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海洋经济十万亿时代,广东2万亿领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0 22:13
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 国家发改委正与相关部门编制"十五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部署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海洋强国建设迎来新篇章 [3] -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破10万亿元大关 达105438亿元 增速超GDP0.9个百分点 [3][7] - 国际海运量占全球总量约三分之一 海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居全球第一 [3] 沿海省份海洋经济竞争格局 - 广东海洋经济总量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 2024年成立省委书记挂帅的海洋强省委员会 率先出台《广东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年)》 [4] - 山东省GDP总量近两成来自海洋经济 拥有22位海洋界院士 位居全国第一 [4] - 浙江宁波舟山和上海在海港吞吐量方面实现全球领先 [4] - 2024年海洋经济规模前三省份占据全国总量半壁江山 [8] 广东省海洋经济数据 - 2024年广东成为全国首个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的省份 达2万亿元 占全国总量五分之一 [7][8] - 广东拥有41.93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全国第二) 4084.5千米大陆海岸线长(全国首位) 1963个海岛(全国第三) [8] - 近五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13.6%提升至14.1% [6] - 2024年广东海洋产业增加值7395.1亿元 同比名义增长7.4% [10] 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 - 海洋旅游业增加值3198.7亿元 同比增长10.0% [10] - 海洋化工业增加值825.6亿元 同比增长6.1% [11] - 海洋渔业增加值681.9亿元 同比增长3.8% [11] -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58.2亿元 同比增长6.8% [11] - 海洋电力业增加值100.1亿元 同比增长26.7% [11] 广东省涉海企业发展 - 广东涉海企业总数突破8万家 [13] - 2024年新认定涉海高新技术企业257家 同比增长5% 存量达804家 [12] - 存量涉海专精特新企业593家 存量涉海"小巨人"企业203家 [12] 广东省海洋新兴产业 - 2024年广东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41亿元 同比名义增长8% [14] - 海上风电总装机规模突破1200万千瓦 跃居全国第一 [14] - 自主设计建造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入列 排水量42600吨 最大钻深能力11000米 [15] - 研制并出口全球深度最大的商业深海机器人Phoenix 600 最大下潜深度3000米 [16] - 世界首个面向海底冷泉系统的大科学装置在广州开建 [16][17]
《南沙方案》白皮书重磅发布,第一阶段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南方都市报· 2025-08-04 23:27
南沙方案核心成果 - 《南沙方案》2025年第一阶段目标任务已基本完成 围绕"一基地、一平台、一门户、一高地、一标杆"五大任务取得标志性成果 [1][3] - 2024年南沙地区生产总值达2301.3亿元 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4.5%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37.8% [18] - 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5.48% 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300家 年均增长21.5%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增长近11倍至35家 [18] 科技创新产业进展 - 累计立项19个粤港澳联合科技攻关项目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扎根南沙 环港科大创新区加快建设 [12] - 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 第三代半导体形成全产业链生态 集聚超400家生物医药企业 [12] - 建成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 启动建设首个海陆结合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 [12] 对外开放与航运物流 - 广州港南沙港区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2048.9万标箱 位居全球单一港区前列 开辟174条国际班轮航线 [14] - 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协助211家企业完成291个境外投资项目备案 形成104项服务清单 [14] - 2025年上半年外贸进出口完成1479.3亿元 同比增长17.5% 2022年以来实际利用外资336亿元 [19] 金融与规则衔接 - 广州期货交易所累计成交额约25万亿元 落地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1.1万个 [15] - 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累计交易金额超500亿美元 发行全国首单"碳中和"绿色债券 [15] - 15%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累计减免税额16.2亿元 港澳居民个税优惠政策减免税额超1.2亿元 [18] 青年创业与港澳合作 - 建成15个青创基地 累计孵化港澳青创团队1178个 项目年产值30亿元 [13] - 港澳投资企业增加近1000家 新引进港澳青创团队超800个 港澳居民总数达1.1万人 [18] - 266名港澳居民免缴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623人次香港长者提供医疗券服务 [15] 城市发展与产业布局 - 南沙湾、庆盛枢纽、南沙枢纽3个先行启动区在营企业达5959家 [16] - 规划定位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明确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等4个核心功能 [16] - 深中通道南沙联络线加速建设 承办国际网球赛事和湾区马拉松 2025年灯会吸引71万游客 [16]
坚持创新引领实体为本服务赋能全力打造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广州日报· 2025-06-11 06:14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 广州将加快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打造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优化海洋经济发展总体布局,构建以珠江为纽带的海洋创新发展带[2] - 计划高水平打造临港经济区,深化区域海洋经济合作,形成点上开发、适度集聚、优近拓远的发展格局[2] - 对标先进城市和地区,深入挖掘发展潜能、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塑造海洋经济新动能新优势[3] 海洋产业布局 - 加快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巩固远洋运输、航运交易、海洋旅游等产业优势[2] - 大力发展法律服务、金融服务、船舶认证检测等专业服务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2] - 聚焦港、船、能、药、游等赛道,推动船舶和海洋工程、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邮轮游艇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3] 科技创新与平台建设 - 建好用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梦想"号大洋钻探船等创新平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 - 高水平建设极地考察国内基地(广东)、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深耕深海极地、水下无人系统等关键领域[3] - 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水平,推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深海空天融合发展[3] 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 - 全面提升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支持中船集团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2] - 推动船舶制造向高技术、高附加值转型升级,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船舶制造基地[2] - 完善本地配套,激发中小企业活力,加强强链补链延链靶向招商和企业培育[2][3] 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 - 提升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开展海洋能、海洋油气、天然气水合物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2] - 严守海洋生态保护红线,探索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海洋经济绿色低碳发展[2]
面向世界“五港联动” 塑造湾区全新引擎
广州日报· 2025-05-26 03:02
南沙方案政策体系与实施进展 - 国家层面出台《南沙方案》及配套政策文件,形成"1+3"政策支撑体系,涵盖12项重大政策、60项重大项目 [5] - 税收优惠政策累计减免税额超17亿元,三大先行启动区新增注册企业2877家(增长89%) [2] - 金融领域落地"南沙金融30条"专项政策,累计推出超90项金融创新成果,近40项入选国家及省级试点 [7] 产业与科技创新发展 - 科创产业形成第三代半导体全产业链,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00家,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等战略科技平台加快建设 [2][11] - 南沙港区年吞吐量跻身国内单一港区前三,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覆盖62个国家(地区) [2] - 广州期货交易所落户南沙,南沙期货产业园吸引摩根大通期货等12家机构入驻 [7] 金融开放与创新实践 - 跨境金融试点额度超300亿元(QFLP/QDLP),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结算金额达1292亿元 [7] - 落地全国首笔航运金融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首只公募碳中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等创新业务 [7] - 金融基础设施加速集聚,全国首个期货金融业全要素产业园主体结构封顶 [7] 教育与人才生态建设 -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汇聚全球顶尖学术人员300余人,首次参展日内瓦发明展获5项大奖 [9] - 首创港澳人才职称评价体系,设立18个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改革试点 [14][11] - 南沙区成为广州唯一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开设港澳子弟学校及班级 [10] 城市规划与区域协同 - 规划定位南沙为"未来发展核"和"狮子洋增长极",强化与中心城区及大湾区城市互联互通 [16] - 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吸引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落户 [16] - 优化15个重点产业园区空间布局,出台审批提速十条举措保障用地需求 [17]
我国打造“冷泉宫”,探秘海底生命绿洲
齐鲁晚报· 2025-05-24 05:24
深海冷泉生态系统 - 深海冷泉位于2000米海底,压力相当于200头大象踩在指尖,温度低至2℃,形成独特的生命绿洲[3] - 冷泉生态系统不依赖光合作用,依靠化能合成支持600多种生物生存,包括3米长的管状蠕虫、贻贝、铠甲虾等[3] - 冷泉喷涌甲烷和硫化氢气体,这些气体来自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或地质活动释放[4] - 冷泉形成"黑色食物链":微生物转化甲烷供养贻贝等生物,再被鱼类、章鱼捕食[4] - 冷泉生物生长缓慢,部分管状蠕虫寿命超过200年,堪称"深海活化石"[4] 中国深海研究设施 - 中国正在建设全球首个2000米级深海载人驻留实验室"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总投资26.6亿元,计划2030年建成[5] - 该实验室由水面保障母船、海底实验室和保真模拟系统组成,可支持6人在深海开展30天原位实验[5] - 海底实验室长33米、宽7米、高8米,由5个耐压球体串联,容积相当于3个中国空间站核心舱[5] - 实验室配备AUV和ROV等设备拓展探测范围,水面母船排水量9380吨,配备600吨级深海升降平台[5] - 保真模拟舱能模拟2000米水深压力,温度可调范围-2℃至30℃,用于养殖冷泉生物验证实验结果[6] 冷泉研究价值 - 冷泉甲烷渗漏量相当于全球年碳排放量的10%,但90%被微生物吸收形成天然碳汇[10] - 冷泉区储藏全球70%的可燃冰,中国南海预测资源量达744亿吨油当量[10] - 冷泉微生物中20%-30%菌株可产生抗菌、抗病毒活性化合物,具有药物开发潜力[10] - 冷泉可能与热液系统共同孕育地球最早生命形式,为外星生命探测提供参考[10] 中国冷泉发现 - 中国已探明近海7个冷泉区,其中南海6个,东海1个[11] - 2015年"海马号"在南海发现"海马冷泉",浅表层富含可燃冰[4][11] - 近期"蛟龙号"在南海1500米海底发现两处新冷泉喷口,面积超4万平方米[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