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科学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2025年极地知识进校园辽宁第三站:把极地科学知识送到居民家门口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04 22:53
极地科普活动 - 2025年极地知识进校园辽宁站第三场活动在大连海洋大学举办 吸引500多名师生和社区居民参与[2] - 活动由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牵头 联合自然资源部等8家单位共同组织[2] - 现场播放《冰路征程》和《中国南极秦岭站建设纪实》两部宣传片 展示中国极地科考40年历程[5] 极地科考成果 - 中国南极内陆考察队成功建立昆仑站 抵达南极内陆海拔最高点冰穹A[5] - 中国北极科考实现历史性突破 首次抵达北极点[5] - 长城站建站40周年 已开展多次国际交流活动 体现"开放共享"理念[8] 极地科研能力 - "雪龙2"极地科考破冰船模型被赠予大连海洋大学 象征国家极地考察保障能力提升[5] - 专家介绍在零下50摄氏度低温环境下开展深冰芯钻探工作的科研经历[5] - 大连海洋大学博士分享参与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的实地经验[5] 极地国际合作 - 通过视频连线实现与南极长城站的实时互动 跨越12小时时差[8] - 活动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极地合作理念[2][8] - 大连海洋大学校长表示将贯彻"认识极地 保护极地 利用极地"的重要指示[8]
时实潜标:让深海观测从“延期回放”到“同步直播”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27 12:26
实时潜标技术发展 - 实时潜标系统实现长期连续同步监测海洋环境要素 成为深远海环境观测不可或缺的平台[3] - 数据传输滞后性是传统潜标主要瓶颈 常规潜标数据滞后约一年 无法满足实时预报需求[4] - 实时潜标将深海数据查看模式从"延期回放"升级为"同步直播" 破解数据传输滞后难题[4] 技术突破与国产化进展 - 2021年准实时潜标成功抵御12级台风"圆规" 验证系统稳定性与可靠性[8] - 2024年完成全国产实时潜标海试 集成自主研发轻质复合缆 耐压天线等组件 采用国产卫通系统 温盐深仪等设备[9] - 实现变频采样及远程控制功能 为智能采样算法嵌入奠定基础[10] 关键技术研发历程 - 突破低功耗卫星通信 大深度耐压天线 刚柔耦合缆系设计等核心技术[11] - 2018年起完成四代产品迭代 从初代准实时潜标发展到四代实时潜标[11] - 目前已在南海 印度洋 大西洋布放近20套系统 技术水平国内领先[11] 应用场景与未来规划 - 实时监测内波 海啸等灾害 为预警防灾提供及时数据支持[6] - 追踪海洋污染物扩散 支撑环境保护决策[6] - 未来将扩展为具备观测 存在 预警能力的综合型平台 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12]
我国打造“冷泉宫”,探秘海底生命绿洲
齐鲁晚报· 2025-05-24 05:24
深海冷泉生态系统 - 深海冷泉位于2000米海底,压力相当于200头大象踩在指尖,温度低至2℃,形成独特的生命绿洲[3] - 冷泉生态系统不依赖光合作用,依靠化能合成支持600多种生物生存,包括3米长的管状蠕虫、贻贝、铠甲虾等[3] - 冷泉喷涌甲烷和硫化氢气体,这些气体来自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或地质活动释放[4] - 冷泉形成"黑色食物链":微生物转化甲烷供养贻贝等生物,再被鱼类、章鱼捕食[4] - 冷泉生物生长缓慢,部分管状蠕虫寿命超过200年,堪称"深海活化石"[4] 中国深海研究设施 - 中国正在建设全球首个2000米级深海载人驻留实验室"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总投资26.6亿元,计划2030年建成[5] - 该实验室由水面保障母船、海底实验室和保真模拟系统组成,可支持6人在深海开展30天原位实验[5] - 海底实验室长33米、宽7米、高8米,由5个耐压球体串联,容积相当于3个中国空间站核心舱[5] - 实验室配备AUV和ROV等设备拓展探测范围,水面母船排水量9380吨,配备600吨级深海升降平台[5] - 保真模拟舱能模拟2000米水深压力,温度可调范围-2℃至30℃,用于养殖冷泉生物验证实验结果[6] 冷泉研究价值 - 冷泉甲烷渗漏量相当于全球年碳排放量的10%,但90%被微生物吸收形成天然碳汇[10] - 冷泉区储藏全球70%的可燃冰,中国南海预测资源量达744亿吨油当量[10] - 冷泉微生物中20%-30%菌株可产生抗菌、抗病毒活性化合物,具有药物开发潜力[10] - 冷泉可能与热液系统共同孕育地球最早生命形式,为外星生命探测提供参考[10] 中国冷泉发现 - 中国已探明近海7个冷泉区,其中南海6个,东海1个[11] - 2015年"海马号"在南海发现"海马冷泉",浅表层富含可燃冰[4][11] - 近期"蛟龙号"在南海1500米海底发现两处新冷泉喷口,面积超4万平方米[11]
回顾!“雪龙2”号的南极探索之旅完成了哪些任务?
央视新闻· 2025-05-22 19:48
航行路线与任务 - "雪龙2"号于去年11月1日从广州出发,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总航程超过4万海里,穿越6次西风带,总时长超过7个月,是中国南极考察史上单船执行任务最长的一次[4] - 第一航段从广州出发前往南极,为"雪龙"号破冰引航,完成中山站物资和人员输送任务,12月上旬离开中山站[1] - 第二航段从中山站前往罗斯海,为"永盛"轮破冰引航,前往秦岭站,12月下旬完成物资和人员转运任务后前往新西兰利特尔顿港[1] 航段任务详情 - 第三航段在利特尔顿港接上大洋队员后,于今年1月9日前往南极阿蒙森海,3月中旬完成阿蒙森海、罗斯海相关大洋作业任务,随后返回利特尔顿港进行人员轮换[2] - 第四航段于3月下旬开始,进行南极罗斯海秋季大洋联合考察,4月19日完成罗斯海考察任务[2] - 第五航段从南极返航[2] 航行成就 - "雪龙2"号创造了多个首次,包括首次为"雪龙"号转运卸货,首次进行南极秋季大洋作业等[4] - 航行期间遭遇浮冰区涌浪达2米5,需要1小时才能完全进入清水区[1]
深海所运维载人潜水器下潜超1200次 推动中国载人深潜运维能力达世界先进水平
海南日报· 2025-05-11 09:03
深海所潜航员及载人潜水器运营情况 - 深海所拥有25名潜航员 平均年龄32岁 专业背景主要为工科 包括系统工程 轮机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信息工程等 [1] - 潜航员累计下潜超过1200次 其中"深海勇士"号下潜820次 "奋斗者"号下潜384次 含万米级潜次25次 [1][2] - "深海勇士"号创造2天5潜 3天6潜 8天12潜等下潜纪录 "奋斗者"号创造连续8次下潜到万米的纪录 [2] 潜航员荣誉体系 - 19名潜航员获颁奖章 包括12名银质高级潜航员 5名金银质星级潜航员(一星级) 1名金质星级潜航员(二星级) [1] - 获二星级奖章的潜航员有效下潜达260次 另有3名学生和导师获"下潜先锋"奖励 [1] 国际合作与科研成果 - "奋斗者"号以水深大于6000米的"深渊"区域为主要作业区域 已完成全球主要海沟的载人深潜科考 [3] - "深海勇士"号在南海1500米水深发现二处明代沉船遗址 "奋斗者"号获得首个万米岩石样品 [2] - "奋斗者"号发现全球最深化能自养生命群落(9575米) 最深深渊狮子鱼新纪录(8567米) 最深的自然鲸落生态系统 [2] 参与单位及人员 - 87家单位373人参与"深海勇士"号深潜作业 53家单位202人参与"奋斗者"号深潜作业 [2]
2025中关村论坛海洋主题平行论坛:海洋科学正加速迈入大科学时代
中国新闻网· 2025-03-29 14:34
海洋科学与发展论坛 -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以"海洋科学与发展"为主题的平行论坛在北京举办 表明海洋科学正加速迈入大科学时代 [1] - 中国近年来在海洋基础研究和海洋科学装备研发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具有国际影响力 [1][2] 主办方与嘉宾观点 - 科学技术部秘书长潘晓东强调海洋科学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下一步将强化海洋科技创新顶层设计 支持基础研究 加快关键技术攻关 推进成果转化 深化国际合作 [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兰玉杰指出将加强基础研究布局 推动青年人才培养和多学科协同 深化国际大科学计划 [2] -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于军表示北京市将持续推动海洋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 依托顶尖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资源 [3] - 北京大学副校长朴世龙提出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 在基础研究 青年培养 国际交流方面助力海洋科学发展 [3] 学术前沿与国际合作 - 中外专家聚焦深海生态 碳汇机制 地质演化等前沿议题 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呼吁深化国际科技合作 [3] - 青年科学家围绕深海探索 气候变化 国际协同治理等热点建言献策 倡议构建开放多元的国际青年科研合作网络 [5] 论坛组织架构 - 论坛由科技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 [2] - 承办单位包括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北京大学 协办单位涉及多家国家级海洋研究机构及高校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