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贷行业
搜索文档
信也科技(FINV):2Q25盈利好于市场预期,国际业务占比持续提升
交银国际· 2025-08-21 22:02
投资评级 - 买入评级,目标价13美元,较当前股价8.65美元存在50.3%的潜在上涨空间 [1][2][6] 核心观点 - 2Q25净利润7.51亿元人民币,高于彭博预期4%,同比增长36.3%,环比增长1.9% [2] - 收入同比增长12.9%,环比增长2.8%,中国内地业务take rate稳定在3.4% [2] - 国际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1.5%,占比提升至22.3%,利润贡献预计2025年不低于1500万美元 [6] - 资产质量保持稳定,90天违约率环比下降0.12个百分点至1.92% [6] - 公司维持2025年收入同比增长10-15%的指引 [2] 财务表现 - 2Q25促成贷款规模54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9%,其中国际市场同比增长39.1% [6][7] - 贷款余额77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1%,国际市场份额提升至2.7% [6] - 2025年预计收入138.2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8%,净利润26.7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4% [5][8] - 每股收益预期从11.40元下调至11.00元,调整幅度-3.5% [5] - 市盈率5.6倍,市账率0.95倍,股息率4.2% [5] 业务发展 - 国际业务增速显著,印尼市场利率上限政策明朗,维持当前较高take rate水平 [6] - 6月发行可转债用于国际业务扩张,资金成本下降有望提升利润贡献 [6] - 中国内地业务促成贷款同比增长9.5%,保持稳定增长 [6][7] - 公司通过收紧风控和优化客户结构应对7月以来入催率的小幅上升 [6] 同业比较 - 信也科技在交银国际覆盖的金融科技公司中评级为买入,潜在涨幅50.3% [12] - 同业公司奇富科技(QFIN US)目标价58美元,潜在涨幅95.4%,乐信集团(LX US)目标价11.80美元,潜在涨幅84.7% [12]
规范助贷业务收费 功夫在通知之外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52
监管新规核心内容 -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旨在整治互联网助贷业务收费乱象 [1] - 规定商业银行须在合作协议中明确平台服务、增信服务的费用标准或区间,并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 [2] - 明确平台运营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增信服务机构不得以咨询费、顾问费等形式变相提高增信服务费率 [2] 行业现存问题 - 部分助贷机构以“低息快贷”为诱饵,在贷款过程中设置名目繁多的服务费陷阱,如咨询费、手续费、通道费、加急费等 [1] - 收费项目在合同中表述模糊,导致借款人在还款时才发现背负远超预期的高额费用 [1] - 投诉平台上“隐形收费”和“捆绑销售”成为高频投诉词汇,严重损害借款人利益并破坏行业生态 [1] 乱象成因分析 - 部分助贷机构受利益驱使,将业务视为牟取暴利的工具 [2] - 监管存在滞后性和空白地带,对新兴收费形式和隐蔽操作手法约束不足 [2] - 借款人缺乏足够的金融专业知识和风险意识,难以有效识别收费陷阱 [2] 未来监管与行业自律方向 - 监管部门需强化日常监管并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资金流向和收费项目进行实时监测 [3] - 需加大对违规助贷机构的惩处力度,提高其违规成本以形成震慑效应 [3] - 助贷机构应加强自律,建立严格的收费管理制度,公开收费信息以提高业务透明度 [3] - 需通过多方合作提升借款人的金融知识水平和风险防范意识 [4]
北京金融监管部门拟禁助贷“会员权益”“增值权益”模式
贝壳财经· 2025-07-25 18:46
互联网助贷业务规范 - 北京金融监管部门下发征求意见稿 严禁开展大学生互联网助贷业务 [1] - 银行业金融机构需与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约定综合融资成本区间 确保符合最高人民法院规定 [1] - 严禁通过"会员权益"、"增值权益"等方式变相提高综合融资成本 [1] - 助贷新规实施后 "24%+权益"模式成为部分助贷平台主流转型方向 [1] - 金融监管部门曾摸底消费金融公司等持牌机构 调查内容包括合作助贷平台会员费捆绑销售、虚假宣传、质价不符等问题 [1] 线下助贷机构业务合作规范 - 银行业金融机构需加强助贷机构合作管理 严禁支付约定范围外费用 [2] - 严禁助贷机构以金融机构名义或以为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为由收取费用 [2] - 严禁助贷机构向消费者强制搭售、选择性推介金融产品或服务 [2] - 严禁与无实际经营场景的线下信息中介类助贷机构开展业务合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