳龙岗集聚超200家企业(2024营收1.89亿) [7][9] - 深港国际影视基地已入驻20+团队,覆盖全产业链环节,实现"楼上楼下协作"降低用人成本 [9][10] 人才体系建设 - 行业痛点在于人才短缺导致企业生命力弱,如参鑫影业指出后期制作/技术运用滞后 [10] - 新政支持外引内培:头部机构设工作室、青年人才库、项目孵化留才,并覆盖职业技术工种培养 [11] - 专家建议加强梯队建设,需职业院校补充导演/编剧外的专业技术人才 [11]
京圈电影大佬,折戟
凤凰网财经· 2025-05-21 21:36
公司违规事件 - 董事长于冬及副总裁齐志两次违规占用公司非经营性资金,金额分别超过2亿元及2.6亿元 [10] - 新疆证监局对公司采取责令改正措施,对相关人员出具警示函并记入资本市场诚信档案 [7][10] - 消息公布后公司股价跌至4.41元/股 [8] 电影项目失利 - 春节档影片《蛟龙行动》投资10亿元但仅收回3.5亿元票房,豆瓣评分未达预期 [16] - 该片制作成本是《红海行动》的5倍,需30亿元票房才能回本 [37] - 2023年公司无票房过10亿影片,2024年《传说》《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等中小成本影片票房口碑双失利 [38] 财务与资本状况 - 2023年全年净亏损2.37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亏损累计达3.56亿元 [39] - 短期借款6.18亿元,一年内到期负债8.47亿元,账面现金仅5.17亿元 [43] - 于冬持有的1.37亿股公司股份被司法冻结,占公司总股本10% [43] 行业发展对比 - 公司当前市值60.62亿元,远低于万达电影225.12亿元和光线影业545.94亿元 [36] - 光线传媒通过《哪吒》系列验证动画赛道,中影以《流浪地球》系列巩固科幻优势 [44] - 公司曾垄断80%港片内地发行权,累计参与影片总票房超683亿元 [27][29] 历史发展轨迹 - 2003年成为首家获电影发行牌照的民营企业 [25] - 2010年成为首家在美上市影视公司,2022年登陆深交所募资13.8亿元 [29][32] - 自有影院达101家,形成"投资-制作-发行-放映"全产业链闭环 [29]
京圈电影大佬,折戟
盐财经· 2025-05-21 17:01
公司违规事件 - 董事长于冬及副总裁齐志两次违规占用公司非经营性资金,金额分别超过2亿元及2.6亿元,未按规定披露资金使用情况 [9] - 新疆证监局对公司采取责令改正措施,对于冬、齐志出具警示函并记入资本市场诚信档案 [6][9] - 消息公布后公司股价跌至4.41元/股 [7] 电影项目失利 - 春节档影片《蛟龙行动》投资10亿元仅收回3.5亿元票房,豆瓣评分未达预期导致撤档 [16][15] - 该片制作成本是《红海行动》5倍,需30亿票房才能回本 [36] - 2023年公司无票房过10亿影片,2024年《传说》《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等中小成本影片票房口碑双失利 [37] 财务与资本状况 - 2023年净亏损2.37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亏损累计达3.56亿元 [39] - 短期借款6.18亿元,一年内到期负债8.47亿元,账面现金仅5.17亿元 [38] - 于冬1.37亿股公司股份被司法冻结,占其个人持股48.7% [38] 行业发展对比 - 公司当前市值60.62亿元,远低于万达电影225.12亿元和光线传媒545.94亿元 [35] - 光线传媒通过《哪吒》系列验证动画赛道,中影以《流浪地球》巩固科幻优势 [38] - 公司主旋律商业化模式显露疲态,市场对单一叙事产生疲劳 [30][38] 历史发展轨迹 - 2003-2008年垄断80%港片内地发行权,发行《无间道3》《新警察故事》等卖座片 [25] - 2010年成为首家在美上市中国影视公司,2018年获首家民营院线牌照 [28] - 累计出品影片297部,参与影片总票房超683亿元 [28]
两笔资金合计约4.7亿元被占用 监管部门向博纳影业出具《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
中国经营报· 2025-05-09 22:13
本报记者 张靖超 北京报道 此外,在2023年,博纳影业及其子公司以支付信托理财款等形式,通过第三方向于冬及其关联方提供资 金共计约2.6亿元,构成控股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截至2024年12月末,上述资金占用款项已归还。 博纳影业未按规定披露与控股股东之间发生的非经营性资金往来情况。 《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认为,上述行为违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证监会令第182号) 第三条第一款、《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8号——上市公司资金往来、对外担保的监管要求》(证监会公 告〔2022〕26号)第五条、《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 与格式(2021年修订)》(证监会公告〔2021〕15号)第四十五条第一款、《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 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3号——半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21年修订)》(证监会公告〔2021〕16 号)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其中,于冬作为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未勤勉尽责,对公司上述违规行为负有 责任,违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证监会令第182号)第四条、第五十一条的规定。另 外,于冬作为博纳影业的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违反了《上市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