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天文学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七夕来临,“牛郎”“织女”竟“渐行渐远”
新华网· 2025-08-27 15:57
七夕节天文背景 - 七夕节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 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古代神话 [1][3] - 现实中牛郎星与织女星相距约16光年 相当于9.46万亿公里/光年 无法实际相会 [8][10] 天体特征与位置 - 牛郎星中文名河鼓二 为天鹰座主星 与河鼓一、河鼓三组成扁担状排列 [5][6] - 织女星中文名织女一 为天琴座主星 周边四颗恒星呈菱形排列 象征织布梭子 [5][6] - 两星分居银河东西两岸 呈隔河相望态势 [8][10] 运动轨迹与距离变化 - 两星以每秒28.7千米速度相互远离 每年距离增加约原距离的十七万分之一 [10][12] - 织女星向东北偏北方向自行运动 牛郎星向东北偏东方向运动 [12] 北极星演变规律 - 地轴进动导致北极星位置变化 1万多年前织女星曾担任北极星 [12] - 当前北极星为勾陈一 预计1万多年后地轴将再次指向织女星附近 [12] - 未来织女星作为北极星时将常年固定可见 牛郎星呈现绕其旋转景象 [12] - 银河中心部分在多数夜晚可见度将显著提升 [12]
嫦娥六号月球岩屑揭示太阳系撞击历史
科技日报· 2025-08-21 16:13
研究核心发现 - 首次精确测定月球阿波罗盆地形成年龄为41.6亿年 [1] - 研究结果为揭示月球晚期重轰炸事件提供关键证据 [1] - 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天文学》 [1] 科学争议背景 - 月球巨型撞击盆地多为38亿年前小天体撞击遗迹 [1] - 科学界对40亿-38亿年间撞击强度骤增或渐弱存在长期争论 [1] - 争议主因是缺乏关键撞击盆地的精确年龄数据 [1] 研究方法与样本 - 研究团队仅使用3.5克月壤样品 [1] - 发现三颗150-350微米特殊撞击熔融岩屑 [1] - 综合遥感图像与地球化学数据完成多维度验证 [2] 学术价值与影响 - 将月球晚期重轰击开始时间向前推进至少1亿年 [2] - 推翻月球撞击通量"灾变说"的理论假说 [2] - 证实撞击通量呈渐变衰减趋势而非短期激增 [2] - 研究成果将持续推动人类重新认识地月系统演化 [2]
“挖”了6年,双黑洞背后的神秘“大佬”出现了?
新华社· 2025-08-15 14:19
研究突破 -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团队首次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附近 [2] - 该团队通过分析引力波事件GW190814给出了第三个致密天体存在的强烈证据 [2] - 研究由韩文标研究员带领在引力波天文学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2] 事件背景 - 双黑洞系统可能并非孤立存在而可能隐藏第三个致密天体 [2] - 该发现挑战了传统双黑洞系统认知并揭示更复杂的天体物理环境 [2]
让更多“仰望星空”的眼睛成为探索宇宙的力量
科技日报· 2025-08-01 09:09
中国天文科技发展现状 - 中国天文学已从"跟跑"向"并跑"甚至"领跑"转变,FAST、LAMOST等大科学装置的成功运行以及参与SKA、牵头GOTTA国际计划彰显了行业实力 [1] - FAST在低频射电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天关""悟空""慧眼"等空间望远镜组成高能天体物理领域的"探测矩阵" [1] - 引力波、中微子等"多信使"观测手段突破推动多维度宇宙研究 [1] 大规模巡天与数据驱动研究 - 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CSST)即将发射,预计发现数千个引力透镜系统,为暗物质、暗能量研究提供关键数据 [2] - CSST将获取数十亿天体数据,成为科学宝库和全民教育载体,推动公众从"观看"转向"参与"宇宙研究 [2] -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依托"星语""天一"AI大模型构建智能学习社区,突破地域设备限制 [2] 公众科学参与成果 - 公众超新星搜寻项目累计发现200余颗超新星,吸引数万非专业参与者,包括10岁小学生发现者 [3] - 全球早期项目如"星系动物园"证明公众科学可加速数据挖掘,CSST的PB级数据需公众参与 [3] - 学界建议建立奖励机制和权益体系,形成"科学家设计—公众参与—成果共享"生态 [3] 技术变革与行业趋势 - 公众借助自动化设备和AI技术可参与系外行星大气与生命信号探测 [4] - 大数据、AI和全球化观测网络正深刻改变天文学研究方式 [4] - 公众科学为天文学注入新活力,推动"仰望星空"转化为实际探索力量 [4]
“有记录以来规模最大黑洞合并”,科学家探测到了!
观察者网· 2025-07-15 19:58
黑洞合并事件GW231123 - 科学家探测到有记录以来规模最大的黑洞合并事件,位于100亿光年以外的两个黑洞合并形成了一个质量约为225倍太阳质量的黑洞 [1] - 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于2023年11月23日捕捉到这次黑洞合并事件,两个探测器探测到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特征 [1] - 发生碰撞的两个黑洞质量分别为太阳的103倍和137倍 [1] 引力波探测技术 - LIGO两个探测器检测到的引力波特征显示这是迄今为止观测到的最大规模黑洞合并事件 [1][3] - 当引力波信号到达地球时已经变得非常微弱,是能测量到的最微弱的现象 [3] - LIGO在2015年首次探测到引力波,被称为"时空的涟漪" [3] 黑洞形成理论 - 发生合并的两个黑洞旋转速度非常快,接近天体的理论极限 [3] - 这些黑洞质量很大,不可能直接由老化的恒星坍缩形成,可能是过去较小黑洞合并的产物 [3] - 天文学家普遍认为恒星坍缩无法产生一个质量约在50到130倍太阳质量之间的黑洞 [3] 观测历史与技术进步 - 在GW231123之前,科学家探测到的最大规模黑洞合并事件是2021年的GW190521,产生了一个质量约为14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 [4] - 这次事件将仪器和数据分析能力推向当前可能达到的极限 [4] - LIGO、意大利"处女座"引力波探测器和日本神冈引力波探测器形成LVK合作组织,累计探测到约300次黑洞合并 [3] 后续研究计划 - 完全解析GW231123信号和LIGO探测到的其他信号还需要时间,可能需要数年时间 [5] - 研究团队正在改进分析方法和理论模型 [5]
科学融合艺术,认知宇宙有了新“打开方式”
科技日报· 2025-07-03 08:52
展览概况 - 展览名为"宇宙考古:时空探索",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瑞士驻华大使馆、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主办,清华大学天文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协办 [3] - 展览于7月2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3日正式对公众展出 [3] - 展览融科学探索和艺术诠释为一体,许多展品基于真实的观测数据创作 [3] 展览内容 - 《动态宇宙》展品基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开发的"虚拟现实宇宙项目",利用自定义图形渲染引擎将天文数据转化为可交互的宇宙三维模型,具有跨越27个数量级的缩放功能 [4] - 《宇宙碰撞》展品以NASA望远镜采集的约500幅深空影像为数据基础,通过碟形顶投影等技术可视化呈现螺旋星云结构、星系碰撞过程等天体现象 [4] - 《时空弹性》项目将引力透镜效应可视化,基于真实天文观测数据创建实时模拟引擎,展示大质量天体引发的时空扭曲现象 [4] 展览意义 - 展览通过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将庞大抽象的宇宙可视化,将太空数据转化为可理解的图像和表征 [5] - 展览引发对太空可持续发展的思考,通过交互数据可视化装置展示数万颗卫星及空间碎片,直观呈现太空垃圾问题 [5]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生为展览设计了一系列未来行星之旅作品,探索科学思维与设计思维的结合 [6] 跨界合作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师丹青表示,科学和艺术在山脚下分开又在山顶汇合,强调在AI时代结合科学思维和设计思维的重要性 [6] - 联合策展人龙星如认为艺术是讲述科研故事的好方法,能让科学装置产生的庞大数据集变得可感知和可理解 [6]
【中国新闻网】两台先进望远镜在青海冷湖启动建设
中国新闻网· 2025-06-23 10:44
望远镜项目启动 -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在青海冷湖赛什腾山启动4.2米地基专用天体测量望远镜与2.5米多终端通用望远镜项目 [1] - 两台望远镜建成后将形成国际先进的地基光学精密观测体系 实现中国精密天体测量观测能力的重大跨越 [1] - 项目将为中国天文学实测研究和航天强国建设提供强大的高精度观测保障 [1] 4.2米望远镜特点 - 是中国最大的天体测量望远镜 也是首台4米级单镜面天文望远镜 [1] - 具有大口径单镜面、极低畸变成像、极高精度定位、极深探测极限等特点 [1] - 主要科学目标是开展太阳系内暗弱运动天体的高精度位置、运动和特性测量 [1] - 预计2027年建成 将成为国际上最大的太阳系天体精密测量望远镜 [1] 2.5米望远镜特点 - 是一台中等口径精密测量望远镜 具备多终端、多功能、多应用的特点 [2] - 主要科学目标是开展太阳系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的多波段、多类型精密测量 [2] - 预计2026年建成 将是中国最大的同轴收发激光测距望远镜 [2] 台址优势 - 青海冷湖赛什腾山海拔4312米 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1][2] - 冷湖地区人口稀少 几乎没有光污染 具有最优视宁度 [2]
星空有约|我国两台先进望远镜在青海冷湖开建
新华社· 2025-06-21 13:09
望远镜建设项目 -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在青海冷湖天文观测研究基地启动建设4.2米地基专用天体测量望远镜和2.5米多终端通用望远镜项目 [2] - 两台望远镜建成后将形成国际先进的地基光学精密观测体系,实现我国精密天体测量观测能力的重大跨越 [2] - 4.2米望远镜计划于2027年建成,将成为我国最大的天体测量望远镜和首台4米级单镜面通用精测天文望远镜 [2] - 4.2米望远镜具有大口径单镜面、极低畸变成像、极高精度定位、极深探测极限四大特点 [2] - 2.5米望远镜计划于2026年建成,将是我国最大的同轴收发激光测距望远镜 [4] 望远镜功能特点 - 4.2米望远镜主要科学目标是开展太阳系内暗弱天体的高精度位置、运动和特性测量 [2] - 4.2米望远镜将服务于我国航天任务及深空探测的地基观测需求 [2] - 2.5米望远镜具备多终端、多功能、多应用特点,能够满足不同类型观测需求 [4] - 2.5米望远镜主要科学目标是开展太阳系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的多波段、多类型精密测量 [4] - 两台望远镜将协同开展我国太阳系天体历表的自主构建和长期维护 [4][6] 望远镜分工 - 2.5米望远镜侧重近距离目标、视运动速度快的天体 [6] - 4.2米望远镜将关注更远、更暗弱的天体 [6] 项目意义 - 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提升我国在天文学观测和航天应用方面的能力 [8] - 项目将为我国天文学研究提供基础性支撑 [8] - 项目有助于我国在国际基本天文学和太阳系天体高精度观测领域抢占科技制高点 [8] 观测基地 - 冷湖天文观测研究基地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冷湖镇赛什腾山区域 [8] - 基地平均海拔约4000米,天文观测条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8]
我国两台太阳系天体观测望远镜开建 建成后将实现多个“第一”
快讯· 2025-06-21 12:33
望远镜建设 -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主导建设4 2米地基专用天体测量望远镜与2 5米多终端通用望远镜 [1] - 两台望远镜的主要科学目标为太阳系天体观测 在观测技术手段上相互补充 实现对太阳系天体的高精度定位 [1] - 建成后将形成国际先进的地基光学精密观测体系 实现我国精密天体测量观测能力的重大跨越 [1] - 2027年建成后 4 2米望远镜将成为我国首台4米级单镜面天文望远镜 也是国际上最大的太阳系天体精密测量望远镜 [1] 科学意义 - 该项目是我国天文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将为天文学实测研究和航天强国建设提供强大的高精度观测保障 [1] - 两台望远镜的协同工作将提升我国在太阳系天体观测领域的技术水平 [1]
银河系中心黑洞转速或正接近极限
科技日报· 2025-06-17 08:51
银河系中心黑洞研究 - 国际研究团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训练神经网络解析黑洞奥秘 最新研究表明银河系中心黑洞可能正在以接近理论极限的速度旋转 [1] - 研究通过分析数千万次模拟生成的合成数据 美国莫格里奇研究所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共建的高吞吐量计算中心完成超过1200万次模拟运算 [1] - 黑洞辐射主要源自吸积盘中的高温电子 而非传统认为的喷流现象 颠覆了长期存在的理论 [1] 研究方法与技术 - 最新研究将数千万个数据文件输入贝叶斯神经网络 创新方法能更精准量化不确定性 使EHT观测数据与理论模型比对达到前所未有的精度 [2] - 高通量计算技术由数千台计算机组成 通过自动化流程高效处理海量数据 正助力全球数百个科研项目 [1] 黑洞观测发现 - 银河系中心黑洞的转速或已达物理极限 吸积盘内磁场的表现与理论模型不吻合 [2] - 2019年事件视界望远镜首次公布M87星系中心黑洞图像 2022年揭开银河系中心人马座A*黑洞面纱 但图像背后仍存在大量未解之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