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C产品

搜索文档
和铂医药20250701
2025-07-02 09:24
纪要涉及的公司 和铂医药、阿斯利康、大冢、石药、再生元、赛诺菲、Fizer、大众公司、AZ(阿斯利康)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技术平台优势**:和铂医药拥有 h2l2 普通抗体平台和 HCAb 全人源单中链抗体平台,HCAb 是全球唯一专利保护平台,结构简单、分子量小,适合双抗或多抗开发,减少轻重链错配,提高生产良率和产率,在 TCE 领域优化疗效与安全性平衡,在表达丰度较低的靶点上表现出色,还拓展至细胞治疗、双抗 ADC 等领域[2][4][5][6] - **合作项目成果**:和铂医药与阿斯利康、大冢等公司建立多个合作项目,2025 年上半年完成四项重大 BD,与阿斯利康达成第三次长期项目合作,合作涉及 2+X 个项目,两个已达 PCC 阶段,计划年底前推进;与阿斯利康合作模式类似再生元与赛诺菲,预计重磅产品数据发布后市值显著提升[2][3][7][9] - **产品管线进展**:一款针对重症监护领域的三安产品预计 2025 年下半年或 2026 年初获批,已与石药进行商业化权益合作;TCM 单抗和双抗项目在 2 型炎症通路有巨大市场潜力;超长效单抗药物 Tespar 已上市,销售额达 12.5 亿美元,下一代超长效单抗药物预计 2029 - 2030 年上市;Tesla 双抗具备超长效特点;TCM 单抗二期数据 2026 年中下半年读出,双抗今年内 IND;在 B 细胞耗竭通路上与大冢公司展开相关研究,阿斯利康进行大一期临床试验并顺利入组接近 100 例患者;monsanta ADC 产品已卖给 Fizer,计划开展 360 万的大一期临床试验,CLAUDIN 10 八点二和 mesothelin ADC 两个品种临床试验进展顺利[2][10][11][12][13][14] - **财务状况与规划**:截至 2025 年 BD 总额超 60 亿美金,2024 年 CR 服务收入近千万美金,2025 年和 2026 年将收到 5000 万至 8000 万美元里程碑支付;2025 年上半年启动 2.4 亿港币回购计划,已使用约 1.1 亿港币,预计年底现金储备达 4 到 5 亿美金;未来有超 100 亿美元里程碑储备保障收入、现金流和盈利能力[15][16][17] - **公司优势与策略**:在抗体双抗领域优势显著,骨架无轻链,无轻重链错配问题,生产良率达 100%;具备优质分子和强大 BD 能力,BD 团队从未依赖 FA 或投行;与跨国公司合作经验丰富,通过子公司小型合作逐步发展到大型合作;过去因市场环境不佳早期授权产品,现计划将有潜力分子开发到一二期后再授权,推进减肥增肌等新机制产品,商业化重点开发自免领域产品矩阵[18][19][22][23]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官司进展**:和铂医药与安静的官司预计 2026 年 1 月开庭,开庭前为准备阶段,不排除开庭前达成和解[20] - **减脂增肌项目**:减脂增肌项目预计明年进入临床 IND 阶段,采用双抗形式,是全新机制,已吸引众多基金和 MNC 关注;设立 Elancee 子公司专注减肥增肌相关产品[25][26] - **与阿斯利康合作细节**:阿斯利康认购 1.05 亿港元,占股 9.15%,增发价格 10.74 港元高于当前股价;合作持续十年,初期五年后续可延长五年,每年交付数个分子项目,首付款 1.75 亿美金,里程碑支付 44 亿美金;阿斯利康挑选两个分子进一步研究,预计 2025 年或 2026 年看到 RND 进展,分子有望快速进入临床阶段,阿斯利康支付预付款后有权选择是否继续投资并行使优先选择权[7][8][27][28]
迈威生物-U(688062):两项BD落地 驱动公司现金流优化 BD战略能力获强印证
新浪财经· 2025-06-28 16:30
授权交易 - 迈威生物授权齐鲁制药在大中华区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注射用阿格司亭α(迈粒生),交易金额包括3.8亿元人民币首付款和最高5亿元人民币的总交易额,以及最高两位数百分比的特许权使用费 [1] - 迈威生物授权Calico在除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范围内开发、生产和商业化IL-11靶向治疗药物(包括9MW3811),交易金额包括2500万美元首付款和最高5.71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按净销售额计算的阶梯式特许权使用费 [1] 现金流与商业化 - 两项交易首付款合计超5.6亿人民币(3.8亿+1.8亿),直接缓解公司资金压力(2024年现金余额约12.28亿元) [2] - 迈威生物可借助齐鲁制药在肿瘤领域的成熟渠道加速升白药市场渗透 [2] - 与Calico合作,为抗衰老药物商业化铺路,同时回笼资金支持核心管线研发 [2] 技术平台与自主研发 - 两项BD标的(8MW0511、9MW3811)均为迈威自研(in-house),交易落地验证其长效融合蛋白技术以及LALA修饰技术的差异化竞争力 [3] - 8MW0511是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HSA融合长效G-CSF,采用白蛋白长效融合技术开发,避免PEG修饰的毒性风险,免疫原性风险低,利用酵母系统生产,效率高、成本低 [3] - 9MW3811采用LALA修饰技术,能够消除其与多种Fc受体(FcγRs)的结合,降低与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后Fc介导的可能毒性风险,临床数据证实其在人体内长半衰期的特点 [4] - 9MW3811在肺纤维化疾病(IPF)等领域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已在中、澳、美三地获批开展临床 [4] - 9MW3811通过阻断IL-11与IL-11R的结合,抑制IL-11下游信号通路的活化,在多个临床前药效模型中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治疗效果 [4] - 9MW3811与抗PD-1抗体联用时,显著促进CD8+T淋巴细胞浸润,改善抗PD-1抗体引起的T细胞耗竭状态,表现出更好的联合抗肿瘤药效 [4] 核心资产与技术壁垒 - 在ADC领域,公司拥有自主技术平台(IDDC),孕育NECTING-4、B7H2、TROP2、CDH17、CLDN1多款靶点以及MF-6等新型Payload的ADC产品 [5] - NECTIN-4 ADC联用特瑞普利单抗在尿路上皮癌中读出了BIC数据 [5] - 在TCE领域,公司优化TAA靶点选择以及空间位阻设计,降低细胞因子综合征(CRS)风险 [5] - 首发管线2MW7061(LILRB4×CD3)针对单核细胞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通过1+2构型(双Fab抗LILRB4 + 单链抗CD3)实现靶向依赖性T细胞激活 [5] - 临床前模型显示显著抑瘤效果,非人灵长类毒理研究安全性良好 [5] - 平台支持实体瘤TAA靶点开发(如CLDN18.2等),探索"TCE+PD-1"或"TCE+ADC"联用 [5] - 公司与英矽智能合作,利用AI加速靶点筛选与评估 [5] 盈利预测 - 预计公司2025-2027年营收分别为8.51、15.14、20.8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25.97%、77.91%、37.38% [6] - 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91、-2.8、1.04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3.4%、52.65%、137.14% [6]
北水动向|北水成交净买入25.89亿 美团(03690)继续受追捧 小米(01810)遭北水抛售超15亿港元
智通财经网· 2025-06-24 17:55
港股通资金流向 - 6月24日北水成交净买入25.89亿港元,其中港股通(沪)净买入8.12亿港元,港股通(深)净买入17.77亿港元 [1] - 北水净买入前三个股:美团-W(03690)、中芯国际(00981)、建设银行(00939) [1] - 北水净卖出前三个股:小米集团-W(01810)、腾讯(00700)、阿里巴巴-W(09988) [1] 个股买卖数据 - 美团-W(03690)净买入5.14亿港元,买入额18.10亿港元,卖出额12.96亿港元 [2] - 小米集团-W(01810)净卖出10.83亿港元,买入额19.62亿港元,卖出额30.45亿港元 [2] - 中芯国际(00981)净买入3.94亿港元,买入额12.56亿港元,卖出额8.62亿港元 [2] - 腾讯控股(00700)净卖出5.63亿港元,买入额5.75亿港元,卖出额11.38亿港元 [2] - 泡泡玛特(09992)净买入2.64亿港元,买入额10.50亿港元,卖出额7.86亿港元 [2] 港股通(沪)活跃股 - 信达生物(01801)净买入5.99亿港元,买入额7.47亿港元,卖出额1.48亿港元 [4] - 小鹏汽车-W(09868)净卖出4.21亿港元,买入额1.35亿港元,卖出额5.56亿港元 [4] 个股消息面分析 - 美团-W(03690)获净买入7.85亿港元,因美团优选业务收缩聚焦优势区域,闪购和小象超市优先级提升 [6] - 中芯国际(00981)获净买入7.23亿港元,因美商务部计划撤销部分芯片企业在华技术豁免政策 [6] - 建设银行(00939)获净买入6.93亿港元,因H股低估值优势及股息率吸引力 [6] - 信达生物(01801)获净买入5.99亿港元,因CLDN-18.2 ADC产品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 [7] - 泡泡玛特(09992)获净买入5.26亿港元,因供应链能力提升及运营模式优化 [7] - 阿里巴巴-W(09988)遭净卖出7.51亿港元,因饿了么和飞猪业务合并 [8] - 小米集团-W(01810)遭净卖出15.51亿港元,因新车型YU7即将上市 [9]
国产创新药持续出海 中国生物制药标志性授权交易落地在即
证券时报网· 2025-06-12 13:42
公司战略与对外授权进展 - 对外授权已成为中国生物制药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多项资产具备对外授权潜力,有望扩大国际化收入并开启第二增长曲线 [1] - 公司已梳理潜在对外授权产品并按优先级接触,多款产品从年初起收到合作意向,潜在交易对象包括头部跨国药企和明星创新药企业 [1] - 2025年起BD交易将成为公司经常性收入和利润来源,2024年预计至少达成1个重量级out-license交易,更多交易或于2024年底至2025年初达成 [1] 核心产品管线与市场价值 - 具备对外授权潜力的资产包括PDE3/4抑制剂TQC3721(全球开发进度第二)、HER2双抗ADC TQB2102、EGFR/cMET ADC TQB6411、四代EGFR抑制剂TQB3002等 [1][3] - PDE3/4抑制剂TQC3721于6月9日获CDE批准开展III期临床,同类产品Verona获批后股价累计涨幅达281.49% [2] - ADC平台受国际巨头关注,石药集团EGFR-ADC潜在交易达50亿美元,百利天恒双抗ADC授权BMS创84亿美元单笔交易纪录 [2] 研发进展与全球竞争力 - HER2双抗ADC TQB2102已进入III期临床,EGFR/cMet双抗ADC TQB6411临床申请获受理,四代EGFR抑制剂TQB3002获批在美开展临床试验 [3] - 公司管线覆盖高价值靶点领域:代谢疾病(GLP-1、FGF21)、肿瘤(ADC、双抗)及呼吸系统(PDE3/4),技术布局获国际认可 [3] - 2021年公司自主研发的ROCK2抑制剂TDI01创中国口服小分子药物对外授权里程碑,新交易将再创新篇章 [5] 行业趋势与市场表现 - 2025年Q1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达41起,总金额369.29亿美元,接近2023年全年水平 [4] - 2015-2024年中国活跃创新药管线从数百个增至3575个,中国生物制药以125个在研项目位列全球第15位、中国第2位 [4] - 港股创新药ETF 2024年涨幅约60%,反映行业景气度提升,国产新药全球价值进入持续兑现期 [4]
又一预告!中国生物制药重磅BD即将达成 中国创新药“Deepseek时刻”到来?
新浪财经· 2025-06-12 12:43
中国创新药行业动态 - 中国创新药行业迎来"Deepseek时刻",多家企业宣布重磅BD交易,引发全球市场关注 [1] -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达41起,总金额369.29亿美元,接近2023年全年水平 [5] - 港股创新药ETF今年以来涨幅约60%,三生制药、石药集团等相关个股大幅上涨 [6] 中国生物制药BD战略 - 公司宣布将对外授权交易作为关键战略目标,预计2025年起BD交易将成为经常性收入和利润来源 [2] - 公司透露今年至少有一个重量级license-out交易落地,多个产品已收到合作意向 [2][3] - 潜在交易对象涵盖头部跨国药企和明星创新药企业 [3] 中国生物制药研发管线 - 具备对外授权潜力的资产包括PDE3/4、HER2双抗、HER2双抗ADC、FGF21、EGFR/cMETADC、四代EGFR等 [3] - PDE3/4抑制剂TQC3721获批开展Ⅲ期临床,开发进度全球第二 [3] - HER2双抗ADC TQB2102获批开展Ⅲ期临床,EGFR/cMet双抗ADC TQB6411临床申请获受理 [4] 中国生物制药临床成果 - 2025年ASCO年会上发布12项口头报告,其中4项为LBA,创中国药企历史新高 [4] - "得福组合"在多个癌症适应症临床试验中取得PFS重大突破 [4] - 安罗替尼在三阴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多个适应症展现持续增长潜力 [4] 行业BD交易案例 - 三生制药将PD-1/VEGF双抗SSGJ-707授权给辉瑞,交易总金额60.5亿美元 [5] - 石药集团预告三项潜在交易合计约50亿美元,其中包含EGFR-ADC产品 [2][5] - 联邦制药将GLP-1/GIP/GCG受体激动剂UBT251授权给诺和诺德,获得2亿美元预付款 [5] 行业研发进展 - 2015-2024年中国本土企业活跃创新药管线从数百个增至3575个,首次登顶全球 [6] - 中国生物制药以125个在研项目位列全球药企第15位、中国药企第2位 [6] - 自研管线规模已超越艾伯维、武田等跨国制药巨头 [6]
华东医药(000963):工业带动利润高增 期待后续创新催化
新浪财经· 2025-05-07 16:43
财务表现 - 2024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19.06亿元,同比增长3.16%,扣非归母净利润33.52亿元,同比增长22.48% [1] - Q4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4.28亿元,同比增长1.94%,扣非归母净利润8.7亿元,同比增长42.7% [1] - 工业板块2024年营收138.11亿元(含CSO业务),同比增长13.05%,扣非归母净利润28.76亿元,同比增长29.04% [1] - 工业微生物板块2024年销售收入7.11亿元,同比增长43.12% [1] - 商业板块2024年营收270.92亿元,同比增长0.41% [1] - 医美板块2024年营收23.26亿元(剔除内部抵消因素),同比下降4.94%,其中国内医美业务收入11.39亿元,同比增长8.32% [1] 创新管线进展 - 肿瘤领域:ROR1 ADC产品HDM2005于2025年2月获FDA孤儿药资格认证,多款创新靶点ADC项目计划2025年Q2/Q3中美双报,PDL1/VEGF/TGF-β三抗2025年3月完成NSCLC1b期首例患者给药 [2] - 内分泌领域:口服GLP-1受体激动剂HDM1002取得2期积极顶线结果,计划2025年4月完成3期首例入组,GLP-1R/GIPR双靶点激动剂HDM1005完成II期全部患者入组并计划Q4启动3期临床 [2] - 自免及罕见病领域:自研产品HDM3010正在进行白癜风3期临床 [2] 业绩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51.99亿元、489.05亿元、520.3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0.41亿元、45.45亿元、51.73亿元 [3] - 对应2025-2027年PE分别为16.75倍、14.89倍、13.08倍 [3]
恒瑞医药通过港交所聆讯,“A+H”布局落地在即
华尔街见闻· 2025-05-06 09:11
公司H股上市计划 - 公司计划最快本月完成H股发行并挂牌交易 这将是2000年登陆A股后的首次对外股权融资 [2] - H股上市是"创新+国际化"双轮驱动战略的重要一步 从2024年12月宣布拟上市到2025年5月通过聆讯仅用时五个月 [3] 上市战略意义 - 香港资本市场背靠中国面向全球 拥有庞大国际投资者基础和成熟医药投资生态 有助于打开海外资本和合作大门 [5] - 港股上市提供更灵活融资工具 补足"出海征战"所需资金 [5] - 上市有助于拓展海外业务和国际研发合作 增强国际布局 实现海外市场突破 [6] - 当前美元走弱背景下 中国优质巨头公司赴港上市有望承接回流资金 [7] 国际化进展 - 产品已进入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 在欧美日等高门槛市场获得20多个注册批件 [8] - 全球布局14个研发中心 开展超过20项海外临床试验 [8] - 多款ADC产品获FDA快速通道认定 [8] - 2024年与默沙东签订19 7亿美元Lp(a)抑制剂授权协议 首付款达2亿美元 刷新对外BD交易纪录 [10] 财务与研发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279 85亿元 同比增长22 6% 归母净利润63 37亿元 同比增长47 3% [11] - 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大增近37% [11] - 累计研发支出达460亿元 持续保持高研发投入 [11] 未来战略方向 - 募资主要用于创新药研发 国际化拓展及补充营运资金 打通海外市场"最后一公里" [11] - 从"A股单平台"升级为"A+H双平台" 以更开放姿态参与全球创新药价值重塑 [11] - 战略定位从"国内创新药领跑者"向"全球制药公司"转型 [11]
36氪精选:2025,中国优质新药「怎么卖」,大厂们给出了明牌
日经中文网· 2025-03-21 14:03
创新药出海趋势 - 2025年开年以来,创新药出海势头强劲,已披露多笔十亿美元级别交易,如信达生物与罗氏达成10亿美元ADC产品授权,先声药业与艾伯维达成超10亿美元多发性骨髓瘤药物授权[3] - 2024年国内创新药出海总数近百笔,披露金额接近600亿美元,为国产新药出海完成重要开篇[4] - 药明生物CEO称第一批"扫货团"已相继来中国且意愿非常强,显示市场对中国创新药的认可[4] 中国创新药实力 -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中国创新药实力"已经不容忽视",Endpoints New甚至认为中国生物技术发展正在"威胁美国制药商主导地位"[4] - 跨国药企在评估全球管线时经常发现中国公司数据最好,虽然未必是真正的FIC/BIC,但Me Too和Me Better产品已能满足需求[6] - 中国创新药凭借性价比优势成为跨国药企青睐对象,去中国淘金被行业人士称为"公开的秘密"[5] 跨国药企偏好变化 - 跨国药企开始对更早期甚至未进入临床阶段的项目展现兴趣,打破"MNC喜欢稳定性"的刻板印象[6] - 海外企业偏好"clean"交易,直接收购单品而非技术平台,这导致Biotech自研平台可能成为沉没成本[6] - 说服大厂买家的核心在于科学优秀性和商业可行性,需突出数据优势并提前做好竞品分析[7] NewCo交易模式 - NewCo模式通过金融资本在海外成立新公司,中国药企可授权管线获取现金及股权补偿,理想结局是被MNC并购或美股上市[7] - 2024年恒瑞医药、康诺亚、嘉和生物等成功案例引发关注,2025年康诺亚再达成3.38亿美元自免药物NewCo交易[8] - 2024年公开的6起NewCo交易总金额80亿美元,但首付款仅2亿美元左右,显示Biotech在此模式中处于被动地位[9] NewCo模式挑战 - NewCo适用于难以直接license out或出价不及预期的非核心管线,无法根本解决Biotech短期退出问题[8] - 强势美元资本介入虽降低海外市场进入成本,但文化差异和管理磨合仍是挑战,特别是对未融入海外圈子的中国企业[9] - 华人企业在海外面临圈子壁垒,除非管理层有长期海外经历,否则即使聘请白人团队也可能存在信任和文化磨合问题[9]
2025,中国优质新药「怎么卖」,大厂们给出了明牌
36氪· 2025-03-05 08:09
创新药出海趋势 - 2025年初创新药出海势头强劲,已披露多笔十亿美元级别交易,如信达生物与罗氏合作的ADC产品潜在里程碑付款达10亿美元,先声药业与艾伯维合作的多发性骨髓瘤药物里程碑付款超10亿美元[2] - 2024年国内创新药出海总数近百笔,披露金额接近600亿美元,为国产新药出海叙事完成重要开篇[3] - 药明生物首席执行官称第一批"扫货团"已来中国且意愿强烈,药明生物作为全球CDMO巨头拥有700家客户,对市场风向感知敏锐[3] 跨国药企的偏好与策略 - 跨国药企逐渐偏好从中国以更低价格获得类似分子,而非花费百亿美元收购美国Biotech,赛诺菲高管公开表示"不在意创新源自何处"[4] - 海外投资人和企业人士直言"去中国淘金是公开的秘密",中国公司的产品数据表现优异,虽未必是FIC或BIC,但Me Too和Me Better已足够满足需求[4] - 跨国药企对更早期甚至未进入临床阶段的项目展现兴趣,偏好"clean"交易,直接收购单品而非技术平台[5] NewCo交易模式的特点与挑战 - NewCo模式通过金融资本在海外成立新公司,中国药企将管线剥离授权并获取现金及股权补偿,理想预期是被MNC并购或美股上市[7] - 2024年公开披露的6起NewCo交易总金额达80亿美元,但首付款仅2亿美元左右,Biotech实际是被动参与者且首付款价格低[7][8] - NewCo模式无法根本性解决Biotech短期退出问题,被并购或上市可能是几年后的事,Biotech需考虑能否撑过回购条款[8] 海外市场拓展的挑战 - 海外市场拓展依赖圈子文化,华人找华人、白人找白人,除非管理层在海外长期工作生活并能融入白人圈子[8] - 文化认知差异导致信任建立需要过程,如"中国人对效率的极致追求"可能难以被白人团队完全理解[9] 交易谈判的关键因素 - 说服大厂买家的核心在于科学优秀和商业赚钱,需重点突出临床数据优势并提前分析竞品[6] - 企业需权衡待价而沽或马上卖出,考量因素包括临床数据后的产品溢价和企业预期带来的不确定性[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