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医疗

搜索文档
对话左医科技张超:智能医生不仅要能解决问题,更要打造主动式AI医疗应用
IPO早知道· 2025-04-10 11:01
行业前景与公司定位 - 2025年被视为中国人工智能应用爆发的关键年份,AI2.0与垂直行业结合是潜力巨大的方向[2] - 公司是知识图谱和医疗大模型协同驱动的医疗科技企业,深耕医疗行业8年[2] - 公司核心团队源自百度自然语言处理部,创始人张超为前百度NLP知识挖掘方向负责人[5] 产品与技术优势 - 2020年首次将Transformer技术应用于医患对话交互,打造国内唯一对标微软Nuance DAX的听译机器人[3] - 2023年5月率先发布医疗垂类大模型,落地四川省人民医院等百强医院[3] - 基于multi-agent技术打造AI医生,与多地卫健委签约升级为AI家医服务[3] - 公司产品线包括AI家庭医生、智能导诊等解决方案,覆盖200余家三甲医院(含40家Top100医院)[5] - 推出第三代智能医生产品,采用端到端训练集成思维链推理、工具调用和智能诊断[22] 商业化探索与挑战 - AI医疗商业化难点在于软件付费模式受限和临床风险管控[8] - To C产品复购率达30%,但低频特性限制商业模式可持续性[10] - B端收入是当前主要来源,服务200多家三甲医院并实现收支平衡[16] - C端业务规模较小,初期采用会员订阅模式,未来可能拓展健康商品撮合交易[16] 数据与行业壁垒 - 高质量临床数据稀缺,公司通过医院合作积累独特医患对话数据集[13] - 真实场景用户交互轮次达10轮以上,远高于行业平均2-3轮水平[17] - 与头部医院深度合作带来精准用户,如重庆儿童医院产品发布当天获数千真实用户[17] 差异化竞争策略 - 采用"机器服务患者+人工质检"模式,区别于同行"机器服务人+人服务患者"路径[21] - 聚焦特殊场景端到端训练,避免与大模型厂商在基础模型层面竞争[23] - 通过与医院合作建立信任,提供挂号对接和独家患教内容增强用户粘性[19]
专家访谈:医疗+AI落地成熟度分析
雪球· 2025-03-30 14:22
长按即可参与 3、AI医疗产业端落地成熟度,影像→体外诊断→医疗机器人→制药→慢病管理→医疗信息化。 4、AI+诊断领域: 1)体外诊断公司:主业有业绩压力,但需给予AI属性估值溢价。关注与大厂绑定深、落地成熟的 公司。 2)影像公司:如联影,在设备市场铺设、市占率、数据授权上有优势。 3)业绩变好公司:对主业业绩有包容度,关注可能迎来拐点的公司。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作者: 巴菲特读书会 来源:雪球 1、AI医疗产业整体前景大,能够赋能医疗产业端公司的传统业务,提升其盈利能力,并在客户绑 定、新客户开拓上提供帮助。 2、在患者端,AI医疗可以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可及性,使得偏远地区的人能够触达到高等级的医疗 资源(医疗资源平权);还可以减少漏诊和误诊,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诊断准确性);以及AI制 药如果成功,患者将受益(制药)。 4)细分领域数据公司:如华大智造,除数据、AI逻辑外,还受Illumina被禁入中国市场影响。 5、AI+医院/医生:AI能提高医生和医院的诊断治疗能力;对医院和医生的运营效率有帮助。 6、AI+慢病管理:看好AI慢病管理 ...
计算机|AI医疗:一张表看产业进展
中信证券研究· 2025-03-27 08:21
文章核心观点 - 对AI医疗公司应用落地、商业化进展进行梳理,应用以医生Copilot为主,科室级、全院级智能体有望形成,AI应用将成G&B端信息化建设增量,C端长期空间近千亿元,短中期关注能获取医院数据提升AI模型能力的厂商,长期关注医院信息化厂商 [1] 模型能力 - 稀缺的高等级医院真实诊疗数据是模型能力提升的核心支撑,国内超50个医疗垂类大模型主要基于公开数据集训练,结合高等级医院真实诊疗数据是能力提升关键 [2] - 海外Tempus AI用庞大高质量数据支持垂类AI诊断模型开发,国内讯飞医疗积累大量数据结合技术降低幻觉问题 [2] - 院内数据流通为医疗垂类大模型能力提升提供基础,部分地方已开始尝试院内专科数据挂牌交易 [2] 应用形态 - 应用以医生Copilot为主,科室级、全院级智能体有望形成 [1][3] - G端智医助理在安徽、江西全省推广,2024年讯飞医疗提供超8.77亿次AI辅诊建议,规范病历3.4亿份 [3] - B端院内应用多样,全新科室级、全院级智能体正在形成,如创业慧康系统在浙大二院试点效果好,预计2025年在10个专科部署 [3] - C端围绕慢病、健康管理需求,患者个人付费模式逐步跑通 [3] 空间展望 - AI应用将成为G&B端建设增量,C端长期空间近千亿元 [1][4] - AI医疗公司商业化收入分传统AI收入和AI大模型收入,在政策、需求支撑下订单、收入体量有爆发属性 [4] - 2025 - 29年G端大模型诊疗智能化项目合计市场空间47亿元,B端合计市场空间142亿元,C端两大市场年理论市场空间达722亿元 [4] 竞争格局 - AI医疗行业处于跑马圈地阶段,短中期关注数据 - 模型闭环链路,长期关注客户卡位 [5] - 短中期关注能获取医院诊疗数据提升AI模型能力的厂商,部分公司与高等级医院联合发布专病AI模型,华为解决方案成软件销售重要载体 [5] - 长期伴随AI能力普惠化,医院电子病历、HIS供应商等有信息化卡位的厂商值得关注 [5] 投资策略 - 短中期关注能获取医院诊疗数据提升AI模型能力的厂商 [7] - 长期关注在医院客户中有信息化卡位的厂商 [7] - C端年理论市场空间近千亿元,互联网医疗公司有望在应用模式探索上取得积极进展 [7]
晨报|预计下半年国内IDC厂商进入业绩兑现周期
中信证券研究· 2025-03-27 08:21
IDC行业 - 全球IDC板块近期经历较大波动 美股公司受宏观经济及关税政策影响回调 国内公司因市场对收入及Capex担忧在四季报后大幅回撤 [1] - 海外头部公司通过网络效应提升客户粘性 同时保持谨慎的资本开支规划 国内IDC业绩兑现周期较长 预计25H2为重要观察窗口 [1] AI医疗 - 当前AI医疗应用以医生Copilot为主 未来将向科室级、全院级智能体发展 长期C端市场空间近千亿元 [2] - 短期关注能获取医院数据提升AI模型的厂商 长期医院信息化厂商也具备投资价值 [2] 资产配置 - 桥水全天候ETF在纳斯达克上市 采用跨周期风险分散策略 投资股票、债券、TIPS、商品等多资产类别 [3] - 该产品在美股调整期展现抗波动性 多资产ETF管理费率高于行业平均 体现配置能力溢价 [3] 财政预算 - 2025年广义财政赤字预计达11.4万亿 广义赤字率8.0% 均为历史高位 1-2月财政支出进度快于收入 显示前置发力特征 [5] 外骨骼机器人 - 外骨骼机器人应用场景覆盖工业、物流、医疗等领域 受益AI与工业控制技术进步 老龄化推动需求增长 [7] 逆变器 - 逆变器板块估值修复 海外大储景气度持续 欧洲渠道库存消化后国内企业业绩有望改善 长期看好构网型储能等技术溢价方向 [9] 核聚变设备 - 核聚变领域近期催化密集 商业化节奏或超预期 国内核电设备供应商已领先布局 高端制造能力厂商将受益 [10] 近期活动 - 重点会议包括中国海外宏洋集团、粤海投资、爱博医疗等业绩交流 以及美国道富-桥水ETF策略研讨会 [11][12][13]
增长近200%!外资狂买!
天天基金网· 2025-03-10 19:13
2、华为大动作,AI医疗行业涨超3%,会是后市主线吗?如何借道基金布局? 3、韩国人狂买中国股票,2月,韩国投资者投资中国股票的月度交易额环比增长近两倍。从外资流入看A股后市机会。 摘要 1、今天,A股三大指数一波三折,午后拉升,小幅收跌,港股跳水,跌超2%。 以前看美股脸色,现在跟港股学,交卷时间还比人家早了…… 真话白话说财经,理财不说违心话 --这是第1313 篇白话财经- - (图片来源:东方财富APP,统计截至2025/3/10,不作投资推荐) 受到港股跳水影响,今天A股小幅收跌,不过有超3200只个股上涨,AI医疗、光伏、煤炭等板块涨幅居前。 (图片来源:东方财富APP,统计截至2025/3/10,不作投资推荐) 机构分析认为,两会后,伴随各项经济数据落地,部分投资者或逐渐由预期转向现实,市场波动或显著加大。中长期来看,科技仍然是市场主线。 AI医疗板块爆发 虽然今天A股指数表现低迷,但个股涨多跌少,AI医疗行业爆发,涨超3%。 (图片来源:东方财富APP,统计截至2025/3/10,不作投资推荐) 消息面上, 华为已正式组建医疗卫生军团,重点构建AI辅助诊断解决方案体系,推动医疗大模型在临床场景 ...
买买买!无惧回调,南向资金加仓超290亿!创历史最高记录!机构:持续看好中国资产重估!
雪球· 2025-03-10 16:06
文章核心观点 A股三大指数震荡调整,市场消化通胀数据,南向资金做多热情高;华为组建医疗卫生军团带动AI医疗板块大涨;培育钻石板块因河南企业参展等因素走强 [1][4][7][12] 市场回调与南向资金 - A股三大指数震荡调整,沪指跌0.19%,深成指跌0.17%,创业板指跌0.25%,全市场成交额15440亿元,较上日缩量3176亿元,超3200只个股上涨 [1] - A股、港股、人民币集体下跌,市场消化周末跌入负值的通胀数据,2月CPI环比降0.2%、同比降0.7%,PPI环比降0.1%、同比降2.2% [4][5] - 港股集体回调,恒生科技指数跌超2%,但南向资金净买入超290亿港元,创历史单日最高净买入纪录 [5] - 2025年以来南向资金净买入额超3100亿港元,最近一个月十几个交易日单日净买入额超100亿港元 [6] - 港股估值合理偏低,国内经济好转预期增强,港股科技互联网企业有增长机会,全球资金正涌入 [6] AI医疗板块 - 3月10日开盘AI医疗概念股大涨,带动整体医疗板块,医药商业板块涨幅居前,多股涨停 [8] - 华为宣布组建医疗卫生军团,聚焦AI辅助诊断领域,构建解决方案体系,此前已发布相关AI解决方案 [10] - 预计2024 - 2032年AI医疗市场将以每年43%的速度增长,规模有望达4910亿美元,AI制药领域有望突破 [11] 培育钻石板块 - 今日培育钻石板块走强,黄河旋风涨停,惠丰钻石盘中涨幅超15%,多股跟涨 [13] - 第41届香港国际珠宝展上,河南带领企业参展,河南产量占全国80%、全球70%,形成完整产业链 [13] - 随着技术和需求增长,培育钻石行业前景看好,消费升级下替代逻辑逐步兑现,若技术突破降低成本,利润率将提升 [13]
专家访谈汇总:寻找中国的Palantir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3-02 19:42
固态电池技术路线 - 中国八个部门针对锂电池行业出台新政策,为新能源车和储能市场增长提供政策保障 [3] - 普利特计划在马来西亚投资建设2.5GWh圆柱项目,提升全球市场竞争力 [3] - 锂电行业自2024年第一季度逐步回暖,预计2025年盈利继续改善 [3] - 半固态和全固态电池商业化进展带动行业创新,固态电池在eVTOL等高能量密度应用中潜力巨大 [3] AI+军工 - 自2022年ChatGPT发布后,AI与军工结合成为现代战争重要发展方向 [4] - 美国军方与硅谷合作加速,Google、OpenAI等公司取消"AI军事禁令" [4] - 俄乌冲突中AI在决策、情报分析和战术部署中发挥关键作用,显著提升作战效率 [4] - 中游核心卡位企业(如科思科技、中科星图)在军工数据、算法应用和场景经验方面具备优势 [6] - 无人装备、仿真演训等应用场景受关注,晶品特装、中无人机等公司在相关领域有潜力 [6] 爆款车打法 - 小米汽车通过智能生态和营销推出SU7,小鹏针对年轻市场推出MONAM03和高智能化P7+ [7] - 2024年新能源车市场走强,2025年对标跟进策略或成主流(如零跑、吉利银河) [7] - 高阶智驾技术渗透率提升,智能化创新成为重要竞争点 [7] 消费+AI端侧 - 2025年Q2模拟、功率半导体预计从复苏进入繁荣阶段,工业和汽车相关领域增长显著 [7] - 模拟、功率车规和高端工规料号国产化导入将在2025年达高峰,相关公司EPS改善 [7] - 代工厂逐季增加资本开支,存储IDM扩产加速,半导体设备、零部件材料领域或在下半年超额收益 [7] - 高多层PCB、交换机PCB和泛IOT领域受AI应用催化,AI眼镜等新兴设备快速变化 [8] 果链与电子行业 - 2025年果链成重要成长主线,iPhone 17升级显著,折叠屏、无创血糖监测手表等新产品带来估值催化 [9] - 电子行业估值回升至历史中位数,半导体板块估值略高于中位数 [9] - 2025年Q2 EPS向上拐点,预计下半年行业从复苏转至繁荣并持续至2026年 [9] - 小鹏汽车-W、上汽集团等车企及赛力斯、江淮汽车等半导体企业受关注 [9] AI与医疗产业 - AI医疗受益于深度学习、大模型和生成式AI技术崛起 [10] - 数字医疗体系高效采集存储传输数据,支撑AI算法高质量运行 [10] - AI应用于医疗全流程(健康管理、影像分析、药物研发等),影像分析和病理诊断潜力显著 [10] - 医保政策和医院配置证影响推广速度,多品牌竞争提供发展机会 [10]
2024,那些陨落的创业公司
投资界· 2025-01-22 15:43
2024年科技行业倒闭潮 - 2024年美国457家科技公司裁员超过13万,特斯拉、亚马逊、谷歌等巨头均参与裁员 [5] - 2024年美国申请破产公司接近700家,创14年新高 [5] - 新能源、医疗保健和AI领域成为重灾区,多家明星初创企业倒闭 [5][6][15] 新能源行业困境 Cruise自动驾驶 - 通用汽车停止为Cruise提供资金支持,结束无人驾驶出租车业务 [7] - Cruise累计亏损超过100亿美元,2023年亏损24.14亿美元 [7] - 事故频发导致执照被吊销,两位创始人辞职,裁员重组 [8] - 微软计提8亿美元减值费用,本田停止注资 [7] Northvolt电池 - 烧掉140亿美元后申请破产保护 [9] - 产能严重不足,2023年实际产量仅为理论产能的0.05% [9] - 失去宝马数十亿美元订单,账上仅剩3000万美元现金 [10] 其他新能源企业 - Fisker因技术问题和4.63亿美元亏损申请破产 [11] - Ambri液态金属电池公司破产,拍卖价3800万美元 [12] - 2024年除特斯拉外,几乎所有美国车企退出无人车业务 [14] 医疗保健行业挑战 - 2024年前11个月62家医疗保健公司倒闭,3家负债超10亿美元 [16] - Wellpath因债务和法律诉讼申请破产,涉及1000多起诉讼 [17][18] - Steward医疗系统破产,曾是美国最大私立医院运营商 [18] - Invitae精准医疗公司从77亿美元估值跌至2553万美元 [19] - Forward AI医疗公司关闭所有诊所,停止运营 [20][21] AI行业洗牌 - Afiniti背负5.8亿美元债务破产,商业模式难以盈利 [23] - Chegg市值从120亿跌至1.59亿,被ChatGPT取代 [25] - Inflection AI被微软收购,Adept AI核心团队加入亚马逊 [26][27] - 传统AI公司缺乏核心竞争力,被新一代AI技术淘汰 [24] 独角兽企业困境 - Thrasio从百亿估值到破产,曾是最快独角兽 [29][30] - InVision被Figma超越,停止设计协作服务 [31][32] - Vroom二手车平台上市4年后申请破产 [33] - 2024年独角兽企业普遍面临融资困难和经营问题 [36] 倒闭潮启示 - 宏观经济环境恶化,融资困难加剧 [39] - 商业模式不可持续,过度依赖烧钱增长 [39] - 技术落地困难,商业化进程缓慢 [39] - 管理问题突出,扩张过程中决策失误 [39] - 行业需要更关注盈利能力和现金流 [40]
微医控股冲刺港交所:国内收入最高的AI医疗公司,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107.4%
IPO早知道· 2024-12-31 10:26
公司上市及业务概况 - 微医控股于2024年12月31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招银国际担任独家保荐人 [2] - 上市主体已实现轻资产运营,专注发展AI医疗健康解决方案业务,已接近盈利 [2] - 按2023年收入划分,公司是中国AI医疗健康解决方案的最大提供商,也是唯一一家通过按人头和按价值付费模式提供健康管理会员服务的AI医疗健康解决方案提供商 [4] - 截至2024年12月21日,公司数字医疗平台已连接约11,500家医疗机构和318,000名医生 [4] 财务表现 - 2021年至2023年持续经营业务收入分别为9.62亿元、13.68亿元和18.6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2.2%和36.2% [4] - 2024年上半年持续经营业务收入从2023年同期的8.77亿元增加107.4%至18.18亿元 [4] - 2021年至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经调整亏损率分别为140.8%、59.7%、27.1%和7.0%,呈大幅收窄趋势 [4] - 公司已获得腾讯、高瓴、五源资本等知名机构投资 [4] AI驱动型业务模式 - 公司已建立起涵盖医疗服务、医药服务、健康管理和医疗费用智能控制的AI驱动型价值业务 [6] - 在医疗服务方面,2024年上半年99.97%被AI识别为不合理的处方得到医生跟进 [6] - 在医药服务方面,截至2024年6月30日累计审核及供应药品超820万张处方 [6] - 在健康管理方面,单名健管师管理的平均会员人数从2022年约550名增至2024年上半年约2,000名 [6] - 在智能控制方面,2024年上半年医保拒付率从2021年同期的0.52%降至0.04% [6] 天津健共体模式 - 2020年与天津市政府合作成立健共体,2021年开发数字医疗基础设施,2022年升级并采用按人头付费及按价值付费模式 [8] - 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在管糖尿病会员的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从17.8%升至44.2%,血压达标率从19.5%升至61.5% [8]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天津市健共体已为约900,000名会员提供服务,基层医院门诊人次增加23%至50% [8] - 公司计划将天津模式拓展至中国更多地区 [8] 技术优势与市场前景 - 公司拥有约4600万条脱敏诊疗对话、诊断、处方及医疗机构优质脱敏数据的医学数据及知识库 [10] - 已完成四种AI算法备案,微医医疗大模型在中国知名医疗AI模型评估平台名列第一 [11] - 中国的AI医疗健康解决方案市场预计将从2023年的97亿元以46.2%的复合年增长率增至2030年的1,387亿元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