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sim2real
icon
搜索文档
MuJoCo具身智能实战:从零基础到强化学习与Sim2Real
具身智能之心· 2025-07-07 17:20
在近20年AI发展的路线上,我们正站在⼀个前所未有的转折点。从早期的符号推理到深度学习的突破,再 到如今⼤语⾔模型的惊艳表现, AI 技术的每⼀次⻜跃都在重新定义着⼈类与机器的关系。⽽如今,具身智 能正在全面崛起。 MuJoCo ( Multi-Joint dynamics with Contact )不仅仅是⼀个物理仿真引擎,它更是连接虚拟世界与现实世 界的重要桥梁。在具身智能的技术⽣态中, MuJoCo 扮演着⾄关重要的⻆⾊,它为机器⼈学习提供了⼀个 ⾼保真、⾼效率的训练环境。 当我们谈论机器⼈学习时,⼀个核⼼问题是:如何让机器⼈在不损坏昂贵硬件的情况下,快速掌握复杂的 运动技能?传统的⽅法是在真实机器⼈上进⾏⼤量试错,但这种⽅式不仅成本⾼昂,⽽且效率低下,甚⾄ 可能存在安全⻛险。MuJoCo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现状。 通过 MuJoCo ,研究者可以构建⾼度逼真的虚拟机器⼈和环境,让 AI 系统在仿真中进⾏数百万次的试验 和学习。这种⽅法的优势是显⽽易⻅的:⾸先,仿真速度可以⽐现实时间快数百倍,⼤⼤加速了学习 过 程;其次,在虚拟环境中,机器⼈可以尝试各种极端情况⽽不⽤担⼼硬件损坏;最重要的是,通过精⼼ ...
具身智能之心sim2real交流群来啦!
具身智能之心· 2025-06-28 15:58
行业交流群 - 交流群专注于sim2real及sim2real2sim技术在机械臂、双臂、四足、人形等领域的应用讨论 [1] - 群内严格禁止广告宣传,违规者将被拉黑清除 [1] - 群满后可添加指定微信并备注"sim2real加群"以获取邀请 [1]
MuJoCo具身智能实战:从零基础到强化学习与Sim2Real
具身智能之心· 2025-06-24 22:29
具身智能技术发展 - 具身智能正在全面崛起 重新定义人类与机器的关系 通过结合语言理解与物理操作能力 实现从虚拟到现实的跨越[1] - 全球科技巨头如Tesla、Boston Dynamics、OpenAI、Google等均在布局具身智能领域 代表性产品包括Optimus人形机器人、Atlas、机械手和RT-X项目[1] - 该技术将革命性改变制造业、服务业、医疗健康、太空探索等多个行业 应用场景涵盖精密装配、手术协助、家庭服务及危险救援[1] MuJoCo技术核心价值 - MuJoCo作为物理仿真引擎 是连接虚拟与现实世界的关键桥梁 提供高保真高效率的机器人训练环境[4] - 解决传统机器人试错学习的高成本与低效问题 仿真速度可达现实时间的数百倍 支持极端环境下的无损训练[6] - 采用先进接触动力学算法 精确模拟机器人与环境交互 支持并行化计算、多模态传感器建模及长时间稳定仿真[6] - 已成为学术界与工业界标准工具 被ICRA、IROS、NeurIPS等顶级会议广泛采用 Google、OpenAI、DeepMind等公司均依赖其进行研究[8] 具身智能实战课程体系 - 课程设计六个递进式模块 每周聚焦特定技术目标 涵盖MuJoCo基础、强化学习、机器人控制、多智能体系统及Sim-to-Real迁移[13][16] - 包含六个实战项目:智能机械臂控制(六自由度模型与PID控制器)、视觉抓取系统(物体检测与光照模拟)、强化学习运动技能(抛接球/平衡控制)、自适应MPC控制、多机器人协作、Sim-to-Real迁移验证[19][21][23][25][27][29] - 采用PyTorch、Stable Baselines3等工具链 强调工程规范与调试技巧 项目均来自中国机器人企业实际应用场景[10][29] 技术能力与职业发展 - 学员将掌握MuJoCo仿真建模、强化学习算法设计、机器人控制理论及Sim-to-Real迁移等完整技术栈[32] - 职业路径包括机器人算法工程师(年薪30-150万)、AI研究工程师或仿真技术专家 产品经理方向年薪可达30-80万[35] - 课程采用离线视频教学与VIP群答疑模式 2025年7月15日开课 六周完成全部内容[37]
RSS 2025|物理驱动的世界模型PIN-WM:直接从视觉观测估计物理属性,可用于操作策略学习
机器之心· 2025-05-23 08:0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机器人操作中物体运动涉及摩擦、碰撞等复杂物理机制,准确的物理属性描述可提升运动预测和操作技能学习表现 [1] - 现有仿真环境物理属性与真实环境存在明显差异且难以校准,虚拟到现实迁移(Sim2Real)是行业难题 [1] 解决方案与技术框架 - 提出PIN-WM(Physics-INformed World Models),通过可微物理和可微渲染从视觉观测中直接辨识刚体物理属性 [2][3] - 引入PADC(Physics-Aware Digital Cousins)在辨识参数附近扰动生成多样化世界模型变体,提升策略鲁棒性 [3][11] - 采用Real2Sim2Real框架:系统辨识阶段优化渲染/物理参数,策略训练阶段利用数字表亲增强泛化能力 [10][12] 技术创新点 - 仅需少量任务无关交互轨迹即可实现物理属性辨识,支持操作技能学习与Sim2Real迁移 [7][9] - 可微物理提供动力学基础描述和梯度引导,使模型对未见状态-动作对具备良好泛化能力 [3] 实验验证 - 在低摩擦场景下测试"推"和"翻转"任务,PIN-WM成功率显著领先: - 仿真实验:物理参数估计误差较基线方法降低30%以上 [16] - 真机实验: - 推任务成功率75%(vs基线最佳40%),步数37.5步(vs基线64.6步) [17] - 翻转任务成功率65%(vs基线25%),步数11.3步(vs基线18.5步) [17] - 在光滑玻璃/粗糙平面等不同材质表面均验证有效性,支持多种物体尺寸操作 [23][28][32][40] 应用价值 - 首次实现非抓取式操作技能无需微调的直接Sim2Real迁移 [4] - 解决了复杂物理机制(摩擦、碰撞)下的机器人操作策略泛化难题 [14][42]
第一批买到宇树机器人的赚麻了
投资界· 2025-03-07 15:15
宇树科技机器人市场表现 - 宇树H1和G1人形机器人在京东线上首发售罄,G1起售价9.9万元,H1起售价65万元 [3] - 由于现货稀缺,交付周期普遍需要2个月,二手市场出现溢价,G1部分二手现货价格被炒至14万元,溢价超过40% [6][10] - 租赁市场火爆,单台日租金高达5000元至1.5万元,档期紧张,出现"一机难求"局面 [6] 机器人商业应用场景 - 租赁用途覆盖新店开业游街、广告引流、商场暖场、公司年会、科技展览、政府宣传、汽车展销、教育科普等多样化商业场景 [9] - 海外市场应用更具创意,包括抽象艺术、街头整活、情景喜剧等,美国顶流主播Kai Cenat购入G1后带动直播切片播放量从50-200万飙升至400万 [10][12][14] - 意大利博主Jakidale利用G1拍摄情景剧,视频播放量达89万 [15] 产品技术特性与研发进展 - G1机器人重35kg、高127cm,拥有23-43个关节电机,关节最大扭矩120N・m,目前AI能力限于快速建模和行走避障,需编程扩展功能 [10] - 英伟达与卡内基梅隆大学基于G1开发ASAP模型,通过强化学习实现流畅全身控制,可完成高难度动作如APT舞蹈、C罗庆祝动作等 [20][22] - G1展示强大动态平衡能力,能在20厘米宽踏脚石上稳定行走,负重6千克抗干扰完成任务,技术为救援、巡检场景奠定基础 [26] 行业影响与未来规划 - 波士顿动力创始人Marc Raibert透露其研究所已购买宇树机器人测试性能,认可其性价比 [26] - 宇树科技开源G1操作数据集,吸引全球开发者参与技术优化 [20] - 公司计划未来将机器人价格降至三四千元,目标进入家庭场景 [26]
90 后北大博导造人形机器人,不学特斯拉
晚点LatePost· 2024-08-17 19:07
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 - 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已在美国得州工厂投入使用,负责搬运4680电芯,引发关于"完美使用场景"和"失业风险"的讨论 [4] - 中国智能机器人公司银河通用在2024年完成7亿元天使轮融资,创下行业记录 [5] - 行业存在明显分歧:部分投资人认为当前技术不成熟,公司可能成为先烈;而创业者认为早期入场能积累技术和数据优势 [10][14] 技术路线差异 - 银河通用采用轮式底盘+双手设计,而非全人形,认为双手操作能力比双足运动更具商业价值 [7][18] - 双足机器人BOM成本是轮式底盘的10倍,且存在稳定性难题,目前全球无人形机器人能完成弯腰捡物动作 [19] - 特斯拉Optimus在工厂场景中实际并未使用双足功能,其工作内容完全可用传统机械臂替代 [20] 数据获取策略 - 特斯拉和Google采用"遥操"采集数据,但成本极高(Google花费10多个月仅获取十几万条数据) [9][25] - 银河通用选择"Sim2Real"路线,通过仿真合成数据,一秒钟可生成60张图像,成本接近零 [26] - 实验显示抓取任务数据量从10万次提升到10亿次时,成功率从58%提高到86%,验证数据规模效应 [24] 商业化路径 - 美国公司资金充裕可全人形开发,中国公司更注重PMF(产品市场匹配),从第一天就考虑商业化 [9][30] - 银河通用规划三阶段商业化:单一场景单一操作→同行业多场景→跨行业通用化 [34][35] - 首批产品定价50万元,主要面向科研和商业场景(如美团药房),目标未来将成本降至5万元/台 [39][42][43] 行业竞争格局 - 当前行业尚未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技术路线、产品形态和场景选择均无共识,反而有利于创业公司 [45] - 长期来看,进家庭+全人形+大模型被认为是技术终局,可能诞生特斯拉级别的领军企业 [46][47] - 中国制造业供应链优势明显(如宇树仅用几人半年就做出人形机器人demo),这是区别于美国的关键竞争力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