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新华日报· 2025-09-25 07:50
行业核心观点 - 文化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其高质量发展契合人们追求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1] - 产业发展应聚焦区域特色文化资源,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将文化资本转变为经济效益,以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1] 政策环境与顶层设计 - 政府应统筹规划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通过平台搭建、规则制定和环境营造来扩大区域文化影响力 [2] - 需完善政策及保障体系,借鉴国内外优秀经验,科学规划发展思路,并成立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部门力量形成发展合力 [2] -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提供启动资金、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并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文化金融产品,降低企业融资门槛 [2] - 利用旧厂房、老街区进行文化创意改造,以满足文化产业项目用地需求 [2] 产业空间布局与资源整合 - 需对区域文化资源、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等要素进行评估,找到具有发展潜力的区域及可串联的产业链 [3] - 根据区域资源特性划分功能区,明确不同区域的核心产业,并完善商业、文娱、休闲等服务,构建强化联动效应的文化产业网络 [3] - 区域之间可建立文化合作机制,通过资源共享、合作开发等方式共同开发文化项目,以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 [3] 文化资源挖掘与品牌打造 - 特色文化资源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应深度挖掘并提炼核心文化资源以构建创意文化符号 [4] - 需系统收集与整理区域文化资源,组建跨学科团队进行记录收集,并通过田野调查和数字化改造形成可检索的文化数据库 [4] - 应以区域文化资源为核心打造原创文化IP,构建故事体系并开发文创、虚拟偶像等产品以吸引年轻群体 [4] - 利用品牌影响力拓展餐饮、住宿等上下游产业链,并借助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技术构建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拓展经济增长空间 [4] 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 - 优秀人才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原动力,除提升人才数量外,还应着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5] - 高校应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增设相关课程,并与企业合作共建学院或开设订单班,实行校企双导师制 [5] - 针对在职人员组织培训课程,并设立大师工作室以师徒制形式传承传统技艺并结合现代设计进行创意改造 [5] - 需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优先解决落户、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并鼓励企业以股权、期权、分红等形式激励文化创新 [6]
文化产业迎融资热潮:”AI+文化“成新引擎,三大瓶颈待突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5 07:45
行业宏观环境 - 文化产业被判断进入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受政策环境、新技术驱动和市场需求共同推动 [1] - 行业在文化自信增强、文商旅体深度融合、文化出海升级背景下,借助政策红利与技术赋能加速形成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1] - 行业已进入供需协同、制度与要素联动、城市更新与文化出海并进的新阶段 [3] 行业规模与增长 - 2024年文化产业营业收入规模突破19.1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2] - 2024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0% [2] - 2025年上半年行业营收增速提升至7.4% [2] - 文化新业态表现突出,2025年上半年营收增速达13.6%,成为推动产业增长的核心引擎 [2] 投融资市场表现 - 投融资市场自2024年下半年起显著回暖,2025年上半年加速恢复 [1][2] - 2025年上半年融资次数与金额同比分别增长63.2%和88.9% [2] - 债券融资持续活跃,私募股权与并购市场快速回升,再融资活动逐步回暖 [2] 重点投资方向 - 文化科技融合类项目成为投资重点,2025年上半年人工智能+文化类融资占比已超40% [2] - VR+文化、低空经济+文化、具身智能+文化等创新项目合计占比超过三成 [2] - IP经济赛道受资本青睐,例如拼搭角色类玩具领导者布鲁可在香港上市实现超17亿元融资 [2] 行业面临的挑战 - A股上市文化企业整体估值未能充分反映文化科技、文旅融合等新业态的成长性 [3] - 文化科技企业培育方面,政策与金融支持的衔接存在断层,对初创及成长期企业支持力度不足 [3] - 多元退出机制尚未完全畅通,尽管政策推动文旅公募REITs、S基金、并购重组等渠道发展,但落地环节存在堵点 [3] 未来发展建议 - 建议构建投融管退全链条政策体系,以应对十五五期间文化产业迈向支柱产业的战略窗口 [3] - 具体措施包括完善文化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推动私募股权、并购重组、S基金及REITs市场发展 [3]
文化科技融合赋能城市发展
经济日报· 2025-09-25 07:34
论坛形态创新 - 论坛形态发生范式革新,从阶段性活动转变为设立常设机构的全年在线平台,打造“永远在线的北京文化论坛” [1] - 开创性设立“北京文化论坛会客厅”,将太庙、天坛、钟鼓楼等17处历史文化场所转化为常态化文化交流空间,实现空间资源的活化利用 [1] - 崭新的论坛模式打破了传统论坛的时空限制,使文化交流渗透到城市肌理 [2] 文化活动与产业联动 - “艺相聚,光同途”2025北京人艺国际戏剧邀请展包含两大主题单元,共邀约9个国家14部优秀剧目进行42场演出 [2] - 邀请展探索“戏剧+”多维呈现,通过“票根经济”串联吃、住、行、游、购、娱多层级文化消费链 [2] - 戏剧工作坊、高清影像放映等活动以戏剧为载体,搭建国际层面的对话与合作桥梁 [2] 文化与科技融合 - 论坛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核心议题,反映行业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 [3] - 宏恩观转型为数字艺术空间,使用15台投影机打造沉浸式3D互动与VR体验,是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的典型案例 [3] - 行业拥有16家国家文化和科技示范基地,数量居全国第一 [4] 文化产业发展 - 文化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新增长点,2024年文化核心领域实现收入20951.5亿元,同比增长7.6% [4] - 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着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催生了城市经济的新形态 [4] - 论坛举办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等配套活动,旨在促进文化科技融合领域的资源整合与创新合作 [4]
2025北京文化论坛举办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文化科技金融协同共塑产业新纪元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4 21:40
文化产业政策与市场环境 - 文化产业利好政策频出 技术创新持续赋能 文商旅体深度融合 文化出海不断升级 推动营业收入规模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格局加速形成[3] - 2024年9月24日一揽子金融政策发布后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加速恢复 2024年下半年融资次数与融资金额实现双增长 2025年上半年增速显著提升至63.2%和88.9%[3] - 债券融资市场持续活跃 私募股权市场与并购市场快速回升 投融资市场加大对文化科技创新和IP经济等新兴赛道的布局力度[3] 科技赋能与文化融合 - 马栏山视频文创园积极拥抱5G 人工智能 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 建成"云网算"公共服务平台将超强算力转化为创作生产力 打造19个数字影棚建成中国最大数字综艺影棚集群服务全国近60%综艺录制[8] - 爱奇艺依托影视产品推出体验业务 剧集《爱你》衍生香包一个月卖出5万个 《狂飙》带动拍摄地猪脚面餐厅火爆[11] - 爱奇艺计划在北京王府井打造集内容IP创意和高科技体验结合的线下乐园 运用虚拟现实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和传统声光电设备在更小物理空间提供情绪价值[13] 金融支持与资本运作 - 北京银行自2006年将文化金融写入全行战略 累计为1.6万户文创企业提供超过6000亿元贷款支持 在北京地区文化金融市场份额第一[18] - 北京银行通过"撮合赢"平台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与北交所共同打造文化企业和文化科技企业互联互通机制及上市绿色服务通道[18] - 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发布《北京市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全面赋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25—2026年)》 基石资本发布北京国管基石并购基金 启明创投发布八期人民币科技基金[20] 区域发展与产业规划 - 北京市东城区将出台《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聚焦动漫影视 数字演艺 游戏电竞 艺人经纪等新赛道 营造演艺经济生态圈[16] - 大力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 加速推动文化与新消费 新商业 新场景跨界融合 持续打通文化链 价值链 产业链[16] - 大会现场成功签约50余个具有代表性和导向性的重点项目 覆盖文化科技 文商旅体融合 文化场景创新等多个领域[20] 行业专家观点 - 数智化时代政府和企业提供文化服务能力极大提升 政府与市场协同促进文化发展面临大好环境条件[6] - 科技赋能与金融支持成为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文化产业具有成为支柱产业的广阔前景[6] - 文化产业繁荣需要"文化+科技+金融"协同发力而非单点突破[8]
上半年我国文化产业融资金额增速达88.9% 文化科技融合领域成投资重点
北京商报· 2025-09-24 21:17
行业投融资趋势 - 2025年上半年文化产业融资次数与融资金额同比增速显著提升,分别达到63.2%和88.9% [1][3] - 2024年全年融资次数与融资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2%和29.4%,其中下半年增速加快,融资次数与融资金额同比分别增长32.4%和43.9% [3] - 文化科技融合领域成为投资重点,2025年上半年私募股权市场中“人工智能+文化”创新融资项目数量占比提升至44.5% [1][3] - 2024年私募股权市场“人工智能+文化”创新融资项目数量占比为32.2% [3] 文化消费新生态 - 文化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将从供给端为文化消费市场提供新产品、新体验和新场景 [1][5] - 人口结构变化和农村居民服务性消费增长将形成以“银发品质”、“中年刚需”、“青年尝鲜”、“乡村消费”为特征的文化消费新生态 [1][5] - 低空经济、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商业化进程提速,技术应用在文化领域加快渗透 [5] - 区块链等技术将用于完善版权等要素保护体系,在产业链各环节形成更高效的价值分配机制 [5] 产业融合与创新实践 - 投融资市场积极布局IP经济赛道,通过上市融资、股权投资等方式赋能国潮IP孵化、衍生品开发、潮玩电商及影视IP商业化 [4] - 文商旅体融合将打造复合型消费新场景,例如影视剧制作前置考虑IP衍生商品开发,案例显示剧集同款香包实现一个月销量破5万件 [6] - 文化产业通过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传统消费空间焕新、老旧厂房更新等方式助力城市更新 [6] - 文化出海战略持续深化,形成以中华文化为核心、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市场机制为纽带的新范式 [6] 金融服务与政策支持 - 部分地区构建“多层次、全周期”金融服务体系,以“滴灌式”服务支持从初创团队到龙头企业的科技型文化企业 [4] - 北京市推动版权金融区域试点,厦门、南京等地以定制化金融服务护航文化出海 [4] - 北京市发布行动计划,提出开展“金融服务进园区”专项行动,运用支小再贷款、首贷贴息等政策工具,并鼓励银行开发场景化金融产品 [8] 市场挑战与发展方向 - A股上市文化企业综合经营表现未能有效反映文化科技融合等新业态的良好发展态势,影响市场价值评估效率 [7] - 文化科技企业培育机制存在政策与金融支持衔接不足、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多元退出机制有待落地 [7] - 政策层面推动文旅公募REITs发行、完善并购重组支持政策等举措已初见成效,但存在S基金细则未完善、REITs首单未破冰等堵点 [7] - 发展方向包括完善从促进投资到畅通退出的政策支撑体系,以及完善多层次综合投融资体系 [7]
《文化产业投融资研究报告》发布,文化科技领域受投资市场青睐
新京报· 2025-09-24 20:31
行业宏观环境 - 在政策指引下,文化产业营业收入规模持续增长,高质量发展格局加速形成 [1] - 利好因素包括利好政策频出、技术创新持续赋能、文商旅体深度融合、文化出海不断升级 [1] 投融资市场表现 - 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强势回暖,2024年下半年融资次数与融资金额恢复双增,2025年上半年增速显著提升至63.2%和88.9% [2] - 债券市场融资规模始终保持增长,私募股权市场加速回升,并购市场恢复增长 [2] - 2025年上半年文化类上市企业与新三板挂牌企业的股权再融资金额也开始恢复增长 [2] 投资重点领域 - 文化科技领域成为投资重点,2024年私募股权市场"人工智能+文化"类创新融资项目数量占比超30%,2025年上半年超过40% [2] - 文化+"VR、低空经济、具身智能"等创新项目在2025年上半年占比合计超过30% [2] - 投融资市场积极布局IP经济赛道,赋能国潮IP孵化、衍生品开发、潮玩电商及影视IP商业化 [3] 市场挑战与机遇 - A股上市文化企业综合经营表现未能有效反映文化科技融合、文化旅游融合等新业态的良好发展态势 [4] - 文化科技企业的培育机制在政策与金融支持衔接方面可进一步深化 [4] - 文旅公募REITs发行等政策举措已初见成效,但政策全面落地还需过程,如S基金细则需完善、REITs首单未破冰 [4] 未来发展趋势 - 产业发展将呈现四大趋势:文化产业供需两端协同发力、体制机制改革与要素市场建设联动发力、文旅赋能城市更新和文商旅体融合协同并进、文化出海战略持续深化 [4] 政策建议 - 建议进一步完善从促进投资到畅通退出的政策支撑体系,深化财政金融协同 [5] - 建议完善多层次综合投融资体系,健全文化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鼓励私募股权基金参与企业并购,推动S基金市场发展和文旅REITs发行 [5]
首开首院文化金融产业园正式开园
北京商报· 2025-09-24 18:21
园区概况与定位 - 首开首院文化金融产业园正式开园 位于东城区沙滩后街22号 毗邻景山和故宫 总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 [1][3] - 园区由首开集团原总部办公地更新重塑而成 集办公业态、商业业态、公共文化配套和服务配套于一体 [1][3] - 突破传统园区发展思路 聚焦文化、金融、科技融合的龙头企业 引领街区产业发展 [3] 业态布局与入驻企业 - 导入众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包括已入驻的国新健康和南方出版传媒北京中心 [3] - 涵盖多元业态 包括开心麻花·景山剧场、高品质餐饮和特色文化空间 [3] - 落位首发经济 将文化、艺术元素与商业嫁接 为区域商业发展注入活力 [3] 文化合作与展览活动 - 中国美术馆在园区设立"艺树"微展馆 展示艺术衍生品、文创设计精品和精选艺术图书 [3] - 举办"传移取神——中国美术馆藏画样稿精品展" 提升园区文化内涵 [3] 配套设施与民生服务 - 园区内景山AI食堂作为景山"智慧街区"体系配套设施 对标上海虹桥社区AI食堂 [3] - 以数字化烹饪为特色 通过大数据汇总用户口味并更新菜谱 满足居民和职工多元餐饮需求 [3] - 秉持"好吃、不贵、健康、营养"理念 服务民生需求 [3]
潍坊|风筝之都向全球发出金秋邀约
大众日报· 2025-09-24 09:25
潍坊市委书记刘运在致辞中说,潍坊国际风筝会经过四十二载的创新发展,已成为潍坊拥抱世界、世界 认识潍坊的开放发展亮丽名片,架起了潍坊与世界各方人文交流、经贸合作的虹桥,为推动开放合作、 共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的潍坊,恰如一只志贯九霄的"巨型风筝",在新时代开放发展的大潮 中,振翅高飞、扶摇直上。 风筝的美,不仅在于它翱翔天际的优美姿态,还在于这门有着悠久历史手艺的代代传承。2016年,潍坊 风筝代表性传承人王永训做的"木鸢飞鹰"随着神舟十一号飞上了太空。"那一刻,我觉得,风筝真的'飞 天'了,它不再只是飘在天上,更是承载着中国人的梦想和非遗的使命。"王永训动情地说,"从两千多 年前的鲁班造鸢,到今天飞向世界、飞向太空,潍坊风筝传承靠的是一代代人的热爱和坚守。我愿意继 续做那个牵线的人,让风筝飞得更高更远。" 银线连四海 风筝传友谊 风筝之都向全球发出金秋邀约 银线连四海,风筝传友谊。9月19日,2025潍坊国际风筝会暨潍坊风筝嘉年华全球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多国驻华使馆外交官以及30余家海内外媒体参加发布会。本次活动以文化为媒、以风筝为介,链接全 球、赓续友谊、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风筝牵线、文体搭台、经贸 ...
陆园园: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创新探索
经济日报· 2025-09-24 08:06
文化引领科技创新,科技赋能文化发展,两者有机融合、双向赋能。深入理解文化和科技融合发 展,需要准确把握三个关键维度:一是坚持文化铸魂、科技为用。文化是根本,价值是灵魂。融合发展 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科技是工具、手段和渠道,其 目的在于更好地承载、表达和传播优质的文化内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这是融合 发展的根本立场和方向所在。二是坚持激发动能、重塑生态。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将其转 化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最大增量。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突破传统文化生产 的局限,创造新的文化体验、文化业态和文化模式,彻底重塑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的全链条。 三是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并重。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伴随着新的挑战。既要积极 鼓励创新,为新技术、新应用提供广阔空间,也要精准防范风险,特别是在意识形态、文化安全、数据 安全和知识产权等方面加强治理,实现活力与秩序、发展与安全的统一。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血脉,科技是国家的强盛之基。9月23日至24日,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 度主题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举办。论坛搭建 ...
看见大国首都,读懂文化北京
新京报· 2025-09-24 07:01
论坛概况与主题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于9月23日至24日举行 永久主题为传承·创新·互鉴 年度主题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 [1] - 论坛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 首次举办重要成果发布专场活动并揭晓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 [1] - 十件大事包括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建设 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 超高清视听先锋行动计划等 [1] 活动内容与特色 - 论坛包含主论坛 6场平行论坛 20余场专业沙龙及多项配套活动 展现多元文化价值 [2] - 配套活动包括光影百年·中法同行电影音乐会 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 我与地坛北京书市等 [2] - 首次设立精品文创展示区 集中展示国博凤冠 天宫藻井 国子监金榜题名 天坛四季冰箱贴等博物馆公园顶级文创产品 [3] 文化产业经济数据 - 北京市上半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实现收入12429.5亿元 同比增长13.2% [3] - 文化新业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808.8亿元 同比增长15.9% [3] 城市文化定位与发展 - 北京定位为全国政治中心 文化中心 国际交往中心 科技创新中心 [1] - 文化科技融合展现数字化与智能化潜力 北京国际电影节等国际盛会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3] - 论坛成为全球文化盛事 搭建文明对话平台 体现北京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