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

搜索文档
回国·入乡·兴村(千行百业看海归)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2 06:56
乡村人才振兴模式 -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构建青年人才扎根乡村长效机制,吸引海归青年、农创客、"茶二代"等多元人才群体返乡 [3] - 前溪村职业经理人刘杨(留学法国)带领村民发展"农文旅"产业,径山村"茶二代"马宽(留学新加坡)深耕"茶文旅"融合发展 [3] - 乡村CEO模式通过整合乡村资源、策划特色项目、拓展销售渠道,以市场化手段推动乡村振兴 [4] 前溪村农文旅产业创新 - 刘杨团队开发"草鞋糯"原生糯米品种用于米酒生产,2024年米酒销售实现50余万元营收 [5] - 改建270年历史江南民居为径山米酒博物馆,设置三大展区及互动体验区,形成"生产销售+文旅体验+场景化二次变现"完整产业链 [5] - 打造余杭径山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举办农民丰收节等活动带动超300人次村民参与,2024年强村公司运营总收入达230万元 [6] - 拓展"沐禾前溪"品牌产品线,新增生态甲鱼、桑葚米酒等10余款特色产品 [6] 径山村茶文旅产业升级 - 马宽团队打造"径灵子"IP形象,细分目标客户推出精品包装茶、小罐茶及茶点等衍生产品 [8][9] - 开发禅村十景、12种业态工坊,联合径山书院开发茶文化主题一日游,连续5年举办"禅村喫茶节" [9] - 推动庭院经济发展,全村108家民宿形成开放式院落集群,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为乡村旅游增收200余万元 [10] 创新业态协同发展 - 引入开森营品牌打造10亩露营空间,2个月内实现多场景运营并承办户外婚礼 [11][12] - 设立"止谦漆艺空间"复原唐宋漆艺技法,融合本土漆文化历史打造非遗传承基地 [13] - 形成"一个创意点燃另一个创意"的良性循环,吸引留学归国人员、农创客等群体参与乡村创新 [13] 人才培育机制 - 实施"浙江千名乡村CEO培养计划",提供理论实践指导并颁发农业经理人职业技能证书 [14] - 杭州定期组织农业和乡村运营培训,构建青年人才友好型培育体系 [15] - 建议新进人才需充分前期考察、精准市场定位,并坚持本土化创新 [16]
盘活闲置资源发展乡村产业
经济日报· 2025-06-12 06:14
冷水鱼养殖产业 - 城口县雪宝冷江渔业有限责任公司利用鸡鸣乡水资源优势建成40个鱼池 预计今年产商品鱼25万斤 产值超500万元 [1] - 该项目带动30多名村民务工增收 通过盘活闲置土地发展冷水鱼养殖 [1] 乡村文旅产业 - 城口县北屏镇松柏村利用木漆资源打造300多平方米巴源问山乡村研学基地 开设10多种课程 [1] - 研学基地累计接待50多批次团队 汇集自然教育 生态研学等业态 农文旅综合收入超500万元 [1] - 松柏村盘活16栋闲置民居 建成大木漆文化展示中心 漆艺工作室等项目 [1] 艺术写生产业 - 咸宜镇打造西南国际写生基地和乡村美术馆 开园后接待游客6100余人次 综合收入50多万元 [2] - 双丰村将腊肉 核桃等农产品包装成研学伴手礼助农增收 [2] 共享农业项目 - 咸宜镇推出300多亩"我在咸宜有块地"共享田园项目 通过线上认购线下种植模式 [2] - 项目已发展130多名"云农场主" 带动20多户村民增收 [2] 农村资源盘活 - 城口县通过盘活荒山荒地 低效土地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康养等新业态 [1] - 当地深化农村"三变"改革 将闲置资产转化为创新资产 释放乡村资源潜能 [2]
乡村振兴带来发展新活力
央视网· 2025-06-12 05:02
江西杨梅产业与乡村旅游 - 江西赣州、九江等地杨梅陆续成熟,吸引大量游客体验采摘,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增收 [3] - 集中连片的杨梅种植形成规模效应,有效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1][3] 海南三亚睡莲产业 - 三亚崖州区睡莲基地培育300多个"南繁"睡莲品种,助力乡村振兴 [4] - 抱古村利用沼泽地资源发展睡莲种植,形成完整产业链 [6] - 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日销约1000朵睡莲,带动村民就业 [7] 浙江金华音乐文旅产业 - 金东区岭下镇通过音乐表演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促进文旅融合 [9] - 创新"乡村+旅游+音乐"模式,打造"村村有歌声"特色场景 [11] - 婺剧表演等传统文化活动增强游客体验,为乡村文旅注入新活力 [9]
(乡村行·看振兴)河南济源:因地制宜谋发展 乡村振兴有“秘诀”
中国新闻网· 2025-06-12 00:59
乡村振兴实践 - 柿槟新村通过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成立柿槟集团公司,拥有仓储物流公司、工程公司、实业公司等多个企业 [3] - 花石村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达166.4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7万元,形成乡村旅游、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多元化发展模式 [5] - 大沟河村2024年旅游营业收入突破500万元,带动就业100余人,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9万元,盘活闲置资源打造特色民宿和农家乐 [6] 集体经济发展 - 柿槟新村为村民统一缴纳城乡居民医保,每月为6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养老金",每年发放粮油福利和村企分红 [3] - 济源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村94个,较2023年增加15个,占比17.9% [6] - 济源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村445个,较2023年增加30个,占比84.76% [6] 乡村产业升级 - 花石村与周边村组成片区协同发展,打造美丽乡村、精品村 [5] - 济源规划建设覆盖72个村的大沟河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推动山区变景区、资源变资产 [6] - 济源2025年将继续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全链升级,深化乡村建设和治理创新 [6]
通州石港:“三把钥匙”解锁集体经济增收密码
新华日报· 2025-06-11 05:24
党建引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 石港镇党委将党建引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列为基层党建核心任务,实施村集体经济"增收行动",2024年全镇村营收入达1800万元 [1] - 公司通过"培优"、"抱团"、"强基"三大策略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夯实农业农村发展根基 [1] 电商赋能与农文旅融合 - 四港村经济合作社与中公教育集团、豆芽文化科技合股成立南通市四港汇智科技有限公司,发展"订单式"销售,打造"四港优选"供应链和直播电商账号矩阵,"郭书记助农"首场试播销售额超2万元 [2] - 睹史院村推动漫渔湾市外田园休闲文旅业态,招引咖啡露营、米酒工坊等新兴农旅项目,打造农旅品牌并获评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 [2] - 石西社区通过"飞地经济"模式购置商铺,预计年租金收益超20万元 [2] 本土特产与农旅联动 - 四港村整合本地特色农副产品打造"南通有礼"集采礼盒,累计销售额超200万元,带动周边村居农产品电商销售 [3] - 成立"乡村振兴农文旅共同体",串联志田村红色资源、四港村人文资源等,形成"特色农业+红色文化+乡村旅游"联动产业链 [3] - 渔湾社区借鉴石西模式年增收10万元,睹史院村建设300千瓦光伏项目年收益25万元,新貌村与石西社区联合购置厂房实现资产增值 [3] 区镇联动与服务下沉 - 实施"党建强村、双百倍增"项目擂台赛,将石港敬老院、种子公司等资产交由村级管理,帮助3个村居年增收80万元 [4] - 选派13名年轻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四港村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村集体一次性增收1000万元,年可持续增收44万元 [4] - 石东村引进茯苓种植项目,年增收入20万元,镇级对增收比例前三的项目各给予10万元资金支持 [4] 未来发展方向 - 公司将继续通过"点上"探索推动"面上"路径拓展,稳步扩大村集体经济总量并提升质量 [5]
党外人士大调研丨促进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新华网· 2025-06-10 17:49
促进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 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之首 [1] - 全国无党派人士考察团围绕"完善促进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的体制机制"在福建开展调研,旨在总结地方经验并提出政策建议 [1] - 福建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城市更新改造和创新多元消费场景取得显著成效 [1] 居民增收与民生保障 - 福州长乐区长安村通过农创产业园分红、幸福院和长者食堂等公共服务提升村民生活保障,同时发展树葡萄种植和乡村旅游带动增收 [2] - 建议结合资源禀赋打造"一村一品"特色IP以延长消费链条 [2] - 居民收入和保障稳定是消费底气的重要基础 [2] 城市更新改造 - 石狮市八卦街采用政府、企业、居民三方合作模式进行更新改造:政府负责规划施工,居民承担部分改造费用,企业负责招商运营 [3] - 改造后街区实现文商旅融合,千年古街焕发新活力 [2] - 城市更新需因地制宜,聚焦医疗、养老、托育等领域补齐服务短板以激活内需 [3] 新技术与消费创新 - 厦门美图公司展示"人工智能+消费"场景,包括AI试妆、视频渲染和虚拟数字人主播 [4] - 人工智能技术可激活消费潜力并推动产业升级,建议加快其对消费全产业链的改造 [4][5] - 新技术需弥补服务领域供给缺口以激活更广阔市场需求 [5] 地方发展与政策建议 - 考察团调研福州规划馆、晋江经验馆等地,总结"敢为人先"的发展经验 [5] - 建议修订社会保险法,解决城市更新中跨部门协同规则缺失等问题 [5] - 推动资金资源向民生领域倾斜,支持就业和居民增收以形成扩消费长效机制 [5]
湖北“村耕村跑”激发乡村游新引擎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6-10 08:21
终场哨响,一筐筐鲜亮的辣椒在田埂列队。随之而来的辣椒运输混合接力赛更是热火朝天。队员们手提 沉甸甸的辣椒竹篮奔跑、交接,既要速度,又要稳当——辣椒不慎掉落,需立刻拾回。加油声与欢笑声 在田间碰撞、升腾。 赛后,带着晨露的鲜椒被迅速装车,发往各大卖场。订单的提示音与田间的余欢共振,竞技的热度正转 化为产业跃动的蓬勃心跳。来自武汉的市民曾红站在塘边看得兴致盎然:"真没想到这么有趣!从武汉 开车来不过一小时,周末一定带孩子来玩。"据团风县副县长彭哲介绍,赛事巧妙嵌入当地特色产业, 不仅比拼传统技艺,更为团风辣椒产业注入活力,带火了乡村游,一条"农文旅"融合的路径正因"泥土 味"的体育赛事而日渐清晰。 今年已是湖北省连续第三年举办农耕趣味健身大赛。湖北省农民体育协会成员魏元林表示:"所有项目 设计都紧扣举办地的乡村产业特色,通过模拟农事劳作,既展现协作拼搏精神,更以趣味形式搭建平 台、凝聚人气,切实促进地方产业发展,推动农文旅融合与乡村全面振兴。" 不只是健康跑,活动前一天还举办了农耕趣味健身大赛,蔬菜大棚、鱼塘、田埂均化身成为欢乐的竞技 场。同时,现场还设立了健康咨询台、农产品展示区,全方位展示乡村发展的成果和魅力 ...
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人民日报· 2025-06-08 08:39
乡村文化振兴中的青年参与 - 政策支持为青年在乡村创业就业提供保障 降低创业风险和成本 [1] - 乡村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传统技艺等文化资源激发青年创造力 提供创作空间 [1] - 基础设施改善缩小城乡差距 提升生活便利性 [1] 青年人的优势与贡献 - 青年人具备文化自觉和自信 积极投身乡村文化传承 [2] - 青年人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 如文化艺术 创意设计 市场营销等 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技术支持 [2] - 青年人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 改变乡村文化呈现和传播方式 提升产业附加值 [3] 青年推动的乡村产业变化 - 乡村文化振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如乡村旅游 特色文化产业 农村电商等 [2] - 青年人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丰富市场供给 提升乡村文化产业规模和效益 [3] - 青年人组织文化活动 如文艺演出 文化讲座等 丰富村民精神生活 [3] 吸引青年返乡的措施 - 出台税收减免 创业补贴等优惠政策 降低青年创业成本 [4] - 强化人才下乡激励机制 鼓励高校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4] - 设立专项基金 为乡村文化项目和文旅融合产业提供资金保障 [5] 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建议 - 制定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规划 引导青年参与特色文化产业和创意农业等项目 [5] -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如交通 通信等 提升乡村生活和工作便利性 [5] - 开展专业培训 如文化艺术 旅游管理等 提高青年专业技能 [5]
河源紫金:茶香引客来 农旅绘新篇
南方农村报· 2025-06-07 16:05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 广东省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省直组团纵向帮扶驻紫金县工作队与当地合作推动典型镇村建设[5][6][7] - 工作队整合教育厅、高校、企业等多方资源,为30个典型镇村定制建设规划方案[35][36][37] 黄花村茶产业发展 - 黄花村种茶历史悠久,土壤气候适宜茶树生长,具备茶产业基础[12][13] - 村内拥有黄花庄园、番客屋等特色文化场地,文化底蕴深厚[13][15] - 距离县城仅3公里,区位优势明显,适合发展复合业态[16] 农旅融合创新模式 - 推出"茶园观光+非遗体验+田园研学"复合业态,打造农学研示范基地[17][19][20] - 开发茶园观光、茶叶采摘体验项目,引入AI技术塑造"黄花韵韵"IP形象[25][26] - 建成综合性便民服务站,集成游客服务、农产品展销等六大功能[27][28] 项目成果与品牌建设 - 黄花庄园获评省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累计接待近两万名中小学生[21][22][23] - 2025年发布"蝉茶之乡,红色紫金"城市文旅明信片和黄花村明信片[30][31][32] - 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培育茶叶、果蔬、文旅等特色产业[39][40][42]
碳路中国|中国乡村探索低碳发展路径 构建可持续未来
中国新闻网· 2025-06-06 22:06
乡村绿色转型 - 中国乡村正成为绿色发展的新前线,探索可行路径,李家山村的光伏路灯是典型案例 [1] - 农业相关活动每年排放温室气体相当于150亿吨二氧化碳,占全球人为排放总量30%以上 [1] - 森林、土壤、农田等生态系统具备显著固碳潜力,中国乡村处于"碳源"与"碳汇"双重角色临界点 [1] 现代农业减碳 - 临县白文镇南庄村利用枣木废弃枝条制作香菇菌棒,形成绿色循环产业链,年产量超5万吨,年产值约6亿元 [4] - 枣木香菇产业使当地约2.3万名农民年收入增加至少8000元 [4] - 弓阳村发展黑木耳产业,年产值超1700万元,种植过程低碳且资源利用效率高 [5] 清洁能源应用 - 山西加快风电、光伏开发,优先规划建设集中式基地,弓阳村20兆瓦光伏电站年提供2600万千瓦时清洁电力 [6] - 农村光伏与配电网改造、煤改电、清洁供暖协同性强,农用机械电动化提升光伏消纳潜力 [6] - 李家山村光伏路灯无需复杂线路,降低基础设施成本,实现减排目标 [6] 文旅融合发展 - 吕梁乡村结合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李家山村窑洞群吸引游客及艺术创作者 [8] - 当地政府投入旅游基建,村民发展民宿、手工艺品销售,2025年一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收入4120亿元,同比增长5.6% [8] - 柳林县后冯家沟村改造古民居,融入非遗技艺体验活动,打造黄河文化展示场景 [8] 国际案例与政策 - 德国菲利德海姆村实现清洁能源自给自足,丹麦萨姆索岛利用风电、太阳能彻底改变能源结构 [9] - 国家发改委支持建设零碳乡村,吕梁模式逐步推广,生态农业、光伏与文旅融合或成主流 [11] - 乡村绿色转型依赖居民参与,从旁观者变为推动者,实现经济与生态新平衡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