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教育科研
icon
搜索文档
汇聚文明力量 共塑网络新风
人民网· 2025-06-12 18:36
网络文明培育与数智技术应用 - 国家大剧院通过"线上演出"和"第二现场"项目,利用超高清直播、全景声系统等技术实现艺术传播全球化,覆盖300个洞窟数字化采集并形成500TB数字资源 [3][5] - 敦煌研究院完成300个洞窟数字化采集,积累500TB数字资源,推出"数字藏经洞"和1:1还原莫高窟第285窟的游戏化体验 [5] - 清华大学开发AI思政助手"清小搭"和"清小导",实现学生成长全周期智能支持与辅导员工作赋能 [6] 体育文化创新与赛场文明建设 - 中国国家游泳队张雨霏呼吁公众对运动员失误给予理解,强调赛场拼搏初心与正能量榜样价值 [6] - 国家体育总局提出赛场需转化为文化空间,通过德法兼治提升群众获得感,2023年贵州"村超"通过新媒体传播带动乡村振兴,实现"乐子变路子"的转化 [7][9][10] 传统文化与家风传承创新 - 中国剧协副主席韩再芬通过竖屏直播黄梅戏、AI形象"倾宁夫人"等现代传播方式创新家风文化传播,吸引年轻群体 [13] - 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张许熠倡导青少年将诚实守信等家风文化融入网络空间,践行线上线下言行一致 [13]
数字人“唱戏” 参观者“入戏”
科技日报· 2025-06-06 09:10
数字技术在黄梅戏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 - 安庆师大计算机与信息学院黄梅戏实验室通过动态感知设备、高精度动作捕捉技术和戏曲多模态采集方式,生成完整的数字艺术档案 [1] - 自2012年起依托数字媒体技术构建黄梅戏数字资源库,并研发虚拟现实博物馆系统与虚拟仿真教学课程 [1] - 团队利用大模型辅助戏曲创作,生成黄梅戏主题文案和剧本,并探索戏曲大模型的多模态应用 [2] 黄梅戏数字人系统的开发与互动 - 黄梅戏数字人系统包括前端互动展示、AI大模型中台和知识库系统,可实现智能语音指令响应和专业问答 [2] - 数字人"冯素珍"能解析经典唱段如《为救李郎离家园》,并展示方言特色和戏剧表现手法 [2] - 通过数字人创设沉浸式情境,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推动AI技术与戏曲表演结合 [2][5] 数字化技术在文旅融合中的实践 - 团队开发AR实景解谜、景区导览系统,如桐城文庙虚拟漫游与游戏系统,游客可与数字人"姚鼐"互动 [4] - 与杭州、安庆等地20余家景区合作,通过智慧导览、角色扮演游戏等形式推广黄梅戏文化 [4] - 结合微信、抖音等平台开发文创IP衍生品,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旅游模式,提升用户体验 [4] 技术赋能传统戏曲的生态构建 - 安徽省皖江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程研究中心利用数字媒体、AI和人机交互技术,研发超智能数字人和虚拟博物馆 [3] - 团队计划通过跨界合作、内容创新和人才培养,构建可持续的生态体系,推动黄梅戏等戏曲的创新发展 [5] - 未来将以传统为根基、技术为驱动,加速AI在戏曲传承中的应用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