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必需性消费
icon
搜索文档
大爆发!5月逾80只港股,新高!
证券时报· 2025-05-28 21:21
5月港股市场表现 - 5月以来港股市场逾80只股票创历史新高(考虑权息因素)[1][3] - 消费股数量最多,金融股数量次之,构成创新高股票主体[1][3] - 港股市场整体在4月大幅下跌后有所反弹[3] 新消费三姐妹 - 老铺黄金、蜜雪集团、泡泡玛特股价频频创新高,市值分别为1436亿港元、2077亿港元、2909亿港元[3] - 三家公司股价表现明显跑赢同期港股大市[3] - 泡泡玛特2024年营收130.4亿元,同比增长106.9%[6] - 老铺黄金2024年收入85.06亿元,同比增167.5%[6] 创新高股票行业分布 - 非必需性和必需性消费行业股票合计超30只,占比最高[3] - 金融业股票18只,涵盖银行、保险、证券等子行业,包括四大行港股及汇丰控股[4] - 工业、医疗保健、原材料行业股票较多,公用事业、电讯业等创新高股票较少[4] 消费类股票细分领域 - "谷子经济"、潮玩类:泡泡玛特、布鲁可(2024年收入22.41亿元,同比增155.6%)[4][6] - 新茶饮类:蜜雪集团、古茗[4] - 媒体及娱乐类:腾讯音乐-SW、网易云音乐[4] -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比亚迪股份、零跑汽车[4] 创新高股票业绩表现 - 80余只创新高港股中66只2024年营收同比正增长,其中4只增速超100%[6] - 超70只股票2024年净利润同比正增长,其中超10只增速超100%[6] - 泡泡玛特5月28日股价大跌7.12%,蜜雪集团跌5.53%[7]
大爆发!5月逾80只港股,新高!
证券时报· 2025-05-28 21:09
5月港股表现 - 5月以来港股市场逾80只股票创历史新高,消费股和金融股构成主体 [2][4] - 创新高股票中非必需性消费和必需性消费行业合计超30只,消费类股票主导行情 [5] - 金融业创新高股票达18只,涵盖四大行及汇丰控股等龙头 [6] 新消费三姐妹现象 - 老铺黄金、蜜雪集团、泡泡玛特市值分别为1436亿港元、2077亿港元、2909亿港元,股价显著跑赢大市 [3][5] - 泡泡玛特、蜜雪集团等代表"谷子经济"、新茶饮赛道,布鲁可、古茗等同属创新高消费股 [6] - 腾讯音乐-SW、网易云音乐等媒体娱乐类公司及比亚迪、零跑汽车等新能源车产业链股票亦创新高 [6] 业绩驱动因素 - 80余只创新高港股中66只2024年营收正增长,老铺黄金、泡泡玛特、布鲁可营收增速分别达167.5%、106.9%、155.6% [8] - 超70只股票2024年净利润正增长,其中10只增速超100% [8] - 创新高股票普遍具备业绩支撑,但泡泡玛特、蜜雪集团等股价波动加剧 [9] 行业分布特征 - 工业、医疗保健、原材料行业创新高股票数量较多 [6] - 公用事业、电讯业、地产建筑业、资讯科技业创新高股票相对较少 [6]
港股窄幅震荡 南向资金青睐消费股
中国证券报· 2025-04-30 05:43
南向资金流向 - 今年后续相对确定的南向资金增量预计在2000亿港元至3000亿港元区间 全年累计净流入区间为8000亿港元至10000亿港元 [1][2] - 本周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出43 94亿港元 本月净流入金额为1610 36亿港元 [1] - 近一周南向资金净买入金额排名居首的板块为非必需性消费板块 医疗保健 公用事业 工业板块均获净买入 电讯板块被净卖出 [2] - 近一个月南向资金集中抢筹非必需性消费板块 净买入金额超600亿港元 资讯科技 医疗保健 金融 能源板块也受青睐 [2] 港股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近期呈窄幅震荡走势 截至4月29日报22008 11点 [1] - 港股盈利有望稳中有升 当前估值处于历史中低水平 中长期投资价值较高 [3] - 美国关税政策影响边际递减 投资者风险偏好逐渐回升 [3] 行业配置偏好 - 南向资金对科技股偏好出现分歧 美团-W 阿里巴巴-W 华虹半导体获净买入 小米集团-W 腾讯控股 中芯国际被净卖出 [2] - 短期内建议关注受益于内需政策的消费板块 技术突破能力提升的科技板块 以及贸易依赖度低 股息率高的金融 能源 电讯 公用事业 必需性消费 房地产等行业 [3] - 科技叙事支持的互联网科技仍是港股配置主线 泛消费和顺周期板块依赖宏观政策和杠杆率修复 [3] 机构观点 - 中金公司认为ETF资金流入强劲 可能存在个人投资者通过ETF配置港股的情况 [2] - 中国银河证券预计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将带动港股盈利稳中有升 [3] - 东吴证券认为若美联储降息和中美利差收窄 港股将进一步反弹 [3]
港股空头被打爆了!
雪球· 2025-02-27 16:17
港股市场动态 - 恒生科技指数一度暴涨5%,主要原因是资金层面的逼空行为导致空头被强平[2] - 港股空头比例从19%迅速下降至14%,此前在2023~2024年低位时曾超过21%[4] - 空头做空方式为借入股票卖出后低价买回,但港股强势上涨导致空头需补缴保证金并最终高价平仓[4][5] 行业表现 - 港股几乎所有板块均出现大涨,包括消费、医药、金融、地产、工业等[6] - 非必需性消费指数上涨4.64%至3128.47点[6] - 必需性消费指数上涨3.55%至14080.35点[6] - 资讯科技业指数上涨3.54%至16570.79点[6] - 地产建筑业指数上涨3.34%至1516.76点[6] - 金融业指数上涨2.82%至3985.57点[6] - 医疗保健业指数上涨2.50%至9078.26点[6] - 工业指数上涨1.97%至1073.36点[6] 市场机制分析 - 跨行业联动暴涨与轧空机制相关,空头回补引发股价上涨和更多平仓的螺旋效应[7] - 逃离港股买入印度和东南亚科技的资金被打爆,东南亚泛科技股指数自去年12月以来一路下跌[7][9] - 印度股市指数自去年9月下旬触顶后开启暴跌模式[9] A股市场对比 - A股融券做空力量较弱,每日做空资金占比仅2%(融券余额1200亿,日均成交额1.2万亿)[13] - 沪深300指数底部从20年前800点抬升至2024年3200点,目前达4000点[18] - 中证500指数底部从20年前800点抬升至2024年4400点,目前达6000点[19] 投资策略 - 市场风格变化较快,前两年红利强,最近半年成长强,小盘股波动较大[22] - 某投资组合过去4年相对沪深300实现26%超额收益,连续5年跑赢中证800指数[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