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品制造

搜索文档
小镇收纳盒“装”下亿元市场
齐鲁晚报· 2025-08-21 07:14
核心业务与产品 - 公司专注于手工编织家居收纳产品 包括草编收纳篮 布艺折叠盒 藤编宠物猫窝和丙纶丝带手提包等五大类目 产品种类超过1000款[2] - 布艺折叠收纳盒在海外平台售价达20美元 因节省空间和实用性强而热销 熟练工人日产量可达200件[2] - 丙纶丝带收纳盒兼具耐磨 易清洗和防虫特性 在美国 日本和中东市场反响热烈 宠物用品品类已扩展至300多款[3] - 草编产品占总销量三分之一 核心原材料采用越南蒲草 因其天然无添加和符合食品接触安全标准而受青睐[6] 生产模式与供应链 - 生产采用分散式加工模式 覆盖茌平区5个镇街和36个加工点 雇佣2000多名村民进行手工编织[4] - 村民按件计酬 日收入可达几十至上百元 生产模式还辐射周边县市 并与残联合作建设3处"美丽工坊"[5] - 原材料由公司统一提供 包括铁架 蒲草和丝带等 并对供应商提出严格规格要求 如特定宽度条纹布需定制生产[5][6] - 质量控制严格 对颜色不均 缝隙过大或有霉点的产品进行修复或销毁 布艺产品从源头杜绝异味[6] 市场表现与销售渠道 - 产品通过亚马逊 沃尔玛和TikTok等平台销售 覆盖欧美日韩等35个国家 2023年获得沃尔玛4亿元订单[1][8] - 2023年销售额达7000万-8000万元人民币 预计2024年突破1亿元 每周发货量稳定在3000-5000箱[8] - 海外复购率稳步攀升 自建海外仓实现高效本土化配送 客户定制需求可满足尺寸 材质和品类等特殊要求[7][8] - 跨境电商产业园占地2万平方米 集成生产加工 包装 仓储 销售和直播五大功能板块[7] 产能扩张与就业带动 - 2025年新扩产项目落地后 将实现年产600多万个收纳盒 300多万个旅行包和300多万套户外用品[9] - 扩产项目预计新增500多个就业岗位 当前生产模式已辐射带动超4000人参与手工编织[7][9] - 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形成"供单 派单 交单"闭环服务 协调各村接单和生产[7]
针线笔触,绘出高原五彩斑斓(活力中国调研行)
人民日报· 2025-08-19 06:31
唐卡产业发展 - 热贡艺术文化产业收入从2011年2.4亿元增长至2024年10.8亿元 [1] - 年收入超1000万元的热贡艺术相关企业达5家 [1] - 黄南州对唐卡白描、彩绘及矿物质颜料制作技艺进行抢救性保护 [1] 盘绣产业规模与培训 - 班彦村盘绣园年均承接企业订单7.5万件 订单收入达300万元 [2] - 盘绣园145名绣娘参与制作 人均年增收7000元以上 [2] - 互助县累计培训绣娘4000余人 在5所学校开设非遗兴趣课堂 [2] 盘绣产业产值与工坊建设 - 互助县2022-2024年累计实现盘绣产值9470万元 年均增速约5% [2] - 建成阿妈手作、阿姑绣等一批盘绣工坊 [2] - 推出500余种文创产品并远销海外 [2] 藏毯产业技术升级 - 圣源地毯2024年营业额达1.19亿元 出口额超970万美元 [3] - 2024年上半年出口额同比增长8%以上 [3] - 染色车间拥有4万多种色彩的色库系统 支持规模化定制生产 [3] 藏毯产业就业与产能 - 湟中区建成藏毯加工点97个 吸纳从业人员6000多名 [3] - 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6万元 [3] - 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地毯图案 保留传统手工编织工艺 [3]
灌南县小艺手工艺品工作室(个体工商户)成立 注册资本2万人民币
搜狐财经· 2025-08-13 08:12
公司注册信息 - 灌南县小艺手工艺品工作室(个体工商户)近日成立,法定代表人为武子翔 [1] - 公司注册资本为2万人民币 [1] - 公司经营范围为一般项目,包括工艺美术品及礼仪用品销售(象牙及其制品除外)、针织或钩针编织物及其制品制造、日用品销售等 [1] 经营范围 - 公司涉及工艺美术品及礼仪用品销售,但明确排除象牙及其制品 [1] - 业务包括针织或钩针编织物及其制品制造 [1] - 涵盖日用品销售、销售代理、互联网销售(除需要许可的商品) [1] - 经营家居用品、竹制品、日用杂品、体育用品及器材零售 [1] - 涉及玩具、动漫及游艺用品、文具用品、日用化学品销售 [1] - 包括皮革制品、箱包、服装服饰、皮革、鞋帽、针纺织品销售 [1] - 业务范围还包含日用百货、化妆品、美发饰品、珠宝首饰零售 [1]
九江浔阳区:汇聚统战力量 同心共筑振兴路
中国新闻网· 2025-08-08 09:43
党建引领与统战联动 - 新乡贤联谊会于2023年1月成立 并于同年5月在浙江义乌建立首家外省人才联络站 吸引133位人才返乡并催生32家新企业[2] - 返乡人才通过跨境电商推动本地农产品海外销售 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 并带动700余个就业岗位[2] - 80后企业家手工艺品厂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 直接创造200余个就业岗位[2] 多元赋能与品牌建设 - 00后设计的文创包装系列(金街印象 恰是寻阳 琵琶浔)将《琵琶行》诗句融入产品 使土特产销量增长400%[2] - 网络主播助力村民转型为带货达人 单条视频可显著提升草莓销量[2] -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通过直播带货和社区团购渠道 年销售农产品超过800万元[3] 产业园区与集体经济 - 依托商会企业资源打造同心农业产业园 发展大棚蔬菜和生态果园等特色种植[3] - 产业园带动村集体年增收50万元[3] 文化赋能与品牌价值 - 琵琶浔品牌通过融合《琵琶行》意境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4] - 创新举办浔阳诗会 结合草莓园场景吟诵经典 实现文化传播与农产品销售双赢[4] - 深度挖掘浔阳诗词文化富矿 使千年文脉在现代产业中焕发新生[4]
5位文旅行业基层代表分享履职故事做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使者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6-25 21:50
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 - 东莞市文化馆构建市镇村三级总分馆体系,365天开放,2024年到访量达43万人次 [1] - "没有围墙的文化馆"模式通过开门办馆策略覆盖全城,提供演出、展览、才艺学习及社交空间 [1] - 文化馆定位为"人民的文化馆",服务对象聚焦城市外来建设者,强调文化普惠性 [1] 传统文化演艺市场升温 - 《只此青绿》全球巡演超750场,吸引年轻观众"跨城追剧"及重复观看 [2] - 民族舞蹈作品如《天下大足》融合传统文化IP(如《千里江山图》),需深度解读文化背景以提升演绎效果 [2] - 演艺团体常态化开展基层惠民演出,推动传统文化普及,观众反馈显示演出显著提升文化认同 [2] 旅游消费升级趋势 - 高铁网络及航线扩张推动出行便捷化,私家车普及带动自驾游成为热门选择 [3] - 游客需求从观光转向文化深度体验,导游角色升级为"文化翻译官",需强化本土特色叙事能力 [3] - 旅游产品设计需结合历史故事化呈现,以增强互动性与传播力 [3] 非遗产业与文旅融合 - 赤水竹编采用"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300余人就业,年吸引2万游客体验 [4] - 竹编产业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竹旅游"线路,整合吃、用、赏、玩场景,加速市场化 [4] - 非遗工坊与展示中心成为文旅融合节点,推动传统工艺向旅游消费品转化 [4] 红色旅游与青年教育 - 红岩博物馆通过实物展品(如小萝卜头铅笔头)的沉浸式讲解,激发青年历史共鸣 [5] - 讲解员年均超千场活动,将红色故事融入现代传播场景,强化文化传承效果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