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搜索文档
专访中国澳大利亚商会会长:中澳关系稳中有进,商业合作大有可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7 12:22
中澳经贸合作核心领域 - 清洁能源技术、农业综合企业和先进制造被列为外资企业眼中最具对华投资潜力的三大领域 [1] - 67%受访外资企业将中国列为全球前三大投资目的地,近六成计划未来三年拓展在华业务 [1][8] - 中澳供应链合作由传统贸易向结构协同转型,由资源导向走向价值共创 [1][9] 澳大利亚总理访华成果 - 访问上海、北京和成都三地,分别聚焦贸易与产业合作、高层会晤与政策对话、区域发展潜力 [4] - 商业代表团规模为近年最大,覆盖矿产能源、金融服务、教育科研、可持续农业、旅游服务等领域 [5] - 重点推动清洁能源、电动汽车和健康医疗等领域的合作 [2][3] 中澳供应链合作趋势 - 澳大利亚从"资源出口商"向"价值链协作者"转型,参与中国本地加工、科技转化与下游配套合作 [9] - 双方在绿色能源、关键矿产和食品农业领域产业结构高度互补 [8] - 链博会为打造"绿色协同型供应链"提供契机,澳大利亚企业参展规模扩大 [6][8] 新兴领域合作潜力 - 绿色科技领域合作潜力显著,澳大利亚在清洁能源资源和氢能等技术上有优势,中国在制造和应用场景领先 [10] - 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成为双边合作新窗口,需加强机制对接和标准互认 [10] - 钢铁生产脱碳、氢能、碳捕集等领域为具体合作方向 [3][10] 澳大利亚企业对华投资诉求 - 期望加强政策沟通,提升制度透明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5] - 希望政府强化高层沟通机制,提供更清晰的政策支持和信息引导 [5] - 重点关注清洁能源转型、绿色制造、智能物流、食品安全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等领域 [5]
财经老王丨新伙伴新商机 链博会上找朋友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16 22:05
链博会参与情况 - 第三届链博会吸引了800多名参会者,包括全球500强企业和新创公司 [1] - 参会企业高管出席级别提升,本届多为一把手亲自参与,反映平台重要性提升 [3] - 国际参会者重复参与率高,如国际商会秘书长连续三次参会,指出大会规模与多样性逐年增长 [1][3] 国际合作与产业链价值 - 惠普公司在中国拥有数百家合作伙伴,过去几年累计生产超4.5亿件产品 [5] - 联合国贸发会议提出希望与中国合作改善全球物流与供应链合作减少的现状 [7] - 新南威尔士大学通过人才培养与中国光伏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多名中国校友担任企业技术高管 [13] 跨链服务与平台扩展性 - 链博会服务范围超出原有6大供应链分类,新增物流、咨询、教育等跨链服务企业 [9] - 依星管理咨询集团等非实体企业通过决策咨询服务参与供应链优化 [11] - 参会企业普遍期待通过链博会实现跨产业链资源对接,反映平台功能多元化 [15] 中国市场吸引力 - 国际企业高度认可中国供应链韧性,墨西哥、西班牙等国企业多次参展寻求合作 [1][3] - 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领域成为中澳合作重点,技术人才交流成效显著 [13] - 外资企业将链博会视为连接中国市场的核心平台,合作意向持续增强 [15]
汇聚文明力量 共塑网络新风
人民网· 2025-06-12 18:36
网络文明培育与数智技术应用 - 国家大剧院通过"线上演出"和"第二现场"项目,利用超高清直播、全景声系统等技术实现艺术传播全球化,覆盖300个洞窟数字化采集并形成500TB数字资源 [3][5] - 敦煌研究院完成300个洞窟数字化采集,积累500TB数字资源,推出"数字藏经洞"和1:1还原莫高窟第285窟的游戏化体验 [5] - 清华大学开发AI思政助手"清小搭"和"清小导",实现学生成长全周期智能支持与辅导员工作赋能 [6] 体育文化创新与赛场文明建设 - 中国国家游泳队张雨霏呼吁公众对运动员失误给予理解,强调赛场拼搏初心与正能量榜样价值 [6] - 国家体育总局提出赛场需转化为文化空间,通过德法兼治提升群众获得感,2023年贵州"村超"通过新媒体传播带动乡村振兴,实现"乐子变路子"的转化 [7][9][10] 传统文化与家风传承创新 - 中国剧协副主席韩再芬通过竖屏直播黄梅戏、AI形象"倾宁夫人"等现代传播方式创新家风文化传播,吸引年轻群体 [13] - 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张许熠倡导青少年将诚实守信等家风文化融入网络空间,践行线上线下言行一致 [13]
数字人“唱戏” 参观者“入戏”
科技日报· 2025-06-06 09:10
数字技术在黄梅戏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 - 安庆师大计算机与信息学院黄梅戏实验室通过动态感知设备、高精度动作捕捉技术和戏曲多模态采集方式,生成完整的数字艺术档案 [1] - 自2012年起依托数字媒体技术构建黄梅戏数字资源库,并研发虚拟现实博物馆系统与虚拟仿真教学课程 [1] - 团队利用大模型辅助戏曲创作,生成黄梅戏主题文案和剧本,并探索戏曲大模型的多模态应用 [2] 黄梅戏数字人系统的开发与互动 - 黄梅戏数字人系统包括前端互动展示、AI大模型中台和知识库系统,可实现智能语音指令响应和专业问答 [2] - 数字人"冯素珍"能解析经典唱段如《为救李郎离家园》,并展示方言特色和戏剧表现手法 [2] - 通过数字人创设沉浸式情境,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推动AI技术与戏曲表演结合 [2][5] 数字化技术在文旅融合中的实践 - 团队开发AR实景解谜、景区导览系统,如桐城文庙虚拟漫游与游戏系统,游客可与数字人"姚鼐"互动 [4] - 与杭州、安庆等地20余家景区合作,通过智慧导览、角色扮演游戏等形式推广黄梅戏文化 [4] - 结合微信、抖音等平台开发文创IP衍生品,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旅游模式,提升用户体验 [4] 技术赋能传统戏曲的生态构建 - 安徽省皖江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程研究中心利用数字媒体、AI和人机交互技术,研发超智能数字人和虚拟博物馆 [3] - 团队计划通过跨界合作、内容创新和人才培养,构建可持续的生态体系,推动黄梅戏等戏曲的创新发展 [5] - 未来将以传统为根基、技术为驱动,加速AI在戏曲传承中的应用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