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养殖
搜索文档
为“海上粮仓”上保险
金融时报· 2025-08-13 11:03
海洋牧场建设现状 - 烟台市建成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46处 总面积达140万亩[1] - 2024年烟台市渔业经济总产值达1300亿元 水产品总产量199万吨 均居山东省第二位[1] - 拥有国家级海洋牧场20处 数量和总面积均居全国前列[1] 海洋牧场发展挑战 - 海洋牧场投入大 见效慢 风险高 对经营者构成挑战[1] - 保险公司面临风险监测难 难以有效定价的行业难题[1][2] 保险产品创新突破 - 创新推出海洋牧场创新指数保险 以相关指数因子为保险责任[2] - 运用国家海洋局权威部门或卫星遥感数据等气象指标[2] - 提供个性化定制保险产品和风险管理方案[2] - 以保险产品作为风险缓释手段 为养殖企业提供增信和助贷金融工具[2] 保险业务实践成果 - 2022年6月成立全国首个海洋保险创新研发中心[3] - 累计研发61款海洋牧场保险产品 服务300余家养殖主体[3] - 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超10亿元 赔付金额5000余万元[3] - 深远海网箱保险项目入围农业农村部金融支农创新项目[3] 行业合作与战略发展 - 联合发布《海洋牧场保险高质量发展蓝皮书》总结创新解决方案与成功案例[4] - 健全政府 保险 企业三位一体的保险长效机制[4] - 提升保险产品服务供给能力 支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4]
辽宁省首个“蓝碳保险”落地盘锦 保障海洋碳汇价值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新华网· 2025-08-12 14:13
项目概况 - 中华财险辽宁盘锦中心支公司于2024年4月24日成功落地辽宁省首个海洋碳汇保险项目[1] - 项目为盘锦大洼区1万亩杂色蛤底播增殖养殖海域提供1690万元风险保障[1] - 保险模式创新结合碳汇价值与养殖成本双重保障[3] 技术方法 - 采用碳储量变化法核算贝类生物体碳储量变化[3] - 通过实地采样实验室检测分析综合计算保险碳汇量[3] - 将极端天气导致的养殖成本损失纳入保障范围[3] 行业意义 - 海洋储存地球约93%的二氧化碳[3] - 解决海洋碳汇风险保障方式贫瘠的难题[3] - 推动蓝色碳汇扩增服务价值保障与补偿[3] 战略发展 - 辽宁省拥有丰富蓝碳资源[4] - 探索碳排放配额质押+保险+银行抵押融资新模式[4] - 助力构建碳汇授信融资体系[4]
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勾勒“海上新广东”蓝图 以海洋经济发展带动全面建设海洋强省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6-27 16:02
广东全面建设海洋强省战略 - 广东召开高规格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全面建设海洋强省决心,海洋经济总量连续30年全国第一[1] - 会议提出以海洋经济发展带动强省建设,构建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优化生产力布局,深化山海协作[1][3] - 广东面临从海洋大省向强省跨越的挑战,需解决传统产业占比高、新兴产业附加值不足的问题[5] 深远海开发与空间布局 - 国际海洋竞逐聚焦深远海,广东近海资源开发趋近饱和,技术突破推动深蓝开发成为可能[3] - 广东出台《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提出"优近拓远"开发保护格局,推动环珠江口"黄金内湾"建设[3] - 广州、深圳、湛江等地市提出具体举措:广州构建"三脉三轴"空间格局,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湛江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3]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构建 - 广东海洋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但需优化传统产业(如海水养殖升级为现代化海洋牧场)并培育新兴产业[5][6] - 海发公司布局全产业链体系,2025-2027年计划投资超40亿元,带动就业超万人,渔民增收超10亿元[6] - 珠海云洲智能预计"十五五"期间助力打造千亿级无人海上智能装备产业,全省现有超8万家涉海企业[6] 科技创新与绿色转型 - 会议强调需突破关键技术,引育海洋人才,海上风电项目带动地方经济(如潮州饶平县450亿元投资打造千亿级新能源集群)[7] - 明阳集团开发海上综合能源岛,目标支撑大湾区绿色转型,打造万亿级海洋经济支柱[8] - 惠州加强生态修复,考洲洋水质从劣四类提升至二类,新增红树林9000亩并探索碳汇交易[8]
习近平总书记同科技工作者交往交流的故事
新华社· 2025-05-30 11:12
科技创新与人才发展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流创新人才和科学家是科技创新的核心优势,对科技工作者表达深情厚爱与殷切期许 [1] - 202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91岁的顾诵芬院士佩戴奖章,体现对高水平创新人才的重视 [2] - 通过礼敬科学家(如黄旭华、南仁东、孙家栋等)和考察创新企业,传递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导向 [3] 科技成就与全球地位 - 中国科技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包括嫦娥探月、北斗导航、高铁技术、宇树机器人及DeepSeek人工智能等 [4] -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第34位跃升至2024年第11位,实现从参与者到引领者的转变 [4] - 天问二号探测器开启小行星探测,嫦娥六号完成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展现科技自立自强成就 [8] 人才政策与体制改革 - 早期在河北正定推行"人才九条"解决技术人才短缺,主政浙江时为科技工作者解决实际待遇问题 [6] - 提出"创新不问出身""破四唯立新标"等理念,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释放创新潜能 [6][7] - 实施"揭榜挂帅"、科研减负行动及成果转化收益自主权等举措,优化创新生态 [7] 创新激励与未来方向 - 鼓励青年科学家在重大任务中挑大梁,强调个人奋斗与国家前途结合 [10] - 提出"敢为天下先"的科研精神,要求创造引领世界的科技成果 [8] - 在武汉产业创新研究院考察时,表达对中国创新人才和体制的信心,号召攀登科技与产业高峰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