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
搜索文档
天津:消费新体验绘出黄金周经济新图景
新华网· 2025-10-06 10:45
消费新业态与场景创新 - 天津首家二次元沉浸式体验馆开业,以《大理寺日志》主题快闪店“喵遇咖啡”为代表,消费者可走进动漫故事与角色互动,店内陈列大量原创周边并举办Cosplay自由行等活动 [1] - 《唐朝诡事录·西行》国潮全感剧场融合VR技术,以唐代实景为背景提供沉浸体验,项目基于网络热门剧集开发,旨在通过前沿技术激活传统文化IP [3] - 天美艺术街区圆厅剧场采用环形布局实现观众与演员“零距离”,剧场外设有“从台前到幕后”戏剧专题展览,展出历年舞台剧道具、服装与手稿供观众触摸体验 [4][6] - 中国大戏院举办“国庆游艺会”提供漫步式参观体验,观众可在舞台、阳台间欣赏戏法及京剧快闪演出 [6] 商旅文体展多元融合 - 国庆期间天津推出第六届夜生活节、海河阅读季、活力河西·哪吒国际消费嘉年华等特色活动,咖啡馆及文创店延长营业时间以吸引游客沉浸式打卡 [6] - 钟书阁天津店将书香延伸为“移动书屋”,在咖啡香气与音乐声中打造“城市即书房”体验,街区市集融合书籍、咖啡和文创销售,使购书行为转变为文化旅行 [6] - 行业通过“国潮+沉浸体验”拓展文化消费新空间,实现场景创新与内容升级,满足个性化、多元化、品质化消费需求 [3][7] 假期消费市场表现 - 国庆假期前4天,天津市商务局监测的415家商贸流通企业累计实现销售额16亿元,同比增长5% [6] - 同期累计客流量达1085.5万人次,同比增长4.2% [6]
文化演出市场热力十足 感受醇厚家国情怀 共享国庆佳节喜悦与荣光
央视网· 2025-10-02 15:16
假期文化演出市场总体表现 - 国庆中秋假期期间,各地文化演出市场热度持续攀升,音乐会、话剧、舞蹈、动漫展演等多元业态同台绽放 [1] 音乐会与戏剧演出 - 国家大剧院2025国庆音乐会于“十一”当晚唱响,演出《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等经典旋律,现场观众沉浸式感受家国情怀 [5] - 第十六届浙江省戏剧大赛汇集近10年戏剧创作精品,越剧、婺剧等剧种的25部大戏与7个小戏轮番上演,密集演出半月有余几乎场场座无虚席 [14] - 浙江省戏剧大赛百张公益票开票1分钟内即被抢空,观演群体包括白发老者、青春少年及跨省爱好者,显示极高市场热情 [14] 动漫与科技融合 - 第三届中国(吉林)动漫大会“炫动动漫之夜”运用AI光影、裸眼3D、舞台激光与LED大屏等技术,实现数字技术与动漫艺术的深度融合 [8] - 该动漫大会共征集到410余部动画、漫画、论文类作品,并通过展映、艺术家进校园等活动探讨产业发展新趋势 [8] 舞蹈艺术创作 - 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评奖终评活动在呼和浩特举行,共呈现15个当代舞作品与18个现代舞作品 [10] - 参评作品以多元题材与创新表达,展现了舞蹈工作者的创作活力与艺术创新成果 [10] 摄影艺术展览 - 第十二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展出116幅作品,内容涵盖农忙协作、农家炊烟、乡村孩童嬉戏等场景 [17] - 摄影展从多维度真实展现出当代中国农村的发展变迁 [17]
“来米市,看戏剧” 米市巷发布新IP 做强文化体验
每日商报· 2025-09-30 09:58
文章核心观点 - 米市巷街道通过举办第25届共建杯文艺演出暨“来米市,看戏剧”发布仪式,正式推出其戏剧文化IP [1] - 该区域旨在构建一个覆盖全年龄段和全艺术门类的“专业院团+多元业态”戏剧生态链 [1] - 战略目标是将戏剧场景嵌入城市公共空间,使其成为连接文化与消费的关键纽带和引流锚点 [2] 区域戏剧生态与资源 - 区域内汇聚了浙江话剧团、杭州杂技总团、杭州蜂巢剧场、浙江大船文化四家专业院团,形成集群化专业资源优势 [1] - 各院团定位清晰:浙江话剧团深耕主旋律与经典文化 杭州杂技总团融合高难度技艺与江南美学 杭州蜂巢剧场主打孟京辉先锋戏剧IP 浙江大船文化专注亲子舞台剧领域 [1] - 这种多元布局覆盖了从主旋律精品、国际亲子剧目到先锋实验作品的多元类型,展现出高度的“专业浓度” [1] 文化IP发展战略 - 以“来米市,看戏剧”文化IP为抓手,战略核心是打破“剧场围墙”,将戏剧融入公共空间与历史文脉 [2] - 致力于创造“场景即消费入口”的效应,通过可感可知的消费场景,让戏剧成为“消费引流锚点” [2] - 最终目标是使戏剧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专业与大众、文化与生活的纽带 [2]
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的经典焕新与时代回响
中国新闻网· 2025-09-28 13:53
活动概况 - 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在杭州举办,历时21天,汇聚全国42部精品剧目,涵盖30部在杭州上演和12部在温州展演的剧目 [1] - 活动由中国文联和中国剧协主办,是国家级戏剧盛会,全面展现近年来中国戏剧艺术创作的优秀成果 [1] - 活动涵盖20个戏曲剧种以及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滑稽戏、木偶戏等不同艺术门类 [1] 剧目特色与构成 - 开幕大戏《北上》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以京杭大运河为背景,采用历史与当代双线叙事结构 [1] - 剧目构成包括改编自经典戏剧或文学作品的剧目,如粤剧《程婴救孤》、昆剧《世说新语》、歌剧《原野》等,展现经典焕新 [2] - 42部入围剧目构成中国戏剧生态的微缩景观,既包含京剧、昆剧等大剧种,也包含山东柳子戏、湖南祁剧、满族新城戏、新疆曲子戏等稀有地方剧种 [2] - 剧目选择标准扩展至长期活跃于市场的传统戏及优秀保留剧目,不搞唯题材论,既包含革命历史题材,也包含平民百姓生活题材 [3] 行业生态与人才培养 - 活动名家新秀云集,部分主创来自全国青年戏剧创作人才培训班,体现艺术传承 [4] - 参演团体类型多样,包括文旅系统专业剧团、高等院校演出团体、中直、省直重点院团以及市级、县级基层剧团 [4] - 活动期间举办改进戏剧评论工作专题座谈会、评论人才高级研修班等活动,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戏剧评论人才 [4] 活动创新与社会影响 - 活动创新延伸至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在金沙湖大剧院、天目里等文化地标开展预热活动,打破舞台界限 [4] - 活动期间发起"人人一千克,戏剧碳中和"公益行动,约140万人参与,累计贡献2000余吨绿色能量,实现大型活动碳中和 [4] - 中国戏剧节自1988年创办,是戏剧艺术领域最高规格盛会,本届活动包含经典创新与时代回响 [3]
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落下帷幕 两年后还将继续 与杭城戏迷朋友见面
每日商报· 2025-09-28 09:48
此外,本届戏剧节召开了5次10场剧目评论会,组织专家与院团主创面对面交流,逐一点评、剖析 提升空间;还聚焦行业热点,举办"有真知讲真话——改进戏剧评论工作专题座谈会",开设"中国剧协 新时代戏剧英才培养工程——2025年评论人才高级研修班",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的戏剧评论人才,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梯次结构,为戏剧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 保障。 记者了解到,中国戏剧节创办于1988年,每两年举办一次。第二十届中国戏剧节,还将继续落户杭 城。 近日,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在杭州落下帷幕。 本届戏剧节在杭州、温州两市同时举办,21天里,42部展演剧目涵盖20个戏曲剧种以及话剧、歌 剧、舞剧等多种戏剧门类,展现了当代戏剧创作的蓬勃生机。 坚持"人民的节日"定位,本届戏剧节推出低价惠民票、文旅消费优惠等系列活动加大惠民力度。还 开展戏剧"快闪"、戏剧进校园等系列主题活动,吸引年轻群体参与传播,推进戏剧普及与美育浸润,实 现戏剧艺术与城市生活的深度融合。 ...
(文化中国行)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的经典焕新与时代回响
中国新闻网· 2025-09-28 09:03
活动概况 - 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在杭州举办,历时21天,汇聚全国42部精品剧目 [1] - 活动由中国文联和中国剧协主办,是国家级戏剧盛会 [1] - 来自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0部剧目在杭州上演,12台剧目在温州同步展演 [1] 剧目内容与特色 - 剧目涵盖20个戏曲剧种以及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滑稽戏、木偶戏等不同艺术门类 [1] - 开幕大戏《北上》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采用京杭大运河背景和古今双线叙事结构 [1] - 集结粤剧《程婴救孤》、昆剧《世说新语》、歌剧《原野》、越剧《我的大观园》等改编自经典的作品 [2] - 42部入围剧目构成中国戏剧生态微缩景观,包含京剧、昆剧等大剧种和山东柳子戏、湖南祁剧、满族新城戏、新疆曲子戏等稀有剧种 [2] - 剧目选择扩展至长期活跃于市场的传统戏及优秀保留剧目,如婺剧《三打白骨精》、京剧《七侠五义》等 [3] - 在对剧目审美评价上主张弘扬中华民族美学精神,舞台呈现提倡简约凝练,反对脱离剧情的大制作 [3] 行业生态与人才培养 - 戏剧节名家新秀云集,部分主创来自全国青年戏剧创作人才培训班 [4] - 参演团体包括文旅系统专业剧团、高等院校演出团体、中直省直重点院团以及市级县级基层剧团 [4] - 举办改进戏剧评论工作专题座谈会、评论人才高级研修班等活动,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戏剧评论人才 [4] 创新拓展与影响力 - 戏剧节创新延伸至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在金沙湖大剧院、天目里等文化地标开展预热活动 [4] - 尝试打破舞台界限,让戏剧走出剧场融入市井烟火,成为城市文化有机组成部分 [4] - 发起人人一千克戏剧碳中和公益行动,约140余万人参与,累计贡献2000余吨绿色能量 [4] - 中国戏剧节自1988年创办至今三十余载,是我国戏剧艺术领域最高规格最高水平的盛会 [3]
东西问·北京文化论坛丨章嘉禾:当代戏剧传播关键在“移情”
中国新闻网· 2025-09-25 19:14
核心观点 - 戏剧艺术在数字化时代的核心价值在于情感表达和跨文化沟通 强调现场性和移情作用的重要性 [8][9][14] - 东西方戏剧存在哲学基础和表现形式的显著差异 东方注重整体和谐与写意表达 西方强调个体冲突与社会批判 [5] - 中韩戏剧教育存在方法论差异 中国系统传承传统戏曲 韩国注重隐性融合传统元素 [6] - 数字化技术为戏剧发展带来新机遇 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真人情感表达 但可丰富艺术创作形式 [14] 东西方戏剧比较 - 东方戏剧偏重静态诗意营造与氛围叙事 西方戏剧更具动态张力且叙事方式直白多样 [5] - 东方表演倾向于"半遮面"式含蓄表达 西方表演更倾向于全情投入与情感外放 [5] - 提出面向东亚演员的"面具理论"训练方法 强调东方艺术表现的特有方式 [5] 中韩戏剧异同 - 两国拥有深厚共同文化根基 中国戏剧传递民族团结和无畏抗争精神 韩国戏剧侧重表达"恨/憾/悔"文化情绪 [6] - 教学方法上 中国系统化纳入京剧越剧等程式化表演 韩国以工作坊形式融入面具舞盘索里等传统元素 [6] - 共通之处在于都高度重视即兴互动与观众参与 强调"移情"核心观念 [6] 戏剧教育合作 - 建议加强高校间文化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戏剧节活动 [11] - 中国戏剧理论著作在韩国译著相对有限 需通过专著互译学术研讨会等形式拓展研究深度 [11] - 应构建系统化和常态化的学术交流机制 推动双边戏剧文化深度融合与长期发展 [11] 数字化影响 - 手机等数字屏幕占据大量时间 但学生反而更向往戏剧表演 将其视为情感交流方式 [13] - 戏剧具备独特疗愈功能 通过表演训练帮助参与者认识自我表达自我 [13] - 人工智能无法取代戏剧真人情感表达 但可带来技术创新和新艺术呈现方式 [14] 跨文化实践 - 戏剧的现场性创造不可复制的体验 演出消逝后情感能长久留存 [8] - 以《梁祝》题材创作当代形体戏剧作品 探讨中韩版本结局差异及当代婚恋观念变化 [8] - 作品受邀参加韩国艺术节并获得好评 证明戏剧能搭建跨文化对话桥梁 [8][9]
从中国戏剧节看传承与创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人民日报· 2025-09-24 06:33
活动概况与规模 - 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于9月5日在浙江杭州举办,持续21天 [1] - 活动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浙江省委宣传部、杭州市政府承办 [1] - 戏剧节是我国戏剧艺术领域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广的艺术盛会 [1] - 本届戏剧节共有42部剧目入围,包括29部参演剧目、1部特邀剧目和12部展演剧目 [2] 剧目多样性与创新 - 参演剧目涵盖20个戏曲剧种以及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滑稽戏、木偶戏等艺术门类 [2] - 山东柳子戏、湖南祁剧、满族新城戏、新疆曲子戏等剧种首次登上中国戏剧节舞台 [2] - 剧目题材类型多样,包括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古装故事剧、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作品 [3] - 婺剧《三打白骨精》创新使用无人机扮演小蜜蜂,取代传统道具操控方式 [9] 艺术创作理念与导向 - 戏剧节打破“唯首演”门槛,鼓励“十年磨一戏”精神,允许诞生60多年、演出1600多场的河北梆子《宝莲灯》等“老戏”参演 [6] - 坚持“为观众多演出”的导向,让演出场次多的剧目优先上演,以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 [7] - 评价标准提出不能“唯题材论”,表现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作品均被视为“主旋律” [7] - 将剧本改稿会升级为剧目提升会,组织专家对入围剧目进行打磨 [3] 戏剧与城市融合及可持续发展 - 戏剧节开幕前在杭州金沙湖大剧院、天目里等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举办预热演出,打破舞台与观众界限 [11] - 通过戏剧“快闪”、讲座等活动,让戏剧浸润城市生活,推动戏剧与城市双向赋能 [11] - 提倡绿色低碳办节,舞美设计倡导凝练节制、“一装多演”,反对不计成本的“大制作” [11] - 演出现场使用可循环利用的环保材质道具,依托数字化平台搭建低碳互动场景 [11]
天津约你来沉浸式看戏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22 08:50
此外,2025天津戏剧节还将创新举办首届天津中小学校园戏剧节,为全市中小学生提供校园戏剧展示、 学习、交流的广阔平台。戏剧节还将组织学生走进梁启超故居、觉悟社等红色文旅地标开展沉浸式演 出,以戏剧赋能爱国主义教育,让红色基因润心铸魂,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2025年,天津戏剧节以全新姿态再出发,进一步推动戏剧艺术突破剧场边界,深入城市街巷,融入百姓 生活,让艺术表达升华为城市的文化脉搏,着力打造具有鲜明津派文化特质的"戏聚天津"城市文化品 牌,为区域文化繁荣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在文化领域的生动实践,2025天津戏剧节将三地文化协同发展融入各个板块。京津 冀七大院团共创开幕大戏《白蛇·喜见升卿》,汇聚京津冀三地名家,彰显区域协同的艺术创造力。此 外,本届戏剧节还进一步拓展合作维度,将天津大学生戏剧节范围扩展至京冀高校,为三地青年搭建戏 剧创作与表演的交流平台。 本报电(记者龚相娟)近日,2025天津戏剧节正式启幕。本届戏剧节设有"剧目展演"、"无处不沉浸 ——戏剧之城"国庆节特别活动、"第三届天津大学生戏剧节""首届天津中小学校园戏剧节"4大板块,把 优质文化资源送到群众身边。 "无处不沉浸" ...
桂林:烽火中筑起“精神长城”(烽火记忆·时代回响·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8 07:05
桂林抗战文化名人博物馆。桂林市委宣传部供图 桂林"文化书店街"旧址纪念碑。资料图片 文旅融合项目《桂林有缘》亮相广西省立艺术馆。桂林市委宣传部供图 抗战时期部分文化名人在桂林居住分布图。本报记者 郑 娜摄 抗战时期在桂林出版的部分文学书籍。来源:广西日报 北平沦陷,天津沦陷,上海沦陷,南京沦陷,武汉沦陷。 七七事变爆发后,抗日战争的硝烟在全国弥漫,国土一寸寸沦丧。狼烟四起,何以为家,何以为战? 向西,向南。为了保存民族血脉、文脉,大量文化团体、文化名人与学者不断迁徙,落脚在桂林。这座 偏居西南一隅的小城,在战争中被推向文化的前沿。 抗战期间,数以千计的文化人汇聚于此,小城里书店、出版社林立,报纸、刊物琳琅满目,文化团体宛 如雨后春笋涌现。一个个文化战士以笔为枪,以纸为阵地,以舞台作战场,发出人民的怒吼、抗争,存 续民族精神之炬、文明之火。冠甲天下的山水之城,淬炼成享誉海内外的抗战文化城,在气壮山河的抗 战长卷中镌刻下独一无二的坐标。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走进桂林,探访遗址,寻迹星 火,从一座城解读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一幅迁徙图 手指轻点屏幕,一幅"迁徙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