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
icon
搜索文档
深海所领衔团队发现最深海底生命群落
海南日报· 2025-08-03 10:13
深海科学研究突破 -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领导的国际团队在西北太平洋千叶—堪察加海沟和阿留申海沟9533米深度发现目前已知最深的化能合成生命群落 [1] - 研究团队利用"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首次在9533米极端深度和2500公里范围海沟底部观测到全球分布最深、规模最大的化能合成生命群落 [1] - 发现的群落主要由深海管状蠕虫和双壳类软体动物组成,依靠断层上涌的富含硫化氢和甲烷流体维持生命 [1] 科研成果价值 - 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具有里程碑意义 [1] - 研究不仅发现化能合成生命新物种,后续可能揭示全新代谢途径和极端压力适应机制 [1] 国际科研计划进展 - 本次研究属于深海所主导的"全球深渊探索计划"(GHEP)重要组成部分 [2] - GHEP是为期10年的国际科研计划,旨在利用先进深潜技术探索地球深渊无人区 [2] - 研究团队已规划更多考察任务,将进一步探索化能生态系统全球分布格局及其对全球碳循环的潜在影响 [2]
【央视新闻】万米海底,“奋斗者”号发现生命绿洲
央视新闻· 2025-07-31 09:21
IDSSE, CAS IDSSE, CAS IDSSE, CAS . 1 TREnD Global IDSSE, CAS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在西北太平洋的千叶-堪察加海 沟和阿留申海沟发现了一个惊人的海底生态系统——在深度达到9,533米的深渊海底,存在着目前已知 最深的化能合成生命群落。研究成果30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深渊里的隐秘世界 深渊是指深度在6,000米至近11,000米之间的海沟区域,通常形成于板块俯冲带。虽然科学界长期推 测化能合成群落可能广泛存在于深渊区域,但此前实际发现的案例屈指可数。 此次研究首次在深达9533米的极端深度,以及跨越2,500公里的广阔海沟底部,直接观测到了世界 上分布最深、分布规模最大的化能合成生命群落。这些群落主要由被称为深海管状蠕虫和双壳类软体动 物组成,它们依靠沿着断层上涌的富含硫化氢和甲烷的流体维持生命。研究不仅发现了化能合成生命新 物种,后续研究还有可能揭示全新的代谢途径和极端压力适应机制。 重新思考深海碳循环 该研究对理解地球深部碳循环具有深远意义。通过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人员发现这些环境中的甲烷 实际上是由沉 ...
万米海底,“奋斗者”号发现生命绿洲
央视新闻· 2025-07-31 02:20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在西北太平洋的千叶-堪察加海沟和阿留申海沟发现了一个惊人的海底生态系统——在深 度达到9,533米的深渊海底,存在着目前已知最深的化能合成生命群落。研究成果30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深渊里的隐秘世界 深渊是指深度在6,000米至近11,000米之间的海沟区域,通常形成于板块俯冲带。虽然科学界长期推测化能合成群落可能广泛存在于深渊区域,但此前实际发 现的案例屈指可数。 该研究对理解地球深部碳循环具有深远意义。通过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人员发现这些环境中的甲烷实际上是由沉积层深处的微生物活动产生的。这一结果表 明,在深渊海底之下还存在着一个前所未知的、庞大活跃的深部生物圈,不断将底部埋藏的碳转化为甲烷,并以天然气水合物等形式在深渊海底形成规模巨 大的甲烷储库,挑战了传统的深海碳循环和碳收支模式。 这一发现也直接挑战了深渊生态系统主要依靠从海洋表层沉降的有机颗粒和动物残骸维持的传统观点。相反,研究证明,化能合成生命可能在深渊生态系统 发挥着比想象中更重要的作用,并深刻影响着深渊生态系统结构。 科研团队利用"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揭示了全球海洋最深地带— ...
国产载人潜水器,跋涉万米深海(瞰前沿·大国重器)
人民日报· 2025-06-07 05:34
深海载人潜水器技术发展 - 中国自主研发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万米级深潜并采集生物样品,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细胞》[1][8] - 载人潜水器国产化率显著提升,"深海勇士"号国产化率达95%,具备4500米级作业能力[2] - 潜水器技术实现四大核心功能:下潜上浮控制(压载铁系统)、海底观测(视频灯光系统)、水声通信(100秒/次数据交互)、精准作业(神经网络算法控制)[4] 深海科研应用成果 - "深海勇士"号在南海考古中提取900余件套文物,确认沉船遗物超10万件,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和高清相机记录文物位置信息[5][7] - "奋斗者"号参与"全球深渊深潜探索计划",在马里亚纳海沟等区域获得深渊钩虾样本,研究成果创全球最深动物基因组记录[8][10] - 深渊钩虾研究揭示其作为分解者(处理腐殖质)和能量传递者(占深渊生物量主导地位)的双重生态角色[9] 核心技术突破 - 载人球舱采用新型钛合金材料,可承受1.1万吨/平方米压力,保障3名潜航员安全[3] - 浮力调节系统实现无动力沉浮,机械手负载能力达65公斤且不损伤文物表面[4][7] - 人工智能技术未来将应用于海底文物识别与生物样本采集,提升作业效率[7][9] 国际合作与科考进展 - 中国载人潜水器已形成从"蛟龙"号(7000米级)到"奋斗者"号(全海深)的完整技术体系[2] - "探索"系列科考船支持全球海沟探测,创造多项世界深潜作业纪录[8] - 深渊生物保真采集装置研发中,目标实现海底至实验室的活体样本转移[9]
深海所运维载人潜水器下潜超1200次 推动中国载人深潜运维能力达世界先进水平
海南日报· 2025-05-11 09:03
深海所潜航员及载人潜水器运营情况 - 深海所拥有25名潜航员 平均年龄32岁 专业背景主要为工科 包括系统工程 轮机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信息工程等 [1] - 潜航员累计下潜超过1200次 其中"深海勇士"号下潜820次 "奋斗者"号下潜384次 含万米级潜次25次 [1][2] - "深海勇士"号创造2天5潜 3天6潜 8天12潜等下潜纪录 "奋斗者"号创造连续8次下潜到万米的纪录 [2] 潜航员荣誉体系 - 19名潜航员获颁奖章 包括12名银质高级潜航员 5名金银质星级潜航员(一星级) 1名金质星级潜航员(二星级) [1] - 获二星级奖章的潜航员有效下潜达260次 另有3名学生和导师获"下潜先锋"奖励 [1] 国际合作与科研成果 - "奋斗者"号以水深大于6000米的"深渊"区域为主要作业区域 已完成全球主要海沟的载人深潜科考 [3] - "深海勇士"号在南海1500米水深发现二处明代沉船遗址 "奋斗者"号获得首个万米岩石样品 [2] - "奋斗者"号发现全球最深化能自养生命群落(9575米) 最深深渊狮子鱼新纪录(8567米) 最深的自然鲸落生态系统 [2] 参与单位及人员 - 87家单位373人参与"深海勇士"号深潜作业 53家单位202人参与"奋斗者"号深潜作业 [2]
深渊碳循环重大科考航次返航三亚
海南日报· 2025-05-10 08:30
深渊碳循环科考航次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享航次计划载人深潜-微生物介导的深渊碳循环重大科学考察航次顺利完成,历时43天,从3月23日开始,近日返航三亚 [7] - 科考团队搭乘"探索一号"科考船,携带我国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东南印度洋板内深渊区及周边区域开展科考作业 [7] - 科考覆盖水深2900-6700米,进行精度达厘米级的大规模样品和原位信息采集,包括沉积物、海水、岩石、多金属结核、宏生物样品及原位环境参数 [7] 科考成果 - 重力柱取样成功率高达100%,其中长度6.83米的重力柱达到了"探索一号"科考船重力柱采样装置的上限 [8] - 采集样品覆盖东南印度洋深渊区的深海平原、深渊底部以及深渊地形起伏区,具有较高覆盖度、异质性和代表性 [8] - 科考团队重点关注了海底地形地貌、水深、多金属结核等与微生物/宏生物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 [8] 科考意义 - 为后续开展断裂带深渊生态系统及其介导的元素循环研究提供了坚实保障 [8] - 为对比开展从深海到深渊的特殊地质构造、环境参数与生命过程的多学科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样品和数据支撑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