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cense out

搜索文档
创新药行业有多火爆?券商策略会门外都是人,TMT基金也来跨界关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4 22:44
创新药行业热度 - 创新药板块迎来向上拐点 百利天恒ASCO年会数据吸引130多家机构参与 券商医药策略会现场火爆 [1] - 万得创新药指数年内涨28.65% 港股创新药指数涨64.86% TMT/电子/计算机基金跨行业配置创新药股 [3] - 5月6日至6月13日 舒泰神涨241.94% 常山药业涨141.32% 华纳药厂涨68.13% 一品红涨43.89% [4] 市场参与特征 - 非医药背景基金经理关注财务数据 医药背景分析师侧重靶点/临床数据横向对比 TMT基金经理聚焦消费医疗属性如定价/市场规模 [4] - 小市值公司凭借突破性疗法品种领涨 舒泰神血友病药国内销售峰值预计超20亿元 一品红痛风药AR882完成全球Ⅲ期入组 [5][6] - 机构配置逻辑转向"出海预期" 中国创新药从license in转向license out 2023年对外授权项目首超引进项目 [6][7] 行业驱动因素 - 跨国药企加速扫货中国创新资产 2024年license out项目超30个 恒瑞医药等进入全球合作榜单前十 双抗等品种交易价格被竞标推高 [7][9] - 中国临床研发效率优势显著 新药研发成本仅为美国1/3-1/5 2024年研发药物达6280种 较十年前增长1200% [10][11] - 专利布局突破 中国占全球创新药管线36% ADC/双抗领域表现突出 跨国药企借中国管线应对专利悬崖 [9][11] 行业现状与挑战 - 头部药企依赖融资维持研发 年投入数十亿元 集采涉及435个品种 医保支付能力制约回报 [8] - 靶点同质化严重 部分创新药企产品未能上市 行业指数波动受融资难度影响 [8] - 政策催化行情 临床数据全球对标提升信心 跨国药企通过单产品交易低成本补充管线 [9][11]
医药 - 周度行情前瞻暨个股推荐(ASCO方向)
2025-06-09 09:42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医药行业、创新药行业 - **公司**:三生制药、辉瑞、石药集团、信达生物、百济神州、益民医药、万邦德、安立康、华森制药、迈普医学、海翔药业、中国抗体、全信生物、再鼎医药、巨子生物、德琪医药、嘉和生物、罗氏、强生、新诺威、泽璟制药、恒瑞医药、千红制药、安进公司、宜联生物、应恩生物、Biotech公司、赛鼎医药、德井制药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创新药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 **市场规模增长潜力大**:预计2030年国内创新药市场规模将从目前的5500亿元突破至2万亿元,未来五到六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在24%以上,未来三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超过30%[1][8] - **国际地位提升**:全球共有1840个靶点,中国覆盖41%;全球热门20个靶点中,中国覆盖80%,18个靶点占比超50%;Claudin 18.2和GPRC5D靶点覆盖率超80%;first in class数量超欧洲和日本,居全球第二[9] - **研发进展良好**:在全球3212个赛道中,中国覆盖40%适应症;716项赛道中,中国研发进度排名全球第一,占比22%,美国排名第一的赛道占比为38%[10] - **BD情况向好**:2024 - 2025年一季度license out数量超license in;2024年license out量同比增长6%,总金额增长26%,首付款增长16%;2025年一季度license out量同比增长32%,交易总金额同比增长250%至360亿美元,首付款从3.6亿美元增至8亿美元;交易总金额55%流向美国,其次是英国、德国和瑞士等国家[1][11] 创新药板块走强原因 - **大BD项目屡创新高**:海外MNC公司购买中国分子比例从2017年零增长提升至42%[1][6] - **国产创新公司扭亏**:2025年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等国产创新公司逐渐扭亏,预计2026年更多公司实现盈利[1][6] - **国内创新环境改善**:国内创新环境明显改善,推动创新药板块发展[1][6] 各公司情况 - **信达生物**:PD - 1/IL - 2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IBI363在非小细胞肺癌后线鳞癌治疗中PFS达9.3个月,结直肠癌治疗中表现良好;GLP - 1类双靶点减肥药玛仕度肽预计6月获批上市;预计今年达成重大BD交易;目前估值目标2000亿人民币,2024年新上市产品销售额预计达200亿人民币[3][14][15][19] - **石药集团**:全年内生业务触底,二至四季度环比改善;确认约10亿元BDI授权收入;下半年预计有三个重大BD交易,每笔约50亿美元;Egide项目在非小细胞肺癌领域数据优异,准备启动注册临床并申请FDA BTD资格,潜在BD交易金额至少50亿美元;市值目标提升至2000亿元[2][21][22][23] - **百济神州**:6月26日研发日公布重要数据;港股市值约2000多亿港元;CDK4抑制剂产品有望替代现有疗法CEK46,年销售额超50亿美元;Raf突变信号通路抑制剂有望取代奥希替尼,年销售额超50亿美元;全年收入指引50 - 51亿美元,有望扭亏为盈[24][25] - **三生制药**:与辉瑞合作开发PD - 1和VEGF双抗项目,总金额60亿美元,首付款12.5亿美元;三季度可能收到首付款并完成交易;辉瑞年底至明年初启动707项目海外临床开发;目标市值1000亿港元[1][12][26] 行业趋势和投资机会 - **行业趋势**:医药行业呈现量的增长和价值回归趋势,创新药领域预计2025年贯穿全年,未来三年持续看好[13] - **投资机会**:港股推荐石药集团、百济神州和三生制药;A股推荐新诺威、泽璟制药和恒瑞医药;特别看好千红制药,两大创新药有望使其市值从110亿人民币增长至200亿人民币[13]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本周医药板块市场表现**:中药上涨0.6%,医药商业上涨1%,医疗器械上涨1.4%;A股涨幅前三为益民医药(上涨60%)、万邦德(上涨41%)和安立康(上涨35%),下跌前三为华森制药(下跌12%)、迈普医学(下跌9%)和海翔药业(下跌7%);恒生生物科技本周上涨4.5%,年初至今累计涨幅47.8%;港股创新药表现优于A股,涨幅前三为中国抗体(上涨43%)、全信生物(上涨28%)和再鼎医药(上涨23%),下跌前三为巨子生物(下跌16%)、德琪医药(下跌13%)和嘉和生物(下跌12%)[3][4] - **小细胞肺癌领域竞争格局及进展**:主要以ABCLON类药物及CE类免疫疗法为主;安进公司C3DRS双抗Tara总生存期达13.6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27%,客观缓解率35%;存在ADC和TCE两类竞争,宜联生物等公司产品显示较高ORR;德井制药C3DR L3 TCR - T疗法展现60%的ORR,三级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28]
36氪精选:2025,中国优质新药「怎么卖」,大厂们给出了明牌
日经中文网· 2025-03-21 14:03
创新药出海趋势 - 2025年开年以来,创新药出海势头强劲,已披露多笔十亿美元级别交易,如信达生物与罗氏达成10亿美元ADC产品授权,先声药业与艾伯维达成超10亿美元多发性骨髓瘤药物授权[3] - 2024年国内创新药出海总数近百笔,披露金额接近600亿美元,为国产新药出海完成重要开篇[4] - 药明生物CEO称第一批"扫货团"已相继来中国且意愿非常强,显示市场对中国创新药的认可[4] 中国创新药实力 -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中国创新药实力"已经不容忽视",Endpoints New甚至认为中国生物技术发展正在"威胁美国制药商主导地位"[4] - 跨国药企在评估全球管线时经常发现中国公司数据最好,虽然未必是真正的FIC/BIC,但Me Too和Me Better产品已能满足需求[6] - 中国创新药凭借性价比优势成为跨国药企青睐对象,去中国淘金被行业人士称为"公开的秘密"[5] 跨国药企偏好变化 - 跨国药企开始对更早期甚至未进入临床阶段的项目展现兴趣,打破"MNC喜欢稳定性"的刻板印象[6] - 海外企业偏好"clean"交易,直接收购单品而非技术平台,这导致Biotech自研平台可能成为沉没成本[6] - 说服大厂买家的核心在于科学优秀性和商业可行性,需突出数据优势并提前做好竞品分析[7] NewCo交易模式 - NewCo模式通过金融资本在海外成立新公司,中国药企可授权管线获取现金及股权补偿,理想结局是被MNC并购或美股上市[7] - 2024年恒瑞医药、康诺亚、嘉和生物等成功案例引发关注,2025年康诺亚再达成3.38亿美元自免药物NewCo交易[8] - 2024年公开的6起NewCo交易总金额80亿美元,但首付款仅2亿美元左右,显示Biotech在此模式中处于被动地位[9] NewCo模式挑战 - NewCo适用于难以直接license out或出价不及预期的非核心管线,无法根本解决Biotech短期退出问题[8] - 强势美元资本介入虽降低海外市场进入成本,但文化差异和管理磨合仍是挑战,特别是对未融入海外圈子的中国企业[9] - 华人企业在海外面临圈子壁垒,除非管理层有长期海外经历,否则即使聘请白人团队也可能存在信任和文化磨合问题[9]
2025,中国优质新药「怎么卖」,大厂们给出了明牌
36氪· 2025-03-05 08:09
创新药出海趋势 - 2025年初创新药出海势头强劲,已披露多笔十亿美元级别交易,如信达生物与罗氏合作的ADC产品潜在里程碑付款达10亿美元,先声药业与艾伯维合作的多发性骨髓瘤药物里程碑付款超10亿美元[2] - 2024年国内创新药出海总数近百笔,披露金额接近600亿美元,为国产新药出海叙事完成重要开篇[3] - 药明生物首席执行官称第一批"扫货团"已来中国且意愿强烈,药明生物作为全球CDMO巨头拥有700家客户,对市场风向感知敏锐[3] 跨国药企的偏好与策略 - 跨国药企逐渐偏好从中国以更低价格获得类似分子,而非花费百亿美元收购美国Biotech,赛诺菲高管公开表示"不在意创新源自何处"[4] - 海外投资人和企业人士直言"去中国淘金是公开的秘密",中国公司的产品数据表现优异,虽未必是FIC或BIC,但Me Too和Me Better已足够满足需求[4] - 跨国药企对更早期甚至未进入临床阶段的项目展现兴趣,偏好"clean"交易,直接收购单品而非技术平台[5] NewCo交易模式的特点与挑战 - NewCo模式通过金融资本在海外成立新公司,中国药企将管线剥离授权并获取现金及股权补偿,理想预期是被MNC并购或美股上市[7] - 2024年公开披露的6起NewCo交易总金额达80亿美元,但首付款仅2亿美元左右,Biotech实际是被动参与者且首付款价格低[7][8] - NewCo模式无法根本性解决Biotech短期退出问题,被并购或上市可能是几年后的事,Biotech需考虑能否撑过回购条款[8] 海外市场拓展的挑战 - 海外市场拓展依赖圈子文化,华人找华人、白人找白人,除非管理层在海外长期工作生活并能融入白人圈子[8] - 文化认知差异导致信任建立需要过程,如"中国人对效率的极致追求"可能难以被白人团队完全理解[9] 交易谈判的关键因素 - 说服大厂买家的核心在于科学优秀和商业赚钱,需重点突出临床数据优势并提前分析竞品[6] - 企业需权衡待价而沽或马上卖出,考量因素包括临床数据后的产品溢价和企业预期带来的不确定性[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