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EUV(极紫外光刻)
icon
搜索文档
EUV光刻机,七个难关
半导体芯闻· 2025-06-17 18:05
ASML光刻技术发展 - 核心技术创新在于通过粉碎锡滴产生极紫外(EUV)光,每秒引爆五万次以生成等离子体,发射波长13.5纳米的EUV光,用于制造线间距仅几十纳米的先进芯片[1] - 与Cymer实验室合作20年优化EUV技术,最新光刻机造价近4亿欧元,计划将功率从500瓦提升至1000瓦,2033年单晶圆能耗比2018年降低80%[1][8][9] - 采用高数值孔径(NA)光学系统,当前0.33 NA升级至0.55 NA,Hyper-NA方案达0.75 NA,蔡司开发直径超1米的反射镜以实现原子级精度[7][10] 技术合作与研发生态 - ARCNL研究院承担ASML三分之一的年度研发预算(400万欧元),80名科学家专注光刻基础研究,75%博士毕业生加入ASML[2][5] - 特温特大学改进EUV反射镜涂层,70层钼/硅交替堆叠实现71%反射率,接近理论极限75%,解决高功率下的气泡问题[10][11] - 与蔡司、全球技术大学形成研发网络,模式类似飞利浦NatLab,但ASML年研发投入超40亿欧元维持长期技术领先[4][6] 未来技术路径 - 探索6.7纳米短波长光源(钆替代锡),但面临光子能量分布不均导致的随机噪声问题,商业化可能性较低[13] - 高NA光刻机采用32G加速度掩模版支架,AI芯片需多光罩拼接或推动行业采用更大尺寸掩模版[15] - 开发EUV计量技术,通过光脉冲泛音效应检测5-10纳米结构,光声学方法实现三维芯片层析成像[17] 替代方案与竞争格局 - 评估自由电子激光器(FEL)作为备选,因体积庞大(需整栋建筑)和维护复杂被放弃,中国或将其用于自主光刻研发[19] - 中国尝试等离子体源EUV技术,华为参与研发,但ASML已确立技术路线领先优势[20] - 摩尔定律演进放缓,芯片节点尺寸缩减率从70%降至20%,通过3D堆叠和晶体管排列优化维持密度提升[6][15]
EUV光刻机,要过七关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17 09:34
核心观点 - ASML通过极紫外(EUV)光刻技术推动芯片制造工艺进步,最新EUV光刻机可打印8纳米线距的芯片图案,并计划通过高数值孔径(High-NA)和Hyper-NA技术进一步提升精度和效率[6][7] - 阿姆斯特丹纳米光刻高级研究中心(ARCNL)与ASML深度合作,专注于EUV技术基础研究,包括光源优化、反射镜涂层改进等,每年获得ASML约400万欧元资助[2][4] - EUV光刻机通过每秒引爆5万次锡滴产生等离子体发射13.5纳米波长光,ASML计划将频率提升至6万次/秒并将功率从500瓦增至1000瓦,同时降低能耗[1][8][9] - 行业面临物理极限挑战,芯片元件尺寸缩小速度从每代70%降至20%,但通过3D堆叠等创新仍可提升晶体管密度[6] - ASML探索多种技术路径包括更短波长(6.7/4.4纳米)、更大掩模版、自由电子激光器等替代方案,但成本效益仍是关键考量[14][16][21] 技术进展 光源优化 - 采用"披萨"状锡滴粉碎技术,通过额外激光轻击产生微滴提升EUV光产出效率,计划引入固体激光器降低能耗[9] - 当前EUV系统功率500瓦,目标提升至1000瓦,预计2033年单晶圆能耗比2018年降低80%[8] - 研究钆替代锡作为6.7纳米波长光源材料,但更短波长面临光子能量分布不均导致的随机噪声问题[14][15] 光学系统 - 高数值孔径(High-NA)设备将开角从0.33提升至0.55,需1米直径反射镜;Hyper-NA目标0.75开角,可通过调整镜片位置实现[7] - 反射镜采用70层钼/硅交替涂层,反射率达71%接近理论极限75%,通过"磁控溅射"技术实现10纳米级精密堆叠[11] - 解决EUV功率提升导致反射镜气泡问题的秘密材料配方已研发成功[12] 制造工艺 - High-NA光刻机采用掩模版放大技术导致曝光时间延长,通过32G加速度扫描补偿,目标进一步提升速度[17] - AI芯片设计规模超出单掩模版容量,需多部分投影拼接,或推动行业采用更大尺寸掩模版标准[17] - EUV光被用于纳米结构测量,光声学技术可通过声波实现芯片三维结构检测[19] 行业生态 - ASML年研发投入超40亿欧元,与蔡司、ARCNL、多所大学形成完整研发生态系统[4][7] - ARCNL约75%博士毕业生加入ASML,延续类似飞利浦NatLab的基础研究模式但避免被商业目标束缚[4][5] - 中国尝试自主研发EUV技术,华为研究等离子体源,可能采用自由电子激光器作为替代方案[22]
光掩模,关键挑战
半导体芯闻· 2025-05-22 18:40
光刻技术发展中的关键挑战 - EUV光刻掩模成本高昂,制造、维护和更换的总费用显著高于非EUV掩模,且生命周期内价格差异巨大[1] - 非EUV光刻面临旧工具折旧问题,引入新工具将导致每小时掩模成本增加500美元,对低产量零件和价格敏感市场造成困扰[1] - EUV掩模寿命短于DUV或浸没式光刻掩模,需频繁清洁和备用掩模,进一步增加总成本[3] - EUV扫描仪需要更高剂量以实现最佳图案印刷,导致实际吞吐量低于规格,每小时处理晶圆数量线性减少[3] - 专用EUV掩模检测工具昂贵且使用频率低,每次使用成本高,推高整体掩模成本[4] - 循环时间成为比成本更大的问题,缩短原型制作和交付新设计时间是EUV扩大用户群的关键[4][5] EUV与非EUV的应用策略 - 新AI芯片开发倾向于在更便宜的193i节点验证,而非直接从EUV节点开始,待产量提升后再考虑EUV[2] - EUV主要用于大批量或极高价值产品,行业已接受其高掩模成本[2] - 非EUV前沿节点面临与EUV相似的挑战,公司需在预算和光刻限制间寻找平衡[2] - 曲线掩模等技术同时适用于EUV和非EUV光刻,帮助提升图形质量以保持竞争优势[2] - 内存行业因吞吐量考虑不使用薄膜,但需承担更频繁清洁和备用掩模的成本[3][14] 多重曝光技术的必然性 - EUV未来必然需要多重曝光技术,高数值孔径(high-NA)将使用多重曝光避免超高数值孔径需求[6] - 目前所有大批量生产节点采用单次曝光EUV,但研发中公司都在为下个节点研究EUV多重曝光[7] - 英特尔明确将在14A节点使用高NA EUV,因单次曝光无法满足规格要求[7] - 多重曝光技术可延长EUV寿命,半场高NA在成本上难以与多重曝光EUV竞争[7] - 早期EUV生产实施可能已是双重曝光接触层,因当时抗蚀剂不足支持单次曝光[8] 掩模材料与工艺演进 - EUV掩模从二元反射型演进至衰减型/低折射率反射型,改善图像对比度和减少晶圆图案问题[10] - 研究不同n和k值掩模材料以优化特定图案性能,选择性匹配吸收体特性可获更好成像效果[10] - 金属氧化物抗蚀剂比传统CARs具有更高对比度和更好耐蚀性,尤其适用于接触层和柱层[10][11] - 掩模空白特性定制化(如吸收体厚度调整)是扩大晶圆工艺裕度的重大机会[11] - 锡基外的新元素(如碲、锑)抗蚀剂研究旨在通过新化学方法获得更高EUV吸收[12] EUV薄膜的挑战与改进 - EUV薄膜面临传输率和耐用性双重挑战,光需两次穿过薄膜导致20%能量损失[14][15] - 当前多晶硅薄膜反射DUV光需特殊DGL膜过滤,额外造成20%吞吐量损失[15] - 碳纳米管薄膜对DUV反射少且EUV传输率更高,但当前仅能承受不到1万次晶圆曝光[15] - 薄膜更换需重新检查掩模,过程昂贵复杂且缺乏标准化,影响吞吐量和掩模管理[16] - 大芯片(如800平方毫米GPU)需薄膜避免致命缺陷,而内存应用可依赖冗余功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