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交通
搜索文档
“十五五”氢能交通如何从“示范破冰”到“规模启航”?
中国经济网· 2025-10-08 15:22
文章核心观点 - 氢能被定位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是推动交通、工业等终端能源消费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 [1] - 在政策引领下,中国氢能交通产业已完成“从0到1”的突破,预计“十五五”期间将迎来商业化、规模化发展,并面临“从1到10”阶段的机遇与挑战 [1][3][4] - 建议通过强化顶层统筹、聚焦优势区域示范、创新支持方式等系统性政策设计,推动氢能交通实现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关键过渡 [7][8] 基础与现状 - 政策体系完善:自本世纪初“863”计划起,国家持续出台支持政策,包括2012年将氢燃料电池列入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2021年启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工程,2022年发布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2024年将氢能纳入首部能源法,目前已有30多个省市发布氢能规划和政策 [2] - 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25年7月,中国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达到3万辆,较示范启动前增长3倍多,在干线、冷链等场景形成小规模商业化应用 [3] - 产业链自主可控:氢能产业链企业超过2000家,核心零部件企业超过300家,电堆、膜电极等关键部件国产化率从不到10%提升至超过85% [3] - 供给体系完善:加氢站数量从2020年不到120座增长至2025年超过560座,初步建成覆盖制储运加各环节的车用氢能供给体系 [3] 发展趋势 - 车辆应用向优势场景聚焦:在京津冀、广东、河南等重点地区,燃料电池汽车在干线运输、城际重载、冷链物流等场景已形成成熟商业模式,成为“十五五”规模增长主要驱动力 [4] - 应用领域从车端向多领域快速延伸:目前已投运燃料电池轨道机车约20列、船舶约6艘、叉车约500台、两轮车约10000辆,矿卡、无人机等领域进入试点验证,覆盖海陆空的多元氢能交通场景矩阵初步成型 [4] - 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增强:交通终端应用牵引推动形成“示范应用—供给体系建设—规模化应用”的良性循环,截至8月底已建成运营可再生氢项目超100个,年产能达25.6万吨,其中交通领域应用占比18.8%,成为仅次于合成氨的第二大绿氢应用领域 [5] 面临挑战 - 供给端成本高企:跨区域氢能供给体系不完善,输氢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导致多数地区车用氢能终端售价仍在30元/公斤以上,缺乏成本竞争力 [6] - 应用端消纳能力不足:氢气能源属性应用主要集中在车端,轨道交通、船舶、矿卡等大规模用氢场景缺乏政策支持,推广应用进度慢,难以有效拉动上游产业 [6] - 产业端技术待验证:长距离储运、液氢、固态储氢等技术尚未成熟,氢能交通装备的可靠性、耐久性相较于传统燃油或电动装备仍有待实践验证 [6] 政策建议 - 锚定战略定位强化顶层统筹:准确把握氢能在交通深度脱碳和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的战略作用,重点解决柴油重卡、内河船舶等传统能源难替代领域的脱碳问题,避免与锂电等技术路线重复建设,通过部际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7] - 聚焦优势区域打造示范标杆:延续财政资金支持并将范围从车端扩展至轨道交通、船舶等广义交通领域,优先选择资源禀赋好、产业基础实的地区建设氢能高速公路、氢能航道等综合示范线,结合需求建设供氢基地和跨区域输氢走廊网络 [8] - 创新支持方式灵活分类施策:强化财政金融联动,对基础设施类项目纳入地方专项债支持范围并匹配中长期贷款;对研发投入大的企业,优先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及地方贴息等方式给予支持,降低融资成本 [8]
十五五”氢能交通:从“示范破冰”到“规模启航
中国经济网· 2025-09-22 15:21
文章核心观点 - 氢能被定位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是推动终端能源消费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 [1] - 中国氢能交通在“十四五”期间通过示范工程已完成技术攻关和产业链建设,预计“十五五”期间将在政策与市场合力驱动下实现商业化、规模化发展 [1] 基础与现状 - 政策支持体系完善:从国家“863”计划到2021年五部委联合开展的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再到2022年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和2024年将氢能纳入能源体系的能源法,政策引导明确 [2] - 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25年7月,中国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达到3万辆,较示范启动前增长3倍多 [3] - 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显著提升:氢能产业链企业超过2000家,核心零部件企业超过300家,电堆等关键部件国产化率从不到10%提升至超过85% [3] - 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加氢站数量从2020年不到120座增长到2025年超过560座,初步建成车用氢能供给体系 [3] 发展趋势 - 车辆应用向优势场景聚焦:在干线运输、城际重载、冷链物流等场景已形成成熟商业模式,成为“十五五”期间主要增长驱动力 [4] - 应用领域从车端向多领域快速延伸:已投运燃料电池轨道机车约20列、船舶约6艘、叉车约500台、两轮车约10000辆,覆盖海陆空的多元氢能交通场景矩阵初步成型 [4] - 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效应增强:上游可再生能源制氢加速布局,已建成运营可再生氢项目超过100个,产能达25.6万吨/年,其中交通领域应用占比18.8% [5] 面临挑战 - 成本竞争力不足:多数地区车用氢能终端售价仍在30元/kg以上,在用能成本方面不具备竞争力 [6] - 下游消纳能力不足:氢气作为能源属性的应用终端主要集中在车端,轨道交通、船舶等大规模用氢场景缺乏政策支持,推广应用进度较慢 [6] - 关键技术尚不成熟:长距离储运、液氢、固态储氢等技术尚未成熟,氢能交通装备的可靠性和耐久性有待验证 [6] 政策建议 - 强化顶层统筹:建议国家层面运用部际协调机制,统筹规划清洁低碳氢供给、基础设施建设、装备制造和终端应用等关键环节 [7] - 聚焦优势区域打造示范标杆:建议延续财政资金支持并扩大范围,优先选择条件好的地区开展示范,打造氢能高速公路、氢能航道等综合示范线 [8] - 创新支持方式:对于基础设施类项目建议纳入地方专项债支持范围,针对企业研发投入大等问题建议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方式给予支持 [8]
氢航新一代氢能两轮车续航实测破118公里,比锂电提升近50%
势银能链· 2025-07-28 12:08
氢动力两轮车性能测试 - 氢航科技新一代氢动力两轮车在实测中续航达118.58km,远超锂电池两轮车50-80km的普遍续航水平,提升近50% [2] - 测试模拟日常出行场景,车辆从满电至耗尽未中途充气/换气,运行稳定正常 [2][4] 氢动力两轮车技术特点 - 搭载2L固态储氢瓶,氢气储存量110g,采用阴极开放式空冷型氢燃料电堆,功率密度高、体积小 [4] - 电堆与固态储氢罐一体式PACK设计,结构简单易维修,氢-电转化效率高,降低产品及运维成本 [4] - PACK锂电池与氢燃料电池分离设计增强安全性 [4] 市场运营数据 - 首批1000辆氢动力共享两轮车在温江区投运超五个月,服务近50万人次,累计行驶超151万公里 [4] - 故障率仅2‰,30秒换瓶设计提升用户体验,成为居民信赖的零碳出行工具 [4] 行业活动与资源 - 2025势银绿氢产业大会将于8月27-28日在江苏无锡举办 [1] - 势银(TrendBank)提供氢能产业研究、数据、咨询等服务,是中国领先的产业研究公司 [9][10]
从吕梁山脉到太平洋:氢能重卡的绿色远航
中国新闻网· 2025-05-27 11:11
氢能交通发展现状 - 德国北部下萨克森州启用国内首条氢能列车铁路线,14辆"Coradia iLint"氢能载客列车在约100公里的线路上运行 [1] - 中国已构建十余条运行距离超500公里的氢能交通路线,其中山西吕梁孝义市至天津港的线路最为突出 [1] - 吕梁含煤面积占全市总面积54.3%,占全省含煤面积15.94%,正从"煤炭之城"向"氢能之都"转型 [1] 氢能重卡技术及运营 - 氢能重卡采用纯电驱动,行驶中仅排放水,百公里较燃油重卡减碳12公斤,700公里行程单辆减碳84公斤 [1] - 49吨氢能重卡性能提升,续航里程从350公里增至650公里,购车成本显著下降 [2] - 北姚加氢综合能源岛配置6台10枪加氢设备,日供氢8000公斤,通过管道直输保障高效低成本运营 [2] - 2024年20辆二代氢能重卡采用"5G+北斗+视频"全程监控,以"点对点""重去重回"模式运输 [2] 氢能交通的环保与经济价值 - 氢能是来源丰富、绿色低碳的二次能源,对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 - 吕梁至天津港的氢能重卡专线是全国首条中远距离纯商业化零碳物流通道 [1] - 天津港作为太平洋航线枢纽,未来将运输更多零碳货物出海,扩大中国绿色运输的国际影响力 [2] 中德氢能交通对比 - 中国在氢能线路建设、车辆应用规模上优势显著,可再生能源在交通领域应用更广泛 [2] - 德国技术积淀深厚,但中国凭借庞大市场、产业整合能力与政策优势已超越德国 [2] - 中德在氢能领域的良性竞争将加速全球能源转型进程 [2] 氢能产业未来展望 - 吕梁的氢能重卡实践是中国能源变革的生动缩影 [3] - 氢能产业未来将带来更多惊喜 [3]