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
搜索文档
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成果丰硕
消费日报网· 2025-06-05 11:30
博览会概况 - 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于福州举办,为期四天,吸引超8万现场观众和680万云端观众 [2] - 展品数量达12万余件,其中500多件获"百鹤杯"奖项,意向金额1.45亿元,现场成交额突破3000万元 [2] - 线上销售表现亮眼,5个直播间销售额480万元,线上预售金额1530万元 [2] 行业规模与影响 - 全国工艺美术产业年收入达3万亿元,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超1300万 [5] - 博览会为行业提供展示、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传统工艺繁荣发展 [5] - 福建省德化古越坊陶瓷等展商通过博览会提升品牌知名度,建立意向合作 [5] 展馆与展品特色 - 福建馆以1.1万平方米主场展示"展演销"三位一体模式,包括智能茶具、禅意木椅等创新产品 [6] - 全国31省市50多个特色展团参展,展馆面积达5.5万平方米,涵盖青田石雕、景德镇瓷器等地域特色 [7] - "百鹤杯"大赛评选出127件金鼎奖、188件百鹤奖、230件新锐奖,展现行业创新活力 [10] 创新与传承 - 获奖作品如岫岩玉雕《飞夺泸定桥》、德化瓷塑《蟳花之梦》等体现"题材多样、技法多变"的创新特点 [11] - 紫砂《北斗七印》突破传统工艺,将施釉与紫砂结合,创造全新艺术效果 [11] - 大师工匠非遗精品展展出160余件传世之作,展现传统文化与当代美学的共振 [10] 观众互动与教育 - 特设18项非遗互动体验活动,包括景泰蓝点蓝、陶瓷绘画等,吸引市民参与 [13] - 国际儿童节期间迎来大量儿童观众,通过触摸、观察展品感受传统技艺魅力 [13] - 博览会成为百姓"欣赏美、体验美、接受美"的打卡地,增强文化自信 [14]
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 达成意向订单约1.45亿元
中国经济网· 2025-06-04 07:54
博览会概况 - 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展出陶瓷、雕刻、织绣、玻璃、文房四宝、珠宝首饰等全品类工艺美术优秀作品12万余件,其中国大师、省大师、大国工匠作品2万余件 [1] - 博览会吸引8万人次入馆观展,直播观展人数超680万人次,现场成交额约3000万元,意向订单约1.45亿元,直播销售额约480万元,线上预售金额约1530万元 [1] - "百鹤杯"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收到2800多件报名作品,评出545个奖项,包括127个百鹤金鼎奖(金奖)、188个百鹤奖(银奖)、230个百鹤新锐奖(铜奖) [1] 福建展团表现 - 福建展团汇聚351家参展单位、586个展位,参展单位数量较上届增长42%,展区面积达1.1万平方米,创历届之最 [2] - 福建展团现场成交额约1400万元,意向订单约5280万元,在"百鹤杯"大赛中获奖总数达151个,占全国27.7%,其中金奖38个(占全国29.9%)、银奖53个(占全国28.2%)、铜奖60个(占全国26%),获奖总数和金奖数量均为全国第一 [2] 福建展区特色 - 福建工美展销推介区设立"工美展销区"、"推介展演区"及"在闽港澳台精品区"三大特色展区,静态展示区陈列4000余件工艺精品,动态展演区日均吸引超1.5万人次参与 [3] - 福州展区以三坊七巷为设计灵感,展示寿山石雕、脱胎漆器等核心品类,泉州作为主宾城市展示12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经典之作,"在闽港澳台精品区"汇聚115件港澳台大师作品 [3] 产业推动成效 - 博览会促成现场签约项目3个,福建工艺美术企业获得银行签约授信4370万元,通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工艺美术产业高质量发展 [4]
泉州漆线雕万象 AR数字焕千秋
消费日报网· 2025-06-03 11:04
公司参展情况 - 公司首次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 携15件漆线雕作品亮相 [1] - 由国家级高级技师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非遗传承人黄培聪带队参展 [2] - 参展作品包括《憧憬》《盛世唐朝 百年好合》等代表作 [3] 核心工艺技术 - 漆线雕以精细漆线为材料 采用"盘 结 绕 堆"等传统技法 实现"以线代画"的艺术效果 [2] - 独创蓝紫色漆线配方 突破传统金线范式 精准还原青花瓷神韵 [6] - 将漆线雕与陶瓷 玉石 木雕等材质跨界融合 拓展工艺表现维度 [6] 代表作品分析 - 《憧憬》以"中国白"瓷雕为基底 采用蓝紫色漆线演绎青花瓷韵味 塑造凝望少女形象 [5] - 《盛世唐朝 百年好合》选用中国红瓷为载体 融合金箔技艺与漆线缠绕技法 展现盛唐气象 [5] - 作品多次获全国展赛金奖 被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等机构收藏 [2] 行业发展策略 - 计划开发AR漆线雕体验程序 实现纹样动态演绎 增强观赏互动性 [7] - 持续开展材料创新 将新型复合材料与传统技艺相结合 [7] - 未来将开发"海上丝路"系列作品 以闽商文化符号讲好中国故事 [7] 非遗传承举措 - 开展"传统手工艺技艺进课堂"公开课 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6] - 秉持三大创作理念:坚守文化根脉 传承匠人精神 追求守正创新 [6] - 漆线雕发源于福建泉州 有1400多年历史 是中国漆艺文化瑰宝 [6]
三异绣针融时韵 四赴盛会绽华章
消费日报网· 2025-06-03 10:44
行业动态 - 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在福建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云集全国顶级工艺美术大师和织绣大师,包括苏绣、云锦、缂丝、湘绣、粤秀、卞绣等非遗技艺代表[1][5] - 博览会为传统非遗技艺提供高规格展示平台,促进优秀手工技艺与工艺精品走进大众视野,提升行业整体知名度与社会影响力[5][6] - 博览会吸引众多文化爱好者和收藏家,帮助传统技艺拓展市场,通过作品展示实现销售,创造经济价值[1] 公司表现 -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卢福英携《狮子 老虎》《雾隐秋林》《白孔雀》等创新苏绣作品参展,作品巧妙融合现代元素与传统苏绣技艺[5][6] - 卢福英第四次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其作品《狮子 老虎》采用双面异绣技法,以平绣针法呈现狮虎双面异图,创新诠释东方美学[6] - 《雾隐秋林》运用乱针绣技法,以数十种色阶丝线呈现水墨画般的朦胧意境与西洋油画质感[6] - 《白孔雀》通过多变的针法层层叠加,展现羽毛细腻光泽与层次纹理,体现苏绣技艺的炉火纯青[6] 创新与传承 - 传统非遗技艺在新理念、新技术、新渠道的促进下与时俱进,焕发新活力[1] - 卢福英强调苏绣需保留传统技艺的同时大胆创新表现形式,融入现代生活,创新求变精神成为引领苏绣发展的主要动力[6] - 卢福英积极培养苏绣人才,担任学校刺绣艺术高级指导老师,将刺绣艺术融入学校艺术教学,让年轻一代了解苏绣文化历史[6] 未来展望 - 卢福英表示未来将与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携手共进,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诠释苏绣艺术的魅力与文化价值[7] - 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引领下,苏绣传承人共同努力,苏绣艺术将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色彩[7]
材美工巧 器韵时宜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02 06:31
展览概况 - 第四届中国好手艺展在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举办 展出110件套匠心之作 以"材美 工巧 器韵 时宜"为新时代考工标准 [7] - 展览继承传统《考工记》"天有时 地有气 材有美 工有巧"的造物思想 在当代语境下重新诠释传统工艺理念 [7] 材美工艺 - 唐帅岫玉雕刻《水生世界·逸》突破传统静态美学 运用不规则曲线展现敦煌飞天的飘逸灵动 [7][8] - 王丽华苏绣《九龙图》以南宋陈荣作品为范本 采用平针 乱针及自创罗髻针法再现九龙威猛姿态 [8] 工巧创新 - 陈荣春 陈汉青陶瓷《如梦令》继承明代何朝宗"垂裳纹"技艺 德化白瓷衣褶处理如山水飞瀑 融合文人赏石意趣 [8] - 陈玉琼玻璃作品《生生不息》通过灯工玻璃技术 用透明材质具象化人类追寻真理的心路历程 [9] 时宜探索 - 《叙事》《恐龙》两件装置作品突破传统材料限制 分别使用丝瓜瓤和废旧轮胎创作 引发关于手工艺价值体系的讨论 [10] - 废旧轮胎作品通过纹路转化形成独特肌理 丝瓜瓤作品利用纤维结构创造类似"米家山水"的光影层次 [10] 文脉传承 - 范泽锋紫砂《禅墩·朝阳》延续明代时大彬 清代陈鸣远的线面结合美学 以向日葵意象转化植物生长轨迹 [13] - 王雷纸搓线编织《文锦华夏》将书籍文字与传统服饰形制结合 实现历史符号的现代性阐释 [13] - 国礼《和合之美捧盒》融合敦煌荷花如意纹 回纹等传统元素 延续商周青铜器铸鼎象物的文化叙事 [14]
新发展理念引领毕节“越重山”
人民日报· 2025-06-02 06:12
绿色发展转型 - 毕节森林覆盖率从14.9%提升至2024年的60%,县城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和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均达100% [1][6] - 取缔3800多个黑煤窑,整合煤矿生产并转向旅游业发展,典型案例为百里杜鹃管理区从煤炭开采转型为旅游经济 [4][5][6] - 煤炭产业向高端制造转型,贵州黔希化工将煤炭转化为乙二醇等化工原料,资源利用率提升 [9] 资源精深加工与产业升级 - 磷矿开发从零增至每年200万吨(2018-2024年),磷铁等非能源矿产采选产值增长139.13% [9] - 毕节加快建设全国资源精深加工基地,推动工业经济从"傻大黑粗"向高端制造转变 [7][9] - 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如毕节明月工艺美术有限公司4年内用工量增至1400余人,依托本地职教体系快速培训工人 [13] 人力资源开发与职业教育 - 技能人才总量从2018年17.85万人增至2024年41.21万人,占人才资源总量比重达33.13% [12] - 构建"1+8"职业教育区域布局,通过"广东技工·广州港班"等合作项目提升就业能力,如贫困户秦鹏转型为起重机司机 [10][11][12] - 全市人才资源总量从72.32万增至124.4万,引进高层次人才3071人、产业人才3137人 [13] 体制机制创新与区域发展 - 市县两级推动改革事项408项和811项,包括贵州首张林业碳票、政务服务改革等 [15] - 织金经济开发区通过打破部门壁垒优化流程,加速磷煤化工项目落地 [15] -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2457.59亿元(贵州第三),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6.13%,威宁苹果等产品远销海外 [16]
福建省委书记周祖翼会见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
快讯· 2025-06-01 08:59
行业合作与发展 - 福建省委书记周祖翼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就传承弘扬福建非遗技艺进行深入交流 [1] - 双方探讨推动福建轻工业特别是工艺美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合作方向 [1] - 会议聚焦加强轻工技能人才培训和工艺美术优秀人才队伍建设 [1] 行业活动 - 双方共同参观2025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 [1]
泉州万件瑰宝绽放 古今对话赋能产业
消费日报网· 2025-05-29 10:55
博览会概况 - 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将于5月30日至6月2日在福州举办,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办 [1] - 泉州市成为本届博览会唯一主宾城市,送展作品超万件 [1] - 同期举办第四届工艺美术文创设计大赛,主题为"丝路新潮",聚焦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元素 [1] 泉州展馆布局 - 泉州展馆总面积超2000平方米,设置1个主题形象馆和7个特色馆(世界陶瓷之都、世界石雕之都等) [1] - 共组织139家工艺美术企业参展,展位数量达185个 [1] - 展示30多个品种技艺,包括陶瓷、石雕、藤铁、香制品、金苍绣等 [1] - 主题形象馆悬挂23盏泉州特色花灯,并播放宣传片增强氛围 [3] 产业数据 - 2024年泉州工艺美术产值突破1500亿元,出口额占全国16% [3] - 泉州拥有37项传统品种技艺,其中12项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含德化白瓷、惠安石雕等) [3] 活动安排 - 展会期间将举办捏花、手拉坯、纸织画等技艺展演,以及木偶戏、茶道、香道表演 [3] - 文创设计大赛面向全国设计师征集"创新海丝"主题作品 [1] 行业地位 - 泉州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之都"称号 [3] - 泉州在推动中华工艺美术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中坚作用 [1][3] - 产业规模与创新力稳居全国前列 [3]
擎旗奋进新时代 匠艺纷呈大师展
消费日报网· 2025-05-29 10:55
展览概况 - 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将于5月30日至6月2日举办"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大师工匠精品展"专题展览活动,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与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共同主办 [1] - 展览面积达1000平方米,展出百余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轻工大国工匠的精品佳作 [1] - 展览旨在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展现新时代大师工匠风采和党领导下产业工人队伍发展的伟大成就 [1] 展品内容 - 展品涵盖石雕、玉雕、木雕、陶瓷、紫砂、刺绣、剪纸、金属工艺、景泰蓝、唐卡、漆器等非遗工美品类 [1] - 代表性展品包括钧瓷《双系罐》、三彩釉画《化龙》、广彩作品《迎春花》等 [1] - 寿山石雕刻作品《松壑雅聚》采用高浮雕刻技艺,构图严谨,画面分左右两部分,利用寿山石红色部分雕刻山体、松树和人物 [2][6] - 夏布绣作品《长江万里图》长卷以宋代赵芾画作为蓝本,结合夏布绣的质朴与坚韧表现长江的波澜壮阔 [8] - 瓷瓶作品通过垂枝牡丹的造型象征高尚品德 [5] 展览意义 - 展览礼赞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歌颂伟大时代的辉煌足迹 [1] - 展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轻工大国工匠时代风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1] - 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全方位展现工艺美术非遗传承人对技艺的追求和对"匠心"的坚守 [1]
非遗更新更好玩 来手工绝技互动体验活动大显身手
消费日报网· 2025-05-29 10:55
博览会活动内容 - 安溪竹藤编体验区提供十字编、人字编、六角编等编织花样教学,观众可自制茶具带回家 [1] - 蝴蝶变幻剪纸体验区通过图形组合创新设计,以游戏形式吸引青少年参与剪纸技艺 [1] - 景泰蓝体验区融合美术、工艺、雕刻等多元技术,展示传统工艺与现代时尚的结合 [1] - 活动以笔墨、针线、刀剪、泥土为媒介,打造"非遗盛宴",观众可现场制作个性化纪念品 [1] 博览会背景与目标 - 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办,5月30日至6月2日在福州举办 [1] - 活动主题为"国潮走进生活",旨在通过互动体验推动非遗文化传播 [1] - 主办方强调博览会为工艺美术和非遗提供展示平台,促进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2] 政策与行业方向 - 国务院《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要求提升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再创造能力,扩大其现代应用 [2] - 主办方期望通过博览会打破传统技艺的封闭性,使其成为可触摸、可参与的文化符号 [2] - 活动定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场,推动匠心匠艺成为时代新风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